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文/田於筱


在去年3月進行的圍棋人機大戰中,阿爾法狗((AlphaGo))最終以4::1戰勝了韓國名將李世石九段。阿爾法狗的此次勝利讓全世界感到震撼,各行業大佬也紛紛預測未來將因人工智慧發生巨大的技術革命。


這股熱潮還未散盡,被奉為「神劇」的HBO年度大戲《西部世界》又再一次將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種種可能性發揮到了極致。

《西部世界》是由 1973 年邁克爾·克里奇頓(Michael Crichton)執導的同名電影改編而來。在劇中,整個「西部世界」實際上是個全方位用高科技打造出來的人造主題公園。「新住民」(現實中的人類)在樂園中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他們被賦予了為所欲為的權利。而遍布公園每個角落、身份各異的「老居民」都不是人類,而是一群具有高級人工智慧、以假亂真的機器人。為了招攬更多遊客,樂園開發者不斷推陳出新,為「新住民」注入更多情感和思維,試圖創造更完美的客戶互動體驗。漸漸地,機器人的自主思維開始發生變化,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性格,還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這個復現了 19 世紀美國西部風貌的人造樂園中,有不同變換的場景和不時調整故事思路的人類。雖然在電影中設定的機器人無法憑藉槍支傷害人類,但是卻無法迴避一個終極命題。如果機器人擁有自主意識,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怎樣的衝擊?


《西部世界》在不斷地拷問屏幕外的觀眾,當人工智慧到了自我意識覺醒,或者只是部分覺醒的時候,我們還能將AI看作工具嗎?我們能否阻止黑暗的好奇心嗎?是應該任由科技發展,還是留在當下?


模擬機器人讓人恐怖?

看過《西部世界》,我們心中可能會產蒙生一個問題,——如果當其中的高模擬機器人真的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時,我們是否能感到適應,還是會感到深深的恐懼呢?為什麼同是機器人,大家覺得《機器人總動員》里的「瓦力」、《超能陸戰隊》里的「大白」很可愛,《終結者》中的液態機器人卻讓人毛骨悚然呢?而特別是,《人工智慧》中的機器孩子「大衛」又是個機器孩子,但是他不僅不令人反感,甚至讓觀眾格外喜愛和同情?如果你聽說過著名的「恐怖谷理論」,那這一切就都不難理解了


恐怖谷理論是一個關於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它在1969年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但「恐怖谷」一詞最早是由Ernst Jentsch於在1906年的論文《恐怖谷心理學》中提出,而他的觀點後來被佛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論文《恐怖谷》中引用和闡述,因而成為著名理論。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森政弘的假設指出,由於機器人與人類在外表、動作上都相當相似,所以人類亦會對機器人產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個特定程度,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為反感。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感到整個機器人非常僵硬恐怖,讓人有面對行屍走肉的感覺。可是,當機器人的外表和動作與人類的相似度繼續上升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情感反應亦會變回正面,貼近人類與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一詞用以形容人類對與其有某程度上相似的機器人的排斥反應。而「谷」就是指在研究里「好感度對相似度」的關係圖中,在相似度臨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墜至反感水平,然後回升至好感的那段範圍。


雖然「恐怖谷理論」在直覺上有其合理性,但要深入研究這種主觀的感受是很困難的。一些機器人科學家激烈批評該理論,認為森政弘對於該圖表的右端沒有任何根據,因為人型機器人的技術是近幾年才成熟的。但美國的一些學者提出的論文似乎證實了這個假說。論文中提到,參與者被要求對80張機器臉孔給出反饋,包括它們有多像人、以及參與者對它們的好感程度。迴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當這些機械臉孔越是像人,得到的好感度越高,不過,隨著似人程度提高,曲線又開始下降,然後又提升,這樣的結果符合恐怖谷理論預測。


有數個理論解釋這種不快的感受從何而來。首先,處於恐怖谷的實體已足夠地擬人,能被視為人類物種的一員。其次,根據進化心理學的理論,經過數百萬年的物競天擇,沒有被大自然淘汰的現存人類,在腦部中有存在著一種邏輯偏袒性,提供一種高度能力去感應並且排斥。對於那些反映看起來帶有遺傳性疾病或缺乏健康的整體外表上的人類畸形,人類正是依賴這種邏輯偏袒性所提供一種高度能力去感應並且排斥。由於那些反常的類人實體對於人類本身的基因庫會形成潛在的衝擊,因此人類無意地(也可以有意地,假如觀察者明確地對此作出思考),那些反常的類人實體在人類基因庫中會有的潛在衝擊,同樣會提高觀察者方面的警惕性。因此,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總是很難覺得那些進行性接觸的類人實體十分有魅力。


森政弘認為,完全模仿人類來製造機器人毫無意義。儘管這一理論影響巨大,卻依舊沒能阻擋機器人的人化趨勢。隨著材料的進步,過去機器人那些亮光閃閃的外殼逐漸被塑料所取代,而塑料又被更像人類皮膚的硅膠材料所替換,外觀越來越像人。


創造機器人是為了什麼?

