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專家析解放軍威懾戰略: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美專家析解放軍威懾戰略: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原標題:美專家析解放軍威懾戰略: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

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道 美國「戰爭困境」網站3月15日刊發美國陸軍退役中校、前駐北京和香港武官卜思高的文章《「和平源於力量」:中國軍事理論中的威懾戰略》稱,「和平源於力量」的理念至少可以上溯到羅馬時代,而且幾乎肯定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但是在美國歷史上,人們把它和羅納德·里根聯繫在一起。歷史學家維克托·戴維斯·漢森在隨筆《古代外交政策》一文中向其本源致敬,並把這種「共同智慧」與威懾的理念掛鉤。

從羅馬時期軍事作家維吉提烏斯的「如果想要和平,那麼準備戰鬥」到羅納德·里根的「和平源於力量」,他們的共同見地是做好戰鬥準備,而且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避免戰爭,言論上不要好鬥,行動上要奉行和平主義……威懾(以及伴隨它的和平)通常並不僅僅是以物質條件衡量的,它還取決於是否做好了運用壓倒一切的力量來勇敢面對進犯者的心理準備……此外,威懾(也即「把對方嚇跑的行為」)不僅有賴於可以量化的力量,還有賴於使用這種力量的可能性。

儘管漢森的文章並非旨在對威懾進行理論闡釋,但他描述了一種建立在武力威脅基礎上、旨在阻止戰爭的心理戰。對大多數美國人而言,當關鍵國家利益面臨威脅之時,謀求和平與揚言或實際出動重兵並不矛盾。

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在過去20年間日益增強,解放軍發展出了一種有關強軍需要的平行理念。通過長期軍事現代化努力,北京旨在打造一支實力強大且可靠的軍事力量,以保護中國的核心利益。正如中國2015年發表的題為《中國的軍事戰略》的國防白皮書所言,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一個國家就無法做到安全和強大。儘管解放軍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作戰能力上,但它同樣發揮著威懾作用並且執行著其他非作戰任務。

儘管擁有強大軍隊並保持地區穩定或許是美國和中國的共同目標,但美國的關鍵利益和中國的核心利益通常是截然不同的。而且由於它們的政治制度不同,這兩個國家之間總會存在某種程度的不信任、對抗以及競爭。中國的官方消息源已經概括了中國的國家目標、它的軍事戰略以及它的威懾理念。了解威懾在解放軍軍事思想中扮演的角色是理解中國的行為以及中國政府或許正設法傳達的意圖的關鍵。

在回顧中國有關威懾的言論和思想時,美國等國的許多人可能都會忽視或誤解中國某些行為背後的意圖。當中國做出威懾行為時,媒體和別國政府或許會將其誤解為侵略行為或是備戰行為。比如,儘管美國和中國各自的威懾理論存在巨大的共性,但美國依然認為自己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採取的行動從本質上講是威懾性質的,而中國的活動卻不具有類似的目的。

如果美國等國在相對和平的時期誤解中國的信號,那麼它們在危急時刻誤解中國類似信號的幾率也增加了。公眾和媒體對解放軍作訓活動和武器試驗活動缺乏理解這一點則加劇了這種情況。相應的,必須對「正常」活動有準確理解,才能評估中國人是否在改變常規、以示意某人正接近於或是正在跨越可能會引發衝突的界限。

解放軍思想的基本原則

可以從很多地方了解到中國的軍事戰略與行動,比如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國媒體上刊載的中共高層領導和解放軍高級將領的文章,以及解放軍專業軍事教育機構出版的教科書。但是,中國政府不會公開其國防政策的所有方面,它會保留其他國家通常會公開的一些秘密細節。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國防預算一直維持在數十億美元,而同時期的中國經濟卻在迅速發展。即使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國防開支有所增加,世界銀行仍然估計中國的軍事開支僅佔GDP的約2%和政府總開支的約6%。考慮到蘇聯大肆揮霍國防開支的前車之鑒,北京把發展民用經濟的優先順序排在發展軍力之前,而且並沒有為了軍事現代化而犧牲掉國民經濟發展。不論何種戰爭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利。

中國國防政策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它是戰略防禦性質的。不過和其他軍隊一樣,解放軍也認識到一旦跨過戰爭的門檻,攻勢就發揮決定作用。根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解放軍將在戰爭的戰術、作戰和戰略層面上採取進攻行動。這一姿態被稱為「積極防禦」,它被視為中國戰略思想的精華所在。積極防禦會導致一種行動——反應循環,它很快會演化為一場螺旋式上升的爭端,而爭端焦點在於哪一方針對另一方的較早舉動作出的反應是合理的。

儘管如此,考慮到軍事家孫子對解放軍思想的持續影響,中國傾向於盡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原因之一是解放軍缺乏現代作戰經驗,它不加掩飾地公開評價說,其現代化程度落後於發達國家的軍隊,而且其軍官缺乏現代戰爭所需要的技巧。因此,解放軍思想中常常提到「以弱勝強」。不過,未正式提及、但常常被暗指的一點是,規模龐大的解放軍可以戰勝許多較小鄰國的軍隊,除非這些軍隊得到美國或另一個發達國家的支持。

