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文|盧潔峰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1942年1月至5月間,日本軍隊在緬甸發起進攻。4月,日軍佔領了緬甸仁安羌附近的油田。

1942年4月16日深夜至19日中午,日軍先與英軍,後與中英盟軍在緬甸仁安羌地區展開了一場戰鬥——仁安羌戰鬥。其中,中國遠征軍第1路新38師以113團為主力的自北往南的作戰,稱為仁安羌解圍戰。這場戰鬥在歷史上被稱為「仁安羌大捷」廣為人知。但事實並非如此,隨著學者研究的深入,對原始戰報、檔案的深入挖掘,當初在仁安羌的那場戰鬥的真實情況,終於浮出水面。


處於絕對劣勢的新38師

新38師的老底子是原稅警總團,堪稱國軍精銳。但在淞滬抗戰中已經元氣大傷。因此,新38師遠征入緬時,下轄只有3個團:112團、113團、114團及直屬部隊。每團千餘人,合計共約5000人。投入仁安羌解圍戰的113團,號稱1200餘人,實則不過800人。所持武器裝備,還是稅警總團時期主要進口自捷克的裝備。沒有山炮兵部隊、汽車(全師僅孫立人師長配有一輛從國內帶去的吉普車),更沒有裝甲車。其中,113團有馬40匹;112團有馬60匹。全體戰士均穿著草鞋行軍打仗。武器配備以步槍、衝鋒槍為主,兼有駁殼槍、左輪槍。每個團配備一個迫擊炮連,有輕、重迫擊炮共18門。每個營配備一個重機槍連。這個重機槍連是分散到各個步兵連使用的,每個步兵連配屬2挺重機槍(最重要的武器),每個班有1挺輕機槍。大部分武器都是由將士們人背肩扛。僅從武器裝備上看,新38師113團便處於絕對劣勢。113團之所以能夠擊潰戰力比自身強大數倍的日軍作間部隊,除了師長孫立人親臨火線指揮作戰、指戰員們平日訓練有素之外,還因為有英軍炮火的有力支持。

1942年4月17日下午至19日中午的仁安羌解圍戰,分為拼牆河(Pin Chaung)北岸戰鬥與拼牆河南岸戰鬥兩部分。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仁安羌之戰後,英國授予孫立人帝國司令勳章


「113團第1營主攻501高地」?

我們先回顧一下戰鬥過程。首先是拼牆河北岸戰鬥,4月17日午後,113團乘坐英軍汽車前往距離拼牆河北岸8公里處的克敏(Kyenyin)村,進入攻擊準備位置。按照正常的出發程序和行車時間推算,113團是在17日13時—14時從桂卻乘坐斯利姆提供的英軍汽車出發,於14時—15時左右抵達克敏,進入攻擊準備位置,隨後向克敏附近公路兩旁的日軍陣地發起攻擊的。17日15時—19時,113團自克敏向南進攻拼牆河北岸仰曼公路兩側及沿岸高地之敵。17日黃昏,第3營張琦營長犧牲在拼牆河北岸的進攻戰中。17日夜至18日拂曉,113團連續作戰,在拼牆河北岸公路附近摸黑前進,不少官兵因缺水而休克。18日拂曉前,孫立人隨英軍水車到達113團指揮所。18日拂曉,113團衝垮日軍北岸防線。

18日凌晨4時30分,113團向退守拼牆河北岸防線的敵第9中隊發起攻擊。衝鋒狀態超乎常規。用孫立人的話說,就是「瘋狂的前進」,「喊也喊不住」,令據守拼牆河北岸的200日寇措手不及,敗退至拼牆河南岸。

對當日「失控」的場面,孫立人有如下記載:

「本來我部官兵,平時處處受欺,時時嘔氣,早就想找一作戰機會,一顯身手,藉以泄胸中憤慨不平之氣,所以此次出發,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士氣的旺盛,戰鬥意志的堅強,無以復加,真如怒馬奔騰,喊也喊不住。第一天順利的猛攻,瘋狂的前進,一氣就打到了拼牆河邊。」

拼牆河南岸戰鬥時間是18日晨,孫立人抓住戰機,命令連續炮擊南岸敵陣。18日上午9時,113團擔任主攻任務的第1營,摧毀了公路橋下的日軍截路包圍陣地,衝過拼牆河(時值旱季,河床大部分乾涸)。18日9時後,113團成縱深隊形衝過拼牆河。

