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漢武帝文武一生,內修法度,外攘夷狄。當他把目光轉向茫茫戈壁,雄心萬丈,豪情頓生:何日一雪大漢和親之恥?而誰來做他的大將軍?誰為他馳騁沙場,開疆擴土?風雲際會,他發現了愛妃衛子夫的弟弟,姐姐平陽公主家中的騎奴衛青。一個窮苦孩子,為什麼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又是怎樣在漢匈戰爭中,屢建奇功,官拜大將軍?


起於塵埃成金身


衛青成長之路,要從建元二到三年間(前139—138)後宮中一起濫用私刑案說起。

建元二年春,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被順道來平陽公主家遊玩的漢武帝寵幸並帶回宮中。原來在平陽公主府擔任騎奴(以奴隸身份充當騎兵侍從)的衛青,也因此到了建章宮。


不久,衛青被秘密逮捕,有人要殺掉他。可憐衛青剛剛見識皇家威儀、似錦繁華,就要慘遭毒手。衛青危在旦夕,陰森的牢獄之中突然現出曙光。


原來是他的好朋友公孫敖。公孫敖,義渠(秦國西北最大的一支少數民族)人,當時是漢武帝的騎郎(騎兵侍從)。衛青進宮,兩人年齡相仿,又有共同語言,過從甚密。也許是騎馬遊玩尋不著衛青,也許是宮中巡視的兄弟發覺了蛛絲馬跡。公孫敖義無反顧,帶領幾名壯士直衝囚禁密室,救出了衛青。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衛青當時只是建章宮的普通侍從,老實本分,他能得罪誰呢?誰又敢對皇帝愛妃衛子夫的弟弟痛下毒手?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如果衛青遇害,誰是最痛苦的人?當然是他的親姐姐衛子夫!那麼,誰最希望衛子夫痛苦?當然是與衛子夫爭寵的皇后陳阿嬌,還有陳阿嬌飛揚跋扈的母親長公主劉嫖!


原來衛青不自覺地捲入了一場後宮之爭:衛子夫入宮,受寵,懷孕,使得皇后陳阿嬌妒火中燒,卻無從下手。如果在平陽公主府中,長公主或許不好明目張胆;衛青此時身處長公主能夠施展拳腳的宮中,她就好下手了(大長公主聞衛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時給事建章,未知名。大長公主執囚青,欲殺之)。


奇怪的是,衛青被囚之後,表現出超人的忍辱負重和寬宏大量。即使日後官拜大將軍,衛青對此事也隻字不提。


事關生死,衛青卻採取「冷處理」,等閑視之。這是為什麼呢?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還是純屬膽小怕事,息事寧人?其實,衛青既不想冤怨相報,也並非驚弓之鳥;一切緣於自身的無奈與自卑。

人的個性很大程度上受少年時代的境遇影響。比如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仍然擺脫不了早年的流寇習氣,開口就罵人。衛青到底有怎樣的身世背景,左右了他的人生態度呢?


>>>>


第一,私生子。


衛青字仲卿,平陽(今山西臨汾)人。他原本並不姓衛,其父鄭季是當地的一個縣吏,被派到漢武帝的姐姐平陽侯家做事時,和平陽侯的婢女私通。這個婢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說是「侯妾衛媼」,《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說是「家僮衛媼」。「侯妾」和「家僮」是一個意思,即平陽公主家的傭人。


衛青成年之後,有一次到甘泉宮,遇到一個髡鉗之刑的囚徒(鉗徒)。此人聲稱自己懂得相面術,執意給衛青算一卦。望聞問切一陣,鉗徒鄭重其事地說:你將來是貴人啊,官可以到封侯。衛青既未欣喜若狂,也無誠惶誠恐,淡淡一笑:我一個家奴生的孩子,不挨打就知足了,怎麼可能妄想封侯呢(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罵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古人講述貧寒者發跡,每每出現仙人指路,如:張良的黃石公授書;漢武帝外婆臧兒的「兩女當貴」;漢武帝之母王娡的「夢日入懷」,多半是後人的附會。誰能體會成事者背後的艱辛,誰能讀懂衛青一笑里的凄涼?


