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永鋒 上寨行

郭永鋒 上寨行

東方散文


一個有性格的公眾號


ID:dfsw123456

郭永鋒 上寨行


郭永鋒 上寨行



東方散文


春季版


上寨行


郭永鋒


圖片來自網路

郭永鋒 上寨行



(一)尹文學老師

因編寫校本教材,得去採訪藉口鎮上寨村一位退休教師、書法大家尹文學。他老人家的外甥是我們學校的老師,喜歡寫作,跟我關係不錯,聽說要採訪他舅舅,很是高興,為我們打電話聯繫,減少了許多麻煩。


昨夜一場春雨,把山川大地洗刷得乾乾淨淨。清晨,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清新明亮。郊外,野桃花粉粉的,這裡一堆,那裡一叢,給如煙鵝黃的垂柳做了一個美好的背景,昭示著美麗的春色將在藉源有一場盛大的花事。


午飯後,一行七人沿著當年朱鎔基總理視察過的放牛村進溝。雖然下過大雨,但水泥硬化路沒有一點淤泥,乾淨得很,一直延伸到山頂。車行其中,隔窗而望,滿山的蘋果樹修剪得非常整齊,卯足了勁,孕育著花蕾,等待著三月的油菜花和小蜜蜂的招呼。那將是一個花的海洋,熱鬧的季節,我似乎看到果農辛勤勞作時溢出的笑容。車在彎曲的山路上左拐右拐,上到山頂,茫茫萬重山,一覽眾山小,真有山高人為峰的感覺和自豪。


尹老師聽到我們來了,滿臉笑容,熱情接待。他老人家中等個頭,稍胖,雖然退休好幾年了,不顯老,一副石鏡,不偏不倚架在鼻樑上,恰到好處地彰顯著文人的精氣神。關於尹老師我早已聽說,也見過他的書法,今天見到真人後,終於理解了暗藏我心頭多年對他書法不解的原因了。他的書法幾乎沒有枯筆,很少留白,用墨很重。猶如我寫文章不會用華麗的詞語修飾潤色一樣,老實人啊。真是一個老實人,當我們講明我們編修校本教材,把他選進我們地方的書法藝術家時,老人顯得不安,再三推辭,「不敢當,我承受不起。」甚至有點急了,如孩子般的天真。這性格、這品行,我喜歡,於是下意識地觀察老人的言談舉止。純正的農村人,憨厚樸實,不像我見過的許多滿是頭銜的書法大師,夸夸其談,自我吹噓。近幾年因參加一些文化活動,經常接觸天南地北的書法家,發展真正的大家為人低調謙和,尊重文化尊重知識,像尹老師一樣。也見到一些所謂的大師,為人傲慢,自視清高。還有些沒提筆就大談價格,實在讓人倒胃口。而尹老師謙和的態度,平易近人的談吐,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使大家有話敢說,自在地探討起書法藝術的美。


我們提出看看他的作品時,沒想到老人從各角落裡抱來了許多入選的各類參賽作品,堆積得像山一樣,我們幾個人很詫異。一個山溝小學老師,其作品居然能入選這麼多的書畫集中,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我翻閱著,有我們天水市地方報紙雜誌發表的,也有省外的,如《天水日報》、《甘肅教育報》、《甘肅農民報》《教育周刊》等,更多的是參賽作品集,《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拍賣專場》、《當代中華兒女書畫藝術全集》、《世界書畫銘錄》等等不一而足。這就是老人書法成績,何必還要介紹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打開一本書法集,被他的行雲流水般的書法所迷戀。他的書法蒼勁古拙,渾厚端莊,用筆果敢沉著,剛健犀利,有入木三分之感,表現出不凡的氣韻和深厚的功力,讓人愛不釋手。


當我們談起他是如何走上書法之路時,「一個貧困家庭的小學生,哪像今天的孩子,專門拜師學習,要培養成為一代書法大師。」他聽了我們的問話後不假思索地說,「也許是天性,背上書包那天起,老師誇我,字寫得好,從此我喜歡上了寫字。」多麼樸實的言語,道出了走書法道路的原因。是啊,愛好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時寫字最喜歡在自家的院子里用小木棍照著書一筆一划模仿。當我問最初臨摹誰的帖?他說當村學老師時開始臨帖,最初臨摹趙孟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通過幾年的潛心臨摹研究,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逐漸清晰,更重要的是所寫的字形體端秀,骨架勁挺,自己喜愛,也獲得周圍老師的極大鼓勵。後來筆性老練時,又臨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因為顏體直接二王、歐、虞、褚遺風,結構嚴密,點畫圓整,靜中有動,飄然欲仙。又臨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學習他的體勢勁媚,骨力道健特色。說到理論的東西,看到我們茫然的眼神,笑了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了。」我沒別的愛好,就喜歡寫字,一語中的。


