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2),清代書畫家,字在辛,號江上外史,自稱郁岡掃葉道人,晚年居茅山學道改名傳光、蟾光,亦署逸光,號奉真、始青道人,江蘇省句容人。一江蘇丹徒人作。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御史。以劾明珠去官。工書善畫,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稱四大家。精古文辭,康熙十一年(1672)嘗作《仿元人山水》軸,著錄於《虛齋名畫錄》。傳世作品有順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話圖》,圖錄於《神州國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陰釣船圖》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著有《書筏》、《畫筌》,王翚惲壽平作評註。其人在當時不僅為四大書畫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譽稱。風骨稜稜,雖權貴亦憚之。書、畫名重一時,書法蘇米,筆意超逸,與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義門(焯)齊名,稱四大家。最為王文治所稱服。山水得南徐氣象,其高情逸趣,橫溢毫端。兼寫蘭竹,精鑒賞。惲壽平、王翚嘗主其家。著有書筏、畫筌,曲盡精微,有裨後學。卒年七十。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畫筌》清·笪重光

繪事之傳尚矣,代有名家,格因品殊。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為畫訣,散在藝林。六法六長,頗聞要略。然人非其人,畫難為畫,師心踵習,迄無得焉。聊攄所見,輯以成篇,纖計小談,俟夫知者(繪苑流傳,大都高人韻士,寫其胸中逸氣,此言人與畫合,真為定論)。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畫家最重章法。清渾二語,通體段落,始兩得之)。形勢崇卑,權衡小大,景色遠近,劑量淺深。山之旁脅易寫,正面難工;山之腰腳易成,峰頭難立。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側者客山遠。眾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盤互,祖峰乃厚。土石交覆,以增其高;支隴勾連,以成其闊。一收復一放,山漸開而勢轉;一起又一伏,山欲動而勢長(起伏收放,括盡縱橫運用之法)。背不可睹,側其峰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郁其林叢,如藏屋宇。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有隱。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顧之情;遠山低以為高,有主客異形之象(山頭山足,俯仰照顧有情。近峰遠峰,形狀勿令相犯。此章法要緊處,學者勿輕放過)。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危岩削立,全依遠岫為屏;巨嶺橫開,還藉群峰插笏。一抹而山勢迢遙,貴腹內陵阿之層轉;一峰而山形崒嵂,在嶺邊樹石之繽紛。數徑相通,或藏而或露;諸峰相望,或斷而或連。峰夭矯以欲上,仰而瞰空;砂迤邐以同奔,俯而薄地。山從斷處而雲氣生,山到交時而水口出。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理其山形(水道乃山之血脈貫通處,水道不清,則通幅滯塞。所當刻意研求者)。地勢異而成路,時為夷險;水性平而畫沙,未許欹斜。近山瀠洄,每於村邊石腳;遠沙迢遞,見之峰頂山腰。樹中有屋,屋後有山,山色時多沉靄;石旁有沙,沙邊有水,水光自愛空濛。平遠一派,水陸有殊。   江湖以沙岸蘆汀、帆檣鳧雁、剎竿樓櫓,戍累漁罾為映帶;村野以田廬籬徑,菰渚柳堤,茅店板橋,煙墟渡艇為鋪陳(畫中平遠最難作。此分江湖、村野、雨景、晚景處,即是畫法。野景以趙大年為宗,江景則江燕諸公為妙。觀此點綴,畫法盡矣)。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土無全形,石之巨細助其形;石無全形,石之左右藏其角。土載石而宜審重輕,石壘石而應相表裡(山水中畫石,與尋常畫法不同,須令土石渾成。雖極奇險之致,而位置天然,方為合格)。石之立勢正,走勢則斜;坪之正面平,旁面則反。半山交夾,石為齒牙;平壘逶迤,石為膝趾。山脊以石為領脈之綱,山腰用樹作藏身之幄。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台。山形欲轉,逆其勢而後旋;樹影欲高,低其餘而自聳。山面陡面斜,莫為兩翼;樹叢高叢矮,少作並肩。石壁巑岏,一帶傾欹而倚盼;樹枝撐攫,幾株向背而紛拏。