衛青是鄭季和衛媼的私生子,本該姓鄭。由於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被皇上寵幸,所以衛青不用親生父親的「鄭」姓,而改用母親的「衛」姓(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


衛媼有六個孩子:長女衛君孺,次女衛少兒,三女衛子夫,長子衛長君,次子衛青,還有一個衛步廣。早年,衛媼一家窮得揭不開鍋。無奈,只好送衛青到他的生父鄭季家中。鄭季明媒正娶的夫人當然對衛青沒有好臉色。鄭季自己出軌在先,自知理虧,只好讓他的拖油瓶娃娃上山放羊。衛青的兄弟姐妹也瞧不起他,對他呼來喝去,百般欺凌。


母親養不起,父親不疼愛。私生子衛青從此堅強早熟,養成了謙卑隱忍的個性。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


第二,騎奴。


衛青成人後,又回到平陽公主府邸,做平陽公主的騎奴(騎兵侍從),身份還是奴僕。


然而,衛青的騎奴身份也給他帶來機遇:一是騎奴必備的武功和精湛騎術,使他有能力擔綱將來大將軍之職。二是使平陽公主對他非常了解,以致再婚時選中衛青。


當然,真正改變衛青一生命運的,是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


衛青少年坎坷,但機遇也與坎坷並在。何況,他從小就是個知高知低的孩子。在他心中,總有一種誠惶誠恐的感恩之心——感謝上天,感謝皇帝。


無論如何,衛青被抓,阿嬌母女對衛子夫的嫉妒之心暴露無遺,也使漢武帝對阿嬌母女更加不滿。


漢武帝索性把衛青提拔為建章監(建章宮的管理者),並加封侍中(皇帝的侍從)。這無非是向阿嬌母女以及其他再圖不軌者亮明:我就是衛家的後台老板!


衛子夫得寵,衛家人人受益:衛青的哥哥衛步廣幾天中受賜千金,衛青的同母姐姐都嫁得金龜婿。大姐衛君孺,嫁給太僕公孫賀;二姐衛少兒曾與陳平的曾孫陳掌私通,武帝就把陳掌招來,賞賜兼提拔。後來,漢武帝又升衛子夫為「夫人」(嬪妃的一級),提拔衛青做太中大夫。公孫敖因為營救衛青有功,也沾了光,蒙武帝多次提攜,備受尊崇。

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后陳阿嬌積怨爆發,竟然用巫蠱詛咒衛子夫。害人終害己。一隻怨毒的蠱娃娃,對當事人毫髮無傷,倒是把阿嬌自己拉下了皇后之位,打入長門冷宮。而衛子夫更是萬千寵愛在一身。愛屋及烏,衛青因此更得漢武帝信任和重用。不過,漢武帝和衛青都清楚,做外戚,只是一時風光;做能臣,才是一生榮耀。僅僅依靠裙帶關係,衛青就官運亨通,榮華顯赫,必然難以服眾。皇帝只能為你指方向,造聲勢,要想在朝中站穩腳跟,衛青還得靠自己建立功業。


蕩平龍城冠群臣


元光六年(前129),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張家口市),以報馬邑前恥。


為挽回馬邑之謀的失敗局面,打擊匈奴的瘋狂報復,漢武帝親自部署戰略計劃。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一萬騎兵,分別從上谷、代郡、雲中、雁門出擊,攻打匈奴。


這是馬邑之謀後,漢武帝第一次主動出擊匈奴。


此次出兵,公孫賀一無所得;公孫敖損失七千騎兵;李廣兵敗被俘,所幸最後逃回。漢武帝將損兵折將的公孫敖、李廣投進監獄。按照漢法,他們本當斬首,後因兩人繳納贖金,被廢為庶人。


四路人馬唯獨衛青立功,被封為關內侯(有食邑無封國的侯爵,屬於漢代軍功爵制的第二等)。


衛青立了什麼功呢?他直搗龍城,斬殺匈奴七百(青至龍城,獲首虜七百級)。這是頭功!雖然殺敵不多,但意義重大。


>>>>


一、震憾。

衛青戰績並不輝煌;但對匈奴人是個極大的震撼。此前,漢匈之間雖時有衝突,但都在漢朝邊境交戰,漢軍從未深入匈奴腹地。這一次,衛青竟打到龍城,攻入匈奴的王廷。這對於匈奴,是一個讓人十分不安的信號:原來安全的匈奴腹地,今後也可能為漢軍經常光顧——整個匈奴領地再也沒有安全可言。


