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JMedia】潛艇遇難沉底怎麼辦?看我神奇大洋海底撈之術

【JMedia】潛艇遇難沉底怎麼辦?看我神奇大洋海底撈之術

潛艇是各國海軍中必不可少的裝備,由於隱蔽性在各種海上兵器中首屈一指,能夠形成不對稱的戰力,所以受到了各支海軍的重視,能造就造,不能造,買也要買幾條來用,就算是台灣那樣自己造不了,又巨難外購的地方,也要咬牙把美國二戰留下的老貨用到底,至於其它海軍,無論是美俄那樣的大國,還是像希臘、秘魯這樣的小海軍,都要把潛艇裝備起來。

我們都知道,但凡講點人道的軍隊,都會在裝備上留點供人求生的後路——戰機上有彈射座椅,裝甲車輛底下有逃生門,船上有救生艇,這些東西能降低人對戰爭的恐懼感,同時也能建立對國家的信任,還間接有增強凝聚力的作用。但對於潛艇來講,這事就有點難辦,因為潛艇所處的環境實在太不一樣——深不可測的海洋,既能提供最好的隱蔽,又可能扼殺掉潛艇最後的生存希望,一旦潛艇在水中受損,受制于堅硬的鋼鐵圍殼和又深又黑的海水,倖存者想要逃生真是難之又難。

▲潛艇出現事故,後果往往比水面艦隻更嚴重

本著全球軍界「不拋棄不放棄」的「普世價值」,潛艇救生這件事哪怕再難,也得要想點辦法做些什麼,否則慢慢就沒人願意當潛艇兵了——這也是人之常情。潛艇出了事,要麼自救,要麼靠外部救援。潛艇早在南北戰爭期間就已經運用於戰爭,真正大規模應用是在一戰和二戰時期,此時還沒有後來那些先進的潛艇救援設備,一旦潛艇出了問題,艇員唯有自力更生以圖逃出生天,況且就算有救援設備,得到消息從後方趕來也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在此期間,如果發生了火災、進水、缺氧、艙壓升高等情況,艇內環境會變得非常兇險,就非得迅速組織自救不可了。

▲爬魚雷管是每個潛艇兵的必備訓練課目

單靠水兵自身力量脫離失事潛艇不僅困難,而且危險。危險主要來自海水的壓力,從深水中上浮,會有患上減壓病的威脅,裝備齊全的潛水員尚且難免,更何況慌慌張張、驚魂未定的水兵。通常脫離潛艇的辦法就是鑽魚雷管,或者從某個艙口或匣套爬出,自行上浮到海面——如何鑽管爬口,也是個技術活,大家知道應該怎麼才能鑽出去嗎?不妨在留言中說說你的認識。

不管怎麼脫離潛艇,出來後要面對的就是深深的海水和巨大的壓力,此時需要順著事先放出的浮標救生繩上浮,並按照繩上標識的深度按規律呼出肺中的氣體進行減壓,慢慢升到水面。這種方法在1928年就已出現,理論上的脫險深度為100到200米,實際成功的脫險記錄為60米——深度太大,就得慢慢上來,減壓倒是可以避免,但人憋不了那麼長時間的氣。

如果沒有這個繩子,就得自己估計深度,自己掌握減壓節奏,這個誤差就大了,風險也就跟著上去了,此時不光是有減壓病的威脅,還有肺部被膨脹的氣體撐破的危險。1959年12月1日,東海艦隊418號潛艇在演習結束後的上浮過程中與衡陽號護衛艦相撞沉沒,由於深度計損壞,將40米的水深誤判為8米,結果本來已經及時撤到尾艙的10人中,有9人因為減壓過快導致肺部爆裂而死亡,只有一名輪機兵王發全最後活了下來,因為他最後一個鑽出魚雷管,帶著一些諸如餅乾電筒之類的重物,上浮較慢,得以最終倖存。

▲「波爾丁」號撞沉了S-4,這起事故418潛艇事故很像,但沒人活下來

艇員赤手空拳逃生是最糟糕的情況了,如果配備一些能夠緩解減壓癥狀的裝備,自救逃生的成功率就會高一些。1925年9月25日,美國S-51號潛艇被「羅馬」號商船撞沉,1927年12月17日,美國「波爾丁」巡邏艦又意外撞上了S-4號潛艇,前來營救的潛水員通過艇內的敲擊聲判斷還有六名倖存者,但惡劣的天氣使救援行動無法展開,倖存的艇員又無法逃出,結果就這樣耽誤了時間,最終無人生還。

