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

《孤不度德量力帖》傳為晉古法帖。該帖用筆圓勁,擒縱自如,雖作章草體勢,亦有今草韻致。

此帖作者,據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言為王羲之:「首語此文雖出亮言,亦史家潤色之。又中雲『亮曰』,亦史家所記。米遂謂亮書,差千里矣。仆謂此帖當是逸少書,蓋與此公章草《豹奴帖》筆法同。」的確,《孤不度德量力帖》與王羲之《豹奴帖》筆法有相近之處,個別字草法亦完全相同。

《阮公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阮公帖》

《阮公帖》,7行,54字。草書。入刻《淳化閣帖》等。

釋文:

阮公故爾,可憂。時放恕大事,今令速言。阿萬守篤,大灸不得力,而從事以至,甚無計。自必出,唯須小佳。鐵石今出求救,足下可復助。旦令得通。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陞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鑒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秘書郎,後由征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延伸閱讀

王羲之一家的「藝術人生」

一般的人,比如像我,知道王羲之,首先是從他的書法開始的。因為《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教科書里,或者什麼青少年版的百科介紹上,都會有影印本。確實,那字寫得漂亮,讓人賞心悅目。雖說真本已陪唐太宗入了昭陵,但那精彩的摹本也會讓人嘆為觀止。

書法,我是不懂的。其實,又豈止我一個不懂?因為見仁見智,誰也不是藝術的上帝。這就免不了會有各種各樣的招搖撞騙,或者正的不來來邪的,弄得怪七怪八,就像現在的丑星,以丑為美,風頭壓過帥哥。王羲之的字,有人說媚,有人說溜,難道非得像八大山人那樣禿筆寫就「哭笑不得」才算獨樹一幟嗎?我看,這麼美的字,真是養眼啊!那字,若比作少女,是亭亭玉立;倘若是男子,便是玉樹臨風。太美的東西,總有陰柔的一面,但王羲之的字,骨子裡是有剛性的,就像同是帥哥,他的肌膚還是繃緊的,像個健身教練,而不僅僅是一個花樣美男。

這樣帥的字,很難想像他的人有多醜。我想,出身於門閥世家的王羲之,他也必定是一位大帥哥。這從基因學上都可以推出來。有錢有勢的人家,幹嗎非得像自虐狂一樣地去娶一個醜女呢?就是自己丑,倘若另一半是美女,幾代改良下來,也是玉人一個了。帥的人,有了自信,也就更加率真起來。既帥氣又率真,那就是千百年來傳頌不衰、讓人心儀不已的「魏晉風度」啊!

王羲之是司徒王導的本家侄子。王導是什麼人?他與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簡直就是把兄弟,是他一手輔佐司馬睿登上寶座的——由此可見王家的地位。也正因為此,太尉郗鑒才會派門生到王導家求婚,挑選女婿。王導也頗洒脫,叫門生自己去東廂房考察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向郗鑒彙報說:「王家的青年一代都好,只是聽到有人挑女婿來了,一個個都表現得十分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袒露肚子吃東西,好像不知道這回事似的。」郗鑒說:「好,那就這個啦!」打聽下來,原來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郗鑒的眼光的確不錯,不但把女兒嫁到了「書聖」人家,而且還把女兒嫁成了書法家,後來好些王羲之署名的書箋,據說就是她代筆的。只是,那些堂兄弟也真是的,還沒說選你呢,就緊張成那樣,裝什麼一本正經呢?也不看看是什麼時代!魏晉時期,誰有個性誰就有魅力,豈不聞「禮豈為我輩設也」?在這一點上,王羲之就像他的書法一樣瀟洒。也是,就說那《蘭亭序》吧,本來就是集會後記事的一個草稿。後來,王羲之也曾正兒八經地寫過幾次,可就是比不過草稿,這不就和招女婿一樣嘛!

