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鑄劍如鑄心——台灣青年鑄劍師的「志業」

鑄劍如鑄心——台灣青年鑄劍師的「志業」

新華社台北4月17日電(記者馬玉潔)松垮的馬尾,粗布衫,棉布鞋。32歲的陳重智和同齡人有些不一樣:他習武、練字、戒夜酒,遵循傳統的生活方式,只為了尊重自己的職業——鑄劍。


陳重智出生在台灣台中市沙鹿鎮,他說鑄劍是他的「志業」。


他的祖父、台灣知名鑄劍大師陳天揚年輕時偶然與大陸的少林師傅結緣,並研習鑄劍。自此,陳家已經三代為鑄劍師。

陳重智從小跟祖父母生活,看祖父鑄劍,卻一直對這門古老的手藝提不起興趣。15歲時,他被祖父「逼著」開始學習鑄劍,因為「不鑄劍就進不了家門」。


直到22歲,他才真正愛上了鑄劍。「當時我做出了一生中的第一把劍,收藏家很喜歡,非要不可,我突然感受到了鑄劍帶來的喜悅,原來一把劍可以讓人那麼開心。」陳重智說。


陳家遵循古法鑄劍。一把劍從選鋼、鍛造、淬火、打磨、雕刻配件到組裝,完全由純手工完成。他一次做十把款式類似的劍,費時半年。


陳重智的客人來自海峽兩岸,遠至德國、瑞士和法國。這些人或是武術愛好者,或是藏家。

做劍要見人,這是陳重智的堅持。「客人下訂單時,必須與我見面。他至少要對劍有深入的認識,這樣他拿到劍後才會用心保養。」陳重智一邊說著,一邊給手邊的寶劍擦拭、上油。「而我需要看看這個人的身高,與他握手,感受他的手掌大小,這樣做出來的劍才能稱手。」


低成本的工業化批量生產,已經把許多傳統技藝逼入了瀕臨失傳的邊緣,但陳重智卻發現,如今向他「請」劍的人越來越多。


「近些年,大陸在積極推動傳統文化復興,全球熱愛和了解少林功夫的人也更多了,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向我『請』劍。」習武之人不說買劍,用「請」字表達了對劍術文化的尊重。


相對於高效率的機械制劍,陳重智依然選擇堅持傳統手工藝。「用機械就沒了溫度,沒了感情,機械和手工並沒有孰好孰壞,就是一種執著吧。」


這種執著約束著他的生活。每次鑄劍先禮佛,這是一種儀式,更是「尊敬自己,尊重自己的專業。」

「生氣時不磨劍,因為人的氣會影響劍的神。」他說。


為了做出一把好劍,陳重智研習各種傳統中國武術,平時也練習書法。「如果本身不懂劍術,就做不出一把合手的劍。」


鑄劍十年,陳重智做了大約200把劍。他的祖父一生則鑄造了上萬隻劍。


為了進一步弘揚傳統中華文化,陳重智將祖父和自己鍛造的寶劍拿出去做展覽,並免費在當地教授武術。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傳承家族的這份手藝。


「做劍不像做iPhone,做劍代表的是在寶劍里注入精神和附加價值。」陳重智說,「希望我的劍能維持傳統,維持鑄劍文化最本真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網 的精彩文章:

基因檢測「神探夏洛克」問世
向「超級細菌」宣戰
新系統可提高懸崖落石風險評估的效率
「彩色蝸牛」成孩子們的新寵,專家卻說……
《人民的名義》國外圈粉!外國網友:看完一集還想看

TAG:新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國工匠:沙場亮劍 雕琢鑄心的80後航天巧匠孫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