同樣身為日本機器人研究領域的佼佼者,被稱為「日本現代機器人教父」的石黑浩對於恐怖谷理論的認知也是肯定的。他認為,恐怖谷的產生是一種移情作用,其會影響人類對於機械的使用觀感。但是,石黑浩並沒有局限於恐怖谷理論,而是藉由創造這個理論來達到更加精確更加高級的模擬層次。他會觀察人們對它們的反應,然後針對這種對機器人的反應,來製造出更像人類的高模擬型機器人。石黑浩一直在做的,就是跨越「恐怖谷」,他在創造人形機器人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就在今年2月15日,石黑浩發布了他的新人形美女機器人——Android「U」,。「她」配備了可以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並且可以與人對話。這個機器人比起以往更加漂亮、可愛,顏值一點兒都不輸真人。Android「U」融入了交互學習系統,能夠在與人類的對話中自主學習和掌握更多的語言,並根據不同的對話場景來恰當使用。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石黑浩認為,利用人形機器人來進行演出時,身為觀察者的人們是很重要的。在觀察機器人的同時,我們應該捫心自問自己:心是什麼,腦是什麼,;你能不能感覺到機器人也有心、有腦?石黑浩的目標是做出無法分辨真偽的人形機器人,但他對於設計的理論思考卻是獨特的,是出於對「人性」的探求。即觀察、研發機器人,反過來了解人類的行為。人形機器人不僅僅是技術開發上的新領域,更是探究人性本質的一種方式,探究「身為人」的定義為何。石黑浩曾說過:「其實我對機器人沒有興趣,否則,我會創造出像是機器人的機器人」 。他說,:「我有興趣的是人,是我們自己。我研發人形機器人,是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們自己。」

石黑浩舉例說,在人類早期,若見到缺手斷腿的人,我們或許會認為他並非人類,但現今我們給予他義肢、認定殘障者也是「人」。這樣的想法改變說明了,我們對於人的定義也是會改變的。這似乎也顯示了,人的「身體」並非作為人的本質性被定義。機器人技術只是另外一種技術革命,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革命來更加了解我們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的定義就會改變。每當我們接受一種新的技術,人的定義就會改變。他將機器人形容成一面鏡子,當我們在機器人身上看見像是人的特質,我們便開始思考人心、慾望、意識與意向的真實存在。


對於機器人到底該不該「像個人」?日本及美國的機器人學界一直有很大的爭論。石黑浩認為應該打造成模擬人模樣,原因在於人的理想互動介面就是人。人類的大腦可以識別其他同類,對於人類最好的互動方式就是人與人的互動。因此,就要研究人形機器人,研究人和機器之間如何互動。事實上,在許多需要密切與人類互動的領域,人型機器人不但貼合人類生活的實際需求,(比如在老人、小孩間進行醫療照護),也而且更能走進使用者的世界。石黑浩領導的研究計劃中,已經讓不同類型的機器人與老年人、小孩進行互動。他曾肯定地表示,其團隊沒有發現參與者對機器人感到反感,不論老人、小孩,沒有人不喜歡機器人的。他尤其相信,機器人在痴呆症與自閉症患者的照護上,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未來的「機器人社會」中,將會有各種型態的機器人,雖然不全都是人形,但機器人會像現在人人都有電腦一樣普及,「我們應該給大家提供不同的選擇。」石黑浩曾解釋,:「人可以選擇與人做伴,也可以和機器人做伴。」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除了致力於打造外表惟妙惟肖的人形機器人,石黑浩更想進一步打造機器人的「心」。他不只想複製人類的外表到機器人上,更想研發、複製出人類內在大腦的功能,例如慾望、企圖心,這些都將使得其更像「人」。這樣的概念是不是與「複製人」有所相似呢?石黑浩提出,他選擇人形機器人而非複製的原因,一來是出於領域的相異。二來是複製人需要數十年才能來到達他現今的歲數,且其生命經驗也不同,但機器人可以完整拷貝經驗,甚至可以大量生產。


石黑浩曾經提過,機器人在一些層面比人更像人。據其介紹,他現在就經常派他的「替身」機器人到海外參加各種商業研討。他認為,機器人只要跟人類進行自然交互,同時人類又察覺不出來,就不存在什麼可怕問題。在一次研討會上他曾說,:「我現在跟你講話,也可能是一個機器人,你沒有辦法識別我,因為我可以把另一個『自己』做得很像。」


機器人會有「心」嗎?


