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積水潭


匯通祠:三海之水 總匯於此


匯通祠聽起來耳生,其實並不難找。它位於積水潭(也稱西海) 西北一隅, 緊挨著二環路。過了德勝門橋下輔路,解放軍歌劇院旁的小土坡上便是它的安身之所。要說起匯通祠的身世,還得從北京水源說起。

古時北京城水源豐沛,自北向南依次有西海、後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一大片水域。積水潭入水口,正處在六海咽喉所在,雖不算兵家必爭之地,但可是城市中至關重要的位置。古人在入口處壘石成島, 下面安放調控水流的閘門,這樣既減緩了水流, 還可以清潔湖水,且清水從石縫中湧出, 又平添幾分情趣。人們還在土山上修建了一座鎮水觀音廟,那便是如今匯通祠的前身。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現在站在小山上往下望去,已經不是滔滔河水,而是滾滾車流。北京的水系幾百年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地鐵二號線的修建,積水潭被填埋了,如今空剩下了一個地名。元朝時積水潭的面積要比20世紀50年代時足足大上五倍,是北方漕運的終點碼頭。每年九百萬石漕糧由此運入元大都,整個港口吞吐量之大難以想像。

因為積水潭至關重要,所以人們在此處建造了一座水關,內設可以活動的木閘嵌入兩旁石槽之中,來調節水位高低與流速。古人認為,人間萬物都有天上神仙管理,這水閘的事情,按照天庭的「行政規劃」原則,應歸鎮水觀音掌管,於是鎮水觀音便變成了匯通祠的「主管領導」。據說現在北京水利局還會組織工作人員定期來此參觀,這也算是拜見本行業的祖師爺了吧?


其實,六海寧靜靠的還是科學修建的水閘,但老百姓們不明就裡,都歸功於鎮水觀音娘娘了。「神學為體,科學為用」,也算是古人的智慧。靠水利知識穩定六海,靠「神助之說」穩定人心。


如今從匯通祠北門進去,進門後沿石階上行,左轉就有一座涼亭,那裡面豎立著當年乾隆皇帝頒賜的御碑。這通石碑頂部形如劍柄,遠看好像一把利劍插入地下,因此又名劍碑。據老人講,這通劍碑所立之處就是匯通祠下水閘所在,乾隆爺是怕水閘法力不夠,再加上一把寶劍來守水關,要保北京水系風平浪靜。民國初年匯通祠一度被售予長春堂藥店張子余,山門外至今有「萬古長春」的道家語。因此,很多京城百姓只知匯通祠是道觀,而不知其最早是佛寺的歷史了。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匯通祠


匯通祠後院之中,還矗立著元朝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的雕像。雖說郭大人不是神仙,可比神仙還神,可謂天文地理無所不精。論天文,他不僅發明了簡儀、仰儀、高表等十餘種天文儀器,更是推算出了著名的《授時歷》,以365.2425 日為一年,推算出這個精確數字足足比歐洲人早了三百年。近些年重修匯通祠,在後院里建立了一座郭守敬紀念館,以供後人緬懷。


鼓樓大街


鐘鼓樓:敲響京城脈搏


在古代,鐘樓和鼓樓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帶,是用於報時和聚眾議事的建築。還有另一種建於宮廷內的鐘鼓樓,作報告時間和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

鐘鼓樓各地都有,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鐘鼓樓相當於每日發布標準「北京時間」的國家授時中心,是全國眾多鐘鼓樓中的「權威」。


今日的鐘鼓樓保留了清朝乾隆時期的建築風格,鼓樓台階上還留有清順治年間被火燒過的痕迹。


鐘樓底層四面開券門,東北角開有一登樓的小券門,拾階而上,近80度的台階讓人不免有些心驚。二樓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懸掛著一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鑄造的大銅鐘,高7.02米,下口直徑3.4米,重約63噸,有「中國古鐘之最」之稱。每當報時鐘聲響起,「清宵氣肅,輕飈遠揚,都城內外十有餘里莫不聳聽」。


