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人物誌|第25期:王肯堂——破門戶之見,集百家之言

中醫人物誌|第25期:王肯堂——破門戶之見,集百家之言

王肯堂出身官僚之家,祖父王臬為正德十七年(1519)進士,曾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性格剛正,後被貶任山東按察副使。父親王樵歷任數職,為官近50年,在當時很有地位與知名度,明史中有他的列傳。

王肯堂自幼聰穎,好學不倦,酷愛醫學。嘉靖四十五年(1566),在他17歲時,母親羅患重病,家中請了很多名醫前來醫治,前後來診的幾位醫者立方遣葯,服後效果不佳,他的母親最終因治療無效而病故。王肯堂對此十分悲痛,心中非常不滿,便萌發了學醫的念頭,開始加倍刻苦研修,志在濟世活人。在他不足20歲時,妹妹患乳癰,經過許多外科高手治療都未好轉,而經過王肯堂的悉心治療,妹妹的乳癰病痊癒了。後來,他又以高超的醫術治好了一位虞老漢的附骨疽重症,把病人從死亡的邊緣搶救過來。此後,百姓漸漸都來找王肯堂看病。

他的父親見此情況,擔心妨礙兒子日後考科舉,便嚴禁他學習及從事醫業,王肯堂不得不暫停學醫而專於攻讀舉子業。終於肯堂在30歲時鄉試中舉,40歲中進士,同年被選為翰林檢討,從此便步入宦途,後備員史館。王肯堂43歲時,日本侵略朝鮮,帶兵首領揚言出兵中國,大司馬倉皇招兵買馬,卻並不組織訓練,肯堂嘲笑他不幹實事,便向朝廷進呈抗倭疏議,坦言願意辭去本職以御史的名義去海上練兵,不料卻受到「浮躁從事」的批評不被採納。肯堂憤慨不滿,便請辭官回家,從此他專心自學醫藥書籍,同時還為人治病及撰寫著述。

王肯堂49歲開始撰寫《證治準繩》,55歲完成《傷寒證治準繩》。57歲時時經吏部侍郎楊時喬薦舉,任南京行人司副,後再任福建參政。58歲完成《婦科證治準繩》與《幼科證治準繩》,59歲完成《瘍科證治準繩》,63歲官遷福建布政司右參政。此時的王肯堂己容顏老矣,所任官職也不比當年。64歲時,他得到朝廷許可退休而回到老家金壇,不幸的是,他開始生病,於八月初八日逝去。當時他的兒子王憊銘年僅9歲,所以王肯堂的不少著作都散佚了。他現存的醫學著作有《證治準繩》《醫鏡》《醫論》《醫辨》,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文學著作更多,有《郁岡齋筆座》《尚書要旨》《論語義府》《律例箋釋》《念西筆座》《郁岡齋帖》等。如果沒有散佚,肯定還有更多。但對醫界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者當推《證治準繩》。

《證治準繩》這一醫學巨著的寫成歷時11年,全書分6科(實際為5科),即《雜病證治準繩》8卷、《類方證治準繩》8卷、《傷寒證治準繩》8卷、《瘍醫證治準繩》6卷、《幼科證治準繩》9卷、《女科證治準繩》5卷,共44卷。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的證論方治,因為本書對證候治法的敘述特別詳細,可使「不知醫不能脈者,因證檢書而得治法」,所以題名為《證治準繩》。此書分科論述,各科涉及的病種非常廣泛,搜集的資料卻又非常豐富,上自《內經》《難經》,下至時下之書,且經過刪減核理,所以全書有「博而不雜,詳而有要」的感覺。本書內容廣博宏豐,理法方葯齊備,對學習和研究明代以前各學科的發展與成就有很大的價值。《四庫全書》評價此書「宜其為醫家圭臬」。

