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份情懷 一份收穫

一份情懷 一份收穫

一份情懷 一份收穫



敦煌展最後一天,觀眾紛紛與網紅講解員翟鵬(左一)合影。陳羽嘯攝

一份情懷 一份收穫


4月10日,星期一,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在成都博物館落下帷幕。


「展覽這樣火爆,是否考慮延期?」當天,一位女觀眾來到辦公區詢問成博宣傳處主任肖飛舸。望著窗外熟悉的蛇形長龍,肖飛舸不無遺憾地說:「延展是沒有可能了。」


觀眾的不舍,日均參觀人數破萬,讓這場大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背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故事不應該被大家淡忘。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走近了他們。


「講解界的郭德綱」


翟鵬:被網友留下的明星講解員


31歲的莫高窟講解員翟鵬,成了本次敦煌展期間的明星,被網友戲稱為「講解界的郭德綱」。


「這次大展最難忘的應該就是翟鵬了,辦公室的小女生可粉他了。」「你知不知道有個講解員叫翟鵬,講得好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翟老師。」提及翟鵬,成博的工作人員直誇他是個「人才」。


4月7日下午7點,當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工作人員休息室找到他時,身高1.86米的翟鵬正蜷在雙人沙發的一角打盹兒。聽到有人走過來,立刻就醒了。


「來成都多久了?」


「嗯……一批25天,我來了一次,兩次,三次……」翟鵬迷迷糊糊掰著手指頭算。算上前兩次,他在成都已經待了75天。

「為啥待這麼長時間?」


「好像是院長的講座上,觀眾說……」講了一天話,翟鵬的嗓子已經沙啞到無法聽辨。不過,據保安陳蛟的「小道消息」,是觀眾們在網上發了大量要他留下的評論,院領導看見了,就勸說他留下了。


翟鵬很會「因地制宜」。看新觀眾多,就把畫面、背景講個全;人群里有幾個熟面孔被他看見,再講點新的內容;要是專家,他就簡單說個年代,讓人自己品鑒,偶爾在旁邊謙虛地提兩個問題;要是宗教界人士,「那就要嚴肅,不能太通俗,不能太幽默」。成都大慈寺師傅們聽完他的講解,還雙手合十,跟他道了謝。


觀眾覺得翟鵬講得好,是覺得他包袱抖得好,「他是有情懷的講解員,有一份情懷,自帶光環。」


001號誌願者


孫千惠:志願者里的「山寨講解」


25歲的英語老師孫千惠稱自己「中了頭彩」。她所說的頭彩,就是一件編號為001的志願者馬甲。


孫千惠是地道的成都人,喜歡博物館,上大學的時候就愛逛。2016年6月,成都博物館一開館,她就成為了第一批志願者,被分在宣傳組。


「敦煌展剛開始時,看不懂,我沒學過畫畫,也看不出來哪裡美。」孫千惠說,「第一次培訓,我聽到後面都走神了。」為了做好服務,孫千惠開始利用聽歌的時間聽講解錄音,「越聽越有意思。」聽得多了,孫千惠把講解都背下來了。


「博物館是個神奇的地方,我在這裡遇到一個大學同學,」孫千惠說,「當時樓上洞窟沒有講解,我就去給同學講解。」孫千惠帶著同學,在洞窟里按著背過的解說詞,挨個講,「講著講著就有很多觀眾圍過來,還有一個觀眾直接遞給我一個冷光源手電筒。」

孫千惠告訴記者,志願者裡面像她這樣的「山寨講解」保守估計有二三十個,「像服務組這樣,常常在一線接待觀眾,基本上都能說。」


像孫千惠這樣,很多志願者都從開始一無所知,到展覽結束就成了敦煌迷。


畫國畫的保安


陳蛟:專門把父母接來看敦煌展


27歲的陳蛟獨自坐在展廳邊緣,一個凹陷黑暗的小角落裡。


他弓著腰,抬手摘掉安保的帽子,裡面的頭髮都汗濕了。同事說,陳蛟有點感冒。


這是陳蛟退伍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他很珍惜。博物館裡必須24小時有人,陳蛟和同事們實行倒班制,每天8小時,工作6天休息1天。值夜班的時候,要按點巡邏,整宿都不能合眼。


陳蛟喜歡這份工作,「每天很多新鮮的事情,你會了解很多東西,一點厭煩都沒有。」


有時,清完場,下了班,陳蛟會在展廳里走走。他說壁畫里有些細節,要仔細看才能看出來,「那個(榆林)25窟,有個小白鼠,就在右手邊觀無量壽經變裡面。當時聽講解員講是因為畫工不能留名,但是他屬老鼠的,就畫上去了,這就是個推斷。我把它找到了。」