▲潛艇軍官一向默默無聞,不過莫森最終官至海軍中將,第4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以他的名字命名

血的教訓給處在和平時期的美國海軍提了個醒——即使不在戰時,潛艇一旦出事,損失跟戰時也一樣,救援失事潛艇這方面的工作是不可以懈怠的。潛艇軍官查爾斯 鮑爾斯 莫森(Charles Bowers Momsen)決心不等待官僚機構動作,自己動手來解決這個問題。他經過一番琢磨,發明了一種用於潛艇逃生的單人使用裝置,被稱為「Momsen lung」。

這個裝置看來就像是一個帶著呼吸器的氣囊,呼吸器上有兩條裝有單向閥的軟管,氣囊預先充滿氧氣,其中還裝有一些用來吸收二氧化碳的鹼石灰。「Momsen lung」能為使用者提供一定時間的氧氣供給(氧氣被逐漸消耗,袋子里的氣壓也逐步降低),這樣艇員就可以有相對長的時間來進行減壓,深度大一些也不用怕了。這個裝置唯一一次在實戰中運用是在很久以後的1944年,這一年的10月25日,美軍潛艇「刺尾魚」號被日軍擊沉,九名艇員戴上了「Momsen lung」順利逃生,但隨後就被日軍俘虜,不過他們都在戰俘營中熬到了勝利的那一天。

▲英國裝備的MK10是比較先進的潛艇逃生設備(Submarine Escape Immersion Equipment - SEIE)

大西洋另一邊的英國在單人逃生用具方面走上了另一條路。1946年,皇家海軍下屬的潛艇脫險研究委員會在研究了二戰前後幾十次潛艇失事和逃生的檔案後,發現從水下快速自由漂浮上來的成功脫險者佔三分之二,使用減壓裝具成功脫險者只有三分之一。這個數據乍看違反直覺,但仔細分析還是有道理的——人得上減壓病是因為高壓下溶於血液的氮氣在減壓後大量析出導致的,而氮氣溶於血液需要一定的時間,只要時間夠短,氮氣還不來及溶解,人就浮出水面,自然也不會有癥狀了。大致的規律是,在60米水深中停留時間不超過3分鐘,如果20秒鐘內上升到水面,只要再採取措施讓肺部不至於因氣體膨脹而爆裂,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也不會得減壓病。

穿著這種逃生服,需要從逃生艙口脫離潛艇,請注意上圖中淺色線條勾勒出的一個罐子形狀,人要先鑽進這個「匣套」裡面,放入海水,然後才能打開蓋子鑽出去。

根據這種規律,英國海軍研製了與美國思路相反的單人自救裝備,1970年7月,英國海軍在馬爾他島附近進行了脫險試驗,試驗證明,自救深度可達182米,共進行47人次均獲成功,從而創造了不依賴外界自救的最深記錄。這種不減壓直接上浮的辦法俗稱「快漂」,優點是高壓暴露和水中停留時間短,脫險服結構簡單,易操作,缺點是艇內必須常壓,高壓暴露時間必須在時間極限之內。

英國的MK10型是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潛艇人員自救「快漂服」,雖然看上去像潛水服,但只有一層,配有充氣救生筏,結構簡單、容易穿著、保暖性能也不錯。艇員在調壓艙內快速加壓至外界水深,然後上升出水。上升過程中,脫險服頭罩內的空氣不斷膨脹,人能保持正常呼吸。MK10曾創下過183米的脫險紀錄,現已有包括美國在內的22個國家海軍裝備了MK10。2008年,中國海軍也引進了這套脫險服,並派員到英國學習,已經掌握這種先進的自救逃生方法。

▲這位發明了救生鐘的麥凱恩後來也是海軍中將,當時他還只是個少校

靠艇員自救有反應快,不用等待的優點,但同時也有深度受限(最大不能超過180米,最好是30米)、人員易受海洋生物傷害、上浮後容易漂走,位置不確定等缺點。假如失事潛艇還堅持得住,那麼通過某種裝置對接到潛艇,人不用接觸海水,直接撈上來,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如果再想辦法能夠讓潛艇再堅持得時間更長一點,就更不錯了,於是就誕生了潛艇救援艦這麼一個新艦種。在這方面,依然是美國走在前面,上面那位軍官莫森和另一位軍官艾倫 羅克韋爾 麥凱恩(Allan Rockwell McCann)一起又發明了潛艇救援神器之一「救生鍾」。