王肯堂還有許多卓越的思想,這些思想正是他非凡作為的基石,如破門戶之見,集百家之言。

中醫學術的發展在明代己走入門戶之學的偏路,許多醫家沿襲金元諸子,只取一家之言,排斥其他,或矯枉過正,意氣偏激,形成了寒溫水火紛爭的格局。難能可貴的是,王肯堂在當時就能清醒地看到門戶之偏對醫學發展所帶來的危害,高瞻遠矚,博採兼收,貫各家之說,於寒溫攻補無所偏主,倡導折衷醫風,嘔心瀝血,致力於醫學研究,撰成巨著《證治準繩》。王氏的這種治學觀點和方法成為清代折衷風氣之先導,這對後人及清朝醫學的發展都起到了莫大的促進作用。

在傷寒證治方面,明代許多醫家專重陶華《傷寒六書》一家之言,以致「辨證不明,方葯雜亂」。王氏嘆曰:「世之醫,有終身目不識(《傷寒論》)者,獨執陶氏《六書》以為枕中鴻寶耳。夷考陶氏之書,不過剽南陽唾餘,尚未望見易水門牆,而輒低《傷寒論》為非全書,聾瞽來學,蓋仲景之罪人也。而世方宗之,夭枉可勝道哉!」(《傷寒證治準繩·自序》)乃「以仲景方論為主,後賢續法附之」,集成《傷寒證治準繩》8卷,大大開拓了《傷寒論》的治學門徑。在臨床雜病證治方面,王氏更是博採眾長,折衷各家學術精華,撰著《雜病證治準繩》8卷,對引導後世醫家越出門戶樊籬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肯堂治病十分重視調補脾腎。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而脾虛之疾,補脾不應,當補其腎。他說:「今人只知脾胃虛當補,補之不應則補其母,如是足矣,而不知更有妙處。而醫家所謂脾為太陰濕土,濕之一字分明,土全賴水為用也。故曰補脾必先補腎,腎精不足又須補之以味。古人云補脾不若補腎,又雲補腎不若補脾,二言各有妙理,不可偏廢也。」王肯堂治雲中秦大山脅痛,遇勞忍餓則發,處以人蔘、黃芪、白朮、當歸、川芍、地黃、牛膝、木瓜、山茱萸、石解、桃仁等葯,令其常服之。積久之疾,一朝而愈,不複發矣。又一例魏昆溟吏部亦以勞餓得脅痛,而他醫不分虛實投以枳殼、青皮等破氣之品,痛愈甚,症反劇,不久而隕。王肯堂舉出此二例,以告後人勿犯虛虛實實之弊;

明朝是中國古代骨科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肯堂又堪稱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他為骨傷科的發展和興盛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闡明「損傷一證專從血證」,正骨要明辨骨骼,強調治損求源,診療方法上強調不用暴力,主張運用技巧。東漢華佗是最早應用全身麻醉的醫學家,然而其著作及麻沸散皆早亡佚。王肯堂《瘍醫證治準繩》中首次刊載了局部麻醉藥,成分是川烏、草烏、天南星、半夏、川椒,為末調搽。局麻藥廣泛應用於臨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進一步拓寬了手法整復和進行手術的範圍,王肯堂功不可沒。

王肯堂在優生優育方面亦有突出貢獻。他指出:求子之理,聚精調經。是以男莫先於聚精,精聚則神全,神全則本立;女莫先於調氣,氣調則血附,血附則經平。二者既得其理,發必中的而生育矣。還明確指出:不孕之理,男女有責。把人類生育的問題歸納為男子聚精與女子調經兩個方面是符合生殖醫學理論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養胎安胎的方法很是齊全,主要記載在他的《胤產全書》里。最後,王肯堂對胎前諸證的處理相當重視,特彆強調辨證施治。