橫崖泉落,景已伏而忽通;孤嶂石飛,勢將墜而仍綴。樹排蹤以衛峽,石頹卧以障虛。山外有山,雖斷而不斷;樹外有樹,似連而非連(此段言隱現斷續之妙,如文章家龍門敘事法,變化無方)。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榆柳茂於村舍,松檜郁乎岩阿。坡間之樹扶疏,石上之枝偃蹇。短樹參差,忌排一片;密林蓊翳,尤喜交柯。密葉偶間枯槎,頓添生致;紐干或生剝蝕,愈見蒼顏。枝綴葉而參伍錯綜,弗生窒礙;葉附枝而橫斜紆直,欲使聯翩。菀枯或因發葉之早遲,舒屈多由引干之老稚。一本之穿插掩映,還如一林;一林之倚讓乘承,宛同一本。正標側杪,勢以能透而生;葉底花間,影以善漏而豁。透則形脞而似長,漏則體肥而若瘦(作畫樹居其半,諸家畫法,變態多種,不過為造化傳神。若非靜觀,難得其理。此段洗髮,曲盡玄微。一本一林,透漏之法,畫樹秘要,前人所不傳。今於江上先生髮之,令人玩索不盡)。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煙中之干如影,月下之枝無色。雨葉暗而淋漓,風枝亞而搖曳。木皮之膚理如生,蟠根之植立宜固。春條擢秀,夏木垂陰。霜枝葉零,寒柯枝瑣。表挺而修立,影互而成行。幽岩古枿,老狀離奇。片石疏叢,天真爛熳。山擁大塊而虛腹,木攢多種而疏巔。眾沙交會,借叢樹以為深;細路斜穿,綴荒林而自遠。沙如漂練,分水勢而復羅村勢;樹若連柵,圍山足而兼襯山巒。沙邊水盪,偶借石防;峰里雲生,還容樹影(沙之交插處,作樹有法,惟痴翁最為擅勝。荒林細路,南宋諸公妙境也)。林麓互錯,路暗藏於山根;岩谷遮藏,境深隱於樹里。密樹憑山,而根株迭露,能令土石分明;近山嵌樹,而坡岸稍移,便使柯條別異。樹根無著,因山勢之橫空;峰頂不連,以樹色之遙蔽。峰棱孤側,草樹為羽毛;坡腳平斜,石叢為綴嵌。樹惟巧於分根,即數株而地隔;石若妙於劈面,雖百笏而景殊(妙在心傳,非能口授)。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石看三面,有圭端刀錯,玉尺銀瓶,香案琴墩,蟲窠魚砌,覆盂欹帽,缺斨蹲獸,蚌殼螺軀,鳥罩犀首之異狀,須離象而求;樹分單夾,有散蝶聚蜂,蛇驚鴉集,雞翎燕剪,珠綴冰凌,竹個棕團,簾垂繐結,飄縷簇角,攢針累紈之殊形,貴相機而作(形容樹石之法,不離此種種。而其妙處,全在筆墨脫化)。石有剝鮮之色,土有膏澤之容。樹勁則清,水柔則秀。麓拖沙而勢匝,背隱樹而境深。瀑亂瀉者源長,岩倒懸者腳穩。原騕交回,起空嵐而氣豁;雲岩聳矗,互修坂而勢悠。山巍腳遠,水無近麓之情;地廓村遙,樹少參天之勢。山淺莫為懸瀑,樹大無作高山。沙勢勿先成,背峰頭而後定;遠墅勿先作,待山空而徐添。懸坪疊石,即作山巒;低岸交沙,便成津浦。瀨層層如浪卷,石泛泛似漚浮。眾水匯而成潭,兩崖逼而為瀑。闊狹因乎石磧,夷險視乎岩梯。無風而澗平,觸石而湍激。折瀏如傾沸,涌浪若騰驤。派流遠近,為斷續之分;波紋有無,由起滅之異。水漲闊而沙岸全無,水煙浮而江湖半失。平波之行筆容與,激湍之運腕迴旋。浪花迅卷而筆繁,濤勢高掀而筆盪。山隔兩崖,樹欹斜而援引;水分雙岸,橋蜿蜒以交通(五代北宋諸公,多工畫水。溪澗江湖,畫法迥異。玩此不特取勢之法明析無餘,而運筆之妙,發揮略盡)。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布局觀乎縑楮,命意寓於規程。統於一而締構不棼,審所之而開闔有準。尺幅小山水宜寬,尺幅寬丘壑宜緊。卷之上下,隱截巒垠;幅之左右,吐吞岩樹。一縱一橫,會取山形樹影;有結有散,應知境辟神開(畫法不離縱橫聚散四字,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巧在善留,全形具而妨於湊合;圓因用閃,正勢列而失其機神。眼中景現,要用急追;筆底意窮,須從別引(二語畫禪玄要也。知其解者,日暮遇之)。偶爾天成,加以人工而或損;此中佳致,移之彼處而多違。理路之清,由低近而高遠;景色之備,從澹簡而綢繆。絜小以成巨,心欲其靜;完少以布多,眼欲其明。目中有山,始可作樹;意中有水,方許作山(目中有山四句,即所謂胸有成竹也。今人作畫,胸中了無主見,信筆填砌,縱令成圖,神氣索然。參此方悟畫法)。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作山先求入路,出水預定來源。擇水通橋,取境設路。分五行而辨體,峰勢同形,諳於地理;象庶類以殊容,景色一致,昧其物情。樹無表裡,不知隱見之方;山少陰陽,豈識渲皴之訣。水遲引導,難以奔流;樹早生根,無從轉換。瀑水若同檐溜,直瀉無情;石塊一似土坯,模稜少骨。坡寬石巨,崇山翻似培褭;道直沙粗,遠地猶同咫尺(講究丘壑,只在路徑水口二者安置穩貼,丘壑之理,思過半矣。此下論繪事中疵病,洗剔略盡。若不細加體認,即蹈其弊轍,猶爾茫然)。坪憎桶案之形,山厭瓜棱之狀。地薄崖危未帖,峰高樹壯非宜。近山平田,患其壁立;離村列樹,勿使籬橫。   挺然者樹容,木本毋同草本;油然者樹色,生枝休使伐枝。峰巒雄秀,林木不合蕭疏;島嶼孤清,屋舍豈宜叢雜。異境未可多為,田圃只堪戲作。宮殿郁盤而壯麗,寺觀清邃而嵯峨。園亭之屋幽敞,旅舍之屋駢闐。漁舍荒寒,田家樸野。山居僻其門徑,村聚密其井煙。界畫之工,無虧折算;寫意之妙,頗擅縱橫(屋宇畫法,諸家體格不同。大約意象用筆)。

