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別低頭,世界會「倒」

別低頭,世界會「倒」

文/張西磊 蔣 毅

別低頭,世界會「倒」



一名男子要步行穿過一道門去會見門外的朋友。但奇怪的是,他總是把膝蓋抬得特別高,就好像每一步都要跨越一道坎兒一樣。終於走到了朋友面前,他禮貌地與朋友握手致意,但他再次犯了錯,因為他把手伸到了半空中,導致朋友不得不緊退幾步以免被他打到鼻子。


這事真實地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奧地利,主人公是心理學家伊沃·科勒。他怪異的舉止並非因為醉酒,而是由於戴了一副奇特的倒置眼鏡。倒置的鏡片使得科勒看到的整個世界都上下顛倒,他的行為也隨之異於常人——為了抓住飄向空中的一隻氣球,他竟一躍做出潛水動作;為了接住從壺中倒出的水,他把杯口朝下翻個底朝天。

緩慢適應顛倒過來的世界


通過將正常的視覺刺激進行倒置,科勒試圖理解視知覺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做出如此嘗試的學者有很多,最近一位受關注的是年輕的哲學家簡·德根納。與科勒不同,德根納通過一個直角稜鏡對調了視覺刺激的左右位置。連續31天,他每天戴這副眼鏡4小時(此前的實驗已經證明,不需要每時每刻都戴著眼鏡也能產生效果)。由於左側的物體現在只能在右側看到,而右側的物體只能在左側看到,他馬上就遭遇到了視覺和其他感覺系統,尤其是觸覺之間的強烈衝突——他開始變得像科勒一樣笨拙。

別低頭,世界會「倒」



剛開始的時候,最令人抓狂的體驗就是視覺不穩定——每次轉頭,德根納都只看到飄忽不定的信息流,卻不能追蹤注視其中的任何物體,由此導致的眩暈在第一天里使他嘔吐不止。但後來,視覺影像變得越來越穩定——第13天時,他終於可以自如地鎖定物體的位置並盯著它看。但是,這要求他必須不住地轉頭才行,當頭部不動時,他依舊需要努力思考,該向哪個方向轉動頭部才能將旁邊的物體拉回到視野中心。其他功能也在逐漸恢復:德根納第一天時還不能用刀切西紅柿,但在第3天已經可以為自己準備一頓簡餐;起初他走路歪歪扭扭,但在第15天時已經能從學校步行回家。


同時到達兩處知覺世界


理解視知覺工作機制的傳統觀點可追溯至16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笛卡兒認為,大腦會首先構建一個外部世界的鏡像模型,之後在大腦內,我們像看電影一樣觀察這個世界。據此觀點,倒置眼鏡會使內在的鏡像模型也發生倒置,大腦根據這個倒置的鏡像產生視知覺。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一解釋,德根納就是其中一個。他在實驗進行到第30天時體驗到的視覺現象使他徹底站到了笛卡兒鏡像論的對立面。


在那之前,德根納發現使用倒置的視覺來引導行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甚至擔心自己永遠不可能真正地適應倒置視覺。但是,第30天時,他突然發現自己看到的各物體的位置恰好與它們的實際位置相同,他的擔憂開始散去。他詳細記錄了此後發生的事:「一旦我頭部不動,我便重新進入倒置的知覺狀態,所有物體都再一次與實際位置偏離;但是,當我慢慢地轉頭四處張望之後,我竟又看到它們復原到本來的樣子!」換句話說,德根納可以同時到達兩處知覺世界,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即便窮其一生也只能被局限在其中一個知覺世界中。

別低頭,世界會「倒」


通過使用倒置眼鏡而同時擁有兩種知覺狀態的報道並非孤例。曾有研究者描述道,新生出的知覺狀態在剛開始時顯得虛幻,但隨後逐漸變得強大明晰,直到完全取代舊有的狀態。德根納的體驗與此略有不同,他的兩種知覺體系並非漸次代替,而是相互競爭。他將之與人們在觀看兩可圖形(既可以看成這樣也可以看成那樣的圖形)時發生的雙穩態現象進行了類比。他說:「你看到的還是同樣的物體,也沒有任何東西在移動,但你對視覺的最初印象卻發生了變化。」


究其原因,德根納認為是自己與周圍世界通過感覺和動作進行信息交互的模式發生了變化——「腦內根本就不存在視覺鏡像,也根本沒有任何東西被翻轉,視知覺的真正機制與鏡像論截然不同!」在他看來,適應倒置眼鏡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習將行為動作和當前感覺輸入重新建立聯繫的過程,因此,視覺能否恢復到連貫且準確的水平,取決於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習得了某種由感覺觸發的特定的行為反應。