蘇東坡寫文章,據說是「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是一個瀟洒的主兒。王羲之為人,就像蘇東坡寫文章一樣,也是任真任性。他可不像儒生一樣,酸不溜秋躬行聖人之道;也不像「竹林七賢」那樣,去故弄玄虛搞什麼行為藝術。一切的一切,就是「自然」兩字。他生性愛鵝,有個老人養了一隻鵝,叫得很好聽。王羲之想買下這隻鵝,可惜不能如願,於是就帶著親友團坐車去觀看。誰知老人一聽王羲之來了,就把鵝殺了來招待他們,害得王羲之嘆息不已——真正是焚琴煮鶴啊!後來,王羲之聽說有個道士養了一群好看的鵝,他的「鵝癮」又犯了,想全部賣下來。那個道士倒也是個人物,他對王羲之說:「你為我抄一部《道德經》,我就把所有的鵝送給你。」王羲之就欣然提筆,把得來的鵝全裝在籠中帶回了家,心裡還樂滋滋的。難怪他們王家寫「鵝」字特別有神,其實是有緣由的啊。

王羲之並不是只在一些小零小碎的事情上「洒脫」,人生大事上也很想得開。他與王述年輕時就出了名。但他很看不起王述,兩個人關係不好,誰瞧誰都有點兒不順眼。後來,王述做了他的上司,動不動就來視察工作,迎來送往的,弄得王羲之很煩。王羲之「恥為之下」,就索性辭職不幹了。人生在世不稱意,鞍前馬後看人家臉色,這日子豈非過得太鬱悶了?王羲之並不是一個「汲汲於富貴」的人,當初找對象時如此,現在也如此。「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倘是志趣相投,倒也罷了;兩個人像對頭一樣的,那又何必奉陪呢?流觴曲水,還是蘭亭的風景美啊!

有這樣的老爸,自然也會有這樣的兒子。最能傳承衣缽的,就要數王獻之。他七八歲時,書法上的功夫就很了得了。王羲之有一次偷偷地從背後進來,冷不防從他手中抽筆,竟不能抽出,可見用筆已能達到「入木三分」。王獻之還畫得一手好畫,有人曾請他在扇面上畫畫,他不小心誤點了一筆,於是,因勢象形,就畫了一隻黑花母牛,還畫得很好。在王家的幾個兄弟中,就數他最出色。一次,他與兄長徽之、操之一起去拜訪謝安,兩位兄長說的大多是俗事,獻之只是略敘寒溫而已。事後,有人問謝安王家兄弟的優劣,謝安說:「小者佳。」為什麼呢,因為《易經》上說:「吉人之辭寡。」這一點,倒也像他老爸,「羲之幼訥於言」,不過,長大後,王羲之的口才也是不錯的。

的確,從大氣的角度來看,獻之更顯出挑。一次家裡失火,徽之拔腿就跑,鞋也來不及穿;獻之卻神色鎮定,慢騰騰地叫僕人扶他出去。當然,徽之也獨具風采。徽之與戴安道是好朋友,其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而戴在剡縣(今浙江嵊州)。一個冬夜,雪剛停,月色清朗,四面一片銀光。徽之一邊獨自喝酒,一邊吟詠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到了戴安道,便連夜動身乘小船去拜訪。經過一夜才到,可走到門前卻不進去,反而轉身回來了。人家問他是何緣故,徽之答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你看,是不是也是一個神仙一般的人物呢?他愛竹成癖,臨時借人家的空宅居住,一住下就叫人種竹。有人問他,暫時居住,何勞如此?徽之答道:「何可一日無此君?」為此,有一次路過吳郡,看見一個士大夫家中有長得很好的竹子,也不去拜訪主人,就坐著轎子徑直來到竹叢邊,吟詠長嘯了很長時間,離去時竟也不跟主人說一聲。最後,主人忍不住了,才把他攔下來——不知道是否拍照留念了!

這樣的人家,人人都特有個性,就是娶來的媳婦都高人一等——只是太高了,反把自己給壓下去了。因為王家娶的是謝家的才女謝道韞。謝道韞在謝家子弟中,也是「巾幗不讓鬚眉」。一次下雪,叔叔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她的堂兄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她接過來就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叔叔大笑,非常讚賞這個侄女。可惜,謝道韞的命比她婆婆差,她婆婆是嫁給了最出色的王羲之,而她偏偏嫁給了不甚出色的王凝之。所以,回到娘家,她就向叔父發牢騷。叔父說:「他是王羲之的兒子,應該不會差啊!」——這一回謝安失眼了——謝道韞說:「我家一門都是人才,想不到天底下還有王郎這樣的人!」可見,談婚論嫁也不能光憑公公老頭的名氣。不過,才女嫁人自古就是個難題,你看,連王獻之都不是她的對手。一次,王獻之與人辯論,即將理屈詞窮,謝道韞就派丫鬟對小叔子說:「嫂嫂來替你解圍。」於是,隔著屏風,順著獻之的意思,把客人駁得啞口無言。這麼厲害的主兒,你說哪個男人還配得上呢?難怪現在許多女博士都「束之高閣」呢!

