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中國百萬平方公里土地,根源竟是大清修建千里柳條邊!
什麼是柳條邊?也就是在用土堆成的寬、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條。
大清修建得柳條邊共設邊門21座(後減為20座)、邊台168座,數百水口(柳邊橫跨江河處稱水口),分為東、西、北三段。以今遼寧省威遠堡鎮為交點向東南、西南、東北方向延伸,呈人字形。東段從威遠堡鎮向東南到遼寧省鳳城市(1638-1661年),西段自威遠堡鎮向西南至山海關與長城相連(1648-1654年),這兩段全長975公里,因修建時間較早而稱「老邊」,由盛京將軍管轄。北段自威遠堡鎮向東北到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法特鎮(1670-1681年),全長約345公里,相對於「老邊」而稱「新邊」,由吉林將軍管轄。
那麼,大清為啥修建柳條邊呢?
維護「龍興重地」而修築
簡單點說,修建柳條邊是清廷為維護「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重地」而修築,就是不讓更多的漢人進入他們認為的龍興之地。
清朝遷都北京後,就把東北地區劃為一個特殊的地帶,嚴加保護。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其「龍脈」受損。另一方面,就是保護東北地區生產的皇室貴族所需要的人蔘、東珠等特產,以及供每年采捕供物及皇帝巡幸時圍獵所用的圍場。柳條邊就是為保護東北「發祥重地」,而修築的一條封禁界線。柳條邊全長1300多公里根據史書的記載,清代柳條邊又叫條子邊,是用土堆成的寬、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條三株,柳條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內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條之間再用繩連結,稱之為「插柳結繩」,就像中原地區的竹籬笆。再在土堤的外側,挖掘口寬八尺、底寬五尺、深八尺的邊壕。清代柳條邊有些地段也有不植柳的,而是利用舊有的明代長城修繕而成。
柳條邊其實是封禁界線。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東北是「祖宗肇跡興王之所」、「龍興重地」,須加以管控封禁。
柳條邊又有「邊內」、「邊外」的區別。其遼河平原的部分,即人字形邊牆下端、就是「盛京邊牆」之內的部分叫「邊內」,俗稱「邊里」,反之,都叫「邊外」。從人字形邊牆上端即吉林部分來看,其西部屬「邊外」,其東部屬「邊里」。清代柳條邊的修築歷經三朝40餘年,加上其1300多公里的長度,如此宏偉浩大的工程,無愧綠色長城的稱號。
柳條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制。在整個柳條邊沿線上每隔一段距離開一座門,稱為邊門,供出入柳條邊之用。因為柳條邊是清朝作為封禁的界線,為清朝殖民統治長遠所需,所以,從康熙十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這二十六年的時間內又進行過四次擴邊。如錦州以西柳條邊便向北推進了35公里。
邊門是如何設置的呢?從山海關至鳳凰城,該段柳條邊(稱老邊)共設十六個邊門:由西向東分別是鳴水台邊門、清河邊門、彰武台邊門、法庫邊門、鳳凰城邊門。在威遠堡邊門偏西由南向北段稱為新邊,新邊共設四個邊門:布爾圖庫邊門、克爾索素邊門、伊通邊門、法特哈邊門。每座邊門都建門樓。門樓中間是過邊的門洞,兩邊有耳房,一邊耳房是囚室,另一邊住巡差。柳條邊的管制特別嚴厲。柳條邊各邊門都設有防禦衙門,派駐文武官員,下轄披甲(全副武裝的)兵三四十名,掌管邊門開關稽查出入人等事項。凡進出邊門者必須持有當地官廳簽發的印票(即通行證),其上寫明持票人姓名、年貌、臉色,驗證核准後方可進出。並且要從指定的邊門出入,違規者一律拿獲問罪。
柳條邊除了設邊門外,還沿柳條邊修建了300餘座邊台和封堆。用來看守和瞭望及對邊牆的維護。邊台分首台、中台、西台。每個邊台設千總3~4人,下轄台丁150至200名。對邊門、邊台的官兵都有嚴格要求及處罰規定。極其嚴歷地軍事管制可見一般!
