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摩爾定律,是生存還是毀滅?

摩爾定律,是生存還是毀滅?



摩爾定律,是生存還是毀滅?



摩爾定律

內容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器件數目每兩年(摩爾的說法)或18個月(David House的說法)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隨之增加一倍。


歷史


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工程師,於1965年4月19日在《電子學》雜誌(Electronics Magazine)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預言半導體晶元上的晶體管和電阻數量每年都將增加一倍。

而後來,由於晶元上增加更多的晶體管,會帶來成本的增加,所以摩爾在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將「每年增加一倍」改為「每兩年增加一倍」。而隨後,英特爾的高管David House,又將這個時間改為了18個月。


意義


過去幾十年來,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摩爾定律是準確而穩定的。


許多半導體公司都會利用摩爾定律,設定長期規劃和研發目標。可是,由於晶元開發和生產過程極其複雜,所以靠單一公司是無法完成這項艱巨任務的,這就需要多家公司的設備、軟體、原材料等資源的協同和合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半導體行業每兩年就會發布一份行業研發規劃藍圖「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協調成百上千家晶元設計商、製造商、供應商等等,讓整個信息產業都伴隨著摩爾定律的步伐前進。

摩爾定律體現出了半導體行業發展的趨勢:計算機集成度越來越高、體積越來越小、晶體管價格越來越低。


如同摩爾定律所預言,半導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實現了集成電路和晶元,隨之帶來了個人電腦,又進一步孕育並帶動了智能手機、智能硬體、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車聯網、物聯網、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等等新興產業,可以稱之為「摩爾定律的經濟效應」。


動力


半導體領域的很多創新和發明,都成為了摩爾定律保持活力的關鍵因素。下面列舉出了過去幾十年來的一些列十分重要的關鍵創新,我稱之為摩爾定律的動力,或者比喻成摩爾定律保持生機的能量來源吧:


集成電路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通過一定的工藝,把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


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年期間,分別發明了鍺集成電路和硅集成電路,而後來硅集成電路後來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原來的方式是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元器件都安裝在一塊電路板上,體積龐大且笨重,而集成電路改變這一狀況,帶來小型化和實用化。


CMOS

CMOS,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縮寫,它是指製造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時採用的一種技術,或者用這種技術製造出來的晶元,常指保存計算機基本啟動信息(如日期、時間、啟動設置等)的晶元。在CMOS技術領域,不斷產生一些新進展,從而提升了集成電路的性能和密度。


DRAM


DRAM,即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最為常見的系統內存。DRAM 只能將數據保持很短的時間。為了保持數據,DRAM使用電容存儲,所以必須隔一段時間刷新一次,如果存儲單元沒有被刷新,存儲的信息就會丟失。這項技術使得製造單晶體管存儲單元變得可能。


另外,由於東芝1980年發明了快閃記憶體技術,從而帶來更加低成本、高容量的存儲器,並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


化學放大光刻膠


光刻膠,是一種對於光和射線十分敏感的材料。此類材料主要用於微電子工業的微觀平板印刷術,如電子存儲器件和數據處理單元的製造,微型集成電路的印刷等。


所謂的化學放大,是指一個光解產酸劑PAG分解後產生的酸分子,引發一些列化學反應,這些反應能根據光刻膠曝光前後溶解能力的差異,分為正負性光刻膠。


IBM在於1980年代中期,將化學放大光刻膠技術用於DRAM的生產。


深紫外準分子激光光刻技術


準分子激光,是指受到電子束激發的惰性氣體和鹵素氣體結合的混合氣體,形成的分子向其基態躍遷時發射所產生的激光。


曝光,是晶元製造中最關鍵的製造工藝,而光學曝光技術是當前曝光的主流技術。為了提高解析度,光學曝光機的波長不斷縮小,從436納米、365納米的近紫外(NUV)到246 納米、193納米的深紫外(DUV)。


深紫外準分子激光光刻技術,使得集成電路的工藝水平從到1990年的800納米縮小到2016年的10納米。在此之前,受激準分子激光器主要作為研究設備使用,因為它在1970年就得以發明。準分子激光光刻技術的發明是激光應用50年來的一個里程碑。


化學機械平坦化製程(CMP)


CMP是一種全局平坦化技術,它通過矽片和一個拋光頭之間的相對運動來平坦化矽片表面,在矽片和拋光頭之間有磨料,並同時施加壓力。CMP設備也常稱為拋光機。由於CMP能對於矽片,進行精確並均勻拋光,使其達到所需要的厚度和平坦度。


