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病了現代人也病了 都該好好治治!I 逝者

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病了現代人也病了 都該好好治治!I 逝者


國醫大師顏德馨:中醫病了現代人也病了 都該好好治治!I 逝者

▲ 顏德馨,首屆國醫大師、顏氏內科第二代傳人、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同濟大學教授;2017年4


現在用真正的中醫方法看病的中醫正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讓人痛心的現象。「醫聖」張仲景如果活到現在,想必也會使用CT等現代化設備。望聞問切這「四診」之外,再增加一診,未嘗不可。但關鍵在於,不能丟棄傳統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賴設備和化驗單,中醫也就喪失了生命。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食物雖然與藥物一樣,都具有「四氣五味」,但食物的性質大都比較平和,如果說一種食品吃上幾天就能讓人的血脂、血壓明顯變化,那是無稽之談。食療養生的確有助改善體質,但通常都需要長期食用,才會見效。

本文綜合自《解放周末》2010年、2014年的兩次採訪,有刪節。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

解放周末:現在許多電視節目似乎很熱衷於鼓吹食療養生:與吃藥相比,食療更為簡便易行。對於這一現象,您怎麼看?

顏德馨:中醫自古就認為,治療疾病應「先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可見,食療有一定的作用與價值。但近來,那些偽大師、偽中醫誇大了食療養生的作用,誤導了不少人。

解放周末:最為人熟知的說法就是:「吃進來的病,能吃出去。 」

顏德馨: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食物雖然與藥物一樣,都具有「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性能,寒涼食物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等作用;溫熱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的作用。

但食物的性質大都比較平和,如果說一種食品吃上幾天就能讓人的血脂、血壓明顯變化,那是無稽之談。食療養生的確有助改善體質,但通常都需要長期食用,才會見效。

解放周末:養生沒有捷徑,必須細水長流。

顏德馨:是的,萬萬浮躁不得。比如當今常見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大多是長期飲食不當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怎麼可能指望用一種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只有改變飲食習慣、平衡營養、增加運動、調整起居、消除病因,才能逐步改善。

解放周末:很多人熱衷於食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覺得食物安全,沒有副作用。

顏德馨:剛才說到,食物都有「四氣」和「五味」。辛、甘、酸、苦、甜這五種滋味各有作用,即所謂的「辛散、甘補、酸收、苦降、咸軟」。食物還有補和瀉、陰和陽的屬性,所以食物的搭配也存在配伍的講究。

更何況,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病情的人的飲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體質,盲目跟風,只追求所謂的功效,卻不管自己是否適合吃,那麼食物也會致病。


這樣的保健品 讓我感到傷心

解放周末:包括食療養生在內的各類養生方法之所以受到追捧,與眼下五花八門的養生書籍的熱賣不無關係。

顏德馨:養生不能「按書生活」。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不可盲目照搬書本。

解放周末:現在,只要和養生、中醫掛上鉤的,特別是貼上「秘方」「秘訣」標籤的書,都能賣得很火爆。

顏德馨:不得不指出,現在的「養生市場」亟需有關部門加以規範,無論是電視節目、書籍刊物,還是養生產品,可謂良莠不齊。你看看這個,連藥材也被「快餐化」了。(顏老把一袋印有能補血養顏字樣的「即食阿膠」遞到記者面前,這種阿膠被製成像糖一樣的小塊包裝。)這樣的保健品,讓我這個搞了一輩子中醫的人感到傷心。

阿膠的確能補血,特別適合有虛勞之證的人,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吃,它有一定的禁忌。更何況,阿膠怎能即食?必須用酒烊開,才能入葯,起到應有的效用。這些傳統都是有學問的,豈能隨便改掉。

解放周末:那養生到底有沒有「秘訣」,能不能談談您的心得?

顏德馨:養生沒有捷徑,也談不上秘訣,無非是遵循那些最樸素的道理。我認為,生命在於「流動」。

我的晚餐基本上都吃粥或稀飯,粥里從不加所謂的食療藥材。對老年人來說,要盡量吃得清淡些,口味過重,會內損臟腑。飲食宜溫熱、熟、軟,最忌生冷粗糙。

老年人的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已經衰弱,而且大多牙齒不好,吃粗糙的食物容易損傷腸胃。我也從不亂吃補品,通常就是服一些剛才提到的活血化淤運脾的葯,做到「每餐必飢,每食必喜」。

解放周末:每食必喜,是否意味著吃飯要帶著好心情?

