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放倒地球儀,卸下球體把玩,看到了地球太極

放倒地球儀,卸下球體把玩,看到了地球太極


放倒地球儀,卸下球體把玩。平舉正對南極,從這個不太常見的視角望去可以發現:整個南半球除了正中這塊南極大陸以外幾乎全是海洋,你只能看到非洲南部尖端,半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南美洲南端的一塊狹長陸地。數據表明,有2/3的大陸都集中在北半球,餘下的又多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正對南極方向只能看到南回歸線以南部分,故顯得眼底清凈,所見大陸寥寥。調轉球殼正對北極,除了中間空著一大塊北冰洋水域(連著鄰近的太平洋,大西洋),又幾乎全為大陸所包圍(難怪神沼克伊在書中稱「北冰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地中海」)。翻轉品衡藍色「地星」,真可謂半球陸地半球洋。



放倒地球儀,卸下球體把玩,看到了地球太極



放倒地球儀,卸下球體把玩,看到了地球太極



據統計,若只看南北緯80°線以內,北半球陸地與海洋面積之比為1﹕9;南半球80°緯線以內就幾乎是百分之百的陸地。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那幅雙魚太極圖:黑魚中間安放一隻白眼;白魚中間又布設一隻黑眼。若以陸地為「陽」,海水為「陰」,南半球則是「以陰抱陽」——由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圍抱的一塊南極大陸;北半球則是「以陽抱陰」——由亞洲、歐洲、北美洲「三大洲」拱衛的一窪北冰洋。南極洲與北冰洋分別被布陳為陰中有陽與陽中有陰的兩個太極「眼」,整個地球儼然一個立體的「球面太極」。


打開一部大開本的《世界地圖集》,「北極地方」與「南極洲」兩幅地圖剛好並列於同一開面的左右頁。而且這兩幅圖有著完全相同的「地圖比例尺」,極是便於比較。

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它們不僅形狀十分相似,而且面積也大致相等。它們略圓的輪廓幾乎都剛好被70°緯度線所包裹,而且在地形的凹凸上也彼此互補得十分妥帖。地理數據表明:北冰洋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公里。南極大陸面積(加上大陸沿海冰架)同樣也是約1400萬平方公里。


我曾用透明紙描下南極洲地形輪廓圖,覆蓋在北冰洋上,兩者竟然符合得很好:伸出一隻長腳的南極半島剛好落腳在北極狹長的巴倫支海與挪威海邊;南極凹進的羅斯海正可被北極的泰梅爾半島充填。倘若再讓格陵蘭島略作「大陸漂移」(從西經50°漂移至西經20°),那簡直重合得嚴絲合縫!


南極堅實高聳的大陸與北極空凹低陷的海洋,其中心點為何都準確地坐落在地球的軸心線上?而且又為什麼彼此形狀相似,面積相等?這些現象多年來一直引起專家們的好奇。


日本南極學者神沼克伊做過很形象的描述:「地球彷彿是一個用黏土做成的圓球。被一個巨人用拳頭推了一下,北極點的周邊凹陷進去,相應地,黏土從對面被推了出來,因此南極點周邊也就突出來了。這就是北冰洋與南極大陸。」當然並沒有這樣的巨人。如果用小行星代替「巨人拳頭」,要想砸出一個1400萬平方公里的大坑,那地球早就粉身碎骨,自己也變成億萬顆小行星了。


「南凸北凹」!這倒讓我想起兒時的攪水遊戲。當我奮力用手臂快速旋轉水桶里的水時,上部水面呈現倒錐形凹陷,水中沉沙卻全部旋聚在桶底中央。這多麼像地球的北虛南實。但要做到這一點,地軸必須做旋轉擺動(拉摩進動)。

地球果真有這樣的陀螺擺動嗎?應該有。早在古希臘時代,天文學家就已觀測到地球「回歸年」的「歲差」(地球從「春分」點每年沿黃道東行一周,復又回到春分點,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謂之一「回歸年」。它比「恆星年」短了20分23秒,謂之「歲差」)。這說明地球自轉軸確實在做類似陀螺式的繞軸搖擺轉動。它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50秒(圓周角)。每25800年完成一個周期。按目前地球自轉速度,自打有地球的46億年中,這種陀螺繞軸擺動周期不過才轉了20萬圈(當然,早期地球轉動至少要比現在快一倍多,旋轉圈數也可能翻倍),它會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嗎?