面對石黑浩諸如此類的「替身」機器人研究,社會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我們就不禁要繼續追問下去:我們怕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工智慧呢?如果未來的人工智慧只是像今天的阿爾法圍棋一樣,而且還是要再厲害上幾百倍。比如說,100個人類世界冠軍疊起來也下不過它——我們會害怕這樣的人工智慧嗎?好像不會。但如果是《西部世界》中那樣的實現了自我覺醒,擁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開始嘗試擺脫公園製造者的控制,對人類發動血腥的反擊,遊客遭到殺害,想逃離的人都被鎖定為追殺對象呢?那回答一定是,會怕。我們其實不是怕人工智慧「聰明」,而是怕它「長了心眼兒」。我們害怕的,其實是在人工智慧里最終誕生出了「心靈」。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會「計算」不要緊,但會「算計」就可怕了。我們不是怕人工智慧變聰明,而是怕人工智慧變成「人」,人有好有壞,而我們不知道人工智慧是好是壞。對人這樣的生命體來說,只有別的生命體才是最可怕的。因為相對沒有自我意識的機器,它再發達,也不足以威脅全人類,因為。人類的複雜思想是它無法理解的,人類還是擁有競爭優勢。而如果機器有了自我意識,那人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就像石黑浩提出的,當機器人有了心,有了慾望,有了企圖,那麼他們是否還能否被人類控制呢。


《西部世界》中闡述了這樣一個理論,如果機器人能夠學習,併產生了自我意識,也就意味著有了「靈魂」。那麼人工智慧到底會不會誕生出「靈魂」?在未來,機器人會擁有跟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嗎?他會跟人類里的聰明人一樣,有一天忽然仰望星辰,吟誦出「茫茫不可曉,使我長嘆喟」的詩篇嗎?很多人似乎並不認可這一觀點,他們相信人工智慧,但在高科技方面更希望看到人文的因素,不僅是關於高科技,更應該是關於人以及人的價值。不管機器多麼聰明,它們都是由人來創造的,也許將來有一天可能實現機器超越人的能力,但是機器永遠沒有直覺或者靈魂,這是人類才擁有的。


人工智慧其實已有60年的歷史,它本身並不神秘,因為其無數次出現在大熱的科幻作品中,並且在很多方面已得到應用。時下許多科技公司都在尋找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有機結合,但在其發展過程中,關於「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這個問題,始終持有正反兩方不同的觀點,並且已出現「人工智慧威脅論」和強烈反對此觀點的兩方陣營。堅持「人工智慧威脅論」的大有人在。支付公司 PayPal 聯合創始人、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曾公開聲稱人工智慧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之一。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同樣在2016年發表過人類應該警惕人工智慧的文章,呼籲人們關注人工智慧的安全問題。美國一些學者也指出,人工智慧(AI)的研發將對人類產生極大的影響,並聲稱人工智慧將被用于軍事領域,會比核彈的研發更值得注意。它事實上能夠讓人類遭到淘汰,因為它們能夠取代我們的工作,而且最終把我們視作一種障礙。



我們為什麼會恐懼機器人?



同時,也有很多人反對「人工智慧威脅論」,他們是從人工智慧造福人類的角度出發來進行批判的。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並不擔心人工智慧。在他看來,摩爾定律並不會讓這些機器人智能化到像人類那樣思考。即使機器人的思考能力超過人類,它們也無法擁有像人類那樣的直覺,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以及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做它。它們是無法明白這類事情的。因此,他認為機器人永遠不可能有人的直覺和靈魂。在石黑浩的機器人理論中也曾有類似的言論,他說我們害怕的從來不應該是機器人而是我們人類自身。因為人不能保證100個人里沒有一個壞人,但機器人就可以按照人類的意願設定程序,最終機器人還是由人來主宰和掌控的,人類應該保持樂觀。另一方面,人類的未來是無法選擇的,為了讓自己更先進更富裕,人類必須不斷推動新技術往前發展,機器人的發展是無法阻擋的。


到底未來是什麼樣的,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現在的我們無法知曉,還要靜待技術的發展。在機器人這些人工智慧應用的各個領域都不乏審慎的聲音,人們擔心日益成熟的技術可能成為一把「雙刃劍」。而如果機器人真的產生意識了,人類又將會何去何從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天下眼 的精彩文章:

面對恐襲,看看戰鬥民族是如何應對的?
史上最難預測大選撲朔迷離,「小人物」卻搶了戲份
政敵捲入反腐抗議活動,普京冷言別忘了「阿拉伯之春」
日本又與中國暗暗較勁,要在這一領域「下好先手棋」

TAG:光明天下眼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機器人會搶我們的飯碗嗎?
未來,機器人會比我們更會「吃」嗎?
我們為什麼要給機器人設計嘴唇?
為什麼我們會哭
機器人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嗎?
我們為什麼那麼執著於人形機器人
為什麼我們會討厭比自己好的人?
我們為什麼會變胖?
我們為什麼會咳嗽?
我們為什麼會吃醋?
「電梯吃人」後遺症,我們在恐慌什麼?
機器人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嗎
我們什麼時候會死?
我們為何會胖?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無聊
當我們討論掃地機器人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
我們感動時為什麼會哭?
當機器人能決定人類生死時 我們還能信賴它嗎?
我們為什麼會戀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