人屋質無傷於雅,沙草劇不失於文。雪意清寒,休為染重;雲光幻化,少作勾盤。雨景霾痕宜忌,風林狂態堪嗔。曉霧昏煙,景色何容交錯;秋陰春靄,氣候難以相干。前人有題後畫,當未畫而意先;今人有畫無題,即強題而意索。雲里帝城,山龍盤而虎踞;雨中春樹,屋鱗次而鴻冥。仙宮梵剎,協其龍沙;村舍茅堂,宜其風水。山門敞豁,松杉森列而成行;水閣幽奇,藤竹蕭疏而垂影。平沙渺渺,隱葭葦之蒼茫;村水溶溶,映垂楊之歷亂。林帶泉而含響,石負竹以斜通。草媚芳郊,蒲緣幽涘。潮落沙交,水光百道;山寒石出,樹影千欞。愛落景之開紅,值山嵐之送晚。宿霧斂而猶舒,柔雲斷而還續。危峰障日,亂壑奔江。空水際天,斷山銜月。雪殘青岸,煙帶遙岑。日落川長,雲平野闊。地表千鐔,高標插漢;波間數點,遠黛浮空。匿秀嶺於重巒,立奇峰於側嶂。兩崖峭壁,倒壓溪船;一架危樓,下穿岩瀑。孤亭樹覆,危磴闌扶。溪深而猿不得下,壁峭而鳥不敢飛。驚濤拍於怒石,叢木擁乎飛梁。江上千峰雪積,海中孤島雲浮。霞蔚林皋,陰生洞壑。雨氣漸沉暮景,夜色乍分晨光。散秋色於平林,收夏雲於深岫。月映園林之瀟洒,風生野渚之飄颻。雲擁樹而林稀,風懸帆而岸遠。修篁掩映於幽澗,長松倚薄於崇崖。近漵鷺飛,色明初霽;長川雁度,影帶沉暉。水屋輪翻,沙堤橋斷。鳧飄浦口,樹夾津門。石屋懸於木末,松堂開自水濱。春蘿絡徑,野筱縈籬。寒甃桐疏,山窗竹亂。柴門設而常關,蓬窗系而如寄。樵子負薪於危峰,漁父橫舟於野渡。臨津流以策蹇,憩古道而停車。宿客朝餐旅店,行人暮入關城。幅巾杖策於河梁,被褐擁鞍於棧道。賈客江頭夜泊,詩人湖畔春行。樓頭柳揚,陌上花飛。散騎秋原,荷鋤芝嶺。高士幽居,必愛林巒之隱秀;農夫草舍,長依隴畝以棲遲。擁書水檻,須知五月江寒;垂釣砂磯,想見一川風靜。寒潭曬網,曲徑攜琴。放鶴空山,牧牛盤谷。尋泉聲而躡足,戀松色以支頤。濯足清流之中,行吟絕壁之下。登高而望遠,臨水以送歸。卧看滄江,醉題紅葉。松根共酒,洞口觀棋。見丹井而如逢羽客,望浮屠而知隱高僧。看瀑觀雲,偶成獨立;尋幽訪友,時見兩人(此段論畫中諸景,凡畫家無有不知者。但筆墨粗疏,即竭意布置,終不能逼出真景。是有景與無景同也。覽者勿徒愛其詞句之佳,當於景色中有會心處)。

人不厭拙,只貴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境實。董巨峰巒,多屬金陵一帶;倪黃樹石,得之吳越諸方。米家墨法,出潤州城南;郭氏圖形,在太行山右。摩詰之輞川,關荊之桃源。華原冒雪,營邱寒林。江寺圖於希古,鵲華貌於吳興。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叔達變為子久,海岳化為房山。黃鶴師右丞,而自具蒼深;梅花祖巨然,而獨稱渾厚。方壺之逸致,松雪之精妍,皆其澄清味象,各成一家,會境通神,合於天造。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前輩脫作家習,得意忘象;時流托士夫氣,藏拙欺人。是以臨寫工多,本資難化;筆墨悟後,格制難成(資分格力,兼之者難。百年以來,不一二覯。故有章而習之,老無所得。或恃其聰明,終虧學力。此成家立名之所以不易也)。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窮;一圖勝一圖,腕底煙霞無盡。全局佈於心中,異態生於指下。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幽閑,斯稱逸品。寓目不忘,必為名跡;轉瞬若失,盡屬庸裁。山下盡似經過,即為實境;林間如可步入,始足怡情。聚林屋於盈寸之間,招峰巒於千里之外。仰眎苕嶢,訝躋攀之無路;俯觀叢邃,喜尋覽之多途。無猿鶴而恍聞其聲,有湍瀨而莫睹其跡。近睇鉤皴,潦草無從摹榻;遠覽形容,生動堪使留連。濃淡疊交,而層層相映;繁簡互錯,而轉轉相形(畫家六法,以氣韻生動為要。人人能言之,人人不能得之。全在用筆用墨時,奪取造化生氣。惟有煙霞丘壑之癖者,心領神會。不然,雖畢生模古法,終隔數塵)。