不過,王家娶了謝道韞,萬綠叢中一點紅,樣子也煞是好看。

遠遠地看來,王家一門,男男女女,風度真是「勿要太好」——畢竟是搞藝術的,思維就是不一樣,又正好遇上了一個「人的自覺」時代,就傳揚得更精彩了。可惜現在追的不是八卦緋聞,就是高考狀元,再也沒有這樣的風度了。 (岑燮鈞)

《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轉佳帖》翻墨本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王羲之《孤不度德量力帖》,《阮公帖》,《轉佳帖》

《轉佳帖》,拓本。9行,62字。草書。

帖文大意為:您近來身體轉好了嗎?自立秋以來,我的健康狀況欠佳,現在仍未康復。近來還很少食肉,經常吃麵食,還是欠佳,仍舊疲因病苦。服散已久,如此也難以求得安泰。不能脫離世俗,卻有非分的欲求,或許因此招致病苦弊害。

在王羲之諸多尺牘中,特別是問疾、自況的尺牘中,屢屢察見所陳服食之事,病害之苦。此帖所謂「不去人間,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正是王羲之所患諸多病害肇端於服食的自狀。「欲求分外」是指王羲之服食以求養生長壽的慾念。

此帖亦收刻於《大觀帖》、《絳帖》、《寶晉齋法帖》、《二王帖》、《澄清堂帖》。或有將此帖與樂著帖(又稱《縣戶帖》、《鄉里人樂帖》)合為一帖。據帖文文義,分作兩帖為宜。

釋文:

君頃就轉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頃還少啖脯,又時啖面,亦不以為佳,亦自勞弊。散系轉久,此亦難以求泰。不去人間,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後與太原王述不和,稱病去職,歸隱會稽,自適而終。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王羲之的書法曾被譽為「盡善盡美」和「古今之冠」。其書中的美韻,至今仍是書界努力探討的課題之一。歷史上出現這樣一位精深博大、影響深遠的書法大家,必有其獨特的歷史環境和個人條件;其藝術成就,亦必有後世不能重複甚至難於企及之處。

在我國歷史上,就學術精神的高昂來說,春秋戰國時期曾經出現過百家爭鳴、百花爭艷的局面,可以與其媲美的,就是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在諸種藝術中更能代表當時的高度成就和時代精神。

漢朝曾經有過鼎盛的時期,但至東漢末年已極端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到了極點,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漢王朝終於在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中瓦解了。接著是持續數10年的三國割據。司馬氏用殘酷的手段從曹魏手中奪取了政權,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但是不久就爆發了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與此同時,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崛起,建立自己的政權。西晉在凄慘中滅亡,晉室和部分中原大族南移,建立起東晉政權。隨著東漢王朝的滅亡,其精神支柱儒術,也走入繁瑣、神秘和虛偽的讖緯經學,信其者日少,人們開始從老莊學說中去尋找解答,於是玄學成為當時哲學思想的主流。

在東漢王朝的衰亡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莊園經濟和世家大族成了新的社會支柱。儒學主張「有為」,故容易為掌握了統一政權者所利用;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玄學主張「無」和「無為而治」,更容易為沒有能力掌握統一政權而又頗有政治經濟實力的世家大族(或稱門閥世族)所接受。玄學的流行還有一個現實生活的原因,即漢末以來,連年戰爭,統治階級內部亦互相殘殺,又曾有大的瘟疫流行,這些都容易給人們造成一個世事變化莫測和人生無常的印象。這種情緒也更接近老莊思想和當時傳入不久的佛教精神。

魏晉時期重視的是人的才能和智慧,即所謂「唯才是舉」,所以人物品藻大為流行。由對人物才智的重視轉而成為對人物才智乃至氣質、儀錶的讚賞,以致形成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政治、社會的要求轉變為審美的要求,審美要求再進而成為藝術的表現。這種轉化現象雖然許多社會階段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但魏晉南北朝卻表現得尤為突出。

總之,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飽含各種社會矛盾和思想矛盾,同時又有著昂揚的創造精神的時代,作為富於智慧、濃於熱情的王羲之正是出生和成長在這樣一個時代,故他的思想和行動以及他的藝術創造,都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緻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王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自王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迹遍及全縣各地。嵊西獨秀山為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遊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鄉主廟,奉王右軍為鄉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東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為王遊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迹可尋。

東晉陞平五年(361年),王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於墓前,並於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隋大業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並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於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尚完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草體十九種筆法口訣歌
草書散談以及符號手抄圖解
兩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以及譯文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