雖然是基於古老的望遠鏡鏡面拋光技術,CMP技術被認為是實現晶圓表面局部平坦化和全局平坦化的最佳方法。


危機


雖然過去一段時間,由於以上列舉的這些關鍵動力,摩爾定律的預言不斷變成現實。但是這些年來,這一定律不斷受到挑戰,具體的挑戰者和事例都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裡我想要指出的是,和牛頓三大定律等物理定律不同,摩爾定律並不是自然定律,而是預測性和觀察性的,所以面臨危機很正常。


然而,我主要關心的是產生這些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工藝


晶元製造的光刻技術面臨壓力,14納米晶元所用的193納米的光波長較長,而說需要的工藝複雜度較高,成本也很高。但是,13.5納米超短波長的遠紫外光雖然帶來了希望,但是其在晶元製造方面,還有種種難題需要突破。


發熱


由於晶元狹小的空間裡面的晶體管數量越來越多,所產生的熱量也會越來越大,發熱問題成為了嚴重的制約因素。


量子效應


隨著晶元製造工藝進步到10納米,甚至7納米,進入了微觀量子力學領域,電子的行為將受限於量子的不確定性,隧穿效應發生,晶體管將變得不再可靠。


由於上述因素的影響,所以就連戈登摩爾本人,在2015年接受一次專訪時也提出:


我們不會再有過去幾十年那樣的進展速度。我認為這是任何技術都無法避免的,它最終將趨於飽和。我猜我將看到摩爾定律在下一個十年走向滅亡,但是這並不令人驚訝。


出路


摩爾定律面臨種種嚴峻挑戰,很多人都持有悲觀態度,各種摩爾定律死亡、失效的話題變得紛紛攘攘。


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持有樂觀態度,其中不乏現任英特爾的CEO 布萊恩·科茲安尼克,他在今年的CES上曾經指出: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已經不止一次的聽說摩爾定律要滅亡,但是今天我站在這裡想你們真正展示,並且告訴你們摩爾定律仍然活著、健康而且旺盛。


而我的觀點是:


原有的摩爾定律所表述的內容是否仍然有效,這點很值得懷疑,我覺得以前的表述可能需要更新。然而,半導體業界最近一些新的技術動態,讓我們對於摩爾定律仍抱有一線希望。更重要的是,這些前沿技術孕育著半導體晶元性能不斷提升,半導體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新方法。


3D封裝多層晶元


這種技術將晶體管從水平結構,轉變為垂直結構並建造多層電路。目前,內存產業已經轉向了三維架構,這樣可以以減輕微型化的壓力,同時提高NAND Flash的容量。


單晶元的三維集成,通過建造多層設備,層層疊加,彼此用密集的電線相連。從二維走向三維後,晶體管數量的增加還具有很大的空間。


新材料的應用


英特爾已宣布,達到7納米工藝之後,將不再使用硅材料。銻化銦和銦鎵砷化合物等材料,與硅相比具有帶來更快的開關速度,而功耗也較低,所以前景看好。


另外,碳材料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也是不錯的選擇。在許多備選材料中,石墨烯,作為二維材料,一度被看好。它能夠通過翻轉電子自旋來進行計算,而不是通過傳統的移動電子的形式,它做成的電子開關比硅材料開關的速度更快,且發熱量更小。


另外,還有新型超穎材料,這種材料將可以帶來無需半導體的微電子設備,這個概念很有意思。去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工程師們就製造出了首個無需半導體、光學控制的微電子設備。


量子計算機


之前,我們說過當半導體工藝水平達到低於10納米時,就會發生量子現象。所以這個時候,成為了量子物理的世界了。


目前的晶體管開關,有兩種狀態:1 和 0。而量子計算機的晶體管卻有3種狀態:0、1 以及「同時是 0 和 1」。最後的「同時是 0 和 1」的狀態體現了量子態疊加原理,也就是薛定諤的貓所描述的狀態。


顯然,量子計算機由於多了疊加態(以及量子糾纏),運算能力會遠超普通計算機,而這項技術也正走向小型化和通用化,其性能比普通計算機要強很多。


DNA分子


DNA分子,是計算機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和交叉的前沿研究領域。DNA計算演化而來的DNA計算機,與傳統電子計算機相對有著很多優勢,例如體積小、存儲量大、運算快、能耗低、並行性等。


和當今電子領域使用的硅電路不同,DNA電路的商業應用,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試管計算機」只能做一些有限運算,且時間運算時間較長,無法和現代個人電路或者其他傳統設備進行競爭。


但是,DNA電路比傳統硅電路,體積小很多。而且,DNA電路可以在潮濕環境中運行,有利於在血液、湯汁、狹窄的細胞內進行計算。


杜克大學在這方面也有所建樹,他們設計的合成DNA鏈,以恰當濃度在試管內進行混合,然後形成模擬電路,當分子鏈接形成和打破的時候,進行加、減、乘運算。大多數DNA電路是數字的,而該設備則通過測量不同濃度的特定DNA分子,以模擬方式進行運算,無需將特定的電路事先將其轉化為0或者1。


