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死後謚號「文正」的八位大清名臣都有誰?

死後謚號「文正」的八位大清名臣都有誰?

死後謚號「文正」的八位大清名臣都有誰?

在中國的歷史上,在宋代以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謚號--文正。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的把這個謚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如范文正公(范仲淹)、曾文正公(曾國藩)。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至高榮譽。

「文正」為何是文官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逸周書·謚法解的記載為: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詎詖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謚號的起源和終結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謚。」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謚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謚為「厲」,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謚」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裡,「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死後謚號「文正」的八位大清名臣都有誰?

歷代以來獲得「文正」的名臣

從謚法上來說,「文」這個字並沒有固定的配合字,像三國兩晉時期的張昭、司馬昭、宇文泰等人,都單謚一個「文」字。東晉的王導,謚號是文獻。整個東晉,只有他一個人謚文獻。

到了唐朝的時候,魏徵、陸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貞的謚號。在唐朝的時候,張說被謚為文貞,還是皇帝親自下詔,才結束了朝臣們關於張說該不該謚文貞的謚號的爭論。

北宋時承唐時的風氣,初年的幾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謚為文貞。到宋仁宗的時候,因為宋仁宗叫趙禎,為了避諱,文貞才改為文正。到了夏竦被擬定要謚為文正的時候,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謚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宋朝得文正謚號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

明武宗的時候,大學士李東陽要死了,大學士楊一清來看他,見李東陽為謚號擔憂,楊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後給他文正的謚號。垂死的李東陽竟在床上向楊一清磕起頭來。因為李楊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詩諷刺說:「文正從來謚范王,如今文正卻難當。大風吹到梧桐樹,自有旁人說短長。」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謚文正。

死後謚號「文正」的八位大清名臣都有誰?

謚號「文正」的八位大清名臣

清朝謚文正,是從乾隆朝開始的。他所謚文正,以湯斌這個漢族文人為對象,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只有歸隨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以此循例。

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有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但其中的曹振鏞的謚號,世人一直非議不休。不過湯斌是死後50年追認的,當時「文字獄」酷烈,乾隆以湯斌為對象,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只有歸隨我大清的文人,其文才「正」。劉統勛是死後直接謚文正。曾國藩的功勞的確大,但當時清朝的情況,有個激勵的意思在裡面。至於李鴻藻的身份是帝師,從他之後,凡是帝師皆有謚文正的可能。在之後的謚文正的,則有點末世名器,不足為貴的意思了。

湯斌(1627~1687) ,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人。雍正中,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謚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劉統勛(1698-1773)字延清,另字爾鈍,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高密縣逄戈庄(原屬諸城)人。卒於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年75歲,謚文正,乾隆帝臨其喪,見其「室無長物,寒氣襲人」,為之大慟。回至乾清門,對諸臣流涕道:「朕失一股肱!」不久又道:「統勛乃不愧為真宰相!」可見對其倚重與尊寵。

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厓,直隸大興人。乾隆年進士,授仁宗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逝世,嘉慶帝親往府上弔唁,由於朱家大門低矮,御車不能入,嘉慶帝便步入,並哭之深哀,給帑銀二千五百兩治喪,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予謚「文正」。上親臨奠三爵。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號懌嘉,尚書文埴子。道光十五年卒,道光帝親臨弔喪,下詔褒恤,賜謚文正,入祀賢良祠。

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杜愕子),清山東濱州人(今濱城鎮南街杜家),道光進士。1852年(清咸豐二年)七月九日,在實施賑務途中觸染暑疫,卒於淮安清江浦,時年64歲。咸豐帝甚痛,贈太師、大學士,謚「文正」。

曾國藩( 1811 ~ 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湖南湘鄉人。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

李鴻藻(1820—1897),字蘭孫,直隸高陽人。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歲。予謚文正,贈太子太傅。

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號容卿、蟄生,別號澹靜老人,謚文正,壽州(今壽縣)人,1827年4月7日(清道光七年三月十二日)生。咸豐九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卒年八十有二,贈太傅,謚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努爾哈赤為何要殺死驍勇無敵的親弟弟?
民國時期八旗貴族子弟的不同下場
古代亂世「菜人」慘事:被害者連吭都不吭一聲
戚繼光的另一面:貪戀美色遭原配「休夫」

TAG:上官婉婉 |

您可能感興趣

因乾隆朝名臣太多,這位謚號「文正」的大臣很少被人提起
終明一朝為何只有兩位最高謚號「文正」正統獲得者,眾多開國元勛名士卻無緣!
敢和慈禧、李鴻章死磕,死後獲「文正」謚號,但熟悉他的人不多
大清有多少文正和文忠?
清朝的八大文正公你都知道是誰嗎?
滿清曾國藩之外另一個謚號文正的漢臣,竟是漢高祖劉邦之後!
文人做官後,夢寐以求的想得到一個謚號——文正
你還在看盜版?六年前西尾維新的輕小說就出中文正版了啊
大清死後哀榮最高的漢臣,追贈太師、大學士,賜謚「文正」
他一生只靠三戰便聞名於世,演義里默默無聞,卻被網文正了名
你不了解的歷史冷知識,宋朝皇帝改名字最多,明朝文正才四人
嘲笑詹皇很爽?歐文正在弄糟自己的名聲 他恐沒有當好老大的情商
尷尬了!歐文正在成阿斗,三大漏洞或封殺詹皇衛冕可能
是什麼讓臨終的大臣念念不忘非要得到不可?說說謚號「文正」
最後一個被謚文正的清末狀元,支持變法圖強,成為北大第一任校長
干過包文正職位,與王安石關係超好,司馬光高度評價九個字
朱文正是如何讓一代名將甘心叛逃自己親叔叔
6位狀元馳援詹皇衝冠!僅歐文正值巔峰,3年2亞後他也要走!
文官中至高無上的謚號——記憶那些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