據史料記載,早年「晨鐘暮鼓」報時是有其規律的。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反覆兩遍,共計108聲。撞鐘為何定為108聲呢?原來,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明朝《七修類稿》記載:「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五日為一候,六候為一月),正得此數。」現在每年除夕之夜,鐘樓鐘聲響起,108聲報時讓人彷彿回到古時的北京。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鼓樓城樓內原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就連更鼓都有君臣主次之分,不愧是「皇家直屬」的鐘鼓樓了。這24面群鼓按農曆二十四節令而設置,也是暗合天時。可惜,現在僅存一面殘破不堪的主鼓了。


它高2米多,鼓面直徑1.4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鼓面上有多處刀痕,那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將其毀壞的罪證。庚子年的兵亂,給了鐘鼓樓一記重創,鍾和表的出現,則是徹底搶了鐘鼓樓的飯碗。鼓樓失去了它為古都報時的功能,漸漸衰敗。但擊鼓定更的報時方法,直到1924年溥儀離開紫禁城以後,才徹底廢止。如今,鐘鼓樓雖然已經很少工作,但它仍然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有機會到後海遊玩,不妨順便探望一下這位「退休」的老北京。


煙袋斜街:歷史在此拐了彎


如今的煙袋斜街,是鼓樓地區十分熱鬧繁華的所在。不少的特色時尚小店,都在這裡扎堆兒。但是穿行其間的遊客,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街道名稱的由來。


煙袋斜街由何得名,一直是很多人困惑的問題。有一種說法,這個地方因為「紀大煙袋」住過所以得名。這種說法,屬於無稽之談。「紀大煙袋」真名叫紀昀,他的故居就在虎坊橋附近的晉陽飯莊邊上,與鼓樓地區的煙袋斜街,差著老遠。


還有一種說法,這個街道形如煙袋, 東口是煙嘴,西邊是煙袋鍋,因而被稱為煙袋斜街。這種說法乍聽起來不無道理,但是也經不起推敲。古人沒有航拍技術,怎麼能發現這條街道總體走向呈現煙袋狀呢?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其實這地方的得名,還是與煙袋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明代,這裡不叫煙袋斜街,而叫打魚廳斜街,真正被稱為煙袋斜街,是清代以後的事情。


滿族起源於東北,一直流傳著抽旱煙的習俗,關東煙草也是極其出名。入關之後,這個習俗並沒有變。什剎海一帶屬於內城,居住的滿族人很多,他們對於關東煙草仍然有著很大的需求。就在如今煙袋斜街一帶,當年開著好幾家煙鋪、煙袋鋪,生意越做越大,也成了規模。這地方,成了北京城煙草一條街。


抽旱煙,煙桿至關重要。但煙桿使用時間長了,容易被煙油子堵塞。據說,慈禧最愛抽旱煙,除去煙絲講究,煙桿也是價值連城。但是有一天,老佛爺煙桿堵了,宮裡誰也沒辦法解決,連造辦處的能工巧匠都是一籌莫展。但是煙袋斜街里的兩家店鋪——同合盛和雙盛泰,居然能通老佛爺的煙桿。老佛爺後來大喜,還封賞過這兩家煙袋鋪。因此,煙袋斜街在清末名聲大震。


煙袋斜街,不僅商業繁華,而且還與老北京的一句著名歇後語有著很大關聯。筆者聽老人說,就在煙袋斜街的東口有一家煙草店,頗為善於廣告宣傳,在自家店門口立著一個巨大的煙袋招幌。這大煙袋有一人多高,純木質,金漆煙鍋,黑漆仿烏木的煙袋桿,煙嘴刷白漆畫綠斑仿翡翠,極為引人注目。


