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醉鍾馗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倉石、蒼石、昌石,69歲後以字行,別號缶廬、苦鐵、大聾等,浙江安吉人。吳昌碩是近代中國最傑出的藝壇巨匠之一,他以詩、書、畫、印四絕享譽海內外,對於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書畫篆刻藝術的走向影響深遠。

書 法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篆書十一言對聯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篆書七言對聯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篆書七言對聯(贈施少墨)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石鼓文四條屏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石鼓文、王震荷花扇(贈商言志)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篆書「壽」字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石鼓文七言對聯(贈余紹宋)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行楷題畫詩卷(局部)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行草王禔潤例手卷

吳昌碩以臨寫石鼓文稱譽於世,石鼓文的風格原本屬於比較工穩端正一路,而吳昌碩的石鼓文卻寫出了一種流動感,更以遒勁老辣、筆墨厚重為其主要特徵。

後人學石鼓文者,多以其為圭臬,反倒是學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風格的愈見稀少,由此也足見吳派石鼓文影響之大。

吳昌碩學石鼓文的時間很早,30歲到蘇州,從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楊峴學金石學和書法,即開始臨寫石鼓。

吳昌碩晚年曾說:「余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從現存作品看,早期臨寫的石鼓文,筆法受當時另一位篆書大家楊沂孫的影響很大,筆畫細廋,體態平板,略顯軟弱拘謹。

浙江省博物館藏贈施石墨七言對聯,作於光緒二十年(1894),吳昌碩時年51歲,即具有早年臨石鼓文書法的典型特徵。直到60歲以後,他才開始形成自己的面貌。70歲以後,個人風格進一步成熟和強化。如展品中的「鶴壽千歲」橫幅,是吳昌碩83歲時的作品,用筆老辣,有如枯藤盤旋,蕩氣迴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篆書「鶴壽千歲」橫幅

吳昌碩臨寫石鼓文,注重的是整體氣勢的強烈突出,他曾說自己寫石鼓文是「臨氣不臨形」,正是這種對於「金石氣」的執意追求,使得他的書法在當時能與眾不同,形成自己獨特風格。「金石氣」是吳昌碩書畫作品的靈魂所在,也是後人鑒賞大師藝術的最佳切入點。

一提起吳昌碩的書法,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石鼓文,他臨寫石鼓文的名聲太大,反而把他在其他書體上的成就給淹沒了。其實,吳昌碩的隸書也寫得極具個性。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他的兩件隸書對聯:「村裡謝安石,家中白侍郎」;「漢書下酒,秦雲炅河」,分別書於80、81歲時。漢隸以橫平豎直、蠶頭燕尾為其基本特點,而吳昌碩的隸書恰恰不是如此,他的隸書體態是變扁橫為直立,顯得特別雄強寬博;又由於吸取了臨寫石鼓文的經驗,所以起筆收筆處,也和篆書一樣,是藏鋒,含而不露,與通常隸書那種波磔左右飛揚的風格大相徑庭。

顯然,在他的隸書裡面,融合了很多篆書的因素。吳昌碩的隸書多系晚年所作,傳世數量不多,但成就同樣不可低估。

如同他的隸書一樣,吳昌碩的行草書也個性突出,用筆迅疾,具有連綿奔放、酣暢淋漓的動感特徵。

體態上通常是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取勢,右上方轉筆處多呈銳角,顯得方勁果斷。他的行草同樣受到篆書很大影響,是將篆、隸與行草合為一體,而又統一在行草的氣勢之下。這種書法風格實際上又是受到了明末清初張瑞圖、王鐸等人的影響比較大。

本次展出的書法作品,都系大師的精品佳作,而且不乏具有重要文獻史料價值的藝術珍品。

例如,浙江省博物館藏石鼓文《西泠印社記》軸,書於西泠印社成立後的次年春天,作為首任社長,吳昌碩親自撰書《西泠印社記》一文,並勒石於印社石壁間,這件書法作品當是現存石刻的底本。