在交互中創造世界


巴黎笛卡兒大學的凱文·奧雷根十分贊同這個觀點。「看見實際上包含著與世界主動的交流互動。」奧雷根說。我們的大腦中根本就沒有笛卡兒式的電影放映機,有的僅僅是我們的感覺和環境之間無窮無盡的交互。他說:「與其說我們擁有連貫統一的視覺,不如說我們早已經習慣了自己與外在世界進行視覺交互的方式。」例如,當你第一次照鏡子刮鬍須或化妝時,往往會因位置顛倒而遇到麻煩,但只需稍加練習就會熟練上手;當你再使用剃鬚刀或者睫毛膏時,你的所有動作都是自動的,根本不需再囑咐自己逆著感覺行事。

別低頭,世界會「倒」



「知覺依賴於與環境的交互」這一思想,正是奧雷根「知覺的感覺運動模型」的核心觀點,10年前當他首次提出該理論的時候,外界充滿了爭議。但現在,據此發展出來的多種理論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它們被總稱為「生成論」。生成論認為,思維和情感都來源於機體和環境的動態交互過程,因此,是有機體「創造」了世界。


這樣的洞見有助於破解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意識。生成論認為,個體的意識體驗源於觀察和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個體對自我與外在世界之間無數種交互方式的覺知。用德根納的話來說,我們從眼睛的注視中獲得的印象僅僅是個幻覺,是我們對場景主動的掃描和搜索為這些幻覺賦予了真實感。


兩種理論帶來不同的啟示


鏡像論和生成論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帶來了不同的啟示。基於鏡像論模型的機器人會像讀取圖片一樣被動地處理外界信息,而基於生成論模型的機器人則將在主動探索外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看見世界。更為關鍵的是,如果生成論模型是正確的,那意味著人類的意識是在出生之後通過學習一點點產生的。另外,許多物種通過奇特的方式(例如生長在頭側面的眼睛以及回聲定位和磁場感應能力等)去探索世界,由於它們的感覺通道與我們人類是如此不同,它們與人類的意識也可能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

別低頭,世界會「倒」



奧雷根的終極目標是搞清楚大腦怎樣通過與環境的交互創造出現象學意義上的體驗,例如,我們看到的物體的「紅色」或「綠色」究竟是怎麼回事。從本質上說,他認為感覺的生成過程依舊遵從基礎的、可預測的物理定律,而對這個過程的真正理解將使人類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什麼是人,畢竟,所有那些使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東西——想像、符號、隱喻和語言,都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


意識難題的爭論遠未平息,倒置眼鏡的使用也遠未結束。德根納計劃招募一組志願者重複他在自己身上做過的實驗,要求他們描述自己的意識經驗,並記錄他們的行為改變。因此,如果你看到有人為了喝湯卻把湯澆到自己腦門上,或為了站起來而猛然蹲坐在地上,請不要奇怪,他們或許正在為回答深邃的意識難題而努力。


別低頭,世界會「倒」 點擊播放 GIF/279K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別低頭,世界會「倒」


掃描上方二維碼,參與「動腦筋」有獎答題

別低頭,世界會「倒」



科學畫報


普及科學知識,提高民眾科學素養


微信號:kxhbcx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畫報 的精彩文章:

趕不盡殺不絕,開著掛死不了,這就是來自九頭蛇的主角光環!
氣象局都關注蕭敬騰的微博了?這不科學!
No Zuo No Die!當動物的花式作死遇上植物的花式碰瓷
我可能遇到了假的地心引力……
開門!放「墨子」!

TAG:科學畫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別低頭,假髮會掉」
別低頭,皇冠會掉
別流淚,賤人會笑;別低頭,皮膚會皺
別低頭,你的紋身會動!
別低頭,假髮會掉~
別低頭,皇冠會掉,頸紋會深!
別低頭,皇冠會掉;別回頭,脖子會痛
別低頭王冠會掉,別流淚我會笑
別低頭,肚腩會笑
別低頭,拖鞋會掉,別流淚,鏟屎的會笑……
「逗你玩」別低頭,皇冠會掉!
女人別低頭,皇冠會掉!
別低頭,雙下巴會露!
別輕易低頭,會有雙下巴
別低頭,鮮花會掉;別流淚,壞人會笑;我就是喜歡你時髦&快樂的樣子!
學會低頭,你不會虧!
低頭族改變世界,你我都是
女人,別輕易低頭!
遇事低頭是一種勇氣,也許低頭了會損失了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