一邊說順手拿出一張硬筆書法,那字寫的極為洒脫,飄逸柔美中不乏剛健之骨,風神俊彩。不怕你們笑話,我的硬筆是自製的,一節竹棍,用刀子削尖,蘸著墨汁寫的,抱著試試的心態,居然獲全國硬筆書法大獎。他說的極為輕鬆,可我的心卻沉沉的,一個山區村學老師,其貧困讓人心痛。但再窮,沒有阻斷他書法練習的道路,其意志之堅定,讓人敬仰。「這些年向我求字的人很多,我從未向他們收取一分錢的費用,更不用說賣了,藉河兩岸,走進任何一個村莊,都能看到我書寫的中堂、對條。這讓我很高興,老百姓喜歡,就是對我的肯定,就是對文化的熱愛。」


看得出老人今天真的很高興,說我們都是老師,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如不嫌棄,每人送一幅字,立馬收拾,畫氈撲在炕上,展紙提筆,我們據各自愛好,說明題寫的語句,於是老人揮筆大書,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每個人得到老人的墨寶,拿到手上感覺沉甸甸的。這是老人一輩子的功夫,是老師對老師的深厚情感啊。


而已,夕陽在山,我們要告辭了,老人再三挽留吃飯,因還有事,匆匆而別。在回來的路上,我突然想到了老人屋子裡一幅中堂的對聯:「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間」這不是一個身居山野的老師的人格追求嗎?毋須多言,在這個大師專家碰爛頭的浮躁社會裡,能靜心讀書寫字,修身養性,何其難得!不圖名不為利,潛心研究書法,傳承書法藝術,這對聯不就是他人格的寫照嗎?


(二) 一個即將消失的武術之村

郭永鋒 上寨行



藉口工作多年,常聽到「上寨的雞會倒腳步」,但只是聽說而已。這個村山大溝深,遠離集鎮。十八年了,今天才有幸親臨此地,揭開這留存心底多年的謎面。站在村頭,一山一灣,盡收眼底,炊煙裊裊,雞狗相聞,真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藍天白雲,非常壯觀,「高山出錦鷂」,確實如此,一個尹老師就給這滿眼的山壑打了一張很好的文化名片。今天是個機會,得問問尹老師這句話的內涵,總以為是一句貶義話,到底是啥意思?跟尹老師談到興頭上,我突然大膽發問,尹老師說這句話是真的,不是貶義,是褒義。若不信,我讓外甥打電話給你叫來一個人,耍兩路看看。「看看」!我很激動。


須臾,院子里進來一個身體結實,虎背熊腰的中年大漢,看他走路的腳步,就不是等閑之輩,落地有聲,聲如洪鐘,也是村學老師。聞聽我們採訪他,推辭道:「山野之人,哪能上得檯面?」我請求給咱耍幾路,欣賞欣賞。他二話沒說,脫去外衣,雙手抱拳行禮,一聲大喊,速雷不及掩耳之勢,揚鞭猛進,頗有震懾性,在場的人,無不叫好。一招一式,行雲流水,變化有致,快慢相得,靜中有動,暗藏力度。扎打挑攏,收放自如,靈活換手,變化多端,實戰性強。就在我們驚呆中,提鞭扣禮,一路黑虎鞭表演完畢,此時掌聲雷動,越過山野,回蕩在山谷中。


