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軍隊制度

明朝的軍隊制度

明朝的軍隊制度

明朝建國之後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對中央軍政機構做了重大調整。當初,朱元璋建統軍元帥府,不久改為大都督府,統領全國衛所軍。洪武十三年(1380),分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全國衛所遂分隸於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掾屬有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構,掌軍旅之事,各領其在京衛所及在外都司衛所,以達於兵部。

都督府相配合的軍事機關是兵部,設兵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掾屬有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兵部尚書主持兵部工作,侍郎輔佐。武選清吏司分掌武官升調、襲替、優給、誥敕、功賞之事。職方清吏司分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營操、武舉、巡邏關津、征討之事。車駕清吏司分掌鹵薄、儀仗、侍衛驛傳、廄牧之事。武庫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洪武元年(1368)設置兵部時,它是中書省六個部的一個部,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及丞相制度被廢除,兵部與其它五部一起升格,直屬皇帝統制。

地方上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軍事,並稱「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都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域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各省都司之外,在邊防要地則單設都司,實行軍民合一的統治,如遼寧都司,治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大寧都司,治定大寧衛(今內蒙古寧城),萬全都司,治定宣府衛(今河北宣化)。還在邊境海疆的北平、山西、福建等地設置行都指揮使司,在中都設置留守司,以補都司之不及。

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以上二屬司各有吏目一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經歷司、斷事司、司獄司三個職能機構分別負責處理來往公文及刑獄之事。地方若有重大軍務,須三司合議,並列署名向朝廷彙報。此外還有倉庫、草場大使、副使等掾屬。都司內部的分工大體是,都指揮史及同知、僉事,以其中一人統領司事,稱為掌印;一人負責練兵,一人負責屯田,稱為僉書;有的則分管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御等事務。經歷、都事則典掌文書,斷事處理軍隊刑獄。遇有戰爭,朝廷臨時派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都司之下,連郡者設衛,要害地系一郡設千戶所。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屬員有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二人,從五品,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各衛統領本衛及屬所的軍政,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的職掌分工,類似於都司。凡指揮使、同知、僉事負責管理衛事者,稱為掌印、僉書。掌印主管全衛軍士的調撥、增補、選拔以及軍旅防禦之事;僉書分理屯田、營操、驗軍、巡捕、漕運、備御等事;出征時,各衛率領共屬所聽從朝廷所派將領的調度。

明朝的軍隊制度

每衛大抵5600人,下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統兵1120人,設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副千戶分管軍務,一人掌印、一人僉書。鎮撫二人(鎮撫是專管軍紀的官員,百戶缺員時可代百戶行使職權),從六品。掾屬有吏目一人。下轄十個百戶所,每百戶統兵112人,分為兩個總旗。每總旗統兵56人。又分為五小旗,小旗管轄10名士兵。

所有的軍政,由衛下達於千戶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達總旗、小旗,大小聯比以成軍。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國都司、衛所,共設都司17個、行都司3個、留守司1個、內外衛329個、守御千戶所65個。兵額最多時達270餘萬人。

總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較高,職權較專。如宣府鎮,永樂時總兵官的職掌為:「整飭兵備,申嚴號令,練撫士卒,振作軍威。務要衣甲整齊,器械鋒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時修治堅完,官軍騎*馬匹責令飼養膘壯。仍督屯田糧草,並一應錢糧不許侵欺。遇有賊寇,相機戰守」。這就是說練兵作戰,籌餉由總兵負責。正統以後,明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重。在這種情況下長城防線時時處於戒備狀態,被朝廷派遣來的總兵官漸漸變成總領一方軍事的固定官職,都指揮使是地方性軍事長官,漸漸就成為總兵的下屬了。這時期的總兵官被稱為鎮守。鎮守以下,獨守一路的稱為分守。防守一城一堡的稱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總兵又分正、副。下設參將、游擊將軍等。除此以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等名。如鎮守薊州總兵官一人,舊設。隆慶二年改為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駐三屯營,協守副總兵三人,統領南兵游擊將軍三人,領班游擊將軍七人,坐管官八人,守備八人,把總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

