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歷史上的數次軍事革新各以什麼形式進行?

歷史上的數次軍事革新各以什麼形式進行?

每次世界軍事革新,總會為世界戰爭史留下這樣那樣的遺產。那麼,軍事革新到底是以什麼形式進行的?其中的關鍵因素在哪裡?

正規軍隊形成中的量變到質變

早期的歐洲崇尚騎士精神,崇拜肌肉發達的驍勇之人。然而,槍炮的出現讓他們無奈地發覺,「那些不敢正視對手的懦夫和懶蟲」,居然依靠遠處發射的子彈就打倒了勇敢、強壯的騎士。貴族們憎恨這些躲在遠處的槍手、炮手,認為這是對騎士精神的侮辱,但是,戰爭的發展還是令他們逐漸放棄了騎士精神,開始組建由平民士兵組成的現代正規軍隊。由此,軍隊紀律的重要性高過了單兵的戰鬥能力:單個格鬥,技能平平的士兵對騎士構不成足夠的威脅,但大量動作一致的、手持火槍的士兵,依靠戰鬥隊形的轉換以持續火力和面積殺傷,很容易就可以將騎士打下馬來。

資料圖

騎士文化的實質是精神統一、行動獨立,注重個人英雄主義。槍炮將眾多平凡的士兵組合起來,士兵們更加註重集體榮耀和行動統一,形成了現代軍隊。這種軍隊正是由於對士兵、火器的「量」進行科學結合而形成的,它的戰鬥力同騎士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坦克「閃電戰」,把握關鍵性的局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所崇尚的是拿破崙時代的速戰速決運動戰的進攻精神。福煦認為:決定勝負的將是絕對的進攻和古典戰鬥精神;物質的火力並不能決定戰爭的成敗,只有精神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在火炮與精神面前,法國人更注重後者,而將前者看作對精神的震懾力量。結果,法軍一度在德軍機槍、重炮的強大火力下受到重創。

節節失敗的法國軍隊依靠陣地防禦戰,阻住了德軍的步伐,並最終在殘酷的陣地消耗戰中打敗了德軍。在這個過程中,坦克已經出現並在陣地戰中嶄露頭角。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軍雖然生產出了世界上一流的坦克,但卻只是將其作為擴大陣地缺口的輔助力量看待,他們進行軍事革新的焦點仍然是一戰中扭轉戰局的防禦戰,並精心打造了著名的馬其諾防線。但是,德國人已經不再打「堂堂之陣」的陣地戰,而是使用法國人所忽略的坦克實行快速機動的「閃擊戰」,繞過馬其諾防線直搗英吉利海峽的敦刻爾克,迫使法國投降。

法國人兩次在戰爭初期的失敗,緣於他們對影響戰爭整體的關鍵性局部的判斷失誤。德國人將法國人視為輔助性因素的火炮、坦克放到軍事革新的主要位置,從而在戰爭初期收到了巨大的整體效益。

同樣的敵人,不同的戰法,理性選擇主動與被動

冷戰後期,為了打破北約的「前沿防禦戰略」,蘇軍開始改革傳統的「大縱深戰役理論」,認為不斷改進的常規武器「使現代戰役具備了立體的、大縱深的性質」。由此,蘇軍將二戰中的「快速集群」發展為「戰役機動集群」,為其配屬空中突擊部隊、陸軍航空兵、自行火炮部隊、機動防空部隊以及後勤、工兵等部隊,使其具備快速機動能力、獨立作戰能力,以便利用第一梯隊在敵陣地前沿打開缺口,迅速突入敵縱深,破壞其防禦體系。這一理論在中國被稱為「大縱深立體戰役理論」。

針對蘇聯新式作戰理論,傳統採用的前沿陣地防禦已經無法阻止蘇軍的進攻,戰役後方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作戰理論亟須調整。然而,中美兩軍採取了不同的理論創新方式。美軍並沒有改變前沿防禦的基本思路,而是依靠自身強大的空中、地面突擊力量,著眼於在戰爭初期即迅速打擊蘇軍部署在戰役縱深的「戰役機動集群」,使其喪失縱深打擊的能力。由此,美軍於1982年提出「空地一體作戰理論」,其最大的特點是強調主動打擊敵軍縱深。中國軍隊看到了美軍作戰理論的發展,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還不具備主動打擊蘇軍縱深的能力,於是開始著眼於加大防禦的韌性、彈性,發展大縱深、立體防禦理論,核心是拓展自身的防禦縱深和空間層次,以層層消耗蘇軍的突擊力量,使其變為強弩之末。不可否認,中國軍隊作戰理論的這些改革具有一定的被動性,然而,中國軍隊是最為重視掌控主動性的軍隊,陣地防禦戰役戰鬥上的被動是為了保護戰爭潛力,掩護國家轉入戰時體制,贏取戰略上的主動從而發起戰略反攻。顯然,中美軍隊在主動與被動上的選擇,戰略方針以及作戰理論的確定,都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任何軍隊都必須爭取把握戰爭的主動,物質條件佔優本身就是一種主動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應堅決保持發揮這一優勢;否則,就應適當放棄一些次要因素來培植主要因素的成長,以求在被動中爭取主動。軍事革新的邏輯起點

軍事革新的邏輯起點應該是物質條件與軍事理論的統一。在軍事革新中,物質條件是根基,軍事理論是架構,兩者是互為依託、互為促進的,共同構成了軍事革新的核心動力。法國軍隊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均擁有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戰爭初期的失利暴露其缺乏先進的軍事理論支撐;面對蘇聯的作戰理論創新,中美兩軍根據自身戰爭物資情況,選擇了不同的軍事理論發展方向。以上三種歷史案例分別從正面、反面和「中性面」的歷史角度描述了軍事革新的現象,從量變與質變、局部與整體、主動與被動的哲學角度闡釋了軍事革新的一些規律。然而,不論從哪種角度、哪個角度去看待軍事革新,保持物質條件與軍事理論的統一,都是軍事革新的邏輯起點。

如何把握這個邏輯起點是軍事改革的關鍵所在。任何軍事理論的創新、發展都不能是「空中樓閣」,不能產生於「象牙塔」之中,必須以準確掌握我軍武器裝備、人員素質、體制編製狀況等物質條件情況為根本。反過來講,任何武器裝備的研製、軍事人才的培養、編製體制的調整,都必須以系統、科學的軍事理論為遵循,不能各自為戰、自成體系,更不能著眼於自身利益需求而不顧整體、無視大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戰爭史上各式各樣的軍事泄密事件 ,生活中要引以為戒
看看軍事上的各種戰士的作戰姿態,了解軍事詳情
隨著新軍事變革深入發展,推進軍事轉型,構建信息化軍隊
軍事演習 按照設想的作戰行動而進行的演練
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軍事變革時期
4D列印即將引發新一輪軍事變革
以色列軍事創新的秘訣
軍事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必然導致人類對裝備進行不斷的改進革新
4D列印將引發新一輪軍事變革
伊朗自行研發的隱形機問世,這下走出了軍事科技復甦的第一步
歷史上這3次可怕的軍事行動,你都了解嗎?
印度在軍事上又出事了,世界上最失敗制式步槍三哥製造
這項技術若應用在軍事方面 必將是軍事上的一次大改革
生物技術軍事化趨勢不可避免,這一發現改變戰爭形式
德國統一以來首次擴軍 軍事戰略產生變化?
俄軍具備兩線作戰能力 可以開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世界史上三次改變世界歷史的軍事遠征
軍事歷史更改與變化
世界唯一的軍事作戰「電動自行車」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