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開放進口葯管理
撰文 | 陳曉雪
責編 | 李曉明
3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徵求《CFDA關於調整進口藥品註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徵求意見稿)》(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消息甫一傳來,就在海內外製葯界引起強烈的反應:對競爭水平和新葯開發水平仍然較低的中國葯企來說,面對海外葯企的直接競爭,這是巨大的衝擊,還是倒逼創新的機遇?
01進口藥品註冊管理可能調整
根據徵求意見稿,CFDA將對進口藥品註冊管理有關事項作如下調整:
(一)在中國進行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的,取消臨床試驗用藥物應當已在境外註冊或者已進入II期或者III期臨床試驗的要求,疫苗類藥物除外。
(二)對在中國進行的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完成國際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後,可以直接提出藥品上市註冊申請;提出上市註冊申請時,應當執行《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及相關文件的要求。
(三)對於申請進口的化學藥品新葯以及治療用生物製品創新葯,取消應當獲得境外製藥廠商所在生產國家或者地區的上市許可的要求。
(四)對於本決定發布前已受理的,以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提出免做進口臨床試驗的註冊申請,符合要求的,可以批准進進口。
02開放將方便患者且激勵創新
無論是國內葯企代表,還是海外醫藥公司人士,對於CFDA關於進口葯註冊管理可能發生的變化,均給予了較為積極的評價:調整的大方向是對的。
「這對於患者及時用藥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3月26日,參加「理解未來」講座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百濟神州聯合創始人王曉東向《知識分子》表示,「很多新型藥物以前在國外批准以後,一般要到3-5年才能在中國被批准。」徵求意見稿的這些變化意味著中國患者使用海外新型藥物的時間將大大縮短,而不必託人或跑到香港、美國等地代購海外新型藥物。
其次,從長期來看,開放進口葯註冊管理對競爭水平和新葯開發水平仍然較低的中國醫藥產業是一個激勵。
王曉東認為,在新的法規下,海外新型藥物很可能會大量湧入中國,做同等葯的中國葯企已經沒有生存空間,或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從這點來講,對做真正創新的葯,至少是一個動力。」
王曉東進一步解釋道,創新葯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全新的創新葯,也就是所謂的「first-in-class」,即做出來之前,全球沒有這種葯;還有一種是所謂的「me-too」或「me-better」,即別人已經做了某種藥物,自己在其基礎上對藥物的結構「做一個小小的改動」,生產出作用同等或更好的藥物。「全新的創新葯風險高,失敗幾率更大」,王曉東說,目前國內具有做全新的創新葯能力的企業並不多,大多數創新葯集中在跟蹤海外葯企的研發,利用海外新葯較晚進入中國的時間差做同等葯或更好的葯。
再次,對進口葯早期的臨床研究開放,將對中國臨床試驗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前葛蘭素史克中國藥物發展部副總裁王敏博士指出,中國之前在進口藥物上並沒有實現真正的早期開放,跨國葯企國際多中心的臨床實驗即使包括中國,在進入中國市場前也要重新申請免做臨床試驗,而且只有到了全球II期或者III期的時候才能在中國做臨床試驗。「這樣中國就沒有辦法參與到早期的藥物臨床研究,從醫生到研發的各個方面都沒有得到發展。」王敏說。
國內葯企北海康成董事長薛群認為,CFDA的意見有利於跨國企業臨床階段在研的新葯能儘早地與中國研發市場對接,而對中國臨床研究來說,也能通過這種機會見識到好的新葯,提高臨床研發的質量。
臨床開發外包服務(CRO)公司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說:「會促使更多的企業將中國放進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對我們做臨床CRO可能是一種利好,因為做臨床研究,尤其是早期臨床的可能性增加了。」
楊森中國研發中心臨床開發部門副總監宋楊強調,徵求意見稿的變化要放在CFDA改革的大背景下看待。CFDA近兩年改革的重點是鼓勵創新,加快創新葯的審批工作,因此,不管是國內企業還是跨國企業的創新葯,都將從CFDA的改革中獲益。
百濟神州王曉東
03全面放開的衝擊
不過,對於徵求意見稿對中國整個醫藥產業可能產生的更多影響,各方看法不一。
首先是進口葯註冊管理是否要一下子全面放開的問題。這關係到中國葯企接下來能否在與海外葯企的直接競爭中生存下來。
深圳微芯生物總裁魯先平認為,從競爭角度來看,全面放開進口葯註冊,真正做創新葯的新型葯企基本上不會受到影響,「原創的葯往往在作用機制上是全新的,或者與已有的治療方法完全互補,並不衝突」,而且「中國人力成本更低一些」。與海外葯企直接競爭,「反而可能是我們能夠幹得更好」。