後來老北京曾有「煙袋斜街的大煙袋——一竅不通」的俏皮話。除去賣煙桿,煙袋斜街的商圈更多的是與文化結緣。因為服務的都是王府豪門,所以這條街以賣高檔商品出名。像古玩鋪、裱畫鋪、文具鋪這樣高大上的店鋪,斜街上比比皆是。當時外城繁華,內城商業設施很少,這樣一來,煙袋斜街成了香餑餑,一度被老北京人稱作「小琉璃廠」。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如今在煙袋斜街上,除去兩旁現代化的特色小店外,還有不少歷史遺迹,廣福觀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如今它大門緊閉,但是裡面卻隱藏著煙袋斜街的形成之謎。這座廣福觀建於明朝天順三年(1459 年),距今也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了。朝廷曾經一度將道錄司設在這裡,執掌全中國的道教管理事務。那時的煙袋斜街還沒有形成,明代詩人李東陽曾有《詠廣福觀》詩,其中有「飛樓凌倒影,下照清澈底」之句,可見當時廣福觀是臨湖而建,觀前並無建築遮擋,在湖水中可見寺觀的清澈倒影。


大約在明代中晚期之後,湖水面積縮小,逐漸在臨岸蓋起了房子,形成了如今的煙袋斜街。北京城有句老話,叫「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其實也可以說,「先有廣福觀,後有煙袋斜街」。


建國門


智化寺:京音樂的舍利塔


在北京東城區的朝陽門與建國門之間,距東二環路上的金寶街東口約200米,有個胡同叫「祿米倉」。從金寶街東段路北進入小牌坊胡同,再往左拐進祿米倉胡同,靠胡同東口路北有一處不起眼的寺院——紅粉刷牆,黑琉璃瓦蓋頂,這就是智化寺。智化寺門前沒有其他旅遊景點的熱鬧喧囂,清靜的寺院早已淹沒在普通百姓朝朝夕夕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細心的遊人還是能發現廟宇山門的牆上赫然標示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智化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眾所周知,北京歷史古迹甚多,所以文物保護單位也很多。而在1961 年首批被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京城古迹確實不多,當時與智化寺得到同等待遇的還有故宮、天壇、頤和園,而大名鼎鼎的恭王府則是20 年後才躋身於這個行列。據說,智化寺被評定為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因為當年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到底何等身世才能有如此殊榮?原來,這裡在明朝就是皇上點名修建的寺廟,也算得上是明朝的國家級重點工程了。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來到智化寺的山門殿中,可以看到牆上有一幅石刻的人物畫像,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細眼彎眉,好一幅奸詐嘴臉。這一形象正是這座廟最初的主人——明朝正統年間司禮監太監王振,赫赫有名的「土木堡慘敗」,就是這位王公公一手「導演」的。說他是大明王朝的罪人,一點也不過分。這座智化寺始建於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王振掌權得勢之時,後來王振失勢被誅族,但明英宗復辟後,為了他這位曾經的寵臣還繼續撥款擴建此廟,並於天順元年(1457年)在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這座明代古剎後來在萬曆年間和清朝康熙年間又被重修,使其在鼎盛時曾達到佔地約兩萬平方米的規模。


據寺里工作人員介紹,國家之所以在1961 年就將智化寺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不是因為這裡曾是王振家廟,而是因為這裡是北京城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廟宇。如今徜徉其中,還可以看到許多建築上的細節透著與後世清朝建築的不同之處,而其中最為精美處要數藏殿內的藻井。


站在智化寺的藏殿內抬頭向上看,一座巧奪天工的藻井懸於大殿頂部,其造型精美、雕工複雜,堪稱明代建築木雕之極品。仔細觀看就可以發現,在藻井每一格的邊緣上,均飾有捲雲、蓮瓣、供科,空當內置「八寶」;在藻井的內八角與井心之間的斜板上,還環雕了八條游龍,而在藻井圓心透雕的那一條彷彿是蓄勢待發的蟠龍,正目光炯炯,俯視天下。這個藻井的整體結構,比故宮南熏殿的藻井還要大、還要美。站在藏殿里舉頭仰望,還能看到在大殿頂部整齊的暗綠木方格內交錯著鑲有精緻的呈十字形的銅花。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像藏殿內這樣的藻井,智化寺原來有三塊,另兩塊曾分別裝於智化殿和萬佛閣內,可惜民國年間被人盜賣。如今,這兩塊藻井分別藏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和美國納爾遜博物館。


