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佛有緣的朱棣曾敕令雕印《永樂南藏》 共6331卷

與佛有緣的朱棣曾敕令雕印《永樂南藏》 共6331卷

與佛有緣的朱棣曾敕令雕印《永樂南藏》 共6331卷



該書浩瀚如海共有6331卷,全套雕版曾長期藏於大報恩寺中

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這在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得異常明顯,而對於印刷術,尤其彰著。


今天介紹的南京傳世名著推薦書目之一——《永樂南藏》,浩瀚如海,雕印共達6331卷。這部書曾在南京盛極一時,然而如今在國內收藏界的早期全套印本僅10部左右。


《洪武南藏》「短命」,朱棣「子承父志」


朱元璋駕崩沒多久,大明皇朝就出了問題——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四年的靖難之戰,從侄子建文皇帝的手中奪取了帝位。在這個過程中,僧人道衍起了謀劃定策的軍師作用。

因為道衍,明成祖與佛教緣分比一般的皇帝要深很多。明成祖不僅敕建了光耀中外、准大內宮闕之制的大報恩寺,還親自敕令雕印了大量的佛教著作。其中,自然少不了佛教一切重要佛學經典的總集——《大藏經》。


「漢文佛教大藏經,是漢文佛典的總集。《大藏經》的編撰、雕刻、印刷,一直被視作是至高無上、功德無量的盛事。」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夏維中說。


他介紹,明清兩代,大報恩寺在這一領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在明清出現的5部《大藏經》中,有《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3部官刻《大藏經》與大報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關。


主持過南京大報恩寺考古的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祁海寧解釋說,朱棣後來遷都到了北京,為了便於區分,通常把刻印於南京的《大藏經》稱為《永樂南藏》,把刻印於北京的大藏經稱為《永樂北藏》。


不過,祁海寧認為《永樂南藏》的雕刻並不是在大報恩寺完成的。「大致在永樂八年(公元1414年),僧錄司(註:朝廷掌理僧尼名籍、僧官補任等事宜的官署)召集居敬、善啟等當代高僧,負責《永樂南藏》的雕刻工作。書最遲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前基本完成。由於永樂六年,天禧寺被燒毀,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下詔修建大報恩寺。直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大報恩寺才宣告完工,因此《永樂南藏》的雕刻可能是在其他寺院進行的。」

「在大報恩寺建好後,這些雕板才入藏大報恩寺藏經殿中。所有經版各登其座,座各有號,簽分架列,整齊有序,取歸非常方便。」祁海寧說。


此外,之所以要敕令雕印《永樂南藏》還與《洪武南藏》「短命」有關,朱棣算是「子承父志」。據歷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偃武修文」,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召集名僧於鐘山的蔣山寺雕印了《洪武南藏》,但1408年蔣山寺發生的一場大火將《洪武南藏》刻版焚毀。


每印刷一次,需用紙110526張


一部書能有多浩瀚?《永樂南藏》能震撼每個當代人——明萬曆年檢南京禮部(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學校、科舉等事宜)祠祭司葛寅亮主修的有關南京佛教寺院的著作《金陵梵剎志》記載:《永樂南藏》每印刷一次,需用紙110526張,包括全頁紙107782張,半頁紙2744張。每年印行20藏,每藏印行大約費用300兩。


專家介紹,明代永樂年間的300兩算下來,相當於現代的近10萬元。

古代印度的佛經,開始只是師徒傳承,口耳相授,並不見諸文字。直到公元前1世紀結集時,才把經文和註疏記錄在棕櫚葉上,成為卷帙浩繁的三藏經典。我國翻譯的佛經是抄寫在紙上,這比刻寫在棕櫚葉上方便多了。但抄寫佛經亦非易事,特別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進一步發展,上到貴族,下至平民,信仰佛教的人很多,需要的佛經數量很大,僅靠抄寫不利於佛教的傳播。明代南京成了政治中心,也成了名揚中外的刻經中心。


祁海寧介紹,《永樂南藏》堪稱規模巨大,雕刻的全部經版共5760塊,全藏共635函,6331卷,以千字文編號,始於「天」字函的《大般若經》,終於「碣」字型大小的《佛祖統紀》。如此浩瀚,是因為《永樂南藏》的版式為每版錄經文30行,有折裝本和線裝本兩種裝幀。其中折裝本,每版只有5頁,每頁6行,每行17字;線裝本,每版只有2頁,每頁15行。


清代前,古籍很少有插圖,只是有的佛經上,在正文前配有插圖。祁海寧說,《永樂南藏》的扉畫分為兩類:一類是釋尊跌跏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舍利佛在面前長跪問道;另一類是只有釋尊跌跏趺坐在蓮花寶座上,而沒有舍利佛。扉畫的版面有三、四、五折頁的不等。還有一頁是盤龍牌位,中書「皇帝萬萬歲」或「皇帝萬歲萬萬歲」字樣,也有書「皇圖鞏固帝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等字樣的,龍有三、四、五條不等。「《永樂南藏》函末也有創新。後來,明清《大藏經》函末刊印韋陀像的做法就始自《永樂南藏》。」