無層次而有層次者佳,有層次而無層次者拙。狀成平褊,雖多丘壑不為工;看入深重,即少林巒而可玩。真境現時,豈關多筆;眼光收處,不在全圖。合景色於草昧之中,味之無盡;擅風光於掩映之際,覽而愈新。密緻之中,自兼曠遠;率易之內,轉見便娟(此篇中闡發氣韻最微妙處也。其議論精微,語無虛下。學者字字作禪句參之,默契其旨)。山之厚處即深處,水之靜時即動時。林間陰影,無處營心;山外清光,何從著筆。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凡理路不明,隨筆填湊,滿幅布置,處處皆病。至點出無畫處,更進一層,尤當尋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處,妙在通幅皆靈,故云妙境也)。

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勢之推挽,在於幾微;勢之凝聚,由於相度。畫法忌板,以其氣韻不生,使氣韻不生,雖飛揚何益;畫家嫌稚,以其形模非似,使形模非似,即老到奚容。粗簡或稱健筆,易入畫苑之魔;疏拙似非畫家,適有高人之趣。披圖畫而尋其為丘壑則鈍,見丘壑而忘其為圖畫則神(丘壑忘為圖畫,是得天地之靈氣也。所謂藝游而至者,則神傳矣)。

蓋山容憑皴淡以相像,無泥皴淡而著其偽;樹態假點抹以形容,勿拘點抹而忽其真。鉤之行止,即峰巒之起跌;皴之分搭,即土石之紋痕。頓挫乃鉤劈之流行,淺深為渲染之變化。虛白為陽,實染為陰。山坳染重,多因陰影相遮;山面皴空,多是陽光遠映。山以分按脊生,石用重鉤面出。山腳伏而皴側,坡脊起而皴圓。麻皮虛腳而山空,兼讓長林之得致。釘頭露額而石豁,又資叢樹以托根。墨帶燥而蒼,皴兼於擦;筆濡水而潤,渲間以烘。襯復而內暈,鉤簡而外工。鉤靈動,似乎皴;皴細碎,同於擦。劈而不皴,知烘染之有法;皴而不染,知鉤劈之意全。著筆為皴,留空痕以成廓;運墨為染,間滃跡以省鉤。點之圓活,與皴無殊;皴之沉酣,眎染匪異。鉤之漫處,可以資染;染之著處,即以代皴。復染於鉤內,而石面稜稜;增染於廓外,而石脊隱隱。皴未足,重染以發其華;皴已足,輕染以生其韻。解索動而麻皮靜,爛草質而牛毛文。釘頭莽於木,長短相施;豆瓣潑於芝麻,小大易置。捲雲雨點各態,亂柴荷葉分姿。劈斧近於作家,文人出之而峭;鬼臉易生習氣,名手為之而遒。大劈內帶鑿痕,小劈中含銹跡。石凌面而隱疊千層,山沒骨而融成一片。灰堆乃礬頭之變境,疊糕即斧劈之後塵(從古畫家,各立門戶,皆由皴法不同。自唐五代南北宋以至元明,其筆法有如方枘圓鑿之難入者。然其中自有一貫通之理,故能精於一家法,而得其變化離合處。則諸家畫法一以貫之,更無凝滯。今人之蔽,只在不能專攻一家,故諸家皆無入處也。觀此論皴法精詳,開墨妙之玄秘,補前人之缺略,真六法之微言也。畫中惟皴法最難,所宜亟講。各家畫法,未易兼綜,然須畫北宋,勿使一筆入南宋法;畫南宋,勿使一筆入元人法;畫元人,亦勿使入南宋諸家法。諸家各有門庭,勿相混淆。惟通其理而化其偏,讀此可以豁然開悟)。

鉤多圭角而俗態生,皴若團圞而清韻少。皴之俯仰,披似風蘆,而垂如露草;皴之縝密,明同屋漏,而隱若紗籠。連鉤帶染,機到筆隨;似石如山,形忘意會。點分多種,用在合宜。圓多用攢,側多用疊。禿鋒用衄,破筆用松。擲筆者芒,按筆者銳。含潤若滴,帶渴為焦。細等纖塵,粗同墜石。淡以破濃,聚而隨散。繁簡恰有定形,整亂因乎興會(濃淡聚散,點法要訣,更須以各家法參之。論設色之妙,於下文數語盡之)。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墨以破用而生韻,色以清用而無痕。輕拂軼於穠纖,有渾化脫化之妙;獵色難於水墨,有藏青藏綠之名。蓋青綠之色本厚,而過用則皴淡全無;赭黛之色本輕,而濫設則墨光盡掩。粗浮不入,雖濃郁而中干;渲暈漸深,即輕勻而肉好。間色以免雷同,豈知一色中之變化;一色以分明晦,當知無色處之虛靈(此言一色中變化,已造妙境。至論及無色處,精微之理,幾於入道)。宜濃而反淡,則神不全;宜淡而反濃,則韻不足。學山樵之用花青,每多齷齪;仿一峰之喜淺絳,亦涉扶同。乃知慘淡經營,似有似無,本於意中融變;即令朱黃雜沓,或工或誕,多於象外追維。千筆萬筆易,當知一筆之難;一點兩點工,終防多點之拙。山川之氣本靜,筆躁動則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則幽姿頓減(畫至神妙處,必有靜氣。蓋掃盡縱橫余習,無斧鑿痕,方於紙墨間靜氣凝結。靜氣今人所不講也。畫至於靜,其登峰矣乎)。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行草書五律詩軸。紙本,行草書,縱242.8厘米,橫52.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隈空處,筆入虛無;樹影微時,墨成煙霧。筆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筆者能。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精英。筆渴時墨焦而屑,墨暈時筆化而熔。人知搶筆之松,不知松而非懈;人知破墨之澀,不知澀而非枯。墨之傾潑,勢等崩雲;墨之沉凝,色同碎錦。筆有中峰側峰之異用,更有著意無意之相成。轉折流行,鱗游波駛。點次錯落,隼擊花飛。拂為斜脈之分形,傑作偃坡之折筆。啄毫能令影疏,策穎每教勢動。石圓似弩之內擫,沙直似勒之平施。故點畫清真,畫法原通於書法;風神超逸,繪心複合於文心。抒高隱之幽情,發書卷之雅韻。點筆閑窗,寓懷知己;偶逢合作,庶幾古人(此復拈八法示人,以見書畫同源,真千古不易之論。此笪先生《書筏》《畫筌》並著之意也。「高隱」下四句,尤為作畫根本要義,勿輕讀過)。