從藏殿出來,經過智化殿,就是如來殿。如來殿是廟宇建築中軸線上最大的殿堂,殿內供奉如來本尊像,因此得名「如來殿」。殿堂有上下兩層,除了安有門窗的地方,四面牆壁上都飾滿佛龕,龕內置漆金小佛造像,據說有9000餘尊,故此殿又得名「萬佛閣」。北京的老百姓一直傳說,智化寺的佛爺佛法無邊,人踏入大殿之內不僅腳不沾塵,而且蟑蟻蛇蠍不敢進殿,可謂百毒不侵。其實奧秘在於殿內的佛像完全是金絲楠木雕成,驅蟲避蛇的效果極佳,因此佛像才能歷經500餘年不朽。1985年,文物工作人員在如來殿清理佛經版時,在如來佛塑像腹中發現唐宋銅錢80枚、明代「一貫」面額的紙鈔10張。這可不是老和尚的私房錢,而是在該佛像落成「開光」之際放置其中的供奉之物。


智化寺作為宦官家廟,不僅在建築規模上沾了宮廷的光,而且王振還以他特殊的政治身份把更珍貴的東西從宮廷裡帶了出來。這東西雖然不是金銀珠寶,可比任何珍寶都要金貴百倍,那就是明朝的宮廷佛樂,也就是今人慣稱的「京音樂」。


如今的智化寺,每天9點、10點、11點、15點都會準時響起陣陣佛樂,來這裡的遊客可以免費欣賞樂僧的佛樂演奏。這佛樂就是由當年王振從大明王朝的宮中帶出來的曲譜編奏而成的,這可是皇帝在祭祀典禮時才可以演奏的御用音樂,可能在當年連一品大員都無緣聽到。智化寺佛樂的幸運,是源於太監寺院的封閉性,讓藝僧們嚴守口傳心授的方式將其代代相傳,從不與外界接觸,才使明代出宮的宮廷佛樂相對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以上內容,來自


北京深處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的塵封秘境



《北京深處》


作者:楊多傑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塵封的秘境
偵探視角與社會視角的最新解析——邁克爾·傑克遜死亡之謎
鍾情妄想是什麼病?——精神病院心理諮詢師親歷手記
為什麼日本人格外喜歡吃甜食?
什麼都漲工資不漲——通脹來了怎麼辦?

TAG:書問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塵封的秘境
北京深處:地鐵2號線上塵封的秘境
北京地鐵5號線因「鎖龍井」繞道?
解讀︱全國特色地鐵站 南京地鐵3號線與「紅樓夢」的故事
北京13號線地鐵玻璃窗上有這奇怪的東西
杭州地鐵2號線西北段今日開通!帶你搶先探秘各大站點
記者體驗地鐵2號線,地鐵大廈至南昌西站只要17分鐘
北京地鐵3號線一期西段6站年底開工
實拍周末鄭州地鐵一號線二七廣場站:人山人海從地鐵口綿延到上車
石家莊地鐵1、3號線開通在即!2號線沿線居民看這裡
瀋陽地鐵九號線、十號線昨日鋪軌施工
5號線:地鐵經絡學
乘著地鐵游韓國——首爾1號線地鐵旅行指南
特別提醒:軌道9號線何家梁站15日起施工,寸灘港往鐵山坪方向封閉3年
北京地鐵2號線安定門站,一乘客跳軌自殺!
快訊!廣州地鐵2,8,9,13號線…停運,封頂,全線通車…
江北新城重大利好!南京地鐵S4號線開工日期定了!
上海地鐵12號線,上海軌道交通網路的「換乘之王」,你坐過嗎?
今早高峰上海地鐵1號線車門故障 網友:站台很擁擠
地鐵2號線西北段一期預計下周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