顏德馨:哈哈,也可以這麼理解。剛才說到開膏方的原則是「胃以喜為補」,其實日常飲食也是如此。「胃喜」是一種心理狀態,有食慾很重要,勉強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古時就有名醫提出,不必過分苛求膳食的設計,病人想吃什麼就應該補什麼。無論是藥物還是食物,倘若食後胃中覺得舒服,則益於人體。否則即使是吃山珍海味,如果食後不適,脾胃運化不佳,反而對人體不利。飲食不過量,不吃不消化、「胃不喜」的食物,一切以「喜」為界,就是我的飲食之道。


現代人過分注重食葯 忽視了精神調養

解放周末:您剛才說,您的養生心得是生命在於「流動」,除了飲食, 「流動」還體現在哪些方面?

顏德馨:從宏觀來看,養生是一種文化;對個體來說,就是追求一種心境。保持流動的心境,歸根到底是為了追求平衡,既包括心理的平衡也包含生理的平衡。

解放周末:在「流動」中「平衡」。

顏德馨:所謂「流動」,就是不吃增加腸胃負擔的食物、不穿過於臃腫厚實的衣服,因為衣著寬鬆,才能保持全身氣血的暢流。選擇衣服時,我還比較注重衣服的顏色,顏色也會影響心情。當然,流動還包括適當的運動,每天散步半小時以上,是我多年的習慣。

解放周末:使心情保持「流動」,似乎更為不容易。顏德馨:是的。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換句話說,就是情緒如不加以控制,太過激烈,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失去平衡。解放周末:樂觀者長壽。

顏德馨:正是如此。精神舒暢,血液循環才會好,生理的各項功能才能保持旺盛。

解放周末:中醫講求「精、氣、神」三者的平衡,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是養生的一大要義。

顏德馨:沒錯,「精、氣、神」被歷代養生家譽為人身「三寶」。而「神」字,卻時常被忽略,現代人往往過分注重飲食、藥物的作用,忽視了精神的調養。


中醫正逐漸成為西醫的附屬品

解放周末:在多數人看來,中醫只擅長日常進補或者慢性病的調養,有大病還是得去找西醫看。

顏德馨:不得不承認,中醫看病的範圍越來越小,中醫正逐漸成為西醫的附屬品。

解放周末:但其實,綿延了數千年的中醫、對許多疾病的治療都自有特色。

顏德馨:過去,中醫有十三個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喉科、痔科、眼科、耳科……幾乎無病不包。而且,對現在的不少疑難雜症,中醫自古以來就累積了相關的治療經驗。

解放周末: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首席權威李約瑟先生曾經說,中國的李時珍是除了歐洲的伽利略之外,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本草綱目》是讓世界認識中國自然科學知識成就的代表作。

顏德馨:中醫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之一,擁有一套根植於傳統文化的特殊理論。我們搞中醫的人首先不能不相信中醫。只有相信才會去熱愛,只有熱愛,才能看好病。

解放周末:可眼下的情況卻是,中醫醫生習慣把病人往外推:「這病中醫治不了,還是找西醫看吧。」

顏德馨:中醫如果自我放棄,認為自己的本領看不好病,把自己看作西醫的輔助療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會對中醫喪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醫什麼病都要看,不能輕易放棄每一個病人。

解放周末:也就是說,搞中醫的人首先不能看不起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從屬的地位。

顏德馨:對。中醫的定位是關係到中醫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中西醫各有所長,兩者應該並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解放周末:找中醫看病,總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切脈可有可無,有的中醫直接開一張化驗單,根據檢查報告,開點中成藥,甚至乾脆讓病人服西藥。病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在看中醫。

顏德馨:現在用真正的中醫方法看病的中醫正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讓人痛心的現象。

解放周末:傳統的中醫診病方法似乎在被簡化和替代。

顏德馨:望、聞、問、切,是中醫的靈魂,這「四診」都有嚴格的規範和學問。可現在的中醫連這些基本功都漸漸遺忘了。比如,規範的切脈手勢是要先把中指按在病人的橈骨上(為記者做了一個示範),嚴格來說要一炷香的時間。

解放周末:但和傳統中醫經驗式的診斷方法相比,現代化的檢查手段似乎來得更科學和先進。

顏德馨:「醫聖」張仲景如果活到現在,想必也會使用CT等現代化設備。望聞問切這「四診」之外,再增加一診,未嘗不可。但關鍵在於,不能丟棄傳統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賴設備和化驗單,中醫也就喪失了生命。

解放周末:除了在診病時依賴現代器械外,多數中醫醫生在開處方時也大多使用西藥或者中成藥,真正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辨證施治、靈活開方的中醫似乎已經很少見。

顏德馨:可以打一個比方,現在中醫看病有點像「蓋澆飯」,「西醫」的飯上加一點「中醫」的料。一些醫生行醫多年都不會靈活地開方。病人住院時給他開逍遙散,出院時還是逍遙散。

以現代眼光看來,傳統中醫的診治方法似乎總透著幾分說不清的玄妙。然而蘊藏在這些難以用公式推導證明的望聞問切、氣血陰陽里的,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


中醫博士還不懂中醫治病的大有人在

解放周末:中醫醫生不會用中醫方法看病,這種「中醫西化」的根源在哪裡?

