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為何給屠殺華人的荷蘭人點贊

乾隆為何給屠殺華人的荷蘭人點贊

乾隆為何給屠殺華人的荷蘭人點贊

作者 | 周淮安

聯繫微信號 | youhistory1

01

兩百多年前,英國朴茨茅斯港,一支由三艘船組成的艦隊出發了,目的地是地球另一端的中國。

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派出了一支近700人的龐大使團,借向乾隆祝壽的名義,希望與中國進行自由貿易,並建立正常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

當時的英國,沒有一個人能說中文。最後,在義大利學習的4名中國神父願意為使團擔任翻譯——條件是免費搭船回中國。

這4名中國神父無疑是當時「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國人,拉丁文相當好,與英國人相處愉快。在漫長的航行中,他們甚至教會了副使喬治·斯當東11歲的兒子簡單中文。

經過9個月航行後,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6月,艦隊抵達中國澳門,在此停泊並等待與中國官方接洽。

一踏入中國領海,與英國人一路談笑風生的4名中國神父就膽戰心驚,並撕毀約定,堅決不願當翻譯——即使給150英鎊的報酬也不幹。

後來英國人才明白,他們之所以如此恐懼,是因為法律禁止中國人離開中國,除非有皇帝的特批。同時,法律也禁止中國人為「蠻夷」效力。

換句話說,作為天朝子民,他們竟悄悄跑到「犬羊之邦」生活,還準備當帝國主義的「帶路黨」,罪上加罪,一旦被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02

當時的中國,正是乾隆盛世,愛新覺羅·弘曆執政58年來,致力於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專制的統治藝術達到了頂點,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大清的統治猶如撞球那樣結實——那麼完美、精確、苛求,以至想不服從就會冒很大的風險。

然而,有一群特殊的中國人,卻游離於這個體制之外,他們就是「下南洋」的華僑。

唐宋以來,中國人與東南亞貿易往來密切,被稱為「唐人」的華僑定居南洋一帶。17世紀初,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島的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建立了總部,進行殖民掠奪和海外貿易,急需大量的勞動力從事建設、種植等。

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明末清初的動蕩中,廣東、福建一帶的百姓為了謀生,躲避戰亂,大規模移民東南亞,什麼工作他們都不討厭,甚至連種植甘蔗這種給黑奴乾的活他們都干。中國人特有的吃苦耐勞與經商頭腦使華僑迅速在當地安居樂業,很多人過上了比在大清當貧下中農好N倍的日子。

為了殖民東南亞,荷蘭人不斷吸引、招攬華人勞動力。到18世紀初,巴達維亞的華僑人數已達兩萬人,生意遍布各行各業,成為人數最多的「外國人」,也是除殖民者外最成功的「外國人」。他們的人數和取得的成功讓殖民者感到恐懼,不斷加以打壓限制。程日炌在其《噶喇吧紀略》中說:「荷蘭者睹唐人日眾,漸有厭薄之意,重加剝削,橫征無藝」。

到了1740年9月,雙方的矛盾激化,華人感到日益逼近的危險,一些農村發生流血衝突。僅僅因傳言說華人可能「造反」,荷蘭人就對巴達維亞城內的華僑進行大屠殺,持續了一周,華僑被殺上萬人,血流成河,史稱「紅溪慘案」。

發生這樣的種族大屠殺,即使劊子手也感到惴惴不安,荷蘭深怕中國進行報復——當時中國可是GDP世界第一的頭號強國。即使不動用武力,終止對荷貿易也會讓東印度公司陷入困境。

到了第二年夏天,「紅溪慘案」的消息才傳回中國,如何應對這件事?

乾隆朝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大討論。

主流觀點有兩種:一種是認為華僑是「貪戀無歸,自棄化外」的天朝棄民,按大清國法都該被嚴懲,被荷蘭人屠殺是「自作之孽」,沒必要追究荷蘭人的責任。但為防止番邦和華僑製造麻煩,應當全面禁止南洋貿易;另一種觀點認為全面禁止南洋貿易不划算,海外貿易南洋佔十分之九,銀子少了皇帝會不開心。

雙方爭議的關鍵點是維持貿易現狀還是全面禁止,跟「人」沒一毛錢關係,一致認為華僑「死有餘辜」,荷蘭人幹得漂亮,不應當問罪。

在群臣討論基礎上,乾隆作出的結論是:「天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並同意「將南洋一帶諸番仍准其照舊通商,以廣我皇上德教覃敷,洋溢四海之至意」

荷蘭人欣喜之餘卻有點尷尬——此前他們已將直接責任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逮捕入獄,乾隆卻為他「平反昭雪」。

03

經過康熙、雍正兩代的經營,乾隆時期大清進入了「盛世」。人口數量達到了空前水平,差不多翻了一翻,「人地矛盾」隨之而來,大量的農民找不到謀生之路。福建、廣東等沿海居民「命苦不怨政府,點背不恨社會」,下南洋闖蕩,自謀生路,在東南亞闖出一片天地,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乾隆為什麼如此痛恨這些海外僑民呢?