救生鍾實際上是潛水鐘(diving bell)的一種,潛水鐘並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古已有之,也是潛艇未發明前人類能夠長時間潛水的少數工具之一,這兩位未來的海軍中將一起鼓搗出來的是在潛水鐘原理基礎上的改進品,美國海軍稱之為「McCann Submarine Rescue Chamber」,即「麥凱恩潛艇救援艙」。1929年,第一艘 ASR 級潛艇救生船服役,後來共建造了24艘,每艘搭載一台潛艇救生鍾。

這種救援艙很快就顯示了其價值,1939年5月,「角鯊」號潛艇(Squalus SS-192)搭載了56名海軍人員和3名造船工人,離開船廠前往大西洋海域進行例行的下潛測試。23日上午,由於主通氣閥發生故障,卡死在打開狀態,導致潛艇後部的機艙和電池艙大量進水,進水之多連關閉的水密門也被擠破,倖存人員只能逃往艇艏,艇長奧利弗·佛朗西斯·納坎中尉果斷下令關閉了最後一道重達三百磅的水密門,暫時保住了剩下33人的性命。

角鯊號最終以頭朝上的姿態沉入74米深的海底,幸運的是,正好還有一艘同型潛艇大頭魚號在附近訓練,很快發現了角鯊號釋放的救生浮標,並通過浮標上的電話與倖存人員取得了聯繫。由於確定位置及時且準確,美國海軍迅速展開救援,第二天凌晨,獵鷹號(Falcon)救援船花了18個小時從300公里以外的紐約趕到,指揮救援的正是發明了「Momsen lung」的那位莫森(又是他……),這時他還只是一名中校。

在沉底的潛艇中熬過了黑暗而寒冷的一夜後,倖存者們終於盼來了救星。莫森中校先派遣潛水員下水確定了角鯊號的位置,並在艇殼上綁上鋼纜做了標記。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莫森中校決定使用「麥凱恩救援艙」。24日中午11點30分,獵鷹號放出潛水鐘,在潛水員的協助下,經過1小時17分鐘的下潛,潛水鐘終於成功地與角鯊號艇首甲板的艙蓋對接。

救援行動一直持續到25日凌晨,潛水鐘四次下潛,分批救出了全部33名倖存者。救援角鯊號是一個標誌性事件,證明了潛水鐘在潛艇救援方面的價值和有效性,從此潛水鐘成為各國救援力量必備的設施。角鯊號潛艇後來被打撈起來重新修復,改名為旗魚號(Sailfish),並且參加了太平洋戰爭,而且創下了美國潛艇首次擊沉日本航母的紀錄(1943年12月3日),「受害者」是沖鷹號以及其上的1250名鬼子。湊巧的是,沖鷹號上還捎帶了21名美軍戰俘,他們來自上個月被擊沉的美軍潛艇大頭魚號——這正是四年前救了角鯊號一命的「恩人」,雖然最終只救上來一個,也算是「報恩」了吧。

▲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上的逃生匣套

冷戰時期,美蘇爭相發展核潛艇,蘿蔔快了不洗泥,追求數量和速度就免不了要影響質量,美蘇雙方在這段時間都出過核潛艇事故。1963年4月10日,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在美國科德角附近海域沉沒,129人遇難,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核潛艇失事。1968年5月22日,「天蠍」號核潛艇在前往迦納利群島途中沉沒在大西洋中部,艇員99人無一生還。不過美國在冷戰中損失的核潛艇就這兩艘,而1970年以後沉沒的12艘核潛艇則100%均來自蘇聯和俄羅斯。

▲俄羅斯海軍885型核潛艇「北德文斯克」號上的救生艙,蘇聯時期與之類似

蘇聯也知道自己的潛艇在可靠性上差點,所以在核潛艇上設計了一種「彈射座椅」,也就是一種整體式的救生艙,位於指揮塔中部,最多可供10至20人逃生所用。這東西就像汽車上的安全氣囊一樣,誰都不願意有使用它的機會,但是該來的躲不過,這個東西最終還是用上了。

1989年4月7日,蘇聯К-278「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在返航途中經過距挪威海岸340公里處的外海時發生火災,處於下潛狀態的潛艇立即關閉反應堆並上浮到海面滅火,但火勢未能得到控制,還導致高壓空氣設備爆炸,本來已經上浮的潛艇又以尾部向下的姿態下沉,此時已經逃到甲板上的艇員紛紛跳海,仍在艇內救火的人則鑽進了指揮塔上的救生艙逃生,最終有27人獲救,「共青團員」號最後沉入一千多米深海底。在倖存者中,通過救生艙獲救的人占多數,說明這種方式還是有一定效用的,當然不利之處也很明顯——要佔用潛艇內部寶貴的空間。