若考慮到地球大陸的「板塊漂移」作用,這應該是可能的。從魏格納的名著《海陸的起源》所附的六張大陸漂移圖中可以看到,在距今3.63億年前的「上石炭紀」,非洲、南美洲、澳洲以及南極洲均尚未分開,成為一個聯合古陸。此時的南極洲尚未進入南極圈;北冰洋也只是個極小的湖。到了距今164萬年的「老第四紀」才逐漸形成類似今天的樣子。


不要把大地看成石板一塊。它們更像是一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大片浮動冰塊,不僅易碎,且常常移動。不過才5億年時間,這大陸就經歷了由整塊變碎塊,從南半球飄到北半球,從赤道沉到南極,如此驚人變化竟然能在短時期中實現,要知道地球已經形成46億年了,遠比這長了十倍時間,這些快速漂移的大陸完全可以在地軸的陀螺進動中,搖動出一個凹陷的北冰洋,同時又沉積出一個凸起的南極大陸來!


順便說一下,岡瓦納古陸的破碎漂移還可解釋為什麼當今的各大洲、半島多呈「三角形」地形。閑時嘗觀宋瓷,從哥窯瓷碗的冰紋開片中可以看到,凡從一個「原點」開裂的碎片大多呈三角形。可以想像,這大地若是從同一塊聯合古陸的同一點處開裂,這樣的「大地哥窯」定會形成諸多三角形大陸,如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洲、乃至北美洲、歐洲……


25800年!(地軸陀螺進動周期)這個數字讓我怦然心動。似乎與古瑪雅「計年」數字相關。急忙翻檢手頭現有書籍,查看古瑪雅曆法。一本是《瑪雅古城——湮沒在森林裡的奇蹟》,另一本是大部頭的《墨西哥瑪雅文明珍品》(此書源自於2001年在上海博物館的一次古瑪雅文化展覽,由該館精印)。

古瑪雅有三種不同的計年方法:「佐爾金」祭祀歷,「亞勃」短年曆和「大周期」計年法。


古瑪雅實行20進位制。每20年為1卡年,20卡年為1巴克年(合400年),13巴克年則是「大周期紀年法」的一個「大周期」(400年×13=5200年)。而此時我發現:5個大周期(5200年×5)則是26000年,恰好與25800年這個繞軸擺動周期相近。


古瑪雅的「佐爾金祭祀歷」也指向了這個數字。佐爾金歷一年有260天(一年13個月,每月20天),而73個佐爾金年(18980天)則構成了一個更大的循環,學者稱之為「曆法之輪」。絕妙的是73個佐爾金年(260天)恰好等於52個太陽曆年,它們都等於一個「曆法之輪」的18980天數。而我又發現:500個「曆法之輪」(52年×500)就又是26000年!


26000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數字,它與地軸進動周期的25800年竟然只差200年!最初我曾以為這只是一種不足百分之一的「誤差」,但繼而發現,這所差之年剛好是10「卡年」之數,故古瑪雅計年仍舊可以絲毫不差地對此進動周期作出簡捷表達——

地軸進動周期等於:5「大周期」減去10「卡年」!


古瑪雅人習慣用加減日月來彌合天文周期,如用「18個月(每月20天)加五天」來表示——「太陽曆年」(365天)。


古瑪雅人特殊的計年方法竟然能夠如此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一整套從「天」到「萬年」周期的計年體系,而且讓人不可思議地還得出了「地球-太陽」關聯之中一個長達25800年的最大進動周期。這種獨特的計年方法顯然與他們的「20進位制」有關。現行的「10進位制」源於人們的10個手指。但我深信,古瑪雅人特殊的20進位制絕不會簡單地源自於他們「手指、腳趾一起數」,應該還有更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為著創造一種得以精準描述各種天體運動的天文曆法,這需要制定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進位制。採用這種特殊的進位制顯然更方便讓所有天體運動納入一個統一的,層層嵌套的完整體系。


古瑪雅的兩種曆法都指向了地軸歲差的進動周期,足見其天文學十分先進。事實也的確如此,按照墨西哥古瑪雅文化學者梅賽德斯·德·拉·加爾薩在《墨西哥瑪雅文明珍品》一書中的介紹,古瑪雅人計算的「回歸年」,一年只相差17.28秒;計算的「月亮周」只相差23.328秒;計算金星的運行周期600年後才相差一天。


地球真像個雌雄一體的巨生命體,它南凸北凹,同時具有陽具與陰具。尤其是這粗聳的「陽具」對地球自然地理與生態環境竟是如此至關重要,絕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它儲存了地球70﹪的淡水總量,如果南極的冰全部消融,海平面將會上升70米!實際上,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佔世界總淡水量的0.26﹪,有比這大264倍的純凈冰被凍結在南極的冰蓋中(北冰洋,格陵蘭島冰蓋也儲有此量十分之一的冰)。也許是造物主有意留了一手:貪婪的人類哪怕你把江河湖泊全部徹底污染,你也只糟蹋了一個零頭。