陳蛟喜歡聽講解員的解說,尤其是藏經洞的故事,他覺得很神秘,反覆地聽。還把眉山的父母專門接來看了敦煌展,自己做解說員,給他們講。他說,父母相當高興。

這回絲路敦煌開展後,從小愛畫畫的陳蛟,興趣又重新萌芽了,「沒事就畫兩下。」他拿出一個速寫本,上面畫了差不多10來頁,有山水有花草,相當清秀。


泡博物館的建築師


楊潔:推掉工作天天看「敦煌」


40歲出頭的楊潔(化名)是成都本地人,職業是建築設計規劃師,因為工作的緣故,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在她看來,這次敦煌大展的規格非常高,策展非常用心。


孫千惠對楊潔印象非常深,甚至用「狂熱」來形容她,「一開館就能看到她,抱一本書,拿著冷光源手電筒一點一點的看,一直到晚上閉館清場才走。」在這期間,楊潔就帶著一個水杯,不出館,也不吃東西。


為了靜心學習觀賞敦煌與絲路文物,3月從台灣回來後,楊潔就推掉了所有的工作。


「已經看了這麼多遍了,難道還不足夠嗎?」記者問她。


「講解老師講得非常好。他們講完,如果你覺得你都吸收了,你可以試著講出來。當你真開始做的時候,你會發現並沒有這麼簡單。」楊潔說。


她為何如此看重傳統文化?楊潔這樣解釋:「現在很多年輕人要去國外,跟老外聊天,聊完了日常,還聊什麼?其實人家好奇的,永遠是你的文化。」楊潔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己常常要去國外,所以更應該多了解一些中國文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何晞宇

麥積山女導遊:講石窟的嘴迷上火鍋


「明天就要離開了,你猜我在幹啥?我在吃火鍋!」10日,歷時百日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結束了在蓉的最後一天。來自隴東天水的李歡,電話中帶有一種難言的不舍。就像今年初本報報道這位麥積山女導遊所說的那樣,石窟和火鍋,文化和世俗有趣的碰撞,曾經只談石窟不談火鍋的她,在離別成都的最後一晚,讓自己和其他講解員狠狠「世俗」了一把:讓講石窟的嘴再過一回火鍋的癮。


27歲的李歡是一名地道的天水妹子,個子高挑,生在麥積山的她選擇了講解員這個職業。麥積山作為佛進中原進入漢地的第一站,它和克孜爾、敦煌有著綿延相通的「絲路之魂」。


10日下午5點半,她講解完此次藝術大展的最後一場,聆聽解說的幾位成都市民散去,李歡突然有了失落的感覺。「感覺就這麼結束了,就像一場好劇散場的滋味。」她前後兩批次參加講解,差不多在成都待了1個月。以前只在麥積山險峻棧道上講解的她,來到成都博物館,幻化的歷史走廊把幾大石窟藝術串聯在數百米的通道內,這次室內講解也給了她全新的體驗。


她說,成都市民特別在意歷史文博知識對孩子的培養。「站在我面前的成都市民,最多的就是那種帶著孩子一起來的。最小的我見到只有1歲,實際上這麼深奧的石窟佛學歷史,小孩是不會懂的,但家長在一旁循循善誘。這種從娃娃抓起的意識,是讓我對成都最為感觸的地方。」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逢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 的精彩文章:

留住地球6億年前的歷史
新疆發現入侵食肉動物北美水貂
全市首家工藝美術學校在宣化區成立
絲綢之路前緣:「玉石之路」的開拓印跡
王褒作為四川歷史名人當之無愧

TAG:中國青年 |

您可能感興趣

一份緣,一份愛,一份情
一份緣,一份愛,一份情, 一份心,一份真。
守一份緣,惜一份情
守一份緣,惜一份情!
牽掛是一份爛漫,一份深沉,一份純美,一份質樸
抱一份深情,活一份通透
牽掛是一份爛漫,一份深沉,一份純美
等一個人,守一份情
人與人之間無非就是一份緣,一份情,一份心,一份真
愛,一份懂得,一份陪伴
持一份溫暖,珍惜每一份擁有
感情就是一份疼惜,一份不舍
一聲珍重一份情
心懷一份懂得,釋放一份洒脫
愛是一份等待,思念一份憔悴
攜一份雅緻,品一份寧靜
一份禪意,一份恬淡,一份寧靜,一份悠然,不言滄桑
遙寄一份牽念,一份眷戀
一種經歷,一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