一是覺得有辱天朝盛世臉面。我大清富有四海,萬夷來服,你們卻不願意生活在這樣的「文明國家」,反而跑到化外蠻夷之地,完全是自絕於大清的「漢奸」「美狗」。俗話說:「狗不嫌家貧」,窮怕什麼?餓死又如何?在大清,縱做鬼,也幸福。

二是認為這批游離於體制之外的「強民」可能影響大清穩定。帝國需要的是老老實實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越是麻木、愚昧、自私越有利於專制。而敢於「下南洋」闖蕩的民眾無疑是當時最富冒險精神,最有生意頭腦,最有眼界的中國人,也就是「強民」。他們在南洋越成功,越自立自強,對大清的潛在威脅就越大——他們給國內的人證明了一個道理:沒了大清,你過得更好。而且,華僑和外國人往來密切,萬一和「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國主義勾結起來怎麼辦?

乾隆有多恨這些華僑,《清高宗實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福建人陳怡老乾隆元年(1736年)乘船到巴達維亞謀生,經商成功,在當地納妾生子,並在「紅溪慘案」中倖存。1749年5月,他帶著財物和子女潛回福建,回家伺奉老母。地方官員得知後,立即逮捕。乾隆高度重視此案,由刑部審理,最後定罪為「應照結交外國、互相買賣借貸、誆騙財物,引惹邊釁例,發邊遠充軍,番妾子女儉遣,銀貨追入官。」

一個成功的「歸國華僑」竟然落了個發配勞改農場,妻離子散的結局。

04

也許有人要說,滿清本來就閉關自守,要是盛唐就不會這樣,那時多開放啊。

嗯,長安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各國商旅雲集,那是對外夷。對中國人而言,沒有特批,出境沒門。

大唐貞觀年間,玄奘在未獲得唐太宗的批准下,私自偷渡到印度「取經」。十餘年後,當名震南亞次大陸的玄奘返程時,卻停在玉門關外的于闐不敢歸國。他給唐太宗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對自己當年的「偷渡」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懺悔,以期求得皇帝的諒解。在接到明確答覆後,才敢入關。

「當法律不準一個公民離開自己偶然出生的那塊國土時,這個法律的含義是明顯的:這個國家管理的如此糟糕以致我們禁止任何人出境,免得所有的人都移居國外。」

這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1764年說的一句話。

幸好,作為乾隆的同代人,他生活的歐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北魏孝文帝南遷國都是福是禍
漢武帝的理財能臣:桑弘羊之死
袁世凱稱帝時群眾為何都點贊
成就愛國者蘇武的一次不理智的「愛國」行動
借漢朝金元外交斂財的西域大國

TAG:遊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紅溪慘案屠上萬華人,荷蘭人來請罪,乾隆:殺得好
德國為何沒唐人街?納粹迫害華人的黑歷史
華人愛炫富?美國小偷為何頻繁洗劫華人?
十萬華人向奧巴馬請願封殺侮辱華人的歌曲,白宮竟這樣回復
慶祝美亞太裔傳統月 趙小蘭訪華埠追憶華人貢獻
「鴉片將軍」「緬甸華人首富」羅興漢的傳奇人生
鴉片將軍「緬甸華人首富」羅興漢的傳奇人生
馬爾凱華人男子錘殺華人女子 遭拚死反抗
張瑤父親致羅馬華僑華人的一封感謝信!
華人英雄李小龍在美國為何被稱功夫之王?拳王阿里說他武哲傑出
威武!兩黑人搶劫華人外賣郎,慘被小哥用中國功夫暴虐
晒晒奧巴馬的中國親戚:華人妹夫、河南弟媳
澳大利亞尊重華人的「殼」,卻不接受華人的「根」?
泰國前總理英拉購買福字,慶祝華人的春節,不愧是華人的驕傲
7名華人橫游匈牙利巴拉頓湖 引外國友人點贊
神奇的人體磁鐵馬來西亞華人磁鐵人
霹靂嬌娃——華裔女星劉玉玲、胡凱莉,好萊塢電影是少不了華人的
楊小凱:華人經濟學界的「驕楊」
新加坡人的祖先崇拜!華人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