南極之所以儲存如此之多的淡水,全在於它有大陸「基岩」的堅固支撐。無論你在上面層積了多麼厚的冰蓋,它都能承受得住。這在北冰洋就完全做不到了。冰的密度只有0.9,若是其中再有裂隙與氣泡,實際密度有時就降低到0.6。這樣的冰若放到大洋里,幾乎80﹪都會沉在水裡。故北冰洋的浮冰平均只有三四米厚,殊難增高。


南極有基岩支撐就大不一樣了。蘇軾有句極富哲理的詩句:「高處不勝寒」。南極獨具「兩高」。一是緯度高,二是海拔高。高緯度地區太陽光只能斜射,故得到的輻射能量就少,溫度亦低。有大陸基岩承重,冰就可以越積越高。一般中緯度地區,每升高100米,溫度約下降0.6℃,而南極幾乎是這個值的一倍。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冰層的積累使冰蓋增高,因地勢變高又使氣溫降低更趨極度寒冷,極寒的溫度又會凝結更多的水汽而使冰蓋更厚。這種「因高而寒,又因寒而更高」的億萬年循環,使得南極得以成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洲。南極洲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為2600米,比其它六大洲的平均高度要高出1500米。因此南極冰蓋的平均厚度可達2450米,最厚處要超過4千米,南極最高峰的文森山為海拔5140米。這使得儲存在南極冰的總體積達到3011萬立方公里。


南極洲不僅海拔高,溫度低,它那巨大的冰原簡直像面鏡子,能反射掉幾乎全部的太陽光,更使其吸收熱量極少。因此它的年平均溫度只有﹣56℃,俄羅斯的伯斯塔克(東方號)基地1983年曾觀測到﹣89.2℃的最低氣溫。


現在可以清楚「太極地球」上這個巨大的「陽凸」對地球人該是多麼重要了吧。


南極與北極如同地球的兩隻「冷眼」,互不聚頭。正像人的雙眼隔個鼻樑,彼此不能互視。真可謂:一軸貫兩級,南凸對北凹,晝夜不同天,白頭不偕老。但也不完全是老死不相往來,還有「燕鷗傳書」。北極燕鷗夏天在北極養育後代,北極冬季來臨前,舉家南遷,穿越地球所有緯線來到南極,剛好又是南極「夏季」,南極冬天來臨再去趕往北極夏季。它是地球上見到白天最多的生物,真可稱為「極晝鳥」。人類中能全兩極者可謂鳳毛麟角,但北極燕鷗穿梭兩極卻是「只只群群年年」。它們同時也是在大自然中唯一看到過北極熊與企鵝的鳥類。



放倒地球儀,卸下球體把玩,看到了地球太極



(轉載文,謝謝作者辛苦之作,不便處立即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健身的五項基本原理
傳統太極拳,國學的最高技術!
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你都做對了嗎 交流學習
太極名師陳立法告訴你怎樣德行天下 正念系傳承
太極養生 有正確的姿勢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同角度看到的地球
火星上看到的地球和月球是怎樣的呢?
不用離開地球就能看到的外星景觀 美呆了!
一隻水獺看到滿地白雪後的反應!光溜溜的身體把雪都要玩壞了
把氣球套在玻璃瓶口上,鄰居的小孩看到都要搶著玩
在地球上為何永遠無法看到月球的另一面?一切都是它「惹的禍」!
一男子在雪地亂跑,看到最後真相的時候,徹底服的五體投地
看到心愛的球爛了,金毛很難過,叼著破球要主人做主
北極熊坐在地上,看到接下來的畫面讓遊客眼眶都泛淚
這些近似天堂的地方,你無需離開地球就可以看到
足球姐妹花為了足球小將們親臨現場,最溫暖的加油寫真看到了嗎
超市要拓展地下室,工人來了之後,看到的場面嚇得腿軟!
地球上極度稀罕的外星生物,看到第一個就驚呆了
小伙將氣球放到3萬米高空拍攝地球,兩年後看到驚艷畫面!
特別學生在捷運站突然情緒崩潰「拿飲料澆頭滾落樓梯」,巡邏的教官看到後立刻做出了這個超暖舉動!
他在野外突然看到地上這顆球 用手觸碰後竟差點癱地
地球上最令人恐懼的魚類,看到第三個就已經受不了
兩年前把攝像機繫上氣球,沒想到會看到驚嘆的畫面!
角馬正打群架看到接下一幕誰都不敢動了,下場太慘不忍直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