也許是一路鞭桿熱了身,還是看到我們喜歡武術,說話自然多了。他說天水人練鞭桿時講究長鞭桿先練猴兒串桿的技巧;袖裡鞭桿要求鞭走步隨,中袖身旋。演練時須在左手鞭進擊之後,反趟須換右手施招,形成隨機應變的陰手鞭法,更要突出點擊穴道的功法。鞭桿的技法主要有:「搬扎扭扣,飛刮撂挑,墩點劈掛,纏繞提掃,擦滑絞壓」等三十餘法。沒想到天水鞭桿深藏如此多的技法。午後的陽光照徹院落,聊到高興處,他主動給我們表演一路軟拳。我們哪裡敢錯過,於是大家打開手機,錄像的錄像,攝影的攝影,好不熱鬧。後來在我們邀請下,還表演了扭絲棍,青龍偃月刀等冷兵器。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嚴宇岳,今年49歲,談起武術,他說自幼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幾十年了,他從沒間斷。每天清晨,面對大山,都要練習基本功,壓腿、舉重、下腰,再來幾套完整的套路,等孩子們上學時,他才洗漱,走進教室,開始一天的教學生活。我追問父親跟誰學的?他說家傳,我們全村人是一個家族,都習武,像嚴江西、嚴秀明、嚴濟高、嚴孝宗、嚴維民等都是村裡的高手。經常在天陰雨後,聚集在一起切磋,對每套拳法、棍法、刀法,進行比劃,研究其要領精華,實在有不懂的招式,向長輩請教,因此,他們村裡的每個人不賭博、不酗酒,即使喝酒但不爛醉,酒後比武,這種習武之風波及到附近的鄰村,像宋家山就有好多高手,王懷昌、王向平、王玉海等個個不凡。他們的拳法都來源於上寨村,招式相似。看來「上寨的雞會倒腳步」,不是空穴來風!


打開話匣後的嚴宇岳講起武術,滔滔不絕。粗略地推算,上寨的武術溯源到二百多年前,他們的祖先起初走街串巷,做竹編的手工活,還跑過山貨。經常遭到外鄉人的欺辱,掙點錢有時還被打劫,無奈拜師學藝,從此一輩傳一輩,作為立身保家的功夫,至今有八九輩人了。祖上有個叫牧羊的,小時候因為是放羊娃,大家都叫牧羊,至於大名誰也不知道,武術學成後,力能扛鼎,出手極快,功夫深厚。被一個鏢局聘請押鏢,所押鏢從沒被劫,幾次打得土匪狼狽逃竄,名聲遠播陝甘兩省。


突然嚴老師失落地講到他內心的苦衷,現在的孩子不學武術了,祖宗留給他們的武術將沒人繼承了。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正疑惑。他說,雖然他們居住在山巔,但有廣闊的土地,以農業為生,只要勤勞肯出力,認真耕作,雖不太富,但吃穿不愁,已經很理想了。但現在社會急劇發展,變化太快了,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大人,都想走出大山,去過時尚現代的城市生活,誰還願意守著大山,過這種艱辛的日子。說實話,我們這地方近幾年,男孩子大了娶媳婦都是困難,沒有幾個女孩子嫁到大山上來。就是附近的村落,女孩子也留不住了,上學打工都走了,所以家長都抓孩子文化課學習,村裡好多家裡有條件的搬到市上去上學了,家長也不願意給孩子教武術了,練武本來就是一件辛苦事,也都心疼孩子,捨不得讓他們受罪。幾個方面,祖宗的武術就斷送到我們這輩人手裡了!


我問他,你給孩子教武術了嗎?教了,小時候還喜歡,現在都在上大學,寒暑假回來後,我再三督促他們跟我一起練習,但是看電視上網,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把學過的東西都忘記了,孩子大了管不住了,嚴老師無奈地說。


一陣沉默,夕陽搖搖欲墜,石鼓山的上積雪清晰可見。我打破寂靜,那你們何不過年時節,敲鑼打鼓,舉行村裡武術比賽,營造氣氛,總有孩子學吧?大年初三四剛過,打工男女風一般踏上列車,誰還在意這些事呢?

二百多年的傳統武術文化,八九輩人的基業,說沒就沒了,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作者簡介

郭永鋒 上寨行



作者簡介:郭永鋒,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天水市作協會員,甘肅省詩詞協會會員,天水杜甫研究會會員。天水市蘇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天水市金石拓片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天河詩社副社長,《天水金石》副主編,《織錦台》編委。著有散文集《峁水鄉情》、詩集《藉河流韻》,與著名作家龐瑞琳主編了《蘇蕙文化研究文集》。


重要通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散文 的精彩文章:

一月月冠軍暨簽約作家評選
馬常霞 夢江南
誰說北方少溫柔
讀書的那些事兒:我的漏萬鈔

TAG:東方散文 |

您可能感興趣

【國際東方散文獎徵文】郭永鋒|竹林花海翰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