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對華貿易政策上,特朗普為何只說不做?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首次「習特會」即將登場。3月30日消息宣布後,特朗普保持著「強勢」姿態。首先,在推特上稱此次會面「將會非常困難」,「不能再承受龐大的貿易赤字以及損失工作機會。」緊接著,3月31日,特朗普簽署了兩份有關美國貿易政策的行政命令,直接涉及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問題。
雖然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和商務部長羅斯都堅稱,新行政命令將解決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問題,但不針對中國。但焦點不可避免的落在對華貿易上。
4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刊文《特朗普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為何只說不做》(Trump Talks Tough on Trade but Delays Real Action)。文章稱,在特朗普對華貿易問題強勢的表象之下,暴露了其混亂的貿易政策,以及人員配置不足,和對戰略方向缺乏共識給管理造成的困擾。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文章稱,特朗普說得多做得少,這些政令目前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拖延策略,給行政官員留出時間提出一項統一的貿易政策,這件事一直沒有人來做。
文章還表示,這兩條行政命令並沒有真正解決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但通過推遲經濟政策上的決定,特朗普在下周與習近平主席會晤時,可以把側重點放在朝鮮問題上。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4月1日就美國兩項有關貿易的總統行政命令發表談話。發言人表示,中美貿易逆差問題雙方都清楚,美方的貿易執法措施應按照公認的國際規則辦事,包括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中方願與美方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基礎上,加強對話合作,妥善處理分歧。
以下為《紐約時報》原文:
周五,特朗普總統似乎履行了他要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保持強勢的承諾,此時距離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舉行的會面不到一周時間。
特朗普在兩條行政命令中要求對反傾銷和反補貼貿易案件更加嚴格地徵收關稅,並對美國貿易赤字進行全面審查——這些舉措反映出美中在經濟上的緊張關係。早前總統發的兩條Twitter消息提到了這個艱難的談話:特朗普說,鑒於「大量的貿易赤字」和「減少的工作崗位」,下周與中國領導人的會面「將會非常艱難」。
但是在表象之下,這些舉動暴露了一個混亂的貿易政策,以及人員配置不足,和對戰略方向缺乏共識給管理造成的困擾。說得多做得少,這些政令目前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拖延策略,給行政官員留出時間提出一項統一的貿易政策,這件事一直沒有人來做。
對制定一項整體貿易政策的拖延,特別是花90天的時間來審查貿易赤字,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勢。通過推遲經濟政策上的決定,特朗普在下周與習近平會晤時,可以把側重點放在朝鮮問題上。美國官員越來越擔心朝鮮恐怕已經有能力在洲際彈道導彈上搭載核武器,發射到美國領土,或者很快就能做到這一點。
在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批評中國採取了不公平貿易的做法,指責中國通過巨額失衡讓美國流失了數以百萬計的工作。特朗普認為,該赤字是中國操縱貨幣、對出口商給予補貼,以及其他為中國本土投資者謀求優勢的指令所導致的。
然而,這兩條行政命令並沒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對貿易赤字進行90天審查,被描述為對導致貿易差距的產品和相關國家進行全面審查,它看起來更像是經濟學的課堂練習而不是政策基礎。在一長串的各種聯邦貿易報告中,它是新來者,同時也被描述為一種新方法。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每年都會就其他國家未能有效保護知識產權以及外貿壁壘問題撰寫長篇報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是一個單獨的聯邦機構,一直在按管理部門和國會要求就具體問題編寫冗長的報告。而商務部則會編製一份非常詳細的貿易統計月報,其中包括按國家和行業分列的數據。
