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名言(配解析),經典就是經典

中醫名言(配解析),經典就是經典

1,未診先問,最為有準(孫思邈)

此語強調了問診的重要性,應置於望,聞,切診之先,清陳修園在張景岳的基礎上總結出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病人也應積極配合醫生,讓醫生掌握儘可能詳細的資料做出準確判斷,以免誤診錯治。就如張景岳所說:診病不問起始,憂急飲食之失節……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2,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程杏軒)

此語是根據小便的澀,通與否推測病情輕重。主要在於腎的氣化功能是否正常。也間接說明了腎功能的重要性。

3,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張景岳)

此語強調胃氣的重要性。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賴胃氣生,葯賴胃氣行。

4,肺虛易咳,心虛易驚,脾虛易瀉,腎虛易遺,肝虛不寧。(張秉成)

此語概括了五臟虛衰所易出現的主證。

5,胃強脾弱,則消谷而便溏,脾強胃弱,則知飢而納少。(林佩琴)

此語指出脾胃功能之異,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胃強脾弱時,胃能消谷而脾失健運,則便稀,脾強胃弱時,脾能運化而知道餓,卻胃納艱難吃的少。臨證時當細心分辨。

6,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李東垣)

此語指出脾胃的重要性。脾胃為元氣之本,後天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百病生。此為李東垣內傷學說的主要論點。

7,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內經素問)

張景岳亦指出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醫道雖繁,一言蔽之,陰陽而已。

8,外感頭痛,常痛不休,內傷頭痛,時作時止。(顧松園)

揭示了頭痛的發作特點,鑒別。

9,暴眩為風火與痰,漸眩為上虛氣陷。(陳修園)

揭示了虛實兩種眩暈的病因病機。

10,肝風上升於巔頂,原屬陰虧,痰濁瀰漫於中宮,多因脾弱。(王旭高)

此語分述了肝風與痰濁兩證的病因病機。

11,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葉天士)

闡明斑疹的病機重點。

12,有汗之煩躁,里證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證也,宜散表。(秦皇士)

以有汗無汗鑒別煩躁表裡屬性。

13,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燥熱。(李用粹)

14,吐下之餘,定無完氣。(尤在涇)

15,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張景岳)

重視真陰和腎臟的作用。張景岳倡導陽非有餘,陰常不足。虛損所傷精氣皆為真陰所化,最後必傷真陰,五臟所傷,最後必導致腎臟虧損。

16,善用補者,補中有開。(李冠仙)

是說補要補的靈活,不呆不滯,要在滋補藥中伍以少量理氣活血之品,則可促進氣機調順,血流暢通,此即補中有開之意。

17,凡治病,總宜使邪有出路。(周學海)

此語揭示了一條重要的治療原則。治病攻邪須使邪有出路,閉門留寇向為醫家大忌。治病當視病勢所趨,因勢利導,表證之透達,水氣病之滲利,陽明裡實之攻下,均為使邪有出路。

吳又可:『黃連性寒不泄,只能制熱,不能泄實,若內有實邪,必資大黃以泄之。若徒以黃連清之,反將熱邪遏住,內伏益深。

18,初治之道,法當猛峻。中治之道,法當寬猛相濟。末治之道,法當寬緩。(王好古)

指疾病的初中末三期治法不同。初期新感外邪,當以疾利之葯去之,中期病非新非久,當養正祛邪,兼而治之,末期法當寬緩,藥性平善,養血氣安中,養正多而邪氣自去。

19,補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補者也。(張元素)

20,每加行血葯於補劑中,其效倍捷。(周學海)

均為補中有開之意。周學海認為病後脈絡之中,必有瘀血,若不驅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氣終不能復。

21,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葉天士)

王道指調養正氣。此語是說補虛之法需要從容調理,假以時日,企求速效是不可能的。張景岳「補不可以求速效」也是此意。

22,氣以通為補,血以和為補。(蒲輔周)

氣機要調順,血行貴和利。補氣需伍以理氣之品,補血須配和血之葯。……也是補中有開啊,可見歷代醫家對補中有開的重視。類似的話有很多,以後不再提了。

23,善調理者,不過用藥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氣。(李冠仙)

強調補虛應輕重得宜,注意順應人體生機,絕非多多益善。

24,治病以理氣為先,而用藥以通絡為主。(韋協夢)

強調了治病必先照顧氣血的重要意義。人以氣血為本,氣以通為順,血以和為貴。治病要以理氣為先,就像武俠小說以內功療傷,必要打通經脈,使經氣循行無礙,則內傷悉愈,而用藥當以通絡為主,絡通而使葯能盡其功。就如四君子必用茯苓,四物湯必用川芎,地黃丸必用丹皮,澤瀉。皆為通絡之用。

25,治肥人之熱,慮虛其陽,治廋人之熱,慮虛其陰。(喻嘉言)

體現因人制宜的原則,因為體質不同,治法有所不同。肥人多痰,多為陽虛體質,廋人多火,多為陰虛體質。

26,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滯者,調其氣而血自通。(吳鞠通)