日軍部隊兵分兩路——直屬部隊和第2大隊的1500兵力,沿拼牆河南岸的仁安羌東北角501高地東西一線布防,其主陣地則以501高地為依託,設置在仁安羌東北角的山地土路與仰曼公路相交接的三岔路口前。其餘1300人則把守在501高地以南約1公里處的推崗(Twingon)及其附近,阻截英軍北上。

18日晨,在推崗受阻英軍之一部800人,繞道東部山地前往仁安羌東北角,從東、南、西南三面圍攻501高地的日軍,以求突破敵陣,過拼牆河北撤。遺憾的是,為了將仁安羌解圍戰說成是113團的獨力之作,中方竟全部隱瞞當日與英軍的作戰分工,完全隱瞞800英軍圍攻501高地及東北角的事實,稱「113團第1營主攻501高地」,還將第3營張琦營長的犧牲地點從拼牆河北岸的克敏村,轉移到了501高地上。但是,第1營官兵沒有任何一位參戰者能夠留下隻言片語,為「主攻501高地」背書。

113團首先攻克仁安羌的西北角。斯利姆給113團的作戰任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過拼牆河到南岸,進攻拼牆河公路橋南端以南1.6公里處推崗村的日軍,解救被關押在推崗村裡的200英俘和傷兵。如達此目的,則必須首先掃除拼牆河上(公路橋下)的路障,攻佔扼守公路橋的仁安羌西北角。西北角的地形十分特殊,到處是地裂溝壑,斷崖絕壁,易守難攻。因此,當日,日軍只在西北角布置了400兵力。西北角的主攻任務,繼續由第1營擔當。楊振漢營長一馬當先,衝過拼牆河即率部登上山林,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日軍居高臨下,憑險阻擊,故此,第1營傷亡很重,自第1連顧紀常連長以下,陣亡者竟達2/3,堪稱血戰!

跟進的第2第3兩營也相繼投入到西北角的攻堅戰之中。激戰2小時,至18日上午11時前,全團合力攻克了仁安羌的西北角,全部到達仁安羌西北角的「油田區」。

隨後,中英盟軍夾擊仁安羌的東北角。18日15時,第1、第2兩營攻進推崗,救出200名英軍官兵。正是在中英盟軍的通力合作、合力圍攻之下,日軍才敗下陣來,於18日16時左右敗退出501高地及東北角主陣地。被阻截在推崗以南的3000英軍及其運輸車輛,就此通過推崗隘口,沿仰曼公路北出仁安羌鎮區,於17時在501高地東外側出圍,過拼牆河到北岸。

事實上,英軍是分兩批出圍的。18日17時至傍晚第一批出圍的是被阻截於推崗以南的3000英軍及其運輸車輛。與此同時,日軍作間部隊第1大隊自水路趕抵仁安羌南端,與敗退到此地的中井部隊會合。作間部隊遂反撲回仁安羌東北角主陣地及推崗村。攻佔推崗村的1000英軍,與反撲回來的日軍再次展開激戰。並因此而未能於當晚出圍。

18日晚至19日拂曉,113團在西北角與日軍繼續對戰。

按照戰報記載:

18日17時前,在推崗村完成解救200英俘的任務後,我113團第1、第2兩營迅速返回西北角高地一線。

18日18時,剛剛投入仁安羌戰場的作間部隊第1大隊則沿仁安羌西外側直插西北角我右翼側背,向我陣地發起數次猛攻。

與此同時,英軍燒毀推崗村,將日軍徹底趕出推崗。18日深夜,英軍在斯高特師長的率領下離開推崗,繞道東部山地,向著拼牆河南岸攻擊前進。至19日凌晨3時10分,孫立人命令113團於拂曉5時前撤出仁安羌,退往北岸。19日拂曉5時前,113團撤過拼牆河,返回北岸。

19日拂曉,112團自北而南抵達拼牆河北岸,接替113團掩護英軍撤退。

19日上午,英軍戰車曾幾度沖入日軍主陣地。連日的作戰,令日軍耗費大量彈藥,致19日上午,因「缺乏彈藥」而無法還擊。其主陣地因此而幾度被英軍的戰車攻入,作間部隊二次敗退出仁安羌東北角。正是抓住這一時機,最後一批英軍才從仁安羌東北角老渡口東外側約300米處過拼牆河,全部出圍北撤。