為了實現目標、彌補其眼中的軍事弱點並節省開支,中國政府設法動用方方面面的國家力量(包括國民經濟、外交、地理、人口以及科學方面的力量)來擴充其武裝部隊。國家力量的各個組成部分按照「軍民融合」戰略的要求整合到一起,這是人民戰爭思想的一種現代組合方式。近年來,現役部隊支援下的中國海警、商業實體以及海上民兵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上頻頻出動,不戰而勝、以弱勝強以及軍民融合的理念在這些行動中得到了廣泛展示。

在這些戰略原則的框架下,解放軍認為保持戰備是它的核心功能,也是全體官兵的首要責任所在。解放軍在執行主要作戰任務方面準備得越充分,它在執行威懾行動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MOOTW)方面所做的準備也就越充分。作戰、威懾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所構成的三角被定義為動用軍事力量的3種基本方式。

中國的戰略思想

「和平源於力量」這一理念是解放軍威懾思想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2005年出版的《戰略學》英譯本中寫道:「力量準備是所有戰爭控制準備中最必不可少和最可靠的準備。」書中還寫道:「戰爭控制的目的在於阻止戰爭的發生。」換言之,軍事力量對於避免戰爭(即維護和平)而言是必須的。書中有整整一章都在探討戰略威懾。這一章是外國讀者所能接觸到的對中國威懾理念的最詳盡的解釋。

中國威懾理念的基礎是,利用動武威脅來實現脅迫或預防目的。威懾可以有軍事和政治雙重目的。但是,威懾「或許會失敗,如果對複雜局面處理不當,甚至還會導致戰爭或戰爭升級」。因此,「作戰手段通常僅用於威懾失敗的情況,而且沒有替代手段」,「作戰能力越強,威懾就越有效」。

威懾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充分的威懾力量」;第二,「(運用)戰略威懾力量的決心和意志」;第三,「威懾方和被威懾方」之間的互動(信號)。這些要素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上將提出的公式(即「能力×決心×信號=威懾」)完全一致。

威懾試圖改變「對手的心理模式」,為妥協和讓步留下「一些餘地」。威懾方試圖通過以下方式獲得「契機」,即採取對方可以看到的「大規模閱兵式、聯合軍事演習以及軍事訪問」等行動,以及書中未提及的軍力部署和武器試驗等行動。威懾試圖展示一方相對於敵方弱點的優勢,同時「隱藏己方的弱點」。

戰略威懾包括核威懾手段,但是也包括信息、太空和網路行動等多種常規手段。它還包括「人民戰爭威懾」。在和平時代,威懾的目的是「推遲或限制戰爭的爆發」,而在戰爭時期,威懾旨在「控制戰爭的縱向和橫向升級」。

打「小仗」來避免大仗或許是必要的。同理,積極防禦要求「必須把政治和戰略層面的『第一槍』同戰術層面的『第一槍』區分開來」,「如果任何國家或組織侵犯了別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那另一方將有權在戰術層面『開第一槍』」。因此,解放軍或許會在局勢緊張期間發起先發制人的行動,如果說中國政府斷定敵方已經決定要「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話。

但是,由於中國認為它的威懾「從本質上講是自衛性質」的,因此它把自己同其他謀求用攻擊性戰略讓對手屈服的國家區別開來。中國的威懾被描述為預防性的,「為了阻止外國侵略、捍衛主權和權益」,以及為了阻止國內和國外旨在分裂和顛覆中國的陰謀。

在上述2005年版的《戰略學》一書中,威懾一章如此作結:「戰略威懾並不是萬能的……在實施戰略威懾時,應該研究最糟糕和最困難的情況,並且預先做好充分準備,以便在威懾失敗時穩步和有效地應對敵人。」該書在最終章中重複了這一針對威懾和作戰的謹慎態度:「永遠不允許輕率地作出動武決定……軍隊存在的理由是預防和贏得戰爭……我們或許一百年都不會發動戰爭,但我們哪怕一天不做好戰爭準備也不行……一支軍隊只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它才能慎重地發動戰爭,並做到在戰爭中反應迅速……只要我們能解決軍事威懾的問題,我們就不會訴諸戰爭。」

2013年版的《戰略學》一書同樣有一章專門探討威懾,它強調了十年前的基本原則,並根據國際安全環境的變化以及技術進步(特別是解放軍在信息技術、空間和網路能力方面的進步)進行了內容更新。市面上沒有2013年版《戰略學》的官方英譯本,但是有若干書籍和隨筆詳細探討了這本書。2013年版的一個特別之處是,它把和平時期的島礁防禦工事擴建活動作為旨在捍衛中國海上主權和權益的中國威懾系統的一部分進行記述。

