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挖出一件重逾千斤的大寶貝,價值連城,卻無法出手
盜墓是一門技術活。
舊時功力高深的盜墓賊,會兼備「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即是望氣看風水,憑此一招,即令是地面無標誌的墓址,也難逃其法眼。
「聞」即嗅氣味,行動前翻開墓表土層,用鼻猛嗅,通過泥土的氣味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
「問」就是踩點,用三寸不爛之舌從當地人口中套取相關訊息。
「切」即把脈之意,指發現古墓之後,如給人把脈一樣,極快切准棺槨的位置,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
即使擁有這些本領,還必須配備相應的盜墓工具,如連體老鼠衣、洛陽鏟、探針等等。
要盜大墓,探針必不可少,而且探針要能連接,連接後長達十幾米。將探針插入向地面無標誌的地下,一旦探到古墓,就根據探針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直接挖洞盜掘。
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盜者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話說,1899年,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北京發現、鑒定帶字甲骨後,認定這是殷商時代的文字,驚喜若狂,開始購藏。
王懿榮的做法被很多考古人士及收藏者效仿,大家高價購藏,達到了一個字二兩銀子的價格。
與其這樣被動地收購還不如主動地前去尋訪。
1909年,古文字學家羅振玉親自出馬,尋訪知甲骨確切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
由於甲骨可以賣出好價錢,當地鄉民都以挖掘甲骨為業,引來了大批古董商、外省人與外國人紛紛雲集。
被收購的除了甲骨,還有青銅器等古物。
次年,羅振玉考知河南安陽小屯村就是《史記》記載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即商朝的「武乙之都」。
為了發掘和保護被埋地下的殷墟文物,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研究人員董作賓,率領考古發掘團赴安陽小屯殷墟進行科學發掘,從而揭開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大幕。
這個時候,在民間被挖出的有字甲骨約50000片以上,青銅器不計其數,全部被賣掉,流入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
這種情況下,政府頒布《古物保存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古物是指與考古學歷史學古生物學及其他與文化有關之一切古物而言。」「採掘古物以中央或省市直轄之學術機關為限」,任何個人與沒有辦理執照的學術團體不得擅自發掘云云。並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並制定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加大了文物的保護力度。
安陽鄉民看見政府頒布了私自盜掘古物禁令,中央研究院發掘團來了,就或明或間地與中央研究院發掘人員對抗,並進行人身威脅,製造出險惡局面。
為此,中研院發掘團不得不電請馮玉祥派官兵攜帶武器彈藥,到現場保護和彈壓。
這樣,自1928年開始,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主持下,共進行了十五次殷墟發掘,發掘了10座王陵,以及王陵周圍2000多座小墓和鳥坑、獸坑、車馬坑等祭祀坑。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商代大墓雄偉壯觀,雖經盜掘,仍有成千上萬件豐富精美的銅器、玉器、骨器、石雕等出土文物。
不過,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在雷厲風行地發掘的同時,當地利欲熏心者仍然在夜深人靜之際,溜到田野莊稼地或隱敝的地溝四處開挖。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發掘工作由於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於1937年被迫結束。
則殷墟的私挖私掘現象越加嚴重。
1939年 3月的一天深夜,殷墟地界武官村農民兼小商人吳培文與堂兄吳希增在西北岡東區吳家柏樹墳下鑽探。
吳希增的經驗老到,當鑽桿打到地底下十來米的時候,就敏銳地感覺到探頭碰到了硬物,趕緊往外抽,抽出來,用馬燈一照,好傢夥,探頭竟卷了刃,在其上還留了一些銅綠。
吳希增知道遇上好東西了,考慮到東西埋得太深,兩個人挖不了,於是返回找了同宗的幾名兄弟一起始挖掘。
經過連接幾個夜晚的折騰,吳氏兄弟在距地下十米左右處挖出一個寬2尺、長6尺的大坑,一個如牛犢一樣大小的寶物出現在泥水中!
眾人瞠目結舌。
什麼寶物呢?
用水澆洗,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青銅鼎!
吳家兄弟歡呼雀躍,雖然刻意壓低了聲音卻無法抑制住激動的情緒,呼叫:「發大財了!」
吳培文顫抖著聲音問吳希增:「哥,你說說看,這鼎能值多少錢啊?」
吳希增沉吟了半晌,說:「這是先秦時期的東西,這麼大,而且如此完整,少說也值20萬銀元。」在說「20萬銀元」的時候,吳希增激動得身子直打擺子。
事後證明,吳希增的估價還是很準的,前來收購的行家出價就是「20萬銀元」。
不過,傢伙大、完整、值錢,搬運卻成了大問題了。
當晚,吳家兄弟口含牛皮燈盞,用繩索綁縛住大鼎,想盡一切辦法,都無法把這個龐然大物弄上來。
雞鳴天欲曉,吳家兄弟只好用土遮蓋,回家另想辦法。
想來想去,想出的辦法只能是不顧盜墓要隱秘行事的忌諱,找同鄉人幫忙。
第二天夜裡,吳希增找來了四十多個壯年男子,吆喝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該鼎運到了地面。
然後,象搬運一座小山一樣把鼎抬到吳培文家。
在大鼎掘出後一個月,經過安陽城裡古玩商的介紹,吳家找到了北京赫赫有名的大古董商蕭寅卿。
蕭寅卿隨身帶著兩個保鏢,乘專車來到吳家,拿出放大鏡從鼎耳、鼎身、鼎口內外到四腿,一遍又一遍地細看。
蕭寅卿臉上驚喜和興奮的神情無法掩飾,但嘴卻說:「我沒法要……不是出不起錢,是東西太大太沉,弄不回去。」
怎麼辦?