此外,如贈沙孟海臨石鼓文軸、贈余紹宋石鼓文對聯、贈況周頤行書對聯、致王福庵石鼓文信札軸等,為我們講述著一段段塵封已久的藝林交往雅事。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篆書《西泠印社記》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行書詩翰軸(贈余紹宋)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行書七言對聯(贈況周頤)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石鼓文軸(贈沙孟海)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致王禔石鼓文信札軸

繪 畫

相對書法篆刻而言,吳昌碩學畫要晚一些。他自己曾說「吾三十學詩,五十學畫」,事實卻並非如此。從目前的存世作品來看,有他30歲左右的畫作。不過,要說他在繪畫上真正有所體悟,確實是要在50歲以後。

浙江省博物館藏《譚復堂填詞圖軸》,是其早年繪畫的代表作品。譚復堂,即譚巘(1832—1901),原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以詞名顯一時,有「風騷盟主」之推譽。

作品右上方有吳昌碩題詩:「復堂詞料太凄迷,滿眼靡蕪日影低。茅屋設門空掩水,柳根穿壁勢拿溪。倚聲才大推紅友,問字車繁碾白堤。最好西湖聽按拍,櫓聲搖破碧玻璃。」黃賓虹題耑,下方又有潘天壽、張宗祥、夏承燾等題跋。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譚復堂填詞圖軸(贈譚巘)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件作品,筆致疏放,水墨淋漓,與吳昌碩後期那種金石氣強烈的繪畫風格很不相同,倒與蒲華的風格接近。

蒲華(1830-1911),字作英,一署胥山外史,秀水(令浙江嘉興)人,僑居上海,以鬻書賣畫為生。蒲華善用狂草筆法入畫,尤其喜歡畫墨竹和山水,作畫時下筆如飛,作品往往水墨淋漓,人稱「蒲落拓」。

這種粗頭亂服的風格,在當時並不被人賞識,卻給了早年學畫時的吳昌碩很大的震撼。此件作品作於1890年,時年吳昌碩47歲。我們從這件其早年的畫作中,似乎能隱約地感覺到來自蒲華的影響。

展品中還有一件吳昌碩與蒲華合作的《歲寒交圖軸》,作於光緒甲午(1894),由吳昌碩繪梅花,蒲華補竹,相得益彰,可謂兩人早年交往的直接證物。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 蒲華 「歲寒交」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梅花是吳昌碩花卉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吳昌碩生前酷愛梅花,曾有詩云:「苦鐵道人梅知己」,或許這也正是他個人孤傲性格的寫照。

他從30歲開始學畫時,就愛畫梅花,直到晚年,梅花仍然是他畫得最多的一個題材。吳昌碩死後葬在杭州餘杭超山,超山以多梅樹而聞名,「超山賞梅」歷來是杭州的一大景觀。這個地方是他生前親自選定的,由此也可見他對於梅花的感情是很真摯的。展品中的《超山宋梅圖軸》,是應周夢坡之約而作,畫面上所繪即為著名的超山宋梅。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超山宋梅圖軸(贈周慶雲)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以畫寫意花卉著稱於世,可以說是繼徐渭、八大山人、石濤、趙之謙之後最著名的大寫意畫家。吳昌碩的寫意花卉題材十分廣泛,本次展覽中有其以梅、蘭、竹、菊、牡丹、水仙、蘆花、紫藤、桃、山茶、松柏、杜鵑、葫蘆、荷花、白菜等為題材的作品。

吳昌碩的花卉作品,筆力老辣雄強,可以說是和他的書法氣息相通的。他自己曾經說「我生平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所謂書畫同源,書法通畫法,這在吳昌碩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他畫的梅花,便脫胎於石鼓文的用筆,因而顯得特別渾厚蒼勁,而他畫的紫藤,又有狂草般的奔放筆致。

感覺整件作品似乎是在一揮而就之間完成的,盡情處已不可區分究竟是在繪畫還是在書法。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字畫八條屏(局部)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在用色上極似趙之謙,喜歡用濃艷的顏色,尤其善用西洋江,色澤鮮艷,雖然大紅大綠,但並不顯得俗氣,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可以說是歷代畫家中最善於用色者之一。