至於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冠服審其時代,衣紋應有專家。顧盼想其性情,爪發更無遺憾。春葩秋萼,花葉全師造化,寫艷如浮其香;雲翼霜蹄,飛走合於自然,傳神兼肖其貌。鮮鱗繚繞於溪潭,荇蘩弄影;草蟲飛綴於條葉,風日搖姿。顧吳陸李,韓戴徐黃,昔號擅長,世珍遺迹。援毫傅彩,造於精深。能事此者,覽而自悟。繪法多門,諸不具論。其天懷意境之合,筆墨氣韻之微,於茲編可會通焉。

◎跋

仆以患足,守拙深山,離群索居,同於木石。偶著有《書筏》《畫筌》二篇,聊用遣懷,非敢自謂解事也。時庚申夏,訪醫湖上,稿本為童子攜置行笥,秋岳曹先生見而悅之,命仆付梓。竊笑藝林卮言,無裨身世,謝以未遑。及返棹吳門,虞山王子石谷、毗陵惲子正叔兩友人,過訪虎阜,討論詩畫,索觀此篇,深為許可。因相與縱談生平所見唐宋元明諸大家流傳真跡,幸篇中無不吻合者,遂參較評閱,力慫余鏤板以為初學者鉛槧之助。同所編《書筏》一篇,取正大方為幸也。

笪重光識

附錄:

笪重光字在莘丹徒人順治壬辰進士由刑部郎擢監察御史廵按江西時稱敏幹居鄉值海冦犯鎮江與張九徴設計守禦有功桑梓性好施與賑恤窮困鄉民德之(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書筏》

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結在紐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奇正。

橫畫之發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捺之發筆輕,折之發筆
頓,裹之發筆圓,點之發筆挫,鉤之發筆利,一呼之發筆露,一應之發筆 藏,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

數畫之轉接欲折,一畫之自轉貴圓。同一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

橫之住鋒或收或出,(有上、下出之分。)豎之住鋒或縮或垂,(有懸針、搖縷之別。)撇之出鋒或掣或捲,捺之出鋒或回或放。

人知起筆藏鋒之未易,不知收筆出鋒之甚難。深於八分章草者始得之, 法在用筆之合勢,不關手腕之強弱也。

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

畫能如金刀之割凈,白始如玉尺之量齊。

精美出於揮毫,巧妙在於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觀鍾、王楷法殊勢而知之。

真行、大小、離合、正側,章法之變,格方而棱圓,棟直而綱曲,佳構也。

人知直畫之力勁,而不知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肥圓、細圓、曲折之圓。白有四方、長方、斜角之方。)

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

勁拔而綿和,圓齊而光澤,難哉,難哉!

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將欲轉之,必故折之;將欲掣之,必故頓之;將欲伸之,必故屈之;將欲拔之,必故擪之;將欲
束之,必故拓之;將欲行之,必故停之。書亦逆數焉。

卧腕側管,有礙中鋒;佇思停機,多成運算元。

活潑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滯者其機圓,機致相生,變化乃出。

一字千字,準繩於畫,十行百行,排列於直。

使轉圓勁而秀折,分布勻豁而工巧,方許入書家之門。

名手無筆筆湊泊之字,書家無字字疊成之行。

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凈為布。

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 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雲法書矣。

起筆為呼,承筆為應,或呼疾而應遲,或呼緩而應速。

橫撇多削,豎撇多肥,卧捺多留,立捺多放。

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勿謂「綿軟」二字為劣,如掣筆非第一品紫毫,不能綿軟也。

欲知多力,觀其使運中途。何謂豐筋?察其紐絡一路。

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於此。

肉托毫穎而腴,筋藉墨沈而潤;腴則多媚,潤則多姿。

以上論書,言淺而旨確,非工力深者不解其難也。

[評點]