王肯堂與名醫繆希雍的交往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關於友誼的佳話。王肯堂在《證治準繩》 中詳細地記載了兩個人的見面過程。萬曆七年(1579),兩人相見於現在的南京,彼時繆希雍33歲,王肯堂 30 歲,兩人一見如故,迅速地成為知己,二人在學術研究方面都虛懷若谷,互相請教。據說,繆氏曾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用酸棗仁補血、桑白皮治鼻塞、資生丸健脾止瀉的經驗介紹給王肯堂。王肯堂亦將自己的治療經驗體會與繆氏交流,「凡宇泰所輯諸書,仲淳皆參訂焉」(工宏翰《古今醫史》)。二人遇到疑難之症都相互探討,共同擬定診治方案。一次,王肯堂夫人患心口痛,他特邀繆診治。繆氏亦請王肯堂會診治癒了雲間康孟修的寒熱危證、於中甫之子的痘疹險證(詳見《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由此可見,王肯堂和繆希雍二人在學術上相互尊重,共同探討,共同提高,而無文人相輕、懷才自傲的陋習,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兩人暢談醫藥的時候,王肯堂注意到繆希雍有一個習慣,總是從袖子里拿出一個東西放進嘴裡咀嚼,王肯堂問了之後才知道,這藥丸是繆希雍在遊歷中得到的一個秘方,叫資生丸,可調理脾胃,飢餓時服用不會再有飢餓感,吃飽後服用可快速消食。繆希雍毫不猶豫地把方子寫下來送給了王肯堂,之後還送給了王肯堂一些資生丸,只是此時的王肯堂「頗不信其消食之力」。有一天,朋友找王肯堂飲酒,酒足飯飽以後,王肯堂不敢睡覺了,因為吃得太飽後立刻睡覺是很傷脾的。王肯堂就服用了兩丸資生丸,發現其消食效果非常好,第二天早晨起來,一點積滯的感覺都沒有。於是王肯堂「始信此方之神也」,並把這個方子作為父親晚年的保健用藥。

王肯堂的儒生雅號被他優秀醫者的身份所遮蓋,但是其實他僻居讀書十四年,與讀書人沒有差別。古書記載說他平生沒有玩樂的嗜好,只喜著書,在經傳等多個領域都有研究,凡陰陽、五行、算術、太乙、遁甲、相宅、術數之學無不精微。他精醫術、明藥理、重醫德,是明代有名的醫學家;他還工書法、擅篆刻、精鑒賞,是明代有名的書法家,古書讚揚他的書法可以登入晉人的雅室;知識面極廣的他還研究佛經、西洋曆法,並精通碑帖書畫,常與當時的書畫名家董其昌研討書畫理論。

主 編:陸 翔

責任編輯:蘇雪貞

美術編輯:朱麗莉

中醫家,為中醫創造聯結,她是一款專為中醫人量身打造的優秀社區手機APP,由社區、工作室兩大板塊組成,已經影響了幾十萬中醫人的優秀中醫互聯網軟體。【中醫家社區】旨在打造最大的中醫人自己的專業的交流學習平台,初入中醫之門的您,在中醫家漫步會偶遇當今中醫明師哦,好學而優秀的中醫人就在中醫家等您。【中醫家工作室】由名片、問診單、處方助手、醫案、我的患者、手記六大部分組成,致力於幫助中醫從業者隨時隨地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擴展行業人脈,體現自身價值,優秀觀點還有可能收到同行的讚賞。在這裡,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全國臨床高手隨時切磋交流,全國的醫案隨時學習,還有數百本中醫經典書籍,數千味中藥和8萬多中醫處方。目前【中醫家】優秀的欄目有:《真傳一刻》《每周一縷書香》《中醫人物誌》《拍案驚奇》《中醫十萬個為什麼》等,近期將推出更多優秀欄目,真誠邀請您來投稿,稿酬豐厚到賬及時哦。如果您是中醫或者是鐵杆中醫粉,那麼快來下載體驗吧,「中醫家」APP將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中醫人生!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選錄王肯堂辨十嗽與五臟咳以便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