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清朝后妃制度隨著時間而逐步完善。妃嬪的選擇、冊封、晉封以及日常生活均需遵循相關的制度。

歷史沿革

後金時期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稱「福晉」或「格格」。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晉姑且依後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

皇太極時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聰六年(1632年)二月,已冊立了中宮福晉、西宮福晉(具體何人不詳)的皇太極,選擇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東宮福晉。第二年,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生皇太極第六女。天聰九年(1635年),生皇太極第九女。同年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被皇太極給了葉赫部的南褚。其後事迹不詳。《清史稿·后妃傳》中,未提及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改嫁他人之事。

其後,皇太極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後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清中、後期

嘉慶帝逝世後,道光帝對父親嘉慶帝的遺孀、諸位庶母晉尊升位,例如:如妃晉尊為皇考如貴妃、安常在晉尊為皇考安嬪。此後,先朝妃嬪晉尊升位,成為清帝登基後的慣例。此慣例延續至清末。同時,道光帝的多位妃嬪降位在清朝諸帝後宮比較少見,如彤貴妃連降三級亦是罕見。

晚清時,同治帝、光緒帝的后妃人數與前朝相比大為減少。同治帝僅一後四妃,光緒帝僅一後二妃。

主要等級

在清朝,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過夜的宮女)

歷代后妃人數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康熙皇帝擁有後宮嬪妃等79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後二妃三人。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數:


帝王 努爾哈赤 皇太極 順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慶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宣統
皇后 1 2 4 4 2 3 2 4 3 1 1 1(有爭議)
妃子 15 13 15 36 23 26 12 16 13 4 2 1(有爭議)

清朝后妃數目初看似乎不符合規定數目,但這是由於有后妃逝世,其他後宮女子可以進位補上,加上後世對已經逝世的妃嬪的追封,才導致最終數目大於規定數目。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甄嬛

先朝妃嬪

在紫禁城內的隆宗門外,坐落一組以慈寧宮為主體的建築群。有人把它稱做紫禁城中的寡婦院。因為這裡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後、嬪、妃們。她們當中主要是通過選秀女而入宮的。明清兩代皇帝雖不象唐代「後宮佳麗三千」,但人數並不算少。

皇后、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她們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居住。這裡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髮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后上徽號,冊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萬壽節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后、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2]

選妃過程

第一步是選秀女。

每3年由戶部主持選閱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敘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閑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陞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於皇后,一般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後,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順治帝就廢過順治八年(1651)八月冊封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官員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在八旗子女內部「選秀女」形成定製以後,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輕的旗籍女子被選到宮中,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這些女子中挑選,有的秀女還有可能要配給皇帝的近支宗親。選擇作為后妃的秀女有嚴格的條件。清制規定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凡年齡在13至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選。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經過選秀女這一關之後,才能論及婚嫁。

秀女年滿十三歲稱「及歲」,超過十六歲稱「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再參加挑選。如因故未能閱選者,則必須參加下屆閱選,否則雖至二十餘歲亦不能出嫁,違者將受懲處。凡應選的旗女,在未閱選前私自與他人結婚者,也將由該旗都統參查治罪。即便是因為殘疾不具備選秀女的條件,也要經過各旗層層上報,最後由本旗都統呈報給戶部,再上奏皇帝認可後,才能免選。凡屆挑選秀女之期,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閱女子年歲等,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具結呈報都統,然後彙報戶部,戶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選看秀女後,戶部馬上再行文各旗都統,各旗造具秀女清冊。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帶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這算是第一次挑選。凡經太監挑選被記名的,須再行選閱。這是第二次挑選,凡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員女子,因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送選閱。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分別議處。被選秀女的年齡,必須是13歲至17歲的未婚女子。經太監兩歇挑選後,最後報皇帝選定,或被納為妃嬪,或指婚給親王或王子為妻。選中被記名的秀女,在記名期內(一般為五年)不許私相聘嫁,違者上至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下至旗長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處分。選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複選,而記名期已過,那麼,這樣的女子只得終身不嫁了。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繫。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製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滿族,蒙古族21名,漢族9名,維吾爾族1名。

后妃朝服

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貴妃朝褂,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后妃服飾

按《大清會典》規定,有三種款式,均石青色,織金緞或織金綢鑲邊。這三種朝褂領後均垂明黃色絛,絛上綴飾珠寶。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時胸前挂彩帨、領部有鏤金飾寶的領約、頸掛朝珠三盤、頭戴朝冠,腳踏高底鞋,華美絕倫。

①圓領對襟,有後開裾,缺袖的長背心,自胸圍線以下作襞積(褶襇),其紋飾在胸圍線以上前後綉立龍各二條,胸圍線以下則橫分為4層,第1第3兩層分別織綉行龍前後各2條,第2第4兩層分別織綉萬福(蝙蝠)萬壽(團壽字),各層均以彩雲相間。