在構圖上,吳昌碩喜歡取「之」字和「女」字形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這種構圖形式,顯然是借鑒了書法和篆刻上的章法布局特點。

浙江省博物館藏《鼎盛圖》軸,作於1902年,時年50歲,這是一件繪畫與青銅器全形拓相結合的作品。古銅器拓片斑駁醇厚的墨色,與吳昌碩古拙艷麗的花枝相得益彰,可謂傳統花卉題材繪畫中的一朵奇葩。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鼎盛圖軸 浙江省博物館藏

吳昌碩的山水及人物繪畫作品相對少見。浙江省博物館藏《蕪園圖軸》,是其山水題材作品中的一件經典之作。蕪園舊址在今安吉縣遞鋪鎮安城,距吳昌碩故鄉鄣吳村約15公里。

1865年,22歲的吳昌碩在經歷5年顛沛流離的逃難後,隨父親從鄣吳故里遷居到安城桃花渡附近,家庭成員經劫難後,僅剩父子兩人相依為命。吳昌碩名其所居為「朴巢」,屋前有園曰「蕪園」,他在蕪園度過了十餘年的鄉間耕讀生活。

這件作品創作於1892年,此時吳昌碩已僑居蘇州,因生計而不斷奔波於蘇滬兩地間,蕪園寧靜的生活已成為不可追憶的往日舊夢,畫作不僅寄託了作者鬱郁鄉愁,也飽含著人生滄桑感悟。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鍾馗圖軸(贈施石墨)浙江省博物館藏

鍾馗是吳昌碩人物畫中最重要的題材。浙江省博物館藏有鍾馗圖兩件。其一繪於光緒十九年(1893),時年49歲,自跋云:「美須如公,三百六十酒場中,何處不相逢,頭上烏紗,賜自天家,多少人看,多少誇,好文章換來人前搖擺,卻不費一錢買。」

在他的筆下,鍾馗的形象既反映出他對當時「人少鬼多」世道的憤慨,也包含了某種對於社會正義的希冀。另一件《醉鍾馗圖軸》,為78歲時所作。畫面左側有行草書長題三列,通幅直下,下筆迅猛,有一種排山倒海之勢,很好地起到了襯托畫面氣勢的作用。

展覽作品中還有一件臨高其佩畫虎圖軸,是生平罕見創作的題材,昌碩先生畫虎顯屬外行,可聊備一格。

臨高其佩畫虎軸

梅花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梅花蒲草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墨梅圖軸(贈沈慈護)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生日梅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水墨歲朝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蘭花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雙鉤蘭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水墨蘭石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蘭竹石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水墨風竹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菊花圖軸

秋菊石鼓文扇面軸

設色菊花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設色菊花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墨荷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設色牡丹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設色牡丹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牡丹水仙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峭壁紅桃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雙桃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壽桃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紫藤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葫蘆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花果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珊瑚珠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葡萄圖軸

設色天竺老石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山茶花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鳳仙花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亂石山松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墨松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石丈人圖軸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無量壽佛圖軸

花卉六條屏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設色花卉冊頁

篆 刻

在吳昌碩諸多藝術門類中,篆刻是成名最早的,諸宗元《缶廬先生小傳》云:「初先生以篆刻名於世,晚復肆力於書畫。」

浙江省博物館藏有吳昌碩早年印譜《朴巢印存》二冊,收錄了他從22歲至25歲期間所刻印章103方,從中可一窺吳昌碩早期篆刻的風貌。此種印譜,祝遂之先生早年曾有專文介紹,但學界從未窺其全貌,今在展覽圖錄中將印譜全本首次公開發表,以饗同好。

吳昌碩對近代篆刻藝術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他進一步發展了浙派「印從書出」的印學觀念,把沖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沖切結合的刀法。

他還從秦漢古印中汲取靈感,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追求線條殘缺斑駁的金石味道,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的審美特質,「自我作古空群雄」(吳昌碩《刻印》詩),正是其篆刻藝術精神的生動寫照。

