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于謙生平簡介

于謙生平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謚忠肅,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兵部尚書。

于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于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于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並成功復辟後,于謙被誣陷下獄而冤死。成化年間獲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于謙的祠堂、故居。

生平

早年政途

《明史》記載,于謙七歲時,有位僧人認為其奇特,稱他為「他日救時宰相」。永樂十九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年,授職監察御史。在與明宣宗上奏對答時,言談博雅流暢,宣宗為之傾聽。顧佐擔任都御史時,對屬僚往往非常嚴厲,卻惟獨尊讓于謙,認為他的才華勝過自己。朱高煦謀反時,于謙跟隨宣宗朱瞻基親征樂安,朱高煦出城投降,宣宗命于謙口頭列數朱高煦罪狀。于謙嚴詞正氣嚴切,厲聲威嚴激烈。朱高煦趴在地上發抖,稱罪該萬死。宣宗對此十分滿意。大軍班師後,于謙得賞與各位大臣相同。

治理地方事務

于謙隨後被重用巡按江西等地,獲得昭雪鳴冤的囚犯達數百人。于謙並上書奏報在陝西各處欺壓百姓的各級低級文武官吏,宣宗並命派御史逮捕。因此皇帝知道于謙能夠託付大任,正值當時增設各部右侍郎任各地巡撫,於是宣宗親自寫上于謙名字交予吏部,于謙因此越級升遷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于謙抵達官所後,就輕裝騎馬全面視察其管轄的各地,尋訪父老鄉親,巡查各需需要重建與革除之處,並據實上疏奏請。稍有水旱災害,他就上報請救,一年中多達數次。

于謙蒞任後,體察民情,勤於建言。

英宗詔令施行其建議。當時,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不時有決口出現。于謙命令加厚修築堤壩,按里程設立亭,每亭設立亭長,負責督促修築維護,並命令種樹鑿井,以方便旅人。當時大同孤零零地隔離於塞外,負責按察山西的官員無法按時抵達,于謙遂上疏另外設立御史管理,始為大同巡撫建制。此外,他還建議全部強取邊疆官員私自開墾的田地為官屯,用其資助邊防用度。他的威望惠德因此到處傳播,太行一帶的盜賊都紛紛避開藏匿。于謙任職九年後,正統十三年,升遷為兵部左侍郎,享受二品俸祿。

英宗初期,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朝政,很器重於謙。于謙所奏請的內容,上午呈報下午就獲批覆許可,此均為三楊所主持。而于謙每次到京師議事,均是空著口袋,各權貴不能沒有怨恨。三楊陸續去世後,太監王振開始干政,恰逢有姓名與于謙相似的御史曾得罪過王振。于謙入朝時,舉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錫迎合王振意圖,於是彈劾于謙因長期不升遷而怨恨,擅自舉薦他人代替自己。奏摺下交到三司審查,于謙被判處死罪,關在獄中三月。不久,王振自知失誤,于謙因此得以釋放,貶官為大理寺少卿。

于謙被貶期間,山東、河南的官員百姓數千人均上疏請求留用他,而身在兩省的明朝宗室周王朱有爝、晉王朱鍾鉉也附同此議,英宗於是又命于謙再任巡撫。當時,山東、陝西因受災,流亡至河南的饑民就有二十多萬,于謙請求調發河南府、懷慶府所積蓄的粟米賑災,並上奏請求命時任布政使的年富採取安民之策,給予土地供給耕牛、谷種,並派里長監督檢查。于謙在地方任職前後十九年,每逢父母喪事,都在回家治喪後隨即被起用再任。

臨危受命

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邊防吃緊,于謙被召入京師,擔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蒙古也先率軍大舉進犯明朝,王振唆使英宗親征。明朝兵部尚書鄺埜與于謙均極力勸阻,英宗不聽。鄺埜只能跟隨英宗親征處理軍務,而留下於謙管理兵部事務。同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百官身亡,明軍大敗並主力喪盡。在得知英宗被俘後,京師大為震驚,百官不知該如何。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召集群臣商議攻防之策。翰林院侍講徐珵稱其觀星象有變,應當向南遷都避敵。于謙聽後,高聲厲喝道:「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移將大勢而去。難道沒看見宋朝南遷的歷史么?」郕王聽後稱是,於是留守策略始定。