②圓領對襟、缺袖、後開裾、腰下有襞積(褶襇)的長背心,紋飾前胸後背各織綉正龍一條,腰帷織綉行龍4條(前後各2條),下幅織綉行龍8條(前後各4條)。三個裝飾部位下面均有壽山紋,平水江牙。

③為圓領、對襟、缺袖,無襞積左右開裾至腋下的長背心,前後身各織綉大立龍各二條相向戲珠。下幅為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立龍之間彩雲相間。如果說前兩式朝褂的裝飾風格是橫分割,精美秀麗,則這第三種款式為豎分割,豪放富麗。

(2)貴妃、妃、嬪朝褂,與皇貴妃相同,但領後的絛為金黃色。

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兩類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后妃鈿子

,均為明黃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合。開領和袖子另有特點,開領是從領口右緣向右折斜,故與斜領或圓領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與接袖(約12厘米寬)、綜袖(又稱中接袖)、袖端(即馬蹄袖)相接而成,並在腋下至肩部加縫一段上寬下窄的裝飾性護肩,領後垂明黃絛,上綴珠寶。穿時朝袍必與朝褂配套。

龍褂

龍褂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平袖端、長與袍相應的服裝。龍褂只能由皇后、皇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后妃護甲

太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子福晉、親王福晉、郡王福晉、固倫公主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龍褂。皇后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石青色。一種飾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二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紋;袖端行龍各二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彩。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擺加水浪江牙、壽山、立水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余同妃。吉服褂

吉服褂形式與龍褂相同,皇子福晉吉服褂石青色,飾五爪正龍團紋四,兩肩前後各一,親王福晉、世子福晉織綉五爪金龍四團,前胸後背正龍各一團,兩肩行龍各一團。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吉服褂同此。郡王福晉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團。貝勒夫人吉服褂,前後織綉正蟒各一團。貝子夫人吉服褂前胸後背飾四爪行蟒各一。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吉服褂,均飾花卉八團,石青色。

清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真有72妃之多?嬪妃等級是?

后妃用鞋

龍袍

皇后、皇太后龍袍為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裾、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長袍,明黃色。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紋飾有三種類型。

①型: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飾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袖端飾正龍各一,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

②型:織綉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襟飾行龍四。下幅飾八寶立水,余如①型龍袍。③型:下幅無紋飾,余如②型龍袍。朝裙

皇后、皇太后、皇貴妃朝裙,款式為右衽背心與大擺斜褶裙相連的連衣裙,在腰線有襞積,後腰綴有系帶兩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龍緣邊,膝以上用紅織金壽字緞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龍妝花緞面料,均以正幅裁製。夏用紗為之。貴妃、妃、嬪均相同,

朝珠

清代皇后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狡兔已盡、走狗未烹」,盤點那些善終的開國武將,他們是誰?
中國史上才華橫溢的五大帝王
隋朝的開隋九老都有誰?有沒有虛構的人物?
滿洲八大姓都是哪幾個姓氏?到今天還有姓愛新覺羅的嗎?

TAG:歷史騎兵 |

您可能感興趣

真實的冷宮有多可怕?和想像中不一樣,終於明白嬪妃失寵有多慘
皇帝為啥不長壽?眾人都說嬪妃多,真相原來是這樣!
歷史上「延禧宮」到底是哪個嬪妃的住所?令妃如懿是它的主人么?
這個嬪妃真的不簡單,79歲的時候皇帝依然翻她的牌子,她是誰?
清朝嬪妃的首飾很精美,去世後卻要被回收,宮妃也不過是可憐人!
46位嬪妃慘死,明朝宮女殉葬制度,到底有多殘忍?(組圖)
太監為何要爭搶伺候冷宮廢妃,而不是受寵的嬪妃?有一個好處!
清朝皇帝的嬪妃究竟有多美?看看光緒和溥儀的嬪妃,你就知道了
清朝不是有敬事房制度嗎,為什麼康熙還能一晚翻九位嬪妃的牌子?
揭秘:清朝嬪妃們佩戴的頭飾到底有多重,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如懿傳最有心計的不是宮斗,而是這些嬪妃們的妝容!
清朝嬪妃50歲後不再伺寢,康熙卻獨獨對此人例外,真有那麼好看嗎?
這個嬪妃可真不簡單,79歲高齡,依舊能讓皇帝翻她的牌子!
洪秀全與他的女人們:誰是皇后?多少嬪妃?最後歸宿?
古今三千事:電視里的清宮戲都是假的?歷史上嬪妃真不如宮女?
被打入冷宮的嬪妃如何度過冷宮歲月?有一種折磨讓人生不如死!
清朝嬪妃的年薪是多少?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說了你可能不信
古代皇帝的龍袍從來不洗,嬪妃是怎麼忍受味道的?原來還有這一招
清宮嬪妃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別再被古裝劇騙了!
洪秀全至少有88個嬪妃,如何管理?對於逃跑的嬪妃,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