>>>>


二、激怒。


龍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匯合部落的王廷,是政治中心,更是宗教聖地。因而,衛青此舉使匈奴上下震驚之餘,無比憤怒。戰爭擴大不可避免。


>>>>


三、報復。


當年秋天,匈奴即數次侵盜邊郡,以雪龍城之辱。漢武帝急調老將韓安國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郡。


第二年(元朔元年,前128),衛子夫生下漢武帝的皇長子劉據,衛子夫晉陞皇后。是年秋,衛青領車騎將軍職,率三萬騎兵從雁門出塞,將軍李息從代地出塞,夾擊匈奴。衛青斬敵數千人。(車騎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將軍李息出代;青斬首虜數千人。)史稱「雁門之戰」。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出塞進攻,漢武帝只派衛青、李息兩人;老將軍李廣等名將一概未用。龍城之戰,漢武帝首次使用衛青,對其才能尚存疑慮。在對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的兵力分配上,武帝是一人一萬。而雁門之戰,漢武帝僅派衛青、李息兩人出征;而且,衛青所率軍隊由當年的一萬增至三萬;李息只是衛青的副將。這一變化,說明漢武帝對衛青的信任度大大提升!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雁門一戰,引來了匈奴更大規模的報復。


匈奴大舉入侵,殺死遼西太守;在雁門,又殺死和擄去幾千人。


僅一個多月,匈奴再次進犯上谷、漁陽。由於韓安國上書請求停止屯軍(駐紮軍隊。一邊駐守邊境,一邊墾荒種地),軍營中僅有七百多人,無法打退匈奴騎兵,只好退回軍營,匈奴掠奪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財物,揚長而去。


衛青出身騎奴,並未受過多少教育,讀過多少兵書,和他共事的有老一輩名將韓安國、李廣,也有同輩的青年將領公孫賀、公孫敖,為什麼他人接連失敗,衛青卻屢戰屢勝?


應時東風第一枝


論深謀遠慮、運籌帷幄,衛青不如韓安國;論馳騁疆場、經驗豐富,衛青不如李廣。然而,韓安國鬱鬱而終,李廣免死而贖為平民,唯獨少年衛青捷報頻傳。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


第一,才幹。


《史記·佞幸列傳》末尾言: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司馬遷認可衛青、霍去病二人的才能。衛青是外戚不假,可他是有才能的外戚。西漢一代不少外戚都得到過重用,但是,有些純粹就是因為自己是皇親國戚而受封賞,自身並無真本事。如王信是漢景帝皇后王娡的哥哥,被景帝封為蓋侯(卒立王夫人為皇后,其男為太子,封皇后兄信為蓋侯)。田蚡、田勝是王娡同母異父的弟弟,分別被封為武安侯、周陽侯(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後同母弟也……蚡弟田勝,皆以太后弟,孝景後三年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衛青不一樣。戰爭畢竟是戰爭,如何調兵遣將,如何進攻防守,如何整體協調……非將才不能勝任。龍城大捷,證明了衛青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

《資治通鑒·漢紀十》載:青雖出於奴虜,然善騎射,材力絕人;遇士大夫以禮,與士卒有恩,眾樂為用,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這是說衛青雖然出身微賤,但善於騎射,材力過人;與士大夫交往很注意禮節,對士卒很關心、很寬容,常施恩惠,因而大家樂於接受衛青的調遣。衛青本人又有將帥之才,故每次出擊都能立功。然後司馬光結論: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


此次出征前,衛青的才幹突出表現在他選擇龍城作為進攻對象。


為何要進攻匈奴王廷龍城?