嚴規禁止進入柳條邊內
乾隆帝一再嚴禁。
乾隆元年四月,他便下令停止往東北發遣囚犯,「其人犯發遣之罪者,應改發於各省煙瘴地方。」乾隆三年十一月又應鄂爾泰等人之請,將東北較為重要的威遠堡等六口文員改成武職,以加強邊口的巡守能力。第二年十月又應刑部右侍郎韓光基、工部右侍郎索柱等人之請,下令守口官兵嚴加盤查出入山海關的旗民人等。乾隆六年五月又明令禁止吉林、伯都訥等處八旗官兵招募民人耕種。
乾隆十一年正月,因查辦奉天流寓民人一案,辦事不利,清政府嚴加懲處了奉天府尹。其罪責是:「該府尹霍備蒞任數載,其各州縣流寓民人,並未取保入籍,亦未令其回籍,漫無稽查,而定議後,出關人數,續添四萬七千餘口,聚集益眾。是奉旨立限之案,該府尹既不實心辦理,又不將不辦緣由奏聞,實屬怠玩,請將霍備解任來京,交部議處」,同時,並警告奉天將軍達勒黨阿「同任地方,咎亦難辭,但到任未久,且旗人所居之地,尚無流寓民人,應令該將軍回任後,作速委員會同地方官,實力查辦,毋得因循」。
鑒於盛京等地流寓民人過多,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曉諭軍機大臣等:「盛京、吉林為本朝龍興之地,若聽流民雜處,殊於東北風俗攸關,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與山東直隸接壤,流民漸集,若一旦驅逐必致各失生計,是以設立州縣 管理。至吉林原不與漢地相連,不便令民居住。今聞流民漸多,著傳諭傅森查明辦理,並永行禁止流民,毋許入境。」第二年乾隆帝又下令降調禁止流民不利的吉林將軍富椿及額爾德蒙額。
相對而言,雍乾年間,由於大規模戰事的減少,八旗生丁得到了充分休息,生齒日繁。同時,也給他們帶來尖銳的生計問題,根據八旗制度,旗人除做官和擔任職業軍人外是不可從事生產活動的,但「甲不能遍及,而徒使之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於是其生日蹙,而無可為計」。而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除兵差外,他們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漸染浮華靡風。這對於本來日加艱難的生計無疑是雪上加霜。從而使原有的八旗生計問題更加嚴峻。為此乾隆帝通過定例婚喪賞銀、不定期的「恩賞」、加餉、增加養育兵、漢軍出旗等措施,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添設馬甲、護軍、領催以及養育兵丁,餉項所得,每年不下數百萬。國家恩養八旗,至優至渥,而旗人生計,猶未見充足。」不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在乾隆年間,甚至發生了福州駐防漢軍和水師營漢軍「競爭馬乾銀」和反抗操練的鬥爭。並且有大量的正身旗人為了生計而逃旗的事件。1741年寧古塔將軍奏報:烏拉旗兵「貧苦逃走者甚多」。
鑒於此,1 74 3年清政府被迫制定「逃旗法」。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以身試法,甘於出旗,1745年僅山海關等八處「報逃之案,竟有二百五十餘起之多」。由此可見,當時八旗生計問題嚴重之一斑。
柳條邊的修建讓俄羅斯割讓了中國100萬平方公里
但這種封禁政策本身,在其制定之初就已註定它的失敗,其中除民間偷越、官吏瀆職腐敗等因素外,就是乾隆帝本人也不得不在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的衝突中,不斷地作出妥協,甚至有時不得不開禁。正如:乾隆八年和九年,天津、河間等地遭受嚴重旱災,大量災民湧向關外禁地時,他為保證京師的安定,只得默許災民出關就食,並於乾隆八年六月曉諭守口官兵:「本年天津、河間等處較旱。聞得兩府所屬失業流民聞知口外雨水調勻,均各前往就食,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關者頗多,各關口官弁若仍照向例攔阻不準出口,伊等既在原籍失業,離家邊口又不準放出,恐貧苦小民,愈致狼狽,著行文密渝邊口官弁等,如貧民出口者,門上不必攔阻,即時放出。但不可將遵奉諭旨,不禁伊等出口情節,令眾知之,最宜慎密,倘有聲言,令眾得知,恐貧民成群結夥,投往口外者,愈致眾多矣!著詳悉曉諭各邊口官弁知之。」這種妥協,再加之流弊,終致流民問題成尾大不掉之勢。而移旗屯田卻也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風等原因,多告失敗。
由於關內移民的不斷湧入,後來又荒廢失修,柳條邊形同虛設。道光二十年(1840)以後,東北放墾弛禁,柳條邊也隨之完全廢馳。
柳條邊是民族融合的倒退,在一個國家內,漢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遼東自戰國時代的燕國起就納入中華版圖,明末的時候,遼東地區仍然生活著數百萬漢人,然而後來遼東漢人或被後金軍隊屠殺,或被強行遷出關外,禁止漢人進出東北。這一野蠻政策使得東北一帶漢人人口極其稀少,後來俄羅斯輕而易舉的殖民東北北部,割走了1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領土。所以柳條邊是極其反動的措施,直到民國時期,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用火車把大量中國人拉進東北,才避免了東北再次遭帝國主義國家瓜分的厄運。


※被朱元璋充軍雲南的沈萬三有多少錢?相當現在的6千億人民幣!
※一代名臣張居正,為什麼死後還遭貶官?
※沒帶過兵的上將李克農,是如何打進國民黨特務機構內部的?
※身份曝露後,錢壯飛離開了南京,為啥國民黨特務沒為難他的兒女?
※重慶談判期間的國共諜戰,李克農玩的老蔣直罵娘!
TAG:華人咨訊 |
※領土最大的沙俄,為何對德國割讓100萬平方公里土地?
※大清王朝簽訂的唯一一個平等條約,割讓四十萬平方公里土地
※領土最大的沙俄,為何要向德國,割讓100萬平方公里土地?
※中國為啥會把北亞上千萬平方公里土地拱手「贈予」俄羅斯?
※凱末爾為何被土耳其尊為國父?從列強口中索回十餘萬平方公里土地
※清朝簽訂的唯一一個平等條約,割四十萬平方公里土地
※中国为啥会把北亚上千万平方公里土地拱手「赠予」俄罗斯?
※俄國和英國扶持傀儡,妄圖分裂新疆,差點損失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
※俄羅斯賣給美國一塊土地,每平方公里才四美元,現在成為最好土地
※圖說擊敗「伊斯蘭國」還要多久:土地已光復六成人口解放九百萬
※千餘畝土地來蓉推介 大美攀枝花光耀錦官城
※此國吞俄國三百萬土地,趕走俄羅斯人,領土成世界前十
※他是中國的千古一帝,但卻割了約400萬平方公里土地給俄羅斯
※東北丟失一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直接原因——滿清封禁東北
※東西方兩大帝國的碰撞,唐朝戰敗丟了近萬里土地
※清朝割地竟然是從康熙皇帝開始?35萬平方公里土地說送就送
※此人賣國求榮,割送中國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爭奪四百年都未收復
※為了強國,它搶奪鄰國12萬平方公里沿海土地,將鄰居堵成內陸國
※林則徐的預言變成現實,幾十年中國散失土地幾百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