然而,明朝京師的精銳部隊均在土木堡陣亡,所余的疲憊不堪的殘軍不足十萬,人心恐慌,官員百姓都沒有堅守的信心。于謙請求郕王發布檄文集合順天府、應天府、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直隸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應天府各地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當即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北京保衛戰

因為英宗被俘、明朝無主、太子又年幼、瓦剌大軍又逼近,明朝大臣紛紛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國君。郕王聽後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臣等實在是憂慮國家,並非為了私人打算。」郕王於是接受此議。同年九月,朱祁鈺即位,為明景帝,並於次月敕令于謙為提督,統領各路兵馬。

此時,也先挾持英宗攻破紫荊關直驅而入,窺視京師。石亨建議收攏軍隊,實行堅壁清野之策,使得敵軍疲睏。于謙則稱不可,認為此舉使得蒙古更加輕視明軍。他於是命各將領將二十二萬部隊分兵在京師九門城外排開陣勢:都督陶瑾守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守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守朝陽門,都督劉聚守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守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守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守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守宣武門,而于謙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於德勝門外,直對正北而來的也先大軍。此外,他還將兵部事宜交給兵部侍郎吳寧,悉數關閉全部城門,並親自督戰。為了保持戰鬥士氣,于謙下達了著名的軍戰連坐法。於是,將士知道撤逃必定會死,於是均受命效力。隨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在彰儀門北面擊退敵軍,生擒蒙古首領一名。景帝十分高興,命令于謙挑選精兵在教場屯兵以便調用,並命令內臣興安、李永昌和于謙一同管理軍務。

起初,也先深入內地,自視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但是當看到官兵布陣井井有條後稍微沮喪。已叛明的太監喜寧唆使也先,要求明朝派大使迎接成為人質的朱祁鎮,並索要金帛無數,並邀請于謙、王直等人談判。景帝不許,也先聽後十分失望,於是放棄談判。

十月十一日,京師保衛戰開始。也先首先派少量部隊窺視明軍在德勝門的部署,于謙與石亨預料此計,於是設法誘敵。隨後,瓦剌一萬大軍開始主攻,副總兵范廣在途中設伏、以火器突發反攻,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瓦剌軍不得已改攻西直門,都督孫鏜守衛,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軍只能引退。副總兵武興在彰義門外擊敗瓦剌,並與都督王敬挫敗其先鋒。瓦剌準備撤退時,明軍欲爭功,軍陣混亂,武興中流矢陣亡。瓦剌撤至土城,王竑及福壽援兵趕到,蒙古大軍撤退。此後兩軍相持五日,也先感到大勢已去,又聽聞各地勤王部隊趕到,唯恐歸路被斷,於是擁著英宗由良鄉向西而去,于謙調遣部隊追至關外方才還師。至此,蒙古撤出關外,明軍獲得京城保衛戰的勝利。之後明廷論功行賞,于謙加封為少保,總管軍務。之後,于謙請求增加守衛真州、保定、涿州、易州的部署,並派遣大臣鎮守山西,防備蒙古部隊再次南侵。

瓦剌求和與英宗南返

景泰元年三月,總兵朱謙上奏稱瓦剌兩萬部隊圍攻萬全,景帝敕命范廣擔任總兵官進行抵禦。不久蒙古撤軍,于謙請求在居庸關駐兵,蒙古來則出關剿殺,敵退則從京師補給糧草。大同參將許貴奏報,北方有三個人到鎮上,要求朝廷派遣使者講和。于謙則反對,景帝遂發公文嚴厲指責。至此邊關將領人人都主張作戰防禦,沒有再敢建議議和的。

除了堅持防禦外,于謙還設計離間蒙古內部勢力。最初也先常以英宗朱祁鎮作為要挾,這類計謀主要是自叛明的太監喜寧。于謙遂密令鎮守大同的武將趁對方遣使之機,擒拿喜寧並誅殺;此外,他還設計叫王偉引誘並殺死間諜小田兒。他還使用離間計,請求特赦忠勇伯把台家,許願給他分封爵位,命其暗中策劃。至此,也先開始有送還英宗的想法,並派遣使者講和,京城漸漸放鬆了嚴防。于謙此時上奏請求告誡各地仍然加強城防,以防患未然。到了八月,朱祁鎮被俘快近一年了。也先頻繁派遣使者,請求明朝迎接太上皇,大臣王直等建議派遣使者迎接。然而,已為天子的朱祁鈺卻很不願奉迎哥哥,于謙聽後委婉勸說景帝,景帝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前去,終於迎接英宗返回,此舉是有于謙的功勞。

