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盟友一點不吝嗇 俄再向敘提供10架蘇24戰機
本月7日凌晨隸屬於美國海軍第六艦隊的兩艘驅逐艦,在總統特朗普的直接命令下,對敘利亞的希拉特空軍基地實施了轟炸,在長達35分鐘的攻擊中兩艦共發射了59枚戰斧巡航導彈,並擊中了該空軍基地的44個目標,其中有多個目標遭到了重複攻擊,轟炸造成敘軍多架蘇-22和米格-23戰鬥機被摧毀,另外也包括一部雷達、幾輛導彈發射車和大量彈藥庫等裝備受損,而美軍則聲稱轟炸摧毀了敘軍20%以上的現役作戰飛機,但實際上美軍轟炸希拉特空軍基地不久後,俄敘空軍的多架直升機和戰鬥機便返回了該基地,24小時後敘空軍的一架蘇-22轟炸機便起飛執行任務。
美軍轟炸敘利亞空軍基地幾天後,俄羅斯緊急向敘空軍提交了10架蘇-24M2戰鬥轟炸機,該型戰機是俄羅斯蘇-24M型在21世紀的最新改進型,而改進後的蘇-24M2戰鬥轟炸機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特別是換裝了現代化的航電和火控系統,另外發動機的可靠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甚至也配備了多款精確空地導彈和R-73空空導彈,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蘇-24M2戰機的對地攻擊和空中格鬥能力。而俄羅斯在美軍轟炸敘利亞機場之後,便向敘利亞交付10架蘇-24M2戰鬥轟炸機,顯然俄羅斯是為了彌補美軍轟炸造成的損失,從而進一步加強敘利亞空軍的對地攻擊能力。
實際上在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前,敘空軍的整體規模在中東國家中處於一線,大約擁有870多架各型號作戰飛機,其中包括600多架固定翼作戰飛機和200餘架直升機,而600多架固定翼戰機作戰飛機中,除了一部分是偵察機和教練機之外,其餘大部分都屬於二代的戰鬥機和殲擊轟炸機,另有少量的米格-29三代機和一部分較為先進的蘇-24戰鬥機,但是敘利亞空軍的大部分戰機機齡均在30-40年左右,另外再加上缺少零件和必要的保養以及維修,因此,在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前,敘空軍的不少戰機都基本上已經報廢,而能夠正常起飛執行任務的戰機恐怕只有400餘架。
在長達6年多的敘利亞內戰期間,敘軍的不少直升機和固定翼戰機被擊落,而目前敘利亞空軍固定翼戰機的數量大約只剩下了200多架,其中也包括在內戰期間俄羅斯向敘利亞交付的幾批戰機,2012年6月敘利亞防空導彈曾擊落了一架土耳其F-4戰鬥機,事后土耳其誓言將採取報復行動,而歐美西方國家也是蠢蠢欲動,後來俄羅斯擔心西方國家有可能軍事介入,向敘利亞交付了10架蘇-24M2戰鬥轟炸機、18架米格-29戰機和十多架雅克-130教練機,以增強敘利亞空軍的制空和對地攻擊能力,以便在制衡歐美西方國家的同時,也加大對叛軍的打擊能力。
另外在軍事介入敘利亞戰事之前,俄羅斯也向敘利亞交付了6架米格-31戰鬥機,而該機是一款雙座全天侯重型截擊戰鬥機,其作戰半徑為720公里左右,可掛載多枚俄制中遠程空空導彈,具有較強的防空截擊能力。日前敘空軍執行轟炸任務的多為蘇-22、蘇-24和米格-23戰鬥機,而這也是敘空軍現役對地攻擊的主力機型,此外敘政府軍控制的機場大約有19個,其中多個機場內駐有俄羅斯70多架各型號作戰飛機,自軍事介入敘利亞戰事以來,俄戰機一直擔當對地攻擊的主要任務,敘空軍基本上成了配角,而正是由於俄羅斯的大力支持,敘政府軍才一直處於不敗之地。


※烏克蘭對中國真夠哥們 搶在俄羅斯動手前交付這武器
※關鍵時刻這三國幫了中國大忙 其中一國絕對想不到
※報復美軍轟炸敘利亞 俄戰機直接炸死22名叛軍指揮官
※美剛用戰斧導彈轟炸了敘利亞 中國就公開了東風10導彈
※國產航母下水板上釘釘 這武器令中國與美差距進一步拉大
TAG:馮善智觀察 |
※殲31戰機無人會買?美國盟友給出答案不要F35堅決買殲31
※殲31傳來好消息:美盟友不要F35,對殲31情有獨鍾!破壟斷
※17000噸高達1130億 僅12枚盟友造核導彈
※中國殲-20又一對手:F-35,美盟友爭相裝備
※以色列買F35一億日本5億:卡達F15要3億 誰是真盟友?
※美國某「親密盟友」用300萬美元導彈打200塊無人機
※美俄經典戰機成「盟友」,蘇-27蘇-30伴飛F/A-18C
※美國四代戰機武裝盟友,韓日至少160架!殲-20壓力來了?
※美國盟友放棄購美槍支:329美元一支 向中國購2.3萬支步槍
※俄盟友解放敘南部8000平方公里土地,300美軍恐將被包圍
※美又一重要盟友決然要買S400導彈,30億美元砸亂老美中東戰略陣腳
※1956年,蘇聯為什麼要出動24萬大軍,頂著壓力入侵盟友?
※美鐵杆盟友竟不用M249自己造機槍?中國88借鑒
※這個我國鐵杆盟友:140枚核彈全部對準印度 24小時待命
※300架彩虹4/5無人機成功出口!美軍趕緊拋出千億軍售挽留核心盟友
※再次教訓俄鐵杆盟友 美戰機直接擊落一架敘軍蘇22
※1968年,50萬軍隊行動的勝利,致使蘇聯20個盟友離心離德
※1200輛主戰坦克已完成加油搞一級戰備:稱兩天掃平美國盟友
※這國押寶殲31看來靠譜,美盟友拋三千億大單仍買不到F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