當天中午,英軍全部撤出仁安羌抵達拼牆河北岸並向喬克巴黨轉進。完成任務的112團也迅速退出戰場,按照英軍18日深夜發出的命令,撤往44公里以外的喬克巴黨,並於20日抵達喬克巴黨向英軍報到。另一方面,20日上午10時,113團與400日軍在拼牆河北岸短暫接火。與此同時,抵達仁安羌的日軍原田部隊,派出400日軍襲擊稍息於北岸橋西地帶的113團及英軍炮隊。日方稱:當日重創約一千華軍及英軍坦克。之後,113團及英軍炮隊隨即北撤。戰鬥基本結束。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對日作戰,圖為遠征軍戰鬥在薩爾溫江畔


戰報中的破綻

從此戰的戰果看,仁安羌解圍戰是小勝而非「大捷」。《第一次:燕南羌戰鬥詳報》有五個附表,分別是:《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燕南羌戰鬥詳報第一號總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死傷表》(以下簡稱《死傷表》)《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燕南羌戰鬥詳報第二號總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鹵獲戰利品表》(以下簡稱《戰利品表》)《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燕南羌戰鬥詳報第三號總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武器損耗表(甲)》(以下簡稱《武器損耗表》)《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拼牆河之役鹵獲日軍第[ ]聯隊戰利品現有數量表》(以下簡稱《戰利品現有數量表》)《陸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拼牆河之役鹵獲物品數量呈報表——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以下簡稱《呈報表》)。

除《戰利品現有數量表》沒有製表日期以外,其餘四個表的製表日期均為「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1942年4月24日)。換言之,這批表格是在仁安羌解圍戰結束5天後製作的,理應最貼近戰果真相。只要認真分析這些表格中的數字和附錄,就可以看出破綻。

首先是傷亡資料與附錄相矛盾。《死傷表》顯示:113團、112團合計參戰官兵為2605人,馬100匹。兩團戰死官兵235人,馬32匹。兩團戰傷官兵333人,馬5匹。生死不明者20人。

此表「附記」與表列資料相矛盾——表列112團參戰並有傷亡。但「附記」卻稱:一、實際參加與敵激戰之人員只有第一一三團之一千餘員名。二、一一二團及師直屬部隊於二十日早始行趕到,但尚未參加決戰鬥即奉命轉進。

第二是《戰利品表》有水分。

《戰利品表》:


隊號/區分 第一一三團 第一一二團 合計
官長
士兵 3 3
馬匹 17 5 22
步槍 250 4 254
輕機槍 6 1 7
重機槍 5 5
山炮 1 1
槍彈 75000 75000
炮彈 98 98
器具 408 408
糧秣
貨幣 3000元 3000元
衛生材料
防毒面具 98 4 102
旗幟 24 24
望遠鏡 5 1 6
慰勞袋 16 16
相片 1097 70 1167

附錄:

一、俘獲之士兵三名,病死二名,另一名於溫早遇敵時被擊斃。二、此外另鹵獲日軍聖諭二份、清餉手冊二本、步兵操典一本、證章四枚、日記簿一本、姓名簿一本、符號兩個。三、鹵獲之械彈器具除輕便之旗幟日記本等物保存外,余因轉進時交通破壞,又無運夫,均將其破壞拋棄。

上述表列的戰利品彷彿不容置疑。然而,表後的「附錄」卻留下破綻。如附錄「三」所言不實。理由是,113團武器裝備簡陋,所鹵獲的1門山炮、7挺輕機槍、5挺重機槍、254支步槍,以及彈藥一大批,正當其用,完全可用同時鹵獲的22匹戰馬來運載。退一步說,即便山炮運不走,也應將12挺輕、重機槍運走。何以僅取無用的「輕便之旗幟日記本等物保存」,其餘則「破壞拋棄」掉全部最有用的武器彈藥?

第三是《戰利品現有數量表》與《戰利品表》出入太大。

《戰利品現有數量表》:


品名 數量 單位 備考
三八式步槍 五二
輕機槍
重機槍具
子彈 五〇〇〇〇
防毒面具 二〇〇
錢票 二〇〇〇〇
像片 一〇〇〇
肩章 二一
太陽旗 二〇
俸給支[ ]證票 一〇五
銅牌 七一
騾馬

附:外有像片軍旗文件等甚多已由政治部運至曼德勒

從上表可見:

第一,「拼牆河之役」能夠上交的擄獲武器只有三八式步槍52支、輕機槍4挺、重機槍具1具、子彈50000發。與《戰利品表》所記出入太大。第二,《戰利品現有數量表》中的日軍聯隊番號留白。換言之,直至仁安羌解圍戰結束後的第五天,新38師師部、113團在製作各類戰報表格時,仍然不確知對戰日軍的具體番號。