▲蘇聯「涅帕河」級救援艦,可以獨立將一艘潛艇提升出水,實在是戰鬥民族的風格

▲蘇聯時期建造的「厄爾布魯士山」級潛艇救援艦排水量高達兩萬噸

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在潛艇質量、可靠性和維護保養方面多有欠缺,僅1970年到1990年這20年間,光是核潛艇出過338起事故,導致750名官兵死亡。這個問題當然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所以蘇聯就只能用後期搶救的辦法來彌補差距,搞出了不少潛艇救援艦——不怕事故多,咱有救援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還一直用著蘇聯時期留下的一艘「厄爾布魯士山」級潛艇救援艦「阿拉茨加」山號(首艦已退役拆解),此外居然還有一艘沙俄時期留下的雙體潛艇支援艦,但這些救援艦自己都不一定靠譜,不僅外表銹跡斑斑,還曾發生過火災和各種小事故……

說到潛艇事故,大家印象最深,也是時間最近的一次,一定非「庫爾斯克」號莫屬了,剛剛進入新世紀的2000年8月12日,這艘一萬多噸的大號潛艇在巴倫支海演習時因魚雷爆炸而沉入一百多米的海底,按說這個深度還是在能救援的範圍內,但當時的俄羅斯剛剛有所恢復,海軍還是一團糟,再加上事故實在太爆烈,最終俄羅斯自己的救援艦一個人也沒救上來,最後的打撈還由「老外」來完成的。

▲說來也有意思,這種小潛艇原本就是用來救援大潛艇的,還參加救援庫爾斯克號行動,但這次自己也需要救援……

2005年08月04日,一艘俄羅斯AS-28小型潛艇在堪察加半島東海岸的別廖佐瓦亞灣海域執行任務時誤入漁網,導致螺旋槳被漁網纏繞(海帶纏潛艇?),當潛艇試圖擺脫時,又把用于海岸監測的水下天線上的纜繩繞進了螺旋槳,而且這根天線還是用60噸重的錨固定在海底,這下子就徹底被困住了。這一回俄羅斯吸取了庫爾斯克號的教訓,馬上向英美日等國求助,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也前往壓陣。最後是英國的「天蠍座」無人潛艇器清除了漁網和纜繩,在水下熬過3天後,7名艇員得以生還,相比庫爾斯克號上的冤魂,他們已經很幸運了。這事還有一個後續——俄羅斯政府一看英國這小東西管用,當即拍板,買!

▲義大利海軍裝備的救生鍾

美國基本上走了一條跟蘇聯不同的道路——不出事故才是最好的救援,所以在冷戰時期損失掉兩艘核潛艇後,美國把注意力放在了提高質量和可靠性方面,1970年代以後就沒有再發生過核潛艇沉沒事故。當然這不是說美國就不重視救援,相反,美國海軍在潛艇救援方面從來就沒有放鬆過,在庫爾斯克號發生事故後,本著別人生病我預防的原則,美國立即從英國進口了一批MK10快漂服裝備到潛艇部隊,至於潛艇救援艦之類的裝備也是一應俱全。

與蘇聯解體後衰落收縮的俄羅斯不同,美國海軍的潛艇依然在全球範圍內部署,一旦有潛艇失事,就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所以美國海軍除了裝備救援艦、潛水鐘這樣的傳統救援裝置之外,還研發了一種能夠空運的深潛器「神秘」級(Deep Submergence Rescue Vehicle——DSRV),共製造過兩艘,其中一艘「阿瓦隆」號已經退役,陣列在加州的一個博物館裡,現役只有唯一的一艘「神秘」號。這種深潛器相當於一個可以自航的潛水鐘,重36噸,底部可以對接潛艇(各種角度,潛艇姿態歪斜也可以對接),潛深1500米,航速4節,能容納24人。

當潛艇發生事故時,這種深潛救生器可以用運輸機快速抵達最近的海港,然後藉助盟國的力量或者用美國自己的船運往事發地點進行救援。因為這種DSRV被設計為可脫離母船作業,所以用什麼船運也就無所謂了,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反應速度,對盟友的要求也比較低——反正只要有個差不多的船就行(救生鍾也可空運,只是對船的依賴性相對大一些)。因此,別看只有一艘,憑藉超強的機動性也能在全球範圍內保障自家潛艇,也可稱之為救援「全球到達」。當然,DSRV也是在發生嚴重事故時才用的上,概率其實很小,所以和平時期一個也就夠了。

