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李今庸:中醫補法與瀉法的正確打開方式!

國醫大師李今庸:中醫補法與瀉法的正確打開方式!

小編導讀


國醫大師李今庸,當代著名中醫藥學家,通曉中醫內、外、婦、兒及五官科,尤以治療內科、婦科病見長。在多年的醫療實踐中,李老形成了獨特的醫療風格、完整的臨床醫學思想,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今且聽李老分析中醫補法與瀉法的臨床運用,都是精華,可要細看喲!


在中醫學裡,古人認為,「物得一氣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藥物治病,就是利用物之偏」,以「矯正人體」因某種原因所造成的疾病的「一氣之偏」。古人在長期醫療實踐的活動中,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運用各種不同性質的藥物,以治療各種不同原因的疾病。幾千年來,它有力地保障了中華民族的綿延和發展。然而,其各種治療方法,雖然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各種不同的內容,但總體來講,實不外乎「補」和「瀉」的兩大方法。這個補和瀉的兩大方法中,具有很高價值的內容,即寶貴的辯證法思想。

一、什麼是補、瀉


「補」和「瀉」,是中醫學治療方法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相反的,是互相對立的。它們各自的具體含義是:補法,是對正氣用的,有增益的意義,扶植的意義,匡助的意義,是運用補養藥物或一定針刺手法,以增強和補益人體氣血陰陽,從而達到恢復正氣,戰勝疾病的目的,用於治療虛證;瀉法,是對邪氣用的,有傾瀉的意義,消除的意義,削損的意義,是運用攻邪藥物或一定針刺手法以排除邪氣,從而達到驅逐疾病,維護正氣的目的,用於治療實證。所以,《黃帝內經》中說:「補則實,寫(同瀉,下同)則虛。」又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所謂「正氣」,是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東西。所謂「邪氣」,正氣失常就是邪氣,是和正氣完全相反的東西,而無益於人體,甚至是有害於人體。然而,什麼是虛、實呢?《黃帝內經》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說:「虛者不足,實者有餘。」闡明了這個問題。


根據中醫學發病學的觀點,任何疾病的過程,都是正邪鬥爭的過程,沒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構成人體的疾病。因此,治療疾病,就是扶助正氣,消除邪氣,恢復人體的健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必須了解和根據正邪虛實的不同情況,採用或補或瀉的不同方法對疾病進行治療。

二、補瀉法的運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無論什麼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有時候似乎勢均力敵,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和相對的情形,基本的形態則是不平衡。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既然人體的疾病,是一個正邪鬥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正邪這對矛盾裡面必定只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換句話說,在任何疾病發展的任何過程中,疾病的性質不是偏重於正氣虛,就是偏重於邪氣實。治療時,偏重於正虛的就用補法扶正以驅邪,即寓瀉法於補法之中;偏重於邪實的就用瀉法攻邪以安正,即寓補法於瀉法之中。由於疾病的性質不同,採取的治療方法雖然也有不同,但達到治癒疾病、恢復健康這一結果則是相同的。清代陳念祖說:「邪去則正自復(指偏於邪盛的病),正復則邪自去(指偏於正虛的病),攻也(指疾病偏於邪盛的治法),補也(指疾病偏於正虛的治法),一而二(指疾病的治療有補瀉兩種方法),二而一(指補瀉的兩種方法,運用於治療偏於邪盛和偏於正虛的兩類疾病,達到消滅疾病、恢復健康的一個目的)也。」是有一定的認識的。


三、補瀉法的相互關係


根據上面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中醫學中治療方法的補瀉兩個方面,雖然是互相對立的,但並不是絕對分離互不相關,而是有著一定的聯繫,互相依賴著、聯結著,即瀉中有補,補中有瀉。張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用「瀉心湯」瀉火止血以益心氣不足,是「瀉中有補」;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病屬帶下……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用「溫經湯」溫經補虛以行少腹之瘀血,是「補中有瀉」。所以,《神農本草經》對蒲黃「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的作用,不說是泄病邪而說是「益氣力」;對人蔘「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的作用,不說是補虛羸而說是「除邪氣」;《金匱要略》用「攻血破瘀」的「大黃?蟲丸」方治療「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欲飲食……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的「瘀血」病證,不說是瀉而說是「緩中補虛」;用「生津益氣」的「麥門冬湯」方治療「大逆上氣,咽喉不利」的「肺痿」病證,不說是補而說是「止逆下氣」,都是有道理的。喻昌用「理中湯少加附子」以散袁聚東之「痞塊拒按」(以補為瀉),陳醫用「導痰湯加入硝、黃」以愈己身之「暮熱形瘦」,更證明了這個道理。