同時,《呈報表》上無擄獲一槍一彈的紀錄。這個「呈報表」是為擄獲戰利品的官兵請功領賞製作的,詳細列出在「拼牆河之役」中,113團17位俘獲日軍物品者的姓名、軍階、所在單位以及所俘獲的物品名稱和數量。這17位俘獲日軍物品者,既有列兵、炮手兵、軍需兵、傳達兵、炊事兵,也有班長、排長、連長以及團本部副官。17人所俘獲的日軍物品全為旗幟、臂章、相片、貨幣、慰勞袋和俸給支簿,無任何一槍一彈,遑論山炮、騾馬。

《呈報表》事關俘獲日軍物品各官兵的獎賞,故所錄所報詳盡、精確,不容有失。如果當日「拼牆河之役」113團官兵曾經擄獲過「槍支彈藥、輕重機槍、山炮、馬匹以及日軍俘虜」,何以此專為請功的《呈報表》上沒有任何紀錄?

《戰利品現有數量表》和《呈報表》均證明《戰利品表》為謊報。由於是謊報,就無法向上級交出所擄獲的1門山炮、7挺輕機槍、5挺重機槍、254支步槍、彈藥一大批,以及22匹馬和三名日俘等。所以,才會在表後加註「附錄」,謊稱日俘病死或被打死;山炮、輕重機槍、步槍、彈藥、馬匹等則「均將其破壞拋棄」。辨析上述各表後可見,《第一次:燕南羌戰鬥詳報》的戰果附表,完全不支持「仁安羌大捷」說。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1942年,緬甸,中、英聯合作戰部隊士兵的合影


「小勝」並不能左右緬甸戰局

從此戰對第一次緬甸戰役戰局的影響看,「仁安羌大捷」無從談起。如果仁安羌解圍戰是一個「戰役」,並且取得「大捷」的戰果,理應對戰局發生積極的影響。但事實上,「仁安羌戰役」「仁安羌大捷」並沒有左右緬甸戰局。相反,此戰大有誤中日軍「曼德勒會戰計劃」的「聲西擊東」圈套,以及被英軍用作掩護其向西北撤退的犧牲品之嫌。國軍在總結一次緬戰經驗教訓時,對此曾有一個十分精確的分析——「盟方藉5A(5軍)、6A(6軍)血戰之際,掩護其秘密撤退」,日寇則「佯攻仁安羌,分散牽制我5A(5軍)之N22D(新22師)、N38D(新38師),聲西出東竄,二十一日撲臘戍(註:當為二十四日撲臘戍),迂迴畹町。我援軍66A(66軍)之N28D(新28師)、N29D(新29師)甫下車,立足未穩,即陷紛亂。敵長驅直入,全局急轉」。可見,從對整體戰局的影響看,「仁安羌大捷」無從談起。

從原始新聞報道看,「仁安羌大捷」是「仁安羌之捷」的篡改。1942年4月21日和24日兩天,重慶《大公報》的頭條分別報道了「我軍攻克仁安羌」和「仁安羌之捷」。這是關於仁安羌解圍戰最早的新聞報道。縱觀兩篇報道,從標題到內文,均無一字言及「仁安羌大捷」。無論從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全局抑或局部來看,1942年4月17日下午至19日中午,新38師113團、112團先後投入拼牆河兩岸的那場戰鬥,僅僅是一場應急救援英軍的戰鬥,不構成一場「戰役」。因此,不可以稱之為「仁安羌戰役」。仁安羌解圍戰的戰果,則完全不支持「仁安羌大捷」說。

緬戰「最光榮一頁」,仁安羌解圍戰雖非「大捷」歷史地位不可撼動

1946年1月,蔣介石獎勵陸軍新編第38師113團上校團長劉放吾(上圖)因參加緬甸戰役著有功績而頒發甲種一等獎章的《獎章執照》


雖非大捷,卻是成功戰例

誠然,仁安羌解圍戰雖非「戰役」,亦非「大捷」,卻是一個成功的戰例。在這場戰鬥中,新38師113團、112團的官兵在孫立人師長的親自指揮及英軍的配合下,或鏖戰或急行軍,不眠不休兩晝夜,終於達成解圍任務。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滅了日本侵略軍自1941年12月以來「席捲太平洋、橫掃東南亞」的囂張氣焰,長了中國軍隊的志氣,令一向瞧不起中國和中國軍隊的英、美將領不得不刮目相看。軍事委員會參謀團曾高度評價此戰:「新38師之113團以一團之兵力赴援英軍,竟能於短時間內適應情況,以最勇敢之精神及最積極之行動,即行攻擊,立解彥南陽之圍……實為緬甸全戰役中最光榮之一頁。」