本次展覽共展出印章60方,其中自用名號印及閑章28方,其餘都是為其友人所刻,包括閔泳翊、高邕、王震、商言志、張鈞衡、陸恢、褚德彝等。

『五湖印丐』白文印

『蒼石父』『吳俊長壽』白文兩面印

『俊卿印信』朱文印

『缶無咎』白文印

『七十老翁』朱文印

『壹月安東令』(白文) 『染於蒼』(朱文)兩面印 青田石

『缶翁』白文印

『俊卿之印』朱文印

『大聾』朱文印

『缶廬』白文印

『吳俊卿』白文印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苦鐵近況』白文印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園菜果蔬助米糧』朱文印

『終日弄石』朱文印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我愛寧靜』白文印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吳昌碩詩、書、畫、印鑒賞

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 朱文印 壽山石

『泳翊之印』白文印

『藪石亭』朱文印

詩文尺牘及其他

吳昌碩不僅在書法、繪畫、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同時,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是獨具特色,自成一派。相比書畫篆刻大師的稱謂,吳昌碩本人似乎更喜歡以詩人自居,他在《贈內》一詩中云:「平居數長物,夫婿是詩人。」沈曾植《缶廬集》序中也說:「翁既多技能,摹印書畫皆為世貴尚,獨自喜於詩。」

無論是早年的《飢看天圖》、《酸寒尉圖》題詩,還是《刻印》等名篇,吳昌碩的詩多以語言質直、直抒胸臆見長,與其書畫風格一以貫之。展品中有浙江省博物館藏晚年詩文稿十三冊、桐鄉君匋藝術院藏《缶廬詩翰冊》一種,可謂吳昌碩詩歌研究的第一手文獻。

詩文手稿

近年有研究者指出,吳昌碩晚年因年老體弱,才思遲滯,有不少詩文實出自沈石友代筆。沈石友生平酷愛收藏硯台,並多請吳昌碩書寫硯銘,後由其子輯成《沈氏硯林》一書付梓。浙江省博物館藏有吳昌碩為沈石友創作的硯銘拓片二冊,另有致沈石友手札集冊一種,對於研究吳昌碩晚年的硯銘創作以及兩人藝術交往,頗具史料價值。

有關吳昌碩的個人收藏,迄今未見有專門研究。近年,仲威先生於上海圖書館庫房發現了吳氏舊藏明拓《石鼓文》冊,這也是迄今國內發現的《石鼓文》最佳拓本之一,以往有關昌碩先生臨寫石鼓文所用底本不佳,甚至有謂翻刻本,諸如此類不實傳言,可以不攻自破。圖錄中所收吳昌碩舊藏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今藏浙江省博物館,是吳氏收藏碑帖中又一種極為珍貴的善本,系首次公開出版。

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冊頁(吳昌碩舊藏)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海派人物畫大師任頤,曾為吳昌碩創作過不同時期的肖像畫多幅,如安吉縣博物館藏《設色蕪青亭畫像圖軸》(40歲),浙江省博物館藏《蕉蔭納涼圖軸》、《酸寒尉像圖軸》(45歲),以及由尹沅寫照、任頤補圖的吳昌碩五十小像《歸田圖軸》等,我們特意將上述幾件畫作,連同安吉吳昌碩紀念館藏八十自畫小像一起展出,睹畫思賢,以寄託我們對於這位前輩浙籍藝術大師的緬懷之情。

任 頤 設色蕪青亭畫像圖軸(40歲)

浙江省博物館藏

任頤 蕉蔭納涼圖

任頤 酸寒尉像圖軸(45歲)

圖軸(50歲)

吳昌碩 自畫像圖軸(80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 的精彩文章:

江寒汀 百看不厭,他只為花鳥畫而生!
百年女星,傳承中國不同時代的美
作為證婚人,梁啟超的證婚詞竟是大罵這對青年才俊!
經書不能隨便抄!抄經有哪些大忌!

TAG:中國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