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繫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矛盾著的對立的雙方互相鬥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在中醫學裡,治療方法中的補瀉雙方的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易其位置,即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方面轉化。補法:本來是補益正氣的,但在某種情況下用之不當就會助長邪氣損傷正氣;瀉法,本來是消除邪氣的,但在某種情況下用之不當就會耗傷正氣產生邪氣。它們對於人體正氣的損益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中醫學特彆強調:在治療工作中,只能「補不足,損有餘」,而不能「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並且具體指出,治療疾病要做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盡養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治療疾病必須按照「毒藥攻邪,五穀為養……」的原則進行。這正是根據事物的相對常住性和絕對變動性而提出對臨床醫療工作的告誡。

中醫學在長期醫療實踐的活動中,通過長期觀察和反覆實踐,還認定一切藥物(包括食物,下同)的性質,不僅在一定條件下,在補正、助邪或驅邪、耗正的作用方面相互轉化,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在補、瀉方面也相互轉化,即某些藥物對這一藏器是補,對另一藏器則是瀉;某些藥物對這一藏器是瀉,對另一藏器則是補。所以,《黃帝內經》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寫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寫之……」這說明酸味對肺是補,對肝則是瀉;苦味對腎是補,對脾則是瀉;甘味對脾是補,對心則是瀉;辛味對肝是補,對肺則是瀉;鹹味對心是補,對腎則是瀉。同時,五味對本藏——即酸對肝、苦對心、甘對脾、辛對肺、咸對腎的補瀉,也是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轉化的,如上面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金匱要略》「夫肝之病,補用酸」,就是一例。從這裡可以了解,如孤立地把一切藥物絕對地分為補藥和瀉藥,並從而推論出所謂補藥只有益於人體而對所謂瀉藥畏如蛇蠍,是不正確的,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非科學的觀點。它蒙蔽了事物的真正面貌,掩蓋了事物的本質,因而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應該指出: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絕對不變的東西。


四、怎樣認識和對待補藥


補藥,在中醫學裡,對人體正氣有補益和扶助的作用,用於治療各種虛憊羸極的病證,可以收到驅除疾病、恢復正氣、保障健康的效果。各種不同的補藥,可以治療各種不同的虛損病證,而且各種虛損病證的治療,非利用各種補藥不能為功。因此,補藥是中醫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中醫學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過很大作用,今後還將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補藥只是補藥,補藥只是用於治療虛損病證,而且一定的補藥還只是用於一定的虛損病證。任何一種補藥都不能包治各種不同的虛損病證,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補藥。它們對人體正氣的匡輔是有條件的,沒有一定的條件,都不可能有益於人體。甚至在另外一些條件下即不適當的情況下,轉化為對人體有害的東西。葛稚川說:「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亦不便覺也,謂久則損壽耳。」張仲景說:「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葯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孫思邈更敘述親身遭遇說:「餘生平數病癰疽,得效者,皆即記之,考其病源,多是葯氣所作。」


由此可見,用藥貴在得當,失當則即會發生無窮的病害。所以,《 黃帝內經》曾經說過:「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唯物辯證法揭示:「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因而在中醫學裡,長期久服對人絕對有益而無弊害的補藥是不存在的,沒有也不可能有能夠使人延年長生、不病不死的萬靈藥物。在我國古代,曾經有人千方百計地尋覓過「長生不死」的「仙藥」,下海求葯,入山煉丹,並長期服用所謂「多服久服不傷人」的「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藥」,企圖通過這些「上藥」的長期服用,求得「身安命延,飛行長生」,但是,客觀事物發展的結果,卻與他們的主觀願望完全相反,他們的身體不是健壯了而是多病了,他們的壽命不是延長了,而是縮短了。

五、小結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實踐中,創造了補、瀉的治療方法。補法對人體有匡正驅邪的作用,瀉法對人體有攻邪輔正的作用。但並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補法可轉化為助邪害正的東西,瀉法可轉化為傷正生邪的東西。


補藥,是祖國偉大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醫療工作中戰勝疾病、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東西,但它不能包治百病,也不是絕對有益無害,必須以辨證論治的觀點加以運用。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李今庸臨床醫論醫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李今庸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國醫大師李今庸:中醫補法與瀉法的正確打開方式! 點擊播放 GIF/18K



戳原文,一鍵購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方劑這麼記,事半功倍!
國醫大師朱良春:擅用蟲類葯治療頑痹!
中藥湯劑快遞到家?便捷的同時,還要關注服藥的講究!
十大中醫名方:五苓散不傳之秘!
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擅用附子有秘訣!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