改革軍制與平定民變

英宗返回後,瓦剌又請求入朝進貢。在此之前,進貢使者不過百人。正統十三年,這個數字卻達到三千多人,每當賞賜不滿足他們要求後,蒙古就入境侵犯。此時,蒙古又派三千使者來朝,于謙遂請在居庸關和京城都增加部署後再宴請他們。他還稱,這種議和難以依靠,於是分條呈上安定邊疆的三策。其中包括,請景帝敕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關、遼東各路的總兵官增修防禦設備。此外建立團營制度,即將原京城部隊分屬的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統一管理,並選拔精銳部隊十五萬,分成十營組織訓練。瓦剌入朝進貢,每次都要帶俘獲的人口到來。于謙每次均上奏酬報使者,前後得以贖還的累積達幾百人。

早在永樂年間,投降的士兵都主要被安置在靠近京畿的地方。也先入寇時候,這些人反成為內應。于謙於是請遣散這些人。趁西南有戰事,每次一有征伐,就挑選他們的精銳騎兵,給他們豐厚錢糧去西南,不久又遣散他們妻兒,使得內患逐漸解除。當時,楊洪從獨石入關守衛,關外八座城池都棄給敵軍。于謙遂派都督孫安以輕騎兵出龍門關而佔領,並招募百姓屯田,一邊作戰一邊防守,至此八座城池收復。貴州苗民叛變還未平定,何文淵建議廢除兩個土司,專設都司,並派大將鎮守。于謙反對稱,廢除土司即等同放棄此地,爭論方止。雖然戰事漸漸休止,英宗返回,但于謙仍認為國恥未報,恰逢也先與脫脫不花相爭,他請求趁機調兵,親自征討報仇,以解除邊疆禍患。但沒有得到景帝批准。

于謙擔任兵部尚書時,正值北方蒙古勢力大增;南方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自聚眾立國號謀反,湖廣、貴州、廣西、苗族、瑤族、僮族等地均蜂擁而起。前後的部隊調動部署,都是于謙獨自策劃。軍馬倥傯,戰事變化無常,而于謙總能口述奏章,並完全符合當時情況。其屬僚官吏接受成命後,互相對視,均被其才能感到欽佩驚訝。此外,于謙號令明確細緻,即使勛爵宿將有細微過失不符合法令,也會馬上請求下旨嚴厲斥責。于謙的一紙法令傳至萬里之外,無不令人戒懼肅然。他的才識膽量敏捷細緻,當時無人可比。而他仍為臣忠誠、憂慮國家而忘我。英宗雖返,于謙卻不稱自己功勞。東宮改換後,景帝命兼屬兩宮的官員支取兩份俸祿。各位大臣雖都推辭,但只有于謙一再拒絕。他為人奉行節儉,所居房屋只能遮蔽風雨。景帝於是在西華門賜大宅給他,他推辭道:「國家危難,身為臣子怎敢使自己安樂?」並堅決推辭,但景帝沒有批准。於是,他取出此前所賜予的璽書、衣袍、銀錠之類,全部加蓋封存,只是每年定時查看一下而已。

