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界的「無間道」
間諜的歷史幾乎與人類已知的戰爭史一樣漫長。《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最後一篇就是「用間篇」。孫武在書中系統歸納闡述了間諜的分類、選拔、運用,以及對戰爭的影響。此外,古印度孔雀王朝的著名政治家考底利耶所著的《政治論》,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著名政治家馬基雅維利所著的《君主論》當中,都對間諜的巨大戰略價值進行了分析。在中外各類諜戰題材的藝術作品中,間諜的形象亦正亦邪,讓人們對間諜這個戰爭中的特殊群體產生了各種感性認識。隨著軍事強國間網路對抗愈演愈烈,網路間諜應運而生,成為了這個特殊群體中的新成員。這些敲擊鍵盤的「文職軍人」手中雖然沒有人們所熟知的武器,卻正在成為大國網路戰的新寵。
《孫子兵法·用間篇》中將間諜分為五類:「因間」——利用敵國民眾獲取情報;「內間」——策反敵方官員;「反間」——策反敵方間諜;「死間」——擾亂敵國軍政,事成必死;「生間」——刺探敵情後成功返回。網路間諜這個誕生僅僅20餘年的「新兵」,同樣扮演著這五種「角色」。所謂:「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孫子兵法·用間篇》)
「因間」: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有價值的情報來源
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廣大青少年無疑是「網路原住民」,他們作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體,從記事起就開始發送微博、微信,上傳照片、視頻和他人分享。試想如果有一台機器能夠一直記錄他們的成長曆程,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因為這些以數字形式存貯的資料記錄著一個人一生的軌跡。事實上真的有這樣一台機器,能夠事無巨細地記錄人們在互聯網活動中的每一比特數據,而且不是記錄幾個人,也不是記錄一群人,而是記錄全世界所有人……然而,它的目的卻沒有那麼溫情。
2012年,《連線》雜誌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簡稱NSA)正在猶他州新建一座數據中心,稱其存儲規模可以達到驚人的1YB(1YB≈1×106EB),單其每年在系統冷卻方面的花費就高達1500萬美元。據思科公司估算,2015年全球互聯網的總流量是2010年的4倍,達到驚人的1000 EB(1EB≈1×106GB)位元組,但即便如此,也不到1YB的1‰。換言之,如果該報道的內容屬實,NSA完全可以將互聯網自誕生以來產生的所有流量全部保存下來。NSA為什麼要花費巨資記錄這些看似無用的數據呢?這是準備好在人類末世留作紀念的善意之舉嗎?NSA可沒有那麼「心懷蒼生,大愛無疆」,其真實意圖是搶佔數字資源先機,將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資料庫作為一種戰略資源,供其在掌握量子計算能力後進行情報開發。
雖然量子計算機的出現可能還需要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但很多關鍵技術都已經獲得突破。據專家計算,隨著量子比特數的不斷增加,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將成指數級上升,採用50個量子比特的「小型」量子計算硬體設備,其性能就可讓「天河二號」難以望其項背。如果未來出現可以產生10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其計算能力將是現在的人們無法想像的。屆時,只需數秒,量子計算機就可以根據分析民眾、軍隊及政府機構的活動狀況,繪就一張大數據圖景,從國家的決策意圖,到軍隊的調動趨勢,再到民眾的總體意願都能夠提前預估,為美國牢牢把握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優勢地位提供保障。屆時,每一個人都將成為有價值的情報來源。
「內間」:千里之堤上的蟻穴
西方流傳著一句諺語:「堅固的城堡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一直以來自詡防範森嚴的美軍方電腦網路,就曾經遭遇過來自內部的網路泄密。
事件發生在2008年,當時一名美國中央司令部僱員無意間發現了1個遺落在車庫邊的U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將這枚U盤插入到中東某基地的筆記本電腦上,隨意翻檢過後,他便對這枚U盤失去了興趣。然而,讓這名軍方僱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該U盤居然是某國情報機構的諜報人員故意丟棄在那裡的一個誘餌。就在他將U盤插入內部保密電腦的一瞬間,U盤上所攜帶的惡意木馬便悄悄植入到這台筆記本電腦中,隨之這台被木馬程序完全控制的電腦成了打入美軍中央司令部的「內間」。
之後,這台筆記本電腦將這些木馬程序擴散到中央司令部整個保密和非保密網路上,在美軍網路監管部門發現事態的嚴重性之前,大量情報已經源源不斷發送到該國機構控制的伺服器上,造成了美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信息泄露事件。