《書筏》一卷,原題清笪重光撰。張氏輯《昭代叢書》本後,有楊夏吉跋,雲夢樓所臨法帖,卷首標笪江上先生論書,未言其為《書筏》,且雲其
全與闕不可知,其為《書筏》原本與否,亦不可知。編中所言書法,共28則,甚為精到,似非江上不辦。余紹宋認為,《書筏》原與《畫筌》並行。《畫筌》為長篇驪麗文章,詞藻甚美,《書筏》也應是同一體裁,但現存《書筏》段落零散,且又不相連貫,懷疑並非全文。後有王文治跋曰:
「此卷為笪書中無上妙品,其論書深入三昧處,直與孫虔禮先後並傳,《筆陣圖》不足數也。」可謂推祟至極。《書筏》,綜論筆法、墨法、布白、風韻等幾個方面,論述都較重要,文辭簡明扼要,足見作者的書法功底和修養之深。因作者本人既是書畫家,又是書畫理論家,故《書筏》中多有精闢之論。如論筆法,說人們只知起筆藏鋒之易,殊不知收筆出鋒亦很難,只有對「八分」、「章草」有深入認識,才能得到,而用筆的方法在於合乎規律,不在於手腕的強弱。

人物簡介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書法

笪重光(1623-1692),清朝書畫家。字在辛,號君宜,又號蟾光、逸叟、江上外史,  笪重光書法  自稱郁岡掃葉道人,晚年居茅山學道改名傳光、蟾光,亦署逸光,號奉真、始青道人,江蘇省句容市白兔鎮茅庄村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御史,巡按江西,以劾明珠去官。罷官歸鄉,隱居茅山之麓,學導引,讀丹書,潛心於道教。卒年七十。笪重光工書善畫,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稱四大家。精古文辭,康熙十一年(1672)嘗作《仿元人山水》軸,著錄於《虛齋名畫錄》。

人物生平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笪重光《行書自作絕句》

笪重光清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任御史。為人剛正,敢於直言,順治十二年奉派到江西巡按,對江西分巡湖東道僉事李嘉猷貪酷不法,嚴詞參劾。因李嘉猷在朝中有權貴作後台,笪重光反被革職,後被判刑收贖,「永不敘用」。此後,隱居在五州山、茅山求仙學道。

傳世作品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七言絕句》,縱122.5厘米,橫55.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傳世作品有順治十七年作《松溪清話圖》,圖錄於《神州國光集》;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柳陰釣船圖》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秋雨孤舟圖》及《行書七律詩軸》,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小楷《嘉州集》一冊,錄五言律二十四首。著有《書筏》、《畫筌》,王翚、惲壽平作評註,曲盡精微,有裨後學。其人在當時不僅為四大書畫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譽稱。風骨稜稜,雖權貴亦憚之。書、畫名重一時,書法蘇米,筆意超逸,與姜西溟(宸英)、汪退谷(士鋐)、何義門(焯)齊名,稱四大家。最為王文治所稱服。山水得南徐氣象,其高情逸趣,橫溢毫端。兼寫蘭竹,精鑒賞。惲壽平、王翚嘗主其家。

論著名句

《畫筌》於康熙七年(1668)夏付印,全文4000餘字,不分章節,  笪重光書法  通篇用駢文體對偶文字寫成,一氣貫注地講述山水畫理論和技法,兼及人物畫和花鳥畫。持論精微透徹,發前人所未發,是清代高水平的畫論著作。文中逐段有王翚、惲壽平所加評語,篇末有作者的跋語。
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荃》  譯文:虛空本來就難以畫出來,實在的景物清晰,那麼虛空的景顯露出來了。精神、神氣很難畫出來,實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產生了。虛和實位置相反,畫的景物不和諧,有畫的地方大多屬於多餘的累贅。虛和實互相作用、生髮,沒有畫的地方也能構成奇妙的境界。  現存《書筏》現存28則,綜論筆法、墨法、布白、風韻等,論述精明扼要,可惜段落零散,很可能不是全文。