▲926型的三艘——「海洋島」號、「劉公島」號、「長島」號(從上至下)

中國的潛艇救援艦相對起步比較晚,因為先得解決潛艇夠不夠用的問題,所以1970年代中期前潛艇部隊基本只能靠自救。1976年,首艘國產925型(「大江」級)專用潛艇救援艦「崇明島」號下水,結束了中國沒有潛艇救援艦的歷史。925型共製造三艘,除「崇明島」號外,還有「永興島」和「長興島」,正好一個艦隊一艘。925型上裝備有國產深潛器兩具和潛水鐘,能救援深度在200米,側傾30度的救援,搭載兩架直升機。

進入新世紀後,又有三艘更加先進的926型潛艇救援艦陸續裝備海軍,926型採用全電推進,裝備了從英國引進了先進的LR-7型深潛救援器,能夠為失事潛艇供氧、供氣、供電、供藥品,具備遠洋救援能力。此外,三大艦隊中凡是帶「救」字的艦船,都有類似功能,比如「南救511」(還是三體船哦)、「北救137」、「東救335」(也是三體船)等等。

▲中國926型潛艇救援艦的日常,弔掛的小艇即為從英國引進的LR-7

無論哪個國家,所擁有的潛艇都是重器,需要仔細維護,精心保養,而那些長年操縱潛艇的軍官和水兵,就更是無形而巨大的財富,這也是為什麼只要有潛艇,就得配上救援艦,並且要優先救人的原因——只要有人在,一切皆有可能。實際上,以人為本應該成為每一個國家,每一支軍隊,每一個單位,每一個組織的根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二戰中的日本把自己的飛行員視為消耗品,加速了自己的滅亡;冷戰中的蘇聯不重視人的價值,不僅在美蘇對抗中落於下風,還被自己的人民拋棄,最終落了分崩離析的下場,這些現實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對於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講,你自己就是最豐厚的財富,你的理想就是核動力,人還在,就有無限的可能,你的親朋好友,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會成為你的救援艦和補給船,只要動力不竭,就只管奔向理想,放心遠航……

參考資料

《潛艇救生一席談》 兵器知識2015年第7期

《各國失事潛艇及脫險救生情況》 海軍醫學1995年 第13卷 第1期

《漫談失事潛艇救援技術》 當代海軍 2005年第10期

科羅廖夫的博客

點兵堂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槍械戰刀炸彈坦克!看看美國最全副武裝男的最牛軍火庫
美國黑人男子Facebook發布隨機槍殺路人視頻 因「對女友很生氣」
中國人酷愛龍蝦 美國漁民因此保住飯碗
美媒揭秘中國特種部隊:世界級戰力 常被派海外
美國副總統訪韓顯示兩國同盟「堅不可摧」

TAG:界面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軍事|大洋海底撈:潛艇遇難沉底怎麼辦?且看美英俄中各施解數
什麼才是純正的「Made in Italy」義大利食品?官方認證遇難題
iPhone8外觀曝光 三星Note 8屏下指紋識別遇難題!
R.I.P.!華裔登山客DongYing Qiu確認遇難 死前摔下20米高冰雪瀑布
iPhone 8無線充電遇難題,蘋果陷入「恐慌」
曼徹斯特街頭合唱Oasis悼念恐襲遇難者,英空軍用「愛的炸彈」轟炸IS,不愧搖滾之城!
Uber在水逆!其CEO雙親乘船遭遇突發事故:母親遇難
供應商腦子短路:iPhone8 OLED面板生產遇難題 恐延期上市
UberCEO髮長文悼念亡母 遇難前拒絕了母親的遊玩邀請
GIF趣圖:大聖又遇難了,趕緊找菩薩幫忙
[視頻]巴西兩遊客海邊自拍遭海浪襲擊 一人不幸遇難
VICE 賴床簡報:奧蘭多槍擊遇難者葬禮遭抗議 白翼天使來解圍
王嘉爾TWICE秀智2PM婚禮上偶遇難得同框照引熱議
科學探索:宇航員在太空中遇難怎麼辦?屍體將作為太空垃圾處理?
戶外遇難,你以為喊SOS就有用了嗎?還得靠它
倫敦大火已致12人遇難!高樓發生火災我們該怎麼辦?
Uber創始人的母親在划船事故中遇難 父親受傷
摩拜全面接入微信 ofo境遇難堪有待突破
南京大屠殺後,日本怎麼處理中國遇難者屍體?看後令人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