顏德馨:這恐怕牽涉到眼下中醫發展的另一大問題,那就是中醫的教育呈現出西醫化。

解放周末:中醫教育西醫化有哪些表現?

顏德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有些畢業生等到戴上學士帽,還是不懂「望聞問切」,甚至連「四君子湯」這樣最基本的方子也寫不出。可以這麼說,大多數中醫學校畢業的本科生就相當於半個中醫中專加半個西醫中專。

解放周末:「望聞問切」、「四君子湯」這些中醫基本功,本應是學校里必學的知識。

顏德馨:大多中醫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是西醫科目多於中醫科目,學生學中醫的時間可能連百分之四十都不到。

解放周末:但中醫又具有易學難精、成才周期長的特點。

顏德馨:是的。比課程設置失衡更嚴重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中醫知識與傳統文化血脈相連。如果沒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學生怎麼能理解中醫、學好中醫?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學生竟然連《內經》《傷寒論》這樣的中醫經典也不能熟讀。

沒有時間學是問題,沒有心思認真學是更大的問題。學習古文是閱讀經典的基礎,更是學好中醫的基本功。然而學生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卻大大超過了古文,因為英語不合格不能畢業,讀古文的時間不自覺地就被轉移。

如果學生等到畢業,還不懂真正的中醫,不會望聞問切,不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和辨證施治,中醫還談什麼繼承和發展?

中醫教學應該適當增加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時間,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並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否則,這些掌握西醫知識大大超過中醫知識的學生踏入工作崗位後,中醫傳統知識又不斷被遺忘,最終只能成為穿著中醫的外衣,用西醫方法看病的『蓋澆飯』醫生。中醫學生沒有理想的實習基地,實踐中學不到中醫,反而把中醫丟棄。

解放周末:和五年制本科生相比,碩士生、博士生的學習時間較長,對中醫知識的掌握應該比較全面。

顏德馨:並非如此,中醫博士畢業不懂中醫精髓,不懂中醫方法的同樣大有人在。

解放周末:博士畢業為什麼還是不會用中醫看病呢?

顏德馨:傳統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中醫的成才必定離不開實踐經驗的累積。但現在的博士教育卻重實驗、輕實踐,學生總是和小白鼠打交道,只會做實

解放周末:應該鼓勵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跟著有經驗的醫生進行實習。

顏德馨:沒有理想的實習基地,是眼下中醫人才培養的又一個大問題。多數學生在學校里掌握的中醫知識原本就不夠紮實,進醫院跟著帶教老師看病後,也學不到真正的中醫診斷方法,因為大部分中醫醫院或者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都已經西醫化,連老師都習慣了西醫的模式和方法,又怎麼去傳授真正的中醫。

版權聲明:本文綜合自解放周末2010年、2014年兩次專訪,歡迎添加「國醫健康薈」微信guoyijiank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健康薈 的精彩文章:

日本「醫界良心」近藤誠:可怕的不是癌症而是癌症的治療?
外科王博士信箱 I 便血、痔瘡和腸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萬承奎:晚飯多吃全身是病!不吃能怎樣?結果震驚世界
李開復:除了金錢 我靠什麼從癌症的生死關頭中逃離?
楊岫岩:反覆痛風痛不欲生?看病百次不如醫生這樣深聊一次

TAG:國醫健康薈 |

您可能感興趣

《神秘家族》:好好活著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
喬任梁離世後,消費逝者的媒體,請問你們良心何在?
緬甸大量人受艾滋病折磨而逝,緬甸四大宗教齊聚為逝者
非洲好有喜感的棺木,逝者家屬見了,都忍俊不禁笑了起來
逝者還在你身邊的五大徵兆
保姆縱火案:剜心實痛 但也別忘了尊重逝者
入殮師女孩骨寒毛豎的經歷:逝者突然睜眼發出聲音!
逝者:一個叫「吳清友」的人走了
逝者雖逝 精神永存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們還將走進美好的西藏!
直擊美國入殮師為遺體「美容」的全過程,讓逝者重新「煥發生機」
韓國女星自曝在中國是女神級別!而她曾還主導過「性騷擾」、對逝者不敬等事件!
美女入殮師的日常 給逝者化妝做SPA
逝者為大,農村的法師作法有點意思
殯葬中心推「故人沐浴」:為亡者清洗 引導禮敬逝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你的夜光夢境就該這麼美
實拍菲律賓窮人:貧民窟也住不起,只能寄居在公墓里,與逝者為伴
直擊一棟保存逝者遺體大樓,這裡的人吃飯、睡覺、祈禱都在這棟樓
日本「鬼村」?女子為逝者製作真人大小的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