另外,美國喬治亞大學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演示了通過單個DNA分子製造納米級電子組件,這是一項有望代替硅晶元的更高級的技術。


還有,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也開發過一種新技術,它在活的細胞中,集成模擬和數字兩種計算方式,讓細胞可以形成基因電路,進行複雜的運算操作。


新工藝


前不久,我介紹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明的「晶元自組裝技術」,在晶元上繞了幾圈自組裝線纜,並配合使用「共聚物」這種新型材料,對預定義的設計和結構進行擴展和自組裝。麻省理工學院聲稱,這項自組裝技術能夠完全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實現,並且這項技術有望部署到7納米工藝中去。


另外,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也使用過一種「微流體技術」進行晶元生產。這項技術利用一系列微管道控制微量液體的流動和方向。流體中含有氧化石墨烯薄片,在管道中和液體混合在一起,以便在CMOS光子電路上,對於二維材料進行晶圓級的集成。


這些新的晶元製造技術,比傳統晶元的生產方法更加簡單且低成本,它將為新一代的計算機在速度、效率和容量方面帶來了革命性變化。


另外,半導體製造設備的性能提升,對於晶元性能的改善和成本的降低也很有幫助,我以後將另外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多核技術


僅提升單核晶元的速度,勢必會產生過多熱量,而無法帶來相應的性能改善。所以,多核技術便隨之產生,多內核是指在一枚處理器中集成兩個或多個完整的計算引擎(內核)。單晶元集成了多個內核,可提升執行程序的並行性。多個內核並行執行代碼,可提高主頻,降低功耗。所以,各大晶元廠家都紛紛推出了它們各自的多核處理晶元。


去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微晶元,它包含了1000核的處理器晶元「KiloCore」,具有最大計算速率達每秒1.78萬億次指令,包含62100萬個晶體管。


另外,多核架構基礎上,要讓軟體更好地運行,必須創建有利於軟體運行的構架,例如增加核間通信、開發適合并行編程的多核晶元,我之前介紹過的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Swarm」晶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然,多核晶元的應用還需要軟體開發人員開發配套多核晶元的操作系統、編程語言、應用程序。


結論


當然,出路不僅僅在這些,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明天,我是深有信心的,因為希望在於不斷的創新和改進。同時,我也將和大家一起關注半導體領域的更多技術前沿,也歡迎大家的建議、意見、指正和探討。


摩爾定律,是生存還是毀滅?結合以上的分析,在這裡分享我的一點思考:


未來,或許摩爾定律將有更多新希望,或許將被其它定律取代,更有可能有些新技術將顛覆傳統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和發展思路,我們拭目以待!


交流


需要進一步探討交流的朋友,請直接聯繫我的微信:JohnZh1984,或者微信關注公眾號:IntelligentThing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telligentThings 的精彩文章:

對LiFi技術很疑惑?13個問答讓你秒懂!
芬蘭科學家利用「卷對卷工藝」製造出柔性LED
半導體工藝重大突破!低於10納米的圖案化新工藝
無線紅外光通信系統:速度比Wi-Fi快百倍!
羞於男性不育檢查?一部智能手機分析5秒出結果!

TAG:IntelligentThings |

您可能感興趣

生存還是毀滅
象龜的鳴叫:生存還是毀滅?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真問題」!
鱷魚生吞整匹斑馬,大自然的強者生存就是這般殘忍啊
生存法則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是殘忍的,它竟然這麼做了
煤場里的孩子,是生活,還是生存?
這就是大自然,殘酷的生存法則!
奇醜無比就算了,生存技能竟然這麼厲害!
破壞還是發展?毀滅還是生存?無論如何,科技確實改變了自然世界!
這個世界不看臉,殺戮是生存的唯一法則,慶幸自己是人啊!
?生存還是生活,你說了算
無腿泰迪頑強生存,生命沒有理由頹廢,珍惜眼前一切!
生存還是毀滅?丈夫為愛妻爭取死亡的權利
在意外國人生存報告,他們認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竟然是……
希望你不是!這種漏財手,花錢如流水,註定今生存不到錢
煤場里的孩子,是生活,還是生存
依靠吸食血液生存的「狼族」真的存在,它們就是「卓柏卡布拉」
能靠賣萌吃飯卻偏要用技術生存,這是狐狸不是薩摩耶
這條魚厲害了,能在在土裡生存被人舔後隨意扔,依然生命力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