至於提高執法力度,那多少是個技術性問題。在政令中,特朗普希望確保對於採集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件徵收高關稅。
多年來,一些人涉嫌在政府徵收這些關稅之後、在確定具體金額之前的幾個月內,在美國創辦新公司,進口商品,而且往往是從中國進口。它們將貨物運到美國並出售,然後公司在收取最終關稅之前消失,或是申請破產。
前鋼鐵業律師、現任製造業貿易集團——支持美國貿易法委員會主席的托馬斯·M·斯林格(Thomas M. Sneeringer)稱,「有很多不道德的貿易技巧,用來避開我們得之不易的關稅,從而繼續使用傾銷和補貼來進行欺騙,中國對它們的使用尤其猖獗。這些技巧包括偽造原產國、轉運、錯誤分類和徹底的犯罪行為。」
但這些案例並不能改變這場經濟遊戲的勝負。美國僅對1%的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而那些違法行為的實際影響則更是窄得多。
前美國貿易官員、現德同律師事務所(Dentons)高級顧問艾倫·沃爾夫(Alan Wolff)表示,「它們在政治上很敏感,但從整體貿易平衡的角度講,其效力很有限。」
如果美國實行所謂的邊境調整稅,倒是有可能對貿易逆差產生真正的影響。這樣的舉動實際上是對其他國家的所有貨物徵稅。
它會擊中貿易赤字的核心。每年,中國每購買價值1美元的美國商品,美國就購買了價值4美元的中國商品。
邊境調整稅與中國和歐盟評估稅收的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
美國的進口關稅和國家平均銷售稅合計只有9%。而中國的進口稅加增值稅——一種銷售稅——總計27%,西歐的約為25%。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依然沒有做出最根本的戰略決策。貿易的優先事項是作為國會稅收改革一部分的邊境調整稅,還是長長的一系列針對具體行業的狹隘貿易爭端?
特朗普的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和商務部長候選人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似乎傾向於邊境稅這種更具攻擊性的方式。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加里·科恩(Gary Cohn)和財政部長史蒂文·努欽(Steven Mnuchin)等人可能傾向於更溫和的方式。
中國官員一直在密切關注這個問題。
3月初,在一年一度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的新任商務部長鐘山被問及,對於這兩種艱難的結果,他可能更喜歡哪個。邊境調整稅將給中國的出口和經濟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但它只會造成有限的外交摩擦。這種稅收只需美國發布一項法令,它將平等地適用於所有其他國家——而不只是中國。
因為雙邊貿易被分成了成千上萬個類別,所以美國針對某個行業的短期貿易限制累積起來可能不會增加很多稅收,但它可能會引發眾多外交衝突。
鐘山採取了商務部長的常用做法,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只是表示贊成延續現有的貿易關係。他說,「任何保護主義都是不符合我們兩國利益的。」


※法國警察槍殺華人 韓國網民竟抹黑中國:全世界的敵人
※菲律賓擬將賓漢隆起改「菲律賓隆起」強調主權
※法媒稱華人黑幫和特工策動「騷亂」 法網友:侮辱智商
※歐盟「搞事情」:英國想帶直布羅陀一起脫歐 得問西班牙
※中國把高排放工廠搬到美國,美國人還很高興?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
※特朗普稱德國「很壞很壞」?美官員澄清「不是說德國,是說貿易」
※美媒:特朗普對朝政策不合理 憑啥指責中國對朝「不作為」
※特朗普的中東政策何去何從?
※美學者批特朗普對華貿易政策不力,勸其想清楚這些問題
※特朗普力挺普京「美國也不清白」,看怒憤的美國人如何回應?
※英媒:猜澳日新越「私建」對華同盟,表面文章做給特朗普看的?
※真的嗎?美媒說,特朗普的財政部想把中國列為「敵對國家」
※特朗普又談條件:中國若幫忙對付朝鮮 將在與美貿易談判中獲利
※特朗普质问奥巴马:早知俄干预大选,为何什么也没做
※特朗普被嫌棄!美媒稱讚特魯多「為何他不是我們的總統」
※特朗普與希拉里政策大比拼:美國經濟前景何去何從?
※特朗普:奧巴馬對我嘛,也就「說得漂亮」
※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再看看特朗普的好朋友也是很厲害!
※英媒稱特朗普首談朝鮮核問題:不可能打到美國
※特朗普對朝鮮強硬表態,歐洲媒體怎麼看?
※後悔!搞砸我政策!美媒:特朗普對心腹薩德費用爭執發飆對立!
※港媒稱特朗普初步確立對華政策:中美維持斗而不破
※特朗普:美國自己管朝鮮,中國貿易上別想佔便宜了
※中美元首會晤「全程都是微笑」,但特朗普為何自嘲「什麼也沒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