指出血虛,血滯之證可從氣論治,反映了氣血之間的密切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

27,治先天當求精血之屬,培後天須參穀食之方。(王旭高)

指出脾腎兩髒的不同用藥特點。腎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腎虛則精血不足,當治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龜板鱉甲阿膠等,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後天資生,納谷為寶,故培補脾胃要參以穀食之方。即既可補脾又可食用的藥物。如薏米,大棗,粳米麥芽等。

28,治先天當求精血之屬,培後天須參穀食之方。(王旭高)

29,凡草木諸葯,以氣勝者,迅而善行,以味勝者,滯而善守。(張山雷)

這裡氣指氣味,並非指藥物四氣,味是味道。這句是說中藥以氣味濃重見長者,作用迅速善行而不守,以滋味厚重見長者,作用徐緩善守不行。

30,患大病,以大葯制之,則病氣無餘,患小病,以小方攻之,則正氣無傷。(徐靈胎)

指出要依據病情輕重決定藥量大小,務使葯病相當。

31,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氣。(吳鞠通)

強調治療水濕病應從調氣入手。

32,救陰無速功。(葉天士)

強調補陰療法漸緩收功的特點。

33,肥人氣虛多痰,瘦人血虛多火。(程芝田)

指出胖瘦之人的體質特徵,用藥時也應有所側重。

34,痰入心則癲,火亂心則狂。(唐容川)

強調了痰與火在癲與狂中的致病作用。二者也可以互相轉化。

35,帶下俱是濕症。(傅青主)

此語指出帶下病證的主要病機。帶下量多或變化多因濕濁下注所致。化濕止帶是其基本治法。

36,血不利則為水。(張仲景)

揭示了水腫病的瘀血病機。唐容川亦指出,「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

37,有痰之嗽主脾濕,無痰之咳主肺傷。(秦景明)

概括了咳與嗽在癥狀和病機方面的不同。

38,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葉天士)

指出了齒齦和腎胃的絡屬關係。

39,土虛木必揺。(尤在涇)

脾為生血之源,肝為藏血之臟。若脾運健旺,生血有源,則肝有所藏,若脾虛生化乏源,則可導致肝血不足,出現眩暈,震顫等。治應安土息風。

40,新病朝急者為陽邪勝,暮急者為陰邪勝也,久病晝靜者陽虛,夜靜者陰虛。(楊旭東)

揭示了陰陽之虛實證候在時間上表現出的不同特點。

41,陰之病也,其來緩,其去亦緩,陽之病也,其來速,其去亦速。(徐靈胎)

概括了陰陽兩類邪氣致病的不同特點。

42,陽虛甚者,陰亦必虛,釜無薪火,安望蒸發乎精微;氣虛甚者,血亦必虛,車無轆轤,安望汲飲以灌溉; 陰虛甚者,陽亦必虛,燈殘油涸,焉能大放其輝光; 血虛甚者,氣亦必虛,水停淺舟,焉能一往而奔放。(石芾南)

說明陰陽互根,氣血同源的道理。

43,氣有餘便是火。(朱丹溪)

44,氣不足便是寒。(張景岳)

很好理解。

45,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葯。

46,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張仲景)

腹滿虛實兩證的鑒別。

47,喘病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葉天士)

48,先喘後脹治肺,先脹後喘治脾。(葉天士)

49,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葉天士)

指出暑病的治療步驟和方法。

50,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朱丹溪)

指出濕邪在外與在里的不同治法。

幾千年來,中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中醫藥興盛,將為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健康發揮重要作用。師承教育作為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在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歷代中醫藥名家獨到的技術經驗,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後學者長期跟師實踐,通過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口授心傳,個別指導,「耳提面命」,「衣缽相傳」,弟子才可以逐步領會和較快掌握,少走彎路,縮短成才的周期。因此,師承岐黃是中醫成才的捷徑。

中科易康百位國醫名師大講堂首席專家資源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及院校學府的知名中醫專家教授,自始至終致力於傳承精湛的醫術與濟世的醫德,為全球中醫人服務。

國醫名師既是傳承教育的受益者,更是傳遞者。國醫名師大講堂旨在讓基層醫務人員有機會接觸德高望重的國醫名師,更好地學到國醫名師在科研教育、臨床經驗、醫術醫德等方面的精髓,彌補傳統中醫藥學習班強調一師之技、一家之言的局限,培養全面綜合的中醫藥優秀人才,讓中醫薪火相傳、人才輩出。常年每月在北京開班授課,同時推薦優秀學員拜師潛心學習,繼承絕學,弘揚中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經典名言
經典,經典,經典,經典!
聖經里的經典名言(2)
聖經里的經典名言(3)
聖經里的經典名言(4)
聖經里的經典名言(5)
聖經里的經典名言(1)
經典簽名,一句話經典簽名
經典勵志名言,經典勵志語錄
中華經典名句
聖經名言_經典語錄
四大名著開篇詩詞,經典就是經典
經典語言
佛經經典名句,佛經名言
哲學經典名言
經典名言語錄
讀經典,學經典,寫經典:讓你文章靚起來
名句經典
名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