看來,只能把寶物進行肢解了。
蕭寅卿要求把寶物分割成八塊,割好裝箱,所出價格就是20萬銀元。
20萬銀元!還猶豫什麼?
吳家兄弟專門到城裡買回了三打共36條從德國進口的鋸條,夜深人靜時動手分割大鼎。
分割從鋸腿開始,噌噌幾下,鋸齒就被拉平了,大鼎卻毫髮無損!
傢伙太堅硬了!
在20萬銀元的誘惑下,大家接著換鋸條,換人拉鋸。
當晚,36條鋸條全都磨禿了,才在大鼎上划出淺淺的溝痕。
既然鋸不了,就只有砸了。
有人搬出50磅的大油錘,掄圓了,往鼎耳上猛砸。
一砸下去,響聲巨大,聲傳數里。
動靜太大,會招來是非。
吳希增給大鼎蒙上兩層被子,隔著被子朝鼎耳又是一陣猛砸!
當晚,換了五六個人,終於將鼎耳砸掉了。
鼎耳是由虎頭圖案鑄成的楔子,嚴密無縫地楔在鼎體上,砸掉在地,估摸有七八十斤重。
這麼幹下去終不是事。
而且,真把鼎砸碎了,一旦蕭寅卿變卦不要,鼎也不值錢了,到時不免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經過商量,大家放棄砸鼎,先將大鼎轉移至吳培文家西屋馬棚下,再另覓買主。
砸下的鼎耳被吳希增抱回家藏在空炕下。
但是,吳氏兄弟還沒找到新的買主,大鼎的災難降臨了。
日軍早於1937年11月4日佔領了安陽,並在距殷墟僅有兩公里處建了安陽機場。
駐安陽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偵知吳氏兄弟挖出了大鼎,隊長水野大佐派出一隊人馬前往武官村拿問。
沒辦法,吳氏兄弟只好把此前盜掘的一隻小型青銅鼎給了日本人,雖然矇混過關,卻也可惜了那口寶鼎。
日本人走後,吳氏兄弟不敢再提賣鼎之事,並把此鼎轉移到豬圈等處秘藏。
抗戰勝利後,大鼎被運往南京。解放後,又被運送到了北京,現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鼎的剪影圖案還被製為該館館徽。
經博物館清理和稱重,大鼎的準確重量是832.84公斤,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青銅器。
鼎腹內有三個清晰的銘文,郭沫若親自現場考證,確認三字為:「司母戊。」
「司」是祭祀,「母」是母親,「戊」是人名。
從此大鼎有了正式名字——司母戊大方鼎。
不過,藏匿在吳希增家炕下那一隻鼎耳再也沒有找到,專家們只好仿照鼎上另一隻鼎耳將它補鑄上去,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此帝雄才大略,創大統一王朝,卻把墓造在爛泥灘下,奧妙無人能解
※湘軍猛將,朝廷賜號剛勇巴圖魯,攻陷天京後暴卒,死因難於啟齒
※江湖各路盜墓高手絡繹不絕奔赴一小村子,考古專家反應過來,慌了
※這地下宮殿飽經盜墓者光顧,至今仍完美無缺,為國家級重點文物
※以一己之力締造商業帝國,生活奢迷,妻妾無數,被中外勢力絞殺
TAG:歷史沙龍 |
※雷峰塔考古,地宮沒有白蛇,專家挖出很多珍寶,其中一件價值連城
※盤點那些海邊挖出的寶貝,好的一千一斤,已經養出二個大學生
※出人出去遛狗,沒想到狗狗挖出一東西,價值3萬元
※一墓地千年不落一草,偏一考古專家嗅出錢味,果然挖出值錢大寶貝
※小伙山崖發現一棵木頭,好奇挖出一看,卻有土豪出高價想購!
※男子在地下挖出硬物,沒想到是一塊價值不菲的寶貝!
※馬場劊子手殺死一匹垂死的老馬,意外挖出一對價值連城的寶貝
※老狗死後肚中被剖開,竟然挖出這個寶貝!價值數十萬
※一種長在土裡的黑疙瘩,挖出一顆就價值百萬
※男子在地里挖出兩個疑似雷峰塔的寶貝,有人出價萬元購買,男子一口回絕
※平掉老土匪的墳,只有請無賴出馬,可是挖出一件「外星生物」
※主人帶狗出門遛彎,狗忽然在地上刨坑,挖出來大寶貝
※大叔在草地上挖坑,隨後挖出一幅價值連城的畫作
※男子從石頭堆中挖出大寶貝,這寶貝價值連城!
※盜墓賊盜挖出來的大歷史,無意間盜出了驚世奇書
※考古專家發現龐大古墓,挖出十噸寶藏,最後一件價值三億!
※雷峰塔倒塌,专家在地宫挖出很多珍宝,其中一件价值连城
※小伙野外遊玩,意外挖出一金色硬物,沒想到有這麼大的價值
※他第一次撿石頭就挖出了這個寶貝,有人出80萬都沒捨得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