中國威懾的影響

儘管中國威懾態勢背後的理論可以在解放軍教科書中找到,但中國政府在向外界解釋其軍事思想的威懾理論時做得並不是很好。(即使它作出更大努力,外界的許多人也可能不會相信它。)結果就是,中國的一些行為和信號原本很可能旨在發出警告,但外界可能會將這些威懾信息解讀為有著惡意和侵略性的意圖。

美國和中國的威懾目的因兩國核心利益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這使誤解行為和信號的情況進一步複雜化。

除前文所提及的概括性表述外,中國還提出過一些稍微具體一些的威懾目的。比如,2005年出台的《反分裂國家法》在第一條中列出了5個目的,其中第一個目的是「為了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換言之,北京的第一個目標是威懾台灣不要採取邁向「獨立」的進一步行動。類似地,許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把「美國軍艦和飛機在中國沿海從事的偵察活動」定性為有礙兩國關係的「3個障礙」之一。可以有把握地假設,對近距離偵察任務進行威懾以及挑戰美國的自由航行行動是解放軍的使命之一。對這一目標的追求導致美國軍機軍艦與中國民間及政府的飛機和船隻之間發生多起事件。儘管中國迄今在威懾台獨方面很成功,但其軍事現代化進程繼續被視為對台灣及所在地區的威脅。另一方面,中國在威懾或限制美軍在該地區行動方面並不成功,預計美軍行動的強度會增加。此外,計劃對中國海上交通安全法進行的修改——即授權海事當局阻止可能損害海上交通秩序的外國船舶進入中國水域——同樣不大可能阻止美國在中國附近開展行動。

解放軍的例行訓練和武器試驗等行動常常被誤讀。實際上,解放軍的訓練活動會提前一年或更早進行策劃,訓練目標也會每年都宣布。大體來講,部隊會遵循如下模式,即從基本訓練開始,到小規模功能性訓練、再到較大規模演習,最後是聯合軍事演習。由於解放軍規模龐大,中國媒體幾乎每周都會報道某種訓練,而且由於新裝備不斷入役,現在有許多訓練都在距離中國更遠、解放軍不會頻繁開展活動的地方進行。

通常,訓練都會在某個引發國際興趣、有報道價值的事件——比如美軍在該地區開展的一個活動——發生前不久、期間或是不久以後進行。結果,觀察人士常常把解放軍的訓練和外部事件掛鉤,這通常會導致一位中國發言人將訓練描述成例行性質和按照年度訓練時間表進行的。相反,當解放軍的訓練活動是出於威懾目的時,中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宣傳,就像它在21世紀伊始、在台灣對面舉行的一系列演習那樣。類似地,武器試驗通常是根據研發情況進行的,而不是對外界事件作出的直接回應。

回到里根所提的「和平源於力量」理念上來,哈爾·布蘭茲曾在今年早些時候撰文警告說:「這個短句中的2個名詞都至關重要,而後者使前者成為可能」。鑒於美國和中國都在該地區追求各自的威懾目標,哈里斯上將所列等式中的所有項(以及中國的威懾思想)都必須配平,並且得到雙方的理解,這樣才不會危害地區穩定這一共同目標。(編譯/馮雪)

中國海軍官方微博曝光遼寧艦艦艇編隊遠海訓練的畫面。

本文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李曦_NN258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俄世界最強攻擊武器到位,敘反叛武裝求助美國,美軍勸說戰略放棄
俄軍如何用「戰略」玩具鍛煉將軍的戰役指揮能力
為什麼解放戰爭戰略決戰序幕是濟南戰役?
威懾全球的「大力神」 美軍初代核威懾戰略力量
二戰蘇德戰爭全部大戰役介紹,從戰損比和戰略意圖看誰是戰鬥民族
美智庫宣布:美軍戰力不堪重負,曾經的戰略目標徹底失敗
中越戰爭:解放軍堅定執行「見好就收,決不戀戰」戰略
美戰略武器正後退分散部署以防一鍋端 我軍威懾力制衡力崢嶸初露
振奮人心!中國戰略轟炸機最新進度曝光,專家:戰力媲美美軍B2
戰鬥民族不含糊,俄戰略轟炸機挑戰美國防空識別區,警告莫觸底線
抗日戰爭中我軍戰略運籌的勝利
軍武評:美國空中力量的復興,海灣戰爭與精確戰略打擊
美利堅的暴力美學:奈基和哨兵戰略反導系統
一旦美軍停飛B1B,戰略威懾力將不如俄軍?專家一席話令人深思
英軍戰略過時了!英軍總參謀長稱英須更新軍事戰略應對新挑戰
震懾美國的力量!俄羅斯強大的戰略導彈部隊
強大的刺蝟兵戰略
俄專家:中俄聯合戰略演習回擊美國好戰態勢
美中戰略競爭與「冷戰」教訓
解禁「殺人機器人」?美軍AI發展戰略涉倫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