「反間」:信息戰「尖兵」的「變節」之旅
2011年12月4日,一架形似「幽靈」的無人偵察機正有恃無恐地飛翔在伊朗領空。這架型號為RQ-170的無人機有一個非常彪悍的綽號——「坎大哈野獸」。它是美軍情報機構的「明星」諜報員,機身塗有低可探測性吸波塗料,再加之夢幻的外形,使它成為美軍無人機家族中第一種隱身無人機。該機搭載了先進的偵察設備,可以在數萬英尺的高空潛入他國對特定目標實施精確偵察。然而,這次遠航竟成為它的「變節」之旅。
此時,伊朗地面部隊早已嚴陣以待,並使用GPS干擾系統在「坎大哈野獸」的航線上布下了一張「天羅地網」。正當「坎大哈野獸」肆無忌憚地實施偵察活動時,突然遭遇強電磁干擾,導致其與地面操作人員的聯繫中斷。在這種情況下,它立即根據其當時所處坐標切換至自動返航程序,而這正中伊朗官兵下懷。因為此時,布設在地面的干擾系統早已屏蔽了所有的GPS信號,並且在同一時間不斷向這頭「獵物」發送經過調製以後的虛假GPS信號,這些信號所組成的航線指向伊朗的一處地面機場。
沒有「困獸猶鬥」,「坎大哈野獸」便成了一頭溫順的綿羊,被這條無形的鎖鏈牽往「牢籠」。昔日被美軍寄予厚望的信息作戰「尖兵」,如今卻身陷囹圄,無需嚴刑拷問,它就能任由專家研究、分析,它身上的所有秘密都不再是秘密。它本來是刺探別國情報的「利器」,反而成為了將情報拱手相送的「容器」。
「死間」:會自我熄滅的「火焰」
在伊朗布希爾核電站遭遇「震網」病毒攻擊事件過後,有一種更為複雜的病毒——「火焰」再次肆虐中東多國。該病毒程序構造之複雜前所未有,所包含的代碼數量相當於之前發現的「震網」病毒或「毒區」病毒的20倍,達到65萬行代碼,列印到紙上足足有2400米,而且運用了5種加密演算法、3種壓縮技術和5種以上的文件格式,能夠避過100種防毒軟體,此前從未有病毒能達到這種水平。
更為致命的是,「火焰」堪稱病毒當中的「死間」,它體內有一個經過精心編寫的「自殺模塊」,在其成功侵入目標電腦後,會立即對電腦存儲的文件進行掃描,如果沒有發現有價值的文件,病毒會自我銷毀。如果發現可能有價值的文件,病毒會自動截取其中的1KB數據發送給指定伺服器,然後再根據回傳的指令,將其中最重要的文件通過網路完整傳遞出去,使暴露的概率降至最低。當任務完成後,該病毒同樣會選擇「自殺」,消除一切入侵痕迹,因此「火焰」病毒竟然能夠存在整整5年而未被發現。一家著名反病毒軟體公司的技術人員曾表示,「火焰」的一些特點是前所未見的,其指向性非常明顯。就複雜性來看,如果這種病毒單單用來感染普通家用電腦的話,無異於「用核武器去砸核桃」。
「生間」:巧入「基地」聊天室的NSA特工
2007年9月,美軍在突擊距離敘利亞邊境16千米遠的一個名叫辛賈爾的伊拉克村莊時,發現了大量情報線索,其中有「基地」組織行動人員的名單、電話號碼、郵箱地址、「基地」組織秘密聊天室的網址和登錄密碼等。由此,NSA的特工利用這些情報資料,換上了恐怖分子的「馬甲」,順利潛入「基地」組織的網站和伺服器——「方尖塔」,這是「基地」組織的內部區域網,是恐怖分子的指揮控制系統。恐怖分子在該網發布宣傳視頻、行動命令、「聖戰」計劃等。NSA的黑客在其中的一些「聖戰」論壇植入間諜軟體,誘使瀏覽者點擊,從而竊取瀏覽者的郵箱地址和手機號碼,記錄恐怖分子輸入的每一個字、訪問的每一個網頁和發送的每一封電子郵件,了解他們在論壇里策劃襲擊的情況。
美軍從這些秘密聊天室里了解到「基地」組織用來招募成員的宣傳材料,據此製作對症下藥的反宣傳材料。美軍還特別注意追蹤恐怖分子的資金來源,找出那些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的當地部落首領,分析部落的構成情況和各個部落的效忠情況,進而加以利用,進行分化瓦解甚至策反。這些舉措使美軍在隨後的地面行動中減少了大量不必要的傷亡。
《孫子兵法》這部誕生於2500多年前的兵學著作,之所以至今仍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原因就在於它洞悉了人類戰爭的普遍規律。網路戰雖然基於先進的信息技術,有其自身鮮明的特點,但究其作戰指導思想仍囿於戰爭的客觀規律之中。只要我們牢牢把握戰爭的本質,就能夠在網路對抗中爭取主動,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科學24小時》2017年第4期!


※約上夥伴,去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看看
※似木非木 似石非石——記新昌硅化木地質公園
※4月,德撲人工智慧 Libratus VS 「中國龍之隊」
※德撲AI原理解讀
※有情商的聊天機器人
TAG:科學24小時 |
※網路世界網出真愛的星座
※網路世界裡的施虐狂
※網路流行語,網路名言
※無聲世界:我們的愛人在網路里嗎?
※相遇在虛幻的網路世界!
※隔絕網路,帛琉的海玩年
※孔子學說的網路世界連載
※新華社:《人間世》火爆網路的背後
※網路名言
※因沉迷網路遊戲而無心工作的五大明星,看過鹿晗網名後網友笑了
※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關鍵在網路之外
※網路,無形的情人
※《無敵破壞王2》正式名稱出爐:大戰網路世界
※網路流行語:網紅
※世界性網路中的中國歷史
※社會心理:被人為割裂的網路世界
※戲說網路對聯的幾種境界
※未播內容瘋傳網路,《人民的名義》遭遇網路盜版
※網路心理學:厚黑細膩的社交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