藝術特色成就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行書擬白樂天放歌行軸,紙本,行書,縱94.5厘米,橫42.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笪重光生活的時代,正是董書最盛之期,由於他在書法上並不隨順時流而能逸出董書風氣,並且過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中心)而隱居鄉里,所以他的書法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在當時及之後論及清初書家的書論中,很少提到他,也很少把他和姜宸英、汪退谷、何焯諸家並提。一直要到了清代中期,他的同鄉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才對他的書法推崇備至,且推論其書不遺餘力,如云:吾鄉笪江上先生書格超妙,小字尤佳。蓋先生自解組後隱居句曲山中,讀丹書、學導引、游神於塵滓之外,故所作書飄然有凌雲之氣。國朝善書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數覯見也。(《快雨堂題跋·笪江上尺牘》)  又云:國初善書之家如華亭沈繹堂、慈溪姜西溟皆能胎乳古人,  擺脫時徑。至於披露天真,俾字裡行間飄飄然有凌雲之意,則吾鄉之笪江上先生所獨也。(《快雨堂題跋·笪江上書江冷閣集序》)  直欲置其書於沈繹堂(荃)、姜西溟(宸英)之上,而為清初書法之冠。這裡雖然難免「於鄉先輩不能無私」,但包世臣在其所撰《藝舟雙楫·國朝書品》中將笪重光行書置「能品下」第三名(在笪重光前者為神品、妙品上一人鄧石如;妙品下二人劉墉小真書、姚鼐行草書;能品上七人釋邱山真及行書、宋珏分及榜書、傅山草書、姜宸英行書、鄧石如草書、劉墉榜書、黃乙生行榜書;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鐸草書、周亮工草書……),也可謂評價極高了。  關於笪重光書法之取徑,王文治在《快雨堂題跋·笪江上尺牘》中有很詳細的論述:  江上書上至章草下至蘇米,靡所不習,恨不能確然指其得筆之淵源。然其遊絲裊空、蕭然自得之處,無所秉承不能獨造也。一日偶臨嵇叔夜《絕交書》,恍然大悟曰:此吾鄉江上先生之書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後,凡見笪書無一點一畫不瞭然其來處矣。趙鷗波云:「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學之便可名世。」真甘苦之言歟。  王文治此語雖然只是一己之推測,但他對笪書如此窮索苦究,應該也是能比較接近事實的。嵇叔夜《絕交書》今日雖不可見其真貌,但總之笪重光的書法取法魏晉應該也是可信的。笪重光書法魏晉,特別是嵇叔夜,正和他的性格相契。這是可以以他的詩為證的。其詩曰:「野水橋邊舊業存,數間茅屋向乾坤。太平一半深山得,何必承明始是恩。」詩的意境和用典都出自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長信秋詞》,表現出一種洒脫不羈的氣質和歸隱山林的志趣,是其人、其詩、其書完滿合一的體現。所以王文治評其書「無纖毫塵滓氣也」,正是其高出眾人之處,也是別人所難到處。  笪重光並善畫,與王、惲南田交遊,互有影響,「江上之畫特書之緒餘,而一對惲王便入作家轍軌,此友朋之益也」(《快雨堂題跋·笪惲王三家合冊》)。龐元濟《虛齋名畫錄·笪江上仿元人筆意軸》中附錄王惲二家題跋:「筆致飄瀟,矯然出群,視余圖何止十倍勝也。」(王)「筆不到處致有高韻,非近日庸史所能夢見。」(惲南田)正可見二人對其畫推崇備至。

成就

笪重光並有《書筏》《畫筌》二書傳世。其論書曰「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是中國古代自孔子以來儒家「和」的思想在美學中的充分體現,說其「皆由甘苦中流出」也並非虛譽。  崑崙堂美術館藏笪重光小楷《嘉州集》一冊,錄五言律二十四首。《嘉州集》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詩集,通行本作《岑嘉州集》。岑參官嘉州刺史,因此得名。此冊共十開,每開長二十一點五厘米,寬十二厘米,唯獨第十開略窄(長二十一點五厘米,寬八厘米)。又冊中詩題與詩往往分布前後兩頁(凡四處),一處則詩中分為兩頁,疑此作原為一小手卷,後割裱成冊。冊前有王文治題署,曰「江上先生真跡,松下清齋鑒藏,文治」,鈐「王氏禹卿」朱文印,彌足珍貴。王文治稱笪重光「小楷法度尤嚴,純以唐法運魏晉超妙之致……以《曹娥》仰追《宣示》,乎登鍾傅之堂矣。」(《快雨堂題跋·笪江上書江冷閣集序》)觀此冊字形寬展,捺畫閑閑逸出,頗見雅意,亦合於「氣之舒展在撇捺」(《書筏》)。此冊前後共鈐笪重光印十一枚(其中「直指之章」「江上笪氏圖書印」重複),冊尾鈐「笪」「笪重光印」諸印以代款字,亦頗具一格。  笪重光的小楷書傳世極少,所以此冊尤顯珍貴。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延伸閱讀:笪重光小楷《嘉州集》

孟津骨朽松僑死,海內誰知所以然。

這是清初書法家陳奕禧(1648—1709,字子文,號香泉)題傅青主《惠昭塔碑》句,詩中流露出作者對清初書壇的悲觀情緒。清初的書壇,一方面由於由明入清的王鐸、傅山(松僑)的去世而出現真空,沒有能夠引領一時的巨擘。陳詩「海內誰知所以然」便是當時書界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則籠罩在晚明董其昌、王鐸、傅山等名家的陰影下,特別是董其昌對清初書壇的影響至巨,如當時名家姜宸英(湛園)、何焯(義門)、汪士(退谷)、陳奕禧(香泉)等皆取徑董其昌。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說:「張司寇(照)書名最赫,其筆力沈鷙,洵足追步香光,而氣韻遠不逮矣。姜湛園、何義門氣韻與香光為近,而筆力又不足以副之。」可見當時書法不論取法、品評,皆以董其昌為標準。這裡另有一個原因,即康熙帝喜歡二王書,而於董香光獨有青睞,王士(1634—1711)《分甘余話》「清朝狀元多選書法優者」條曰:

本朝狀元必選書法之優者。順治中世祖皇帝喜歐陽詢書,而壬辰狀元鄒忠倚、戊戌狀元孫承恩皆法歐書者也。康熙以來,上喜二王書,而己未狀元歸允肅、壬戌狀元蔡升元、庚辰狀元汪繹皆法《黃庭經》、《樂毅論》者也。惟戊辰進士中工二王體者,首推海寧查昇,以其族叔嗣韓兼習《五經》,拔置鼎甲,昇遂抑置二甲。

