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對於戰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抗戰時期,三方軍隊的後勤都很難得到很好的保障,國軍、共軍一直沒有能夠建立現代的後勤系統,日軍的系統也很快無法支撐。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以華北方面軍作為例子,從1938年2月11日至3月10日,接收了來自日、朝、台灣、東北等地輸送的海量物資,用來養活12萬日軍。龐大的物資在日本、東北、朝鮮、台灣等地聚集,通過廣島、旅順、台北、高雄等港口送到每個華北方面軍士兵的手裡。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此時的日軍還完全依賴本土或殖民地送來的物資,對搜集當地食品並不熱心。1937年12月,京津地區日軍把擄獲得中國大米主要用於撫恤、賑濟地方百姓。不過,依賴後方也有風險,一旦供應中斷將十分被動,第二師團荻原支隊在山西北部作戰就是如此。運輸車損壞後,他們只好在主食中夾雜從當地搜集的小米、高粱、粟米、生野菜,輔以搜集的雞肉、豬肉、砂糖、食鹽、豆醬,還要日軍飛機空投,勉強撐飽了肚皮。日軍下鄉掃蕩時,最喜歡抓雞。1941年8月一次掃蕩中,日軍在北嶽區共抓了5萬隻雞。以為青島人回憶:「日本兵愛吃雞,隔三差五齣來四處抓雞解饞」。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日軍很快建立了比掃蕩更省力的制度:上貢。華北平原的日軍建立據點後,向當地攤派「田賦」和「警備餐」,田賦每年每畝4.3元(偽幣);警備餐是大米白面、豬肉牛肉、雞鴨魚鵝、蔬菜水果、煙酒茶等。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國軍的供應體系遠不如日軍發達,飲食標準也偏低。


1935年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供給定量標準:每人每天大米22兩或麵粉26兩(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臨時加給燒酒2兩或白糖1兩。軍政部只部分解決運輸問題:主食和油、鹽依靠兵站採購,副食則靠部隊自行購買。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軍政部雖然制定了伙食標準,現實中的執行常是炊事班抬出幾大米桶飯,士兵蜂擁搶食。老兵對吃飯別有心得,總結為「一碗高、二碗半、三碗鼻子看不見」——第一碗略高過碗邊,先給肚子填個底;第二碗只盛一半,倒上熱水當粥喝,也有利消化;第三碗要盛到看不見鼻子,再躲到一邊慢慢吃。大部分國軍只能勉強吃飽主食,但身為天之驕子的空軍得到了特別優待,抗戰最困難的時刻,飛行員每餐依然可以吃到肉類、雞蛋和牛奶。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海軍的戰艦雖然損失殆盡,待遇仍高陸軍一籌,主食同樣吃八寶米,副食卻能做到「葷素兼有,肉食不斷」。有些海軍軍官還不忘吃西餐的派頭,每周總有一天用刀叉就餐,雖然食物只是饅頭一個、鹹魚一條、豆腐蔬菜各一碟。對普通士兵而言,吃好的唯一標準就是吃肉,但像日本人一樣進村抓雞,很可能被村民告狀從而關禁閉甚至槍斃。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八路軍本身沒有現代化的後勤體系,主要是靠各部自行籌措。這對共產黨軍隊並不是問題——他們有著豐富的自給經驗。開始時,八路採用蘇區方式:「打土豪分土地」,打漢奸沒收財產,以及向敵後的國民黨政府徵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籌糧、就地吃飯,沒錢了就打個白條。 1940年6月,晉察冀軍區要開闢平北根據地,正值青黃不接,陰雨綿綿,搞糧食非常困難。所到之處,百姓只能拿出剛剛成熟的青玉米棒、小土豆、窩瓜蛋,但部隊吃了青玉米棒,來年的收成便沒有了。為了鞏固新區,平北分區政治部主任段蘇權,事後籌措了一筆錢給當地,總算還了白條。



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最主要的糧食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貨幣。晉察冀的政府帳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為單位結算,「小米加步槍」說法不脛而走。根據地經驗豐富了,也搞出了制度創新:屯糧。徵收愛國公糧,達到了穩定供應。華北八路軍每人每月的伙食標準是40~45斤小米,3兩油,1.5~3.5元的菜金。但這份標準中沒有肉食,實際上,相對於國軍和日軍,共產黨軍隊沒法指望上級撥給,只有各顯神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浮沉 的精彩文章:

僅消耗四百發子彈就贏得第五次反圍剿的首捷
戰敗後的日軍干出了這種事,究其原因竟是因為內心恐懼
讓越軍談之色變的火炮!對越戰爭時曾一炮炸死40多名越軍

TAG:史海浮沉 |

您可能感興趣

抗戰時期:國共日平時伙食都吃些啥?
民國史上同時得到國共日偽四方賞識的中共特工牛人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