聚寶門內外聚集近二十家印行

這部佛經總集為何位列南京傳世名著推薦書目?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認為,這是因為,《永樂南藏》對原本雜亂的《大藏經》編排次序作了重大調整,而且刻成不久後,就開放供全國人自由請印,其流傳之廣對弘揚、宣傳佛學影響最大。「不過,由於當時規定信佛的人可單獨請印其中一部分經卷,故經版刷印次數很不平均。經常被請印的部分經版,當時甚至被刷得成了『邋遢版』。」


因為長期大量印刷、流通,經版磨損在所難免,因此不少經版需要修補和重刻。


祁海寧介紹,明清兩代先後有過兩次大的續刻,第一次修補是因為萬曆皇帝生母極信佛教,她曾經為大報恩寺的重修捐資千金。南京大報恩寺也據此由南京禮部祠祭司葛寅亮主持修補《永樂南藏》。第二次修補是清代順治年間的修補,增補後《永樂南藏》全藏的總函達到678函,共收錄典籍1618部,6325卷。


當時大報恩是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前來請經的信士眾多,聚寶門(今中華門)內外印刷《永樂南藏》的經坊、經鋪生意也非常火爆。據日本學者野尺佳美的研究,在《永樂南藏》留下的坊鋪有:聚寶門外姜家來賓樓、聚寶門外徐政印行、聚寶門外第三牌樓邊師姑巷裡經房徐筠泉印行、聚寶門裡三坊巷口經房徐後山印行、聚寶門裡皇殿廊經房徐後山印行、聚寶門外報恩寺前徐龍山印行、聚寶門外徐雲泉印行、聚寶門裡西廊周鋪印行等近20家印行。


祁海寧說,印經在印經坊的參與下,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商業行為,並由此產生了各種欺詐行為。作為請經的人,一方面要向坊鋪支付紙張油墨等物料價錢和印工工價,還要向寺院繳納「版頭錢」。所謂「版頭錢」,就是每印一部大藏經,需向報恩寺支付用板費20兩。有些印經鋪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便提高印刷費用,紙張和油墨偷工減料。導致印刷質量差劣,常常引起請經者的不滿,產生糾紛。


印經鋪勒索經價、以次充好、延長時日的行徑十分猖獗。為了規範請經、印經事務,南京禮部後來不得不專門制定了《請經條例》。該條例共包含經價和領號票、收版銀等十二款規範的條約。


《永樂南藏》國內存世僅10部左右


自永樂十八年(1420年)《永樂南藏》雕成以後,一直到清康熙年間,大報恩寺一直承擔著全國絕大部分寺廟的印經任務,是全國佛經流通的絕對中心。《永樂南藏》到底印了多少部,現在已難以統計,不過,僅鄭和就曾先後印造過10部《大藏經》,遍舍天下名剎。讓人扼腕的是,大報恩在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入南京時被焚毀,《永樂南藏》經版也毀於戰火中。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書的年代越久,部頭越大,越難收藏保存。像《永樂南藏》這樣大部頭的書,早期全套印本,在600多年後的今天,存世量非常稀少。


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天津圖書館、蘇州市西園寺、吳縣光福司徒廟、福州泉州開元寺、福山鼓山湧泉寺、河南新鄉圖書館、甘肅圖書館等單位各藏有1部,國內收藏僅10部左右,其珍稀程度僅次於宋元藏經。記者在孔夫子舊書網上也看到,一本單冊的折裝本標價2萬餘元。


值得慶幸的是,在去年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文博專家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發現了《永樂南藏》。這批佛經原藏於青龍寺藏經閣。「文革」期間,在拆除青龍寺藏經閣時,有關人士為避免經書遭到損毀,將原藏於此的一批佛經分裝於6個大木箱內進行保護。這批歷經風雨的經書靜靜地一躺就是40餘年。經過大致清點,6箱經書約有800至900冊,函套全部已失,糟朽嚴重。散佚、毀損了多少,尚不清楚。根據版式、一冊《續傳燈錄》千字文編號為「合」字,一冊《諸法無行經》千字文編號為「傷」字,又查見青龍寺藏經有一頁上牌記的墨書題記署「宣德五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由此可以確認青龍寺所藏佛經即《永樂南藏》,且是明代較早的版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吳文藻與民國時期「民族問題」論戰
略論霍光秉政及昌邑王的立與廢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
古籍何時得到「文物待遇」?
歷史與記憶──從黃炎培關於「新場黨獄」的記憶說起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法國敕令騎士大顯神威的拉文納之戰
觀世音菩薩敕令一切護法金剛擁護誦持〈大悲咒〉的人
美國徹底蒙圈了,剛敕令整改黑鷹UH-6再遭墜毀,人員生死未卜
先天八卦敕令,敕令符咒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