明初地方最高軍事長官為都指揮,一變而為總兵官,再變而為巡撫,三變而為總督,最後變為督師。這種轉變基本是沿著兩個方向進行的:一是將平時體制轉變為平戰結合的體制,二是文官參與軍隊的管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總兵變成鎮守地方的軍隊統帥後,再有戰事時,朝廷又派中央大臣到地方巡撫,事畢復命。久之,巡撫也成為固定的官職,長駐地方。巡撫多以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充任,其基本職能是監察地方,考核官吏,督理稅糧,撫安百姓,控扼險要,固守城池等。以後偏重於軍事,整飭邊備,提督關隘,贊理軍務者越來越多。

如成化八年(1472)巡撫餘子俊於榆林鎮督修長城1770餘里。

弘治十年(1497)在長城防線設置延綏、甘肅、寧夏三邊總制(總督),並明確詔令總督文武,自總兵、巡撫而下皆聽節制。總督具有了廣泛的綜合權力,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入則為朝廷顯官,巡撫、總兵,地方之司俱聽節制,舉凡行政、軍政、司法、監察之權,無不過問。明末,為阻後金軍入關,朝廷又將兵部尚書外出經略,後來又派大學士出來督師,權力又在總督之上。

明朝規定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軍務,有總兵地方加贊理、管糧餉者加總督兼理等名義。各地巡撫實際上已經掌握一方的民事和軍務大權,總兵官、都、布、政三司使都時為巡撫的下屬,聽其指揮。後來長城防線局勢日趨緊張,戰爭此起彼伏。當時修築長城,或調兵遣將多涉及幾個鎮,為調節、轄制各鎮,以利統一作戰,朝廷又添設總督軍務或總制或總理,派重臣出任,有的成了長設之官。

明朝的軍隊制度

黃土地微信公眾號:Huangtudi555

蘭花公社微信公眾號:lanhuagongsh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花公社 的精彩文章:

晚清男人不遠萬里到外國闖事業,傳奇一生曾被列寧接見
魏晉時期十大瘋狂文人,什麼仇什麼怨?
曾國藩家書出現最多的字是「勤」與「儉」
唯一一個殉國而死的皇帝是誰?是可敬還是可恨?

TAG:蘭花公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中後期防效天朝明軍裝備的朝鮮王國軍隊
明朝時期哪個部隊軍隊戰鬥力強,關寧鐵騎,戚家軍,紅巾軍?
這支軍隊由流浪漢組成,卻是法國最強軍團,長期保留私密軍妓制度
法國用流浪漢組成的軍隊,最後竟成最強軍團,還長期保留軍妓制度
明朝大軍:中國歷史上戰鬥力保持最久的軍隊
漢軍:一隻強悍的軍隊
明朝與葡萄牙的較量,如何影響了明朝軍隊的武器發展?
印度軍事實力躍居前五,揭秘印度軍隊實力
明朝時期的這些軍隊制度和現在的比如何
印度女兵的三圍真的能說明印度軍隊的伙食很誘人嗎?
史上戰鬥力最強軍隊不是川軍、湘軍,而是這支軍隊
明朝抗倭名將之一, 建立軍隊實力不輸戚家軍
歷史上明朝的特殊軍隊:明軍三大營和明末三大軍都厲害在哪裡?
晚清軍隊被英軍完虐,明朝軍隊卻能夠打的英軍被迫賠款
美對俄的經濟制裁,居然影響了印度軍隊的「現代化」
龍戰三千里明朝軍隊的武備和甲胄
史上戰鬥力最強軍隊不是川軍、湘軍,而是這支穿草鞋、短褲的軍隊
一場實戰化軍演,透視中國軍隊在強軍興軍征程上邁出的鏗鏘步伐
這一支乞丐軍隊,戰鬥力最為強悍,令日軍膽寒,超過川軍和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