一是不會無功而返。


這一方略非常大膽!龍城既然是匈奴祭祀祖先之地,不可能沒有匈奴人駐守。選擇匈奴王廷作為目標,肯定不會像公孫賀一樣無功而返。


二是不會遭受重大損失。


龍城地處匈奴腹地,從來沒有漢軍到達過。而匈奴人一貫是青壯年出征,老弱者留守。在王廷既能找到匈奴人,又無匈奴重兵,漢軍可以只管打,不用防。正如兵法所言: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李廣、公孫敖都敗在遭遇匈奴重兵,寡不敵眾。


衛青則不然,他選擇智取而不是強攻。


>>>>

第二,時代。


武帝時,漢朝對匈戰略由開國以來的被動防禦,轉為千里奔襲的主動進攻,轉為大規模騎兵軍團的機動作戰。衛青在漢武帝的親自部署下,熟練了新的作戰模式。這是需要英雄的時代,衛青生逢其時。


如果拿李廣比較,我們會看得更透徹。李廣有高超的射藝,個人能力勿庸置疑,但是,李廣終生不得志,重要原因就是他生不逢時。


文、景兩朝休養生息,在對匈關係中以防守為主。李廣曾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的太守,漢朝吩咐他的任務是防備匈奴,而非主動出擊,客觀上使素以奮力作戰聞名的李廣失去了很多建立戰功的機會。


武帝時代,開始採取千里奔襲、深入匈奴、主動進攻的戰略。而李廣已老,他沒有了衛青的朝氣,戰績自然不顯著。


元光六年(前129),衛青直搗匈奴龍廷,正是他順應戰略轉變,創造性應用戰術的結果。


>>>>


第三,運氣。


衛青最大的運氣,在於拿到了率兵出征的「令牌」。衛青從未上過戰場,只因姐姐受寵,而被特別關照。沒有漢武帝任將出征,衛青沒有機會成為抗匈名將。


我們不妨先看看李廣。

李廣是邊地宿將、名將,聲名顯赫。


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和衛青一樣,都帶一萬軍隊。結果,衛青一路未遇強敵,直搗龍城,李廣卻遭遇匈奴主力,兵敗被俘(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假如衛青遇到匈奴大軍,無疑,也會成敗兵之將;但是,惡運偏讓李廣趕上了。


再看看另外兩個年輕的公孫將軍。


一個是公孫敖,一個是公孫賀。他們也是各帶一萬軍隊出征,結果,公孫敖不順,損兵七千,自然是殺頭罪。公孫敖與衛青摯交密友,衛青首戰立功之時,他卻只能靠贖金買了條命。


公孫賀是衛青的姐夫,這次也無功而返。相對於李廣和公孫敖,他是幸運的;但相對於衛青,公孫賀還是背運。


從此以後,衛青屢戰屢勝,平步青雲,封侯拜將。同時,大漢軍中,呼聲最高的軍事天才——飛將軍李廣,黯然退場,又一次錯過封侯機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究竟是為什麼?


強烈推薦下面生活中你不可或缺的優質微信賬號,相信我,你會從中受益很多!


關注小貼士


回到微信主界面,找到右上角的「+」號,點「添加朋友」,在搜索框里輸入微信號即可哦!PS:不要搜索名字喲,只有通過這個唯一的渠道搜索微信號才能準確關注正牌的哦~


全球CEO部落


CEO智慧,王者精英,打造高端人脈交流平台,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活化人脈資源,匯聚信息並快速對流,讓人脈轉化為財脈商機.


常州驛站


網羅常州吃喝玩樂所在;本地新聞,匯聚常州人衣食住行精彩.有關常州最新旅遊攻略;特產小吃;歷史人文;盡收眼底.


漲資勢


複製搜索微信號:fxjdzw


這裡為你提供你不知道、想知道、不能不知道的新聞,還為你分享你不知道的生活小知識,健康知識,精彩視頻,傳遞正能量,為你每天不斷漲資勢


小方百科


傳播養生知識,分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幽默笑話、精彩視頻、健康飲食、美容養顏。崇尚健康生活,普及千年養生理念,關注健康,關愛生命,小方百科陪您每天學養生知識




同為將軍,李廣難封,而他卻平步青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漲資勢 的精彩文章:

她出身名門,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年過百歲,洒脫一生
52種罕見神秘生物,最後1個嚇死人!慎入!
明將楊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打的張獻忠寶藏盡失倉皇逃離明將楊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打的張獻忠寶藏盡失倉皇逃離
哪位美女皇后死後,皇帝仍開棺與之屍體交歡的?
千古謎團:為何從未發現元朝歷代皇帝的陵墓?

TAG:漲資勢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兩位武將,同為知己,同為將才,同樣名留青史,卻不同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