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徹底破除「以葯養醫」,北京醫改算成功嗎?

徹底破除「以葯養醫」,北京醫改算成功嗎?

醫改永遠在改,


而醫患矛盾一直無解

徹底破除「以葯養醫」,北京醫改算成功嗎?


如果有什麼話題是新聞界永恆的主題,醫改可以算一個。從「老醫改」到「新醫改」,醫改永遠在改,總不乏爭議和博弈,而醫患矛盾一直無解。


正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4月8日,又一個關鍵節點到來了。北京正式在3600餘家醫療機構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自此,挂號費、診療費在北京成為歷史,藥品將以醫院進價向患者銷售,多項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將體現醫生的價值。


醫改年年改,徹底破除「以葯養醫」這還是第一遭。央視評論說,其實是把常識改回來了:醫生是看病的,不是賣葯的;醫務人員應該根據自己的專業水平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而且是多干多得、水平高的多得、規規矩矩的多得。

過去「以葯養醫」雖然也承認醫生勞動價值,但那是推銷藥品、檢查的價值,是把醫生當成了一種推銷員的角色。醫事服務費的實施,則強調純粹醫療,讓醫生回歸專業,讓醫生多年訓練的思想勞動價值得到承認。


從深層次說,這是一種經濟關係的變更。取消15%的藥品加成,是理順醫患之間的經濟關係;設立醫事服務費,專家變貴了,大家在挂號前就會掂量掂量自己的病情,這是理順患者和患者之間的經濟關係。


可見,此次醫改不僅是破除「以葯養醫」,更是專業主義的回歸。不過,常識回來了,大家期待的滿意度就會上來嗎?還真不一定。


醫療改革中的「政府派」與「市場派」之爭由來已久。起初,是計劃經濟體制下低質量的醫療備受詬病,推動了市場化;2005年以後,「醫療市場化」又被千夫所指,中國醫改不得已重新擇路。然而,另一種偏狹又應運而生,即以看病便宜來判斷醫療本身。


「以葯養醫」改革從2008年開始著手破題,首選的解決方案是「藥品的統購統銷」。這種類似當年糧食購銷體質的改革,雖然減少流通環節,卻造成回扣橫行。政策縮手縮腳,病根不除,改革成了用一種不合理手段來彌補另一種不合理手段。

在舊利益鏈沒有打破的前提下,越是大量的財政投入,醫改反而更難。一邊是藥品價格虛高不下,要確保患者看得起病。另一邊,又不能挫傷藥品生產企業的積極性。還要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各種掣肘,亟需破冰。


北京醫改,可謂順應潮流,然而免不了也有雜音。類似於醫事服務費這樣的新鮮事物,老百姓接受起來恐怕有個過程。比如,北京醫保可以定額報銷其中的40元,外地患者如果全部自掏腰包,這筆費用又發生在診療活動前,患者對這部分支出難免會非常敏感,對診療過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醫事服務費也遠不是看一個門診號給醫生多少錢的概念,該怎麼分配需要精打細算。北京的醫改新政剛剛鋪開,各醫院是否有合理有效的管理細則,關係到改革的成敗。


新政的目的是既體現醫療公共用品的福利性質,又讓市場的微觀主體發揮作用。然而,任何新政也都要警惕「打地鼠」怪圈,不能按下葫蘆浮起瓢。用《人民日報》社評的話說,要想啃下醫改這塊硬骨頭,不僅要扭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還應打好組合拳,進一步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


北京醫改,仍不能輕言成功。只有它變得更成熟,才能成為全國醫改標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那些借錢旅行的人,是為了朋友圈的一時虛榮嗎?
楊潔逝世,經典版《西遊記》會是絕響嗎?
要是中國男人都像他那麼有分寸感就好了
從千萬年薪的時尚博主到創業狗,她說世界上最大的謊言是「你不行」
質量缺陷投訴最多的汽車品牌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