孫立人及新38師之所以能書寫出一次緬戰「最光榮之一頁」,除了其自身不怕犧牲、英勇善戰之外,很重要的一點還在於他們善於與英軍合作。中英盟軍的通力合作,是仁安羌解圍戰獲勝成功的關鍵。這種合作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英軍戰車炮隊配屬孫師,由孫立人全權指揮作戰。當日,孫師裝備簡陋,既無戰車,亦無大炮。與武裝到了牙齒的作間部隊的戰力相比,處於絕對的劣勢。斯利姆毫不猶豫地將拼牆河北岸可以調動的第7裝甲旅坦克團C中隊的全部12輛戰車和3門大炮撥歸孫立人指揮,令孫師113團如虎添翼,戰力陡增。在仁安羌北部的戰鬥中,英軍戰車大炮的精確射擊,予敵以沉重的打擊。用第1營楊振漢營長的話說,在仁安羌解圍戰中,英軍火炮的命中率高得驚人。第二,中英兩軍分工合作。在仁安羌戰場上,113團負責進攻西北角,並據此前往推崗,解救200英俘。800英軍則負責圍攻501高地及東北角;英軍的另一部則在推崗東南面的510高地與113團第1第2兩營南北夾擊進攻推崗,解救200英俘。中英盟軍配合默契,使日軍一直處於南北受敵的苦戰中。

就全局而言,第一次緬甸戰役的中英合作乏善可陳,但就局部而言,仁安羌解圍戰卻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中英合作唯一一個成功的嘗試。但中方為誇大和突出自身戰績而將在仁安羌解圍戰中與英軍的戰場分工和通力合作全數隱沒,直至一筆勾銷。轉而處處強調:「我軍竟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敗十倍於我的敵人,救出十倍於我的友軍」,是為「仁安羌大捷」。誠非明智之舉。

此戰開啟了中外合作抗戰的先河,有著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此後,新38師在孫立人的率領下西入印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駐印軍新1軍。此時,這種中外合作的經驗、相互的信任就顯得尤為重要。正是新38師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率先成功地與英軍分工合作,獲取仁安羌解圍戰勝利的案例,為中國軍隊走上國際反法西斯戰場,進而成長為一支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部隊「試水」,為日後第二次緬甸戰役的勝利,奠下初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國較量最終資本:赫魯曉夫口出狂言引發美國朝野的擔憂
孫中山對革命徹底反思,三民主義最終定型,民權主義最引爭議
「四一二」政變背後的金主,江浙財閥為何選中蔣介石?
二戰期間三次出任首相,戰後仍為國務大臣,無法忍受被稱戰犯自殺
從「廣東的暴徒」到革命英雄領袖,一本小冊子讓孫中山享譽國外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歷史上三大影響王朝興衰的戰略要地
它,很可能是閩南地區的歷史最強颱風
德國真的是好戰民族嗎?揭秘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歷史性原因?
歷史上的諸葛亮武藝高深莫測,能征善戰,可與呂布一戰!
它是歷史上最「接地氣」的古墓,連乾隆皇帝都不敢碰
鴉片戰爭最屈辱 盤點那些讓中國歷史轉折的戰役
應仁之亂的歷史意義大名戰況的變遷以及持久戰
世界歷史上戰鬥力強大的五支軍隊,第一當之無愧!
潑皮無賴為何能夠戰勝歷史第一戰神?當大哥要容得下弟兄
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爭片,它的秘密你還不知道
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堪稱歷史最奇葩軍隊,沒有之一
義大利二戰的爆笑歷史 這不是段子!
誰是三國歷史中最神秘的戰將?
《海賊王》大媽即使戰敗勢力也不會顛覆:歷史拓本最終被路飛獲得
中國歷史十大長壽皇帝,最後一位長得最丑且不溫柔
他是金朝的戰俘,卻威震中亞,揚名歐洲,影響歷史進程
歷史上唯一一位「宇宙大將軍」,擾亂中國歷史
二戰前德國為什麼要先吞併奧地利?歷史原因在這裡
對歷史不感興趣是最大的愚蠢
不該忘卻的歷史,十九路軍抗戰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