奪門之變及獲罪

于謙的勤勉付出,使得他的大量主張得到了景帝的全力支持和信任,即使到人事任用,景帝必定會悄悄詢問他的意見。于謙亦根據實情回答,無所隱瞞,不避嫌疑和怨恨。因此,那些不被重用的人均怨恨于謙,即使被任用卻比不上于謙的,也往往嫉妒他。瓦剌剛撤軍後,都御史羅通就彈劾于謙所呈的功勞簿不符合事實。有御史稱于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雖然事後于謙援引祖制說服,戶部尚書金濂亦上疏爭辯,但進言的人仍不停地羅列罪名打擊于謙。每次御史上奏彈劾,均賴景帝排除眾議堅持任用,使得他能夠全力安排布置兵事。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趁景帝病重,聯合發兵擁立英宗複位,史稱「奪門之變」。英宗複位後,石亨和曹吉祥等誣陷于謙製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都御史蕭維禎審理案件,判定於謙犯謀逆罪,判處死刑。王文不能承受誣陷,極力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等人授意罷了,辯解又有什麼用呢?」奏章呈上後,英宗還猶豫地說:「于謙確實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道:「不殺死於謙,那麼我們此舉就師出無名了。」英宗遂下定決心,同年改元為天順,以謀逆罪,殺于謙於集市。判其子于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于謙下獄之後,部分大臣和幾名太監想救之,發怒質問徐有貞,有貞回之以「雖無實據,意有之」(雖然動作尚無出現,但有此思想)。當時遂溪教諭吾豫稱于謙罪當誅族,于謙所薦舉的各個武大臣並應連坐被誅。此外,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滿朝官員欲求得寵者,都以于謙之事為口實。

身後

錦衣衛登記沒收他的財產時,家裡沒有多餘財物,只有正室的大鎖很堅固。打開一看,只是皇上賜給的蟒衣、劍器,觀者無不嘆息不己。他去世後,指揮朵兒,本是曹吉祥部下,用酒祭祀于謙行刑之地,悲痛哭泣。曹吉祥發怒而揍打他,次日後他仍然祭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為于謙的忠義所感,收斂其屍體埋葬。第二年,歸葬在杭州。皇太后起初不知于謙死事,當聽聞後哀傷嘆氣數日,英宗之後亦感到後悔。

于謙死後,石亨黨羽陳汝言代替擔任兵部尚書一職。不到一年後就被舉發身敗,積藏的贓物達數萬白銀。英宗召集大臣進去察看,悲哀嚴肅地稱:「于謙在景泰年間得寵信,死去時卻無餘產,陳汝言為什麼卻又這麼多?」石亨低下頭不能回答。不久,明朝邊關警報再起,英宗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候英宗,語出譏諷的進言道:「假使于謙還在,應當不會讓盜賊成此氣候。」英宗對此無言以對。這一年中,徐有貞被石亨中傷,被戍金齒。又過了幾年,曹石之變事發,石亨也被關入監獄得死,曹吉祥因謀反被處罰族誅,于謙的冤屈最終得以昭雪。

成化年間,其子于冕獲赦,上疏為父鳴冤,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弘治二年,經給事中孫需進言,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欽賜「在墓建祠」,題為「旌功」,設春秋兩祭。葬于謙於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萬曆年間,明神宗改授謚號為「忠肅」。在此後的數百年中,杭州、河南、山西等地祭祀他的事情仍不絕。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霍光生平簡介
馮盎生平簡介
松州之戰經過
魏徵生平簡介
王振生平簡介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明忠臣于謙生平簡介,曾打贏京師保衛戰,卻被冤殺
51歲付笛生夫婦舊照,力證老婆純天然,一張照片被認是于謙
岳飛和于謙同為人民英雄,于謙卻沒有像岳飛一樣家喻戶曉
對明朝大臣于謙的評價是什麼 明朝于謙墓哪裡
官場出沒:于謙一生清白 為何得罪了徐有貞?
明朝冤案:無中生有殺于謙
于謙的同僚們為何要倒戈相向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明朝名臣出生,是他為被冤殺的大英雄于謙平反
薛之謙事件網友力挺謙哥?于謙:我會挺住的,我會堅強的
大明忠臣于謙,原來是被自己害死的!
這才是真正的于謙老師
郭德綱和于謙搭戲,為啥郭德綱的收入要比于謙高很多呢?
郭德綱曹雲金清貧照曝光,師徒生活其樂融融,于謙夫妻一旁樂呵呵
此于謙非彼于謙,而是明朝北京保衛戰中的大功臣
于謙是明朝忠臣 明英宗為什麼
誣陷于謙的徐有貞:他的結局如何
鳳凰傳奇收入堅持平分,郭德綱比于謙多不拆夥,他們卻因錢散夥
都是說郭德綱救了相聲,岳雲鵬救了德雲社?岳雲鵬工資遠超于謙!
郭德綱攜于謙祭拜恩師侯耀文為何痛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