更多剛剛開始做創新葯的新型企業人士認為,中國新葯研發與經驗成熟的跨國企業在研發能力、資金和資源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亞盛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楊大俊說:「如果跨國企業大量湧入中國,對國內創新葯企業還是有比較大的衝擊。」元明資本創始合作人田源認為,中國新葯產業過去受政策限制,迄今還是一個幼稚產業,整體還沒有成長起來,需要給時間成長,對實力強大的外資需要有條件、有步驟得開放。元明資本是一家健康產業基金,近年來投資了多家「海歸」為主創辦的新葯研發公司。「如果過早地大幅度開放,對國內醫藥企業,包括研發新葯的企業會有很大的衝擊,未必是明智之舉」,田源說。
另外,如果更多的跨國企業來中國註冊新葯,對臨床資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在臨床資源的競爭中,中國的新興葯企也將面臨挑戰。
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國內葯企高管透露,海外葯企由於資金實力雄厚,創新葯的研發經驗更加成熟,國內的臨床研究中心可能更願意與海外創新葯合作。而中國的臨床資源本來就有限,尤其是早期的臨床資源缺乏,一直是中國醫藥行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如此一來,國內創新葯的研發更是雪上加霜。
張丹認為,中國臨床試驗機構的數目要有相應的增加,這樣才能在跨國企業進來後,依然有空間給國內的創新葯企業做臨床試驗。
魯先平指出,中國缺乏以臨床科學探索為宗旨的臨床研究型醫生和臨床體系。他認為,要解決臨床研究機構匱乏的問題,除了要培養更多的研究型醫生,另外臨床研究機構不應該靠目前《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去認證,而應該通過常態化的飛行檢查監督。
深圳微芯生物魯先平
第二,國內葯企與海外葯企是否公平競爭的問題。「『徵求意見稿』只是對進口藥品註冊做出規定,對國產藥品不公平,應一視同仁地做出規定」,恆瑞醫藥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說。
根據現有《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中國本土葯企需要首先向藥品生產企業所在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出申請,而審批下來往往需要三四個月,生物製品則需要五六個月,而進口葯則不需要走這一程序。申報生產時,國產葯企還需要在線生產的核查。
而且,中國很多創新葯還是用仿製葯的方法去管理,王曉東說,比如申請新葯需要先生產三批樣品。「這對創新葯,尤其是臨床I期,還不知道有沒有效,就讓它生產三批,其實是對葯企一個巨大的負擔。」王曉東說。在國外,葯企申請新葯時不需要在臨床試驗階段就生產三批。
現階段,很多有實力的國內藥品研發企業已經開始了全球同步研發,但國外對新葯臨床研究申請的審評要求比國內寬鬆,因此國產新葯往往在國外進入臨床要早於國內,張連山介紹說。
王曉東認為,如果CFDA僅僅針對進口葯的註冊管理進行改革,而在國內藥品註冊沒有任何變化,那麼「本土企業在臨床註冊和新葯批准方面的優勢將蕩然無存,而且還會處於劣勢」。
方恩醫藥張丹
04「徵求意見稿」的新問題
多位接受《知識分子》訪談的人士還表示,目前的徵求意見稿較為籠統,很多相關問題沒有得到更多的解釋。
根據徵求意見稿第二條,CFDA實際上是承認外企在中國以外產生的臨床前和臨床數據,但這並不意味著承認中國企業在海外產生的數據。因此,CFDA「對中國企業在海外產生的數據的認可度」將是一個新的課題,張連山說。
另外,徵求意見稿的第三條指出,「對於申請進口的化學藥品新葯以及治療用生物製品創新葯,取消應當獲得境外製藥廠商所在生產國家或者地區的上市許可的要求」。楊大俊說,其字面意思為,國外的葯在中國完成臨床試驗,可以在中國首先被批准, 「這有它積極的意義」。
緊接著第二個問題就來了,藥品的產生規範是按照中國的《良好生產規範》(GMP)來,還是歐盟的或美國的。「如果GMP標準不一樣,你是不是要按照國外的標準呢?」楊大俊說。
亞盛醫藥楊大俊
致謝:感謝《研發客》執行主編戴佳凌為採訪提供的幫助。
製版編輯:鄧志英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眾議開放進口葯管理:中國葯企怎麼辦?
※「摺紙國禮藝術家」有多牛?快來《奇幻科學城》長知識!
※相比量子力學,更值得給孩子的熱物理學
※從「死胡同」到綻放光彩——Cre-Lox神經遺傳技術的20年
TAG:知識分子 |
※眾議開放進口葯管理:中國葯企怎麼辦?
※兩部門:推進環境監測、垃圾處理等設施向公眾開放
※開放與封閉之道
※「大通證」辦理流程及47個開放城市出入境管理局聯絡手冊
※開放的辦公區 更能促進暢談
※四川建服務網路管理平台 重大科研設施將向社會開放
※推動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 三部委印發相關管理辦法
※自然語言處理數據集免費資源開放
※黃益平:積極穩健推進中國金融開放,政策理念應與時俱進
※開放式廚房的設計大有講究,某些方面不宜「開放」
※相信花朵總會開放
※出門問問發布虛擬個人助理 推出音箱和AI開放平台
※空間|開放與封閉之道
※開放共治,優化運輸服務供給結構
※研發解決方案#數據開放實驗室:再戰即席查詢和數據開放
※如何解決開放式廚房油煙擴散問題
※解放軍軍營開放辦法發布 這些地方有望對公眾開放
※深圳精敏開放開發介面只為促進和VR內容廠商的合作!
※開放式廚房空間怎麼收納?創意滿屋教你合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