王士這裡主要列舉的是應舉所作的小字正書,其實如查的行書便師法董其昌,並深得康熙帝的賞識。但從王士的話中頗可見帝王個人的喜好對當時書壇的影響之巨。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學董而成一時風氣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但因此而致使一些偏師獨出、不受董書羈縛,有復古、創新意識的書家受到抑制,卻也是此一風氣的最大弊害。清初的笪重光便可謂是這一風氣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笪重光生活的時代,正是董書最盛之期,由於他在書法上並不隨順時流而能逸出董書風氣,並且過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中心)而隱居鄉里,所以他的書法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在當時及之後論及清初書家的書論中,很少提到他,也很少把他和姜宸英、汪退谷、何焯諸家並提。一直要到了清代中期,他的同鄉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才對他的書法推崇備至,且推論其書不遺餘力,如云:

吾鄉笪江上先生書格超妙,小字尤佳。蓋先生自解組後隱居句曲山中,讀丹書、學導引、游神於塵滓之外,故所作書飄然有凌雲之氣。國朝善書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數覯見也。(《快雨堂題跋·笪江上尺牘》)

又云:

國初善書之家如華亭沈繹堂、慈溪姜西溟皆能胎乳古人,擺脫時徑。至於披露天真,俾字裡行間飄飄然有凌雲之意,則吾鄉之笪江上先生所獨也。(《快雨堂題跋·笪江上書江冷閣集序》)

直欲置其書於沈繹堂(荃)、姜西溟(宸英)之上,而為清初書法之冠。這裡雖然難免「於鄉先輩不能無私」,但包世臣在其所撰《藝舟雙楫·國朝書品》中將笪重光行書置「能品下」第三名(在笪重光前者為神品、妙品上一人鄧石如;妙品下二人劉墉小真書、姚鼐行草書;能品上七人釋邱山真及行書、宋珏分及榜書、傅山草書、姜宸英行書、鄧石如草書、劉墉榜書、黃乙生行榜書;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鐸草書、周亮工草書……),也可謂評價極高了。

關於笪重光書法之取徑,王文治在《快雨堂題跋·笪江上尺牘》中有很詳細的論述:

江上書上至章草下至蘇米,靡所不習,恨不能確然指其得筆之淵源。然其遊絲裊空、蕭然自得之處,無所秉承不能獨造也。一日偶臨嵇叔夜《絕交書》,恍然大悟曰:此吾鄉江上先生之書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後,凡見笪書無一點一畫不瞭然其來處矣。趙鷗波云:「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學之便可名世。」真甘苦之言歟。

王文治此語雖然只是一己之推測,但他對笪書如此窮索苦究,應該也是能比較接近事實的。嵇叔夜《絕交書》今日雖不可見其真貌,但總之笪重光的書法取法魏晉應該也是可信的。笪重光書法魏晉,特別是嵇叔夜,正和他的性格相契。這是可以以他的詩為證的。其詩曰:「野水橋邊舊業存,數間茅屋向乾坤。太平一半深山得,何必承明始是恩。」詩的意境和用典都出自七絕聖手王昌齡的《長信秋詞》,表現出一種洒脫不羈的氣質和歸隱山林的志趣,是其人、其詩、其書完滿合一的體現。所以王文治評其書「無纖毫塵滓氣也」,正是其高出眾人之處,也是別人所難到處。

笪重光並善畫,與王、惲南田交遊,互有影響,「江上之畫特書之緒餘,而一對惲王便入作家轍軌,此友朋之益也」(《快雨堂題跋·笪惲王三家合冊》)。龐元濟《虛齋名畫錄·笪江上仿元人筆意軸》中附錄王惲二家題跋:「筆致飄瀟,矯然出群,視余圖何止十倍勝也。」(王)「筆不到處致有高韻,非近日庸史所能夢見。」(惲南田)正可見二人對其畫推崇備至。

笪重光並有《書筏》《畫筌》二書傳世。其論書曰「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是中國古代自孔子以來儒家「和」的思想在美學中的充分體現,說其「皆由甘苦中流出」也並非虛譽。

崑崙堂美術館藏笪重光小楷《嘉州集》一冊,錄五言律二十四首。《嘉州集》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詩集,通行本作《岑嘉州集》。岑參官嘉州刺史,因此得名。此冊共十開,每開長二十一點五厘米,寬十二厘米,唯獨第十開略窄(長二十一點五厘米,寬八厘米)。又冊中詩題與詩往往分布前後兩頁(凡四處),一處則詩中分為兩頁,疑此作原為一小手卷,後割裱成冊。冊前有王文治題署,曰「江上先生真跡,松下清齋鑒藏,文治」,鈐「王氏禹卿」朱文印,彌足珍貴。王文治稱笪重光「小楷法度尤嚴,純以唐法運魏晉超妙之致……以《曹娥》仰追《宣示》,乎登鍾傅之堂矣。」(《快雨堂題跋·笪江上書江冷閣集序》)觀此冊字形寬展,捺畫閑閑逸出,頗見雅意,亦合於「氣之舒展在撇捺」(《書筏》)。此冊前後共鈐笪重光印十一枚(其中「直指之章」「江上笪氏圖書印」重複),冊尾鈐「笪」「笪重光印」諸印以代款字,亦頗具一格。

笪重光的小楷書傳世極少,所以此冊尤顯珍貴。 (卜一克)

清·笪重光《畫筌》和《書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隸書技法及常用的異體字
十句話教你讀懂易經
元代時期書法
王羲之《樂毅論》臨習指導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