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吃誰家的酒菜誰家掛紅綢、貼喜對

清朝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吃誰家的酒菜誰家掛紅綢、貼喜對


說起菜市口,想必大家第一印象便是開集市賣菜的地方,確實如此,北京菜市口早在明朝時,便是京城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場,當時沿街叫賣的菜攤非常之多,四九城內的老百姓幾乎每天都要到這兒買菜,因此大家便把這個街口稱作菜市街,直到清朝才正式改為菜市口,沿用至今。



清朝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吃誰家的酒菜誰家掛紅綢、貼喜對


但也是從清朝開始,菜市口這個地方也就不再是單純的集市了,因為清政府將殺人的刑場,從明朝時的西四牌樓,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每到冬至前夕,清朝就把對判為秋後問斬的囚犯統一進行處決。



清朝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吃誰家的酒菜誰家掛紅綢、貼喜對



將犯人從西單以西的死牢提出,用法繩捆好,塞進囚車,從刑部大牢大門的右門洞(俗稱「白虎門」)出來,到菜市口行刑。路上死囚個個戴枷上鐐,走起來嘩啦嘩啦地響。前面有破鑼開道,衙役走在犯人的兩側,監斬官在最後壓陣。

北京人喜歡起鬨架秧子,兩旁看熱鬧的嚷著要犯人唱兩句,有個死囚半吼半唱「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贏得陣陣喝彩。



清朝死刑犯的最後一頓飯,吃誰家的酒菜誰家掛紅綢、貼喜對



在押赴刑場的過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菜市口兩旁鋪面,會在門口放張條案,擺上三碗白酒,有的還放酒壺,壺嘴一律朝外,示意送行。


幾家講究的店鋪,還會擺幾碗蒸菜,不管要上路的人吃不吃、喝不喝,但送行的人不能不備。在誰家門口喝了酒吃了菜,誰家就積了陰德。事後這家店鋪要掛紅綢子、貼紅對子,就像辦喜事一樣。為的是讓閻王爺知道,在賬目簿上記功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北說 的精彩文章:

牢獄為奴,巾幗宰相,兩朝皇妃,靠才學攪動盛唐差點成武則天第二
毛主席為何不允許宋慶齡入黨,死前才批准,毛主席良苦用心
唐太宗千古一帝,晚年卻因為一件事情自刎而死!
蘇聯曾實行過「共妻」,領導可一次性「公有化」10個姑娘?

TAG:蘇北說 |

您可能感興趣

舌尖上的盂縣——小米紅綢飯
「剪斷泣血的紅綢 放跑黑色的烏鴉/一個世界,變成兩隻多彩的蝴蝶」ll鄒曉慧:放下
公路「神石」披紅綢引眾人奢侈祭拜,香灰供品導致道路堵塞
靈異故事-錯紅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