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史记》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记》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孔子这个人,有特别多的优点。

《史记》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是一个认真而且有悟性的人。

有一次,孔子跟老师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只学一首曲子。老师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很熟了,可以练习一下新的曲子。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我弹得还不够熟练,我再练练吧。


又过了一些天,老师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已经很熟练了。可以换一首曲子。


孔子说,我虽然弹得很熟练,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内涵,没有感受到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得再练练。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对老师说,我感受到了。这个曲子的作者,应该是一个身材高大、目光明亮的人,他一定是一位王者。他应该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吧?


老师非常惊讶,很佩服地说,这就是周文王的曲子。


孔子是一个非常讲规矩的人。


孔子对应该尊敬的人,特别讲礼貌。比如见国王,必定弯腰低头,恭敬有礼。上前跟国王说话,小步快跑,不让国王等;跟国王告辞,倒着走,不把背影留给国王。


一块肉,如果切得不端正、不规矩,孔子是不吃的。一块席子,如果摆得不端正,孔子是不坐的。


一天之内,只要哭过,孔子绝对不会再笑,孔子认为那样不庄重。遇到办丧事的人,或者残疾的人,孔子一定面容严肃地表示同情。

孔子从不谈论怪异的事情、暴力的事情和鬼神的事情。这些事情,孔子也认为不庄重。


孔子说,他一辈子最担心的事,是遇到好的东西没去学,有了毛病没有改掉。这人很上进吧?


一个国家的国王,如果品行不好,请孔子去,孔子是不去的。孔子说,鸟可以选择树,不能让树选择鸟。树不可以对鸟说,来,停我这。

《史记》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又是一个聪明有方法的人。


孔子研究出一套治理国家的学问。这一套学问,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导人守规矩、讲礼节。孔子认为,人人都守规矩、讲礼节,国家就有前途。


规矩和礼节在古代很重要。


齐国和鲁国曾经打过仗,后来决定和解。两国的国王选了一个地方,建了一个高台,要在高台上办一个和解的仪式。


仪式举行的那天,两国国王相互行礼,赠送礼品。齐国的官员喊,奏乐。齐国的乐队走上来,齐国用的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乐队,乱糟糟的。有的人穿着皮衣,有的人戴着插羽毛的帽子,还有的人手里拿的根本不是乐器,而是长矛、大刀和剑。

这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大臣,他从台下跑上来,大喊,不行不行。两国的国王要订和约,怎么乐队的人上来却拿着武器,这不合礼仪。我们两国订约,怎么可以用少数民族的乐队,这也不合礼仪。


齐国国王觉得孔子说的对,感到很不好意思。


齐国的官员换了一个乐队。这次上来的是一帮耍杂技的,还有小丑。孔子又跑上来说,国王订约的场合,怎么可以用这么低级的乐队,轰下去轰下去。


齐国国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齐国的大臣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节都不懂,比鲁国差得太远。为了表示对鲁国的歉意和尊敬,齐国国王把打仗时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都还给了鲁国。


鲁国发现孔子既懂礼节,又非常聪明,就让孔子当宰相,用他的这套方法治理鲁国。才几个月的时间,孔子的方法就把鲁国人变得越来越懂规矩,越来越老实,坏人坏事越来越少。


可惜,孔子只在鲁国当了几个月的宰相,没有实现他的雄心大志。


孔子对自己的方法很有信心。他曾经说,如果哪个国王愿意用我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一年就会有成绩,三年就会有大变化。


但是,愿意用孔子的国家很少。为什么呢?


因为孔子的方法,对人要求太高。


孔子当鲁国的大臣之前,曾经见过齐国的国王。齐国国王听孔子说过一些治国的方法。

齐国国王很认可,觉得孔子说得对。


孔子也觉得齐国国王这里,可能有机会。他特意搬到齐国住,找机会接近齐王。


齐王后来又问过孔子一些治国的方法,孔子都答得很好。


比如,管理国家,一定要讲究规矩。国王要有国王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当老爸的,要有老爸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守规矩。


还有,管理国家一定要节约,不能浪费。


齐王觉得孔子说的有道理,打算重用孔子。


但是,孔子对别人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很多大臣对齐王说,孔子的要求很高的。你要是用了他,他会给你定很多很多的规矩。衣服怎么穿、走路怎么走;国王大臣之间怎么说话,怎么做事,要麻烦死。用这些来管老百姓,肯定没人听。


齐国国王听了这话,最后决定不用孔子。

《史记》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还是一个不肯受委屈的人。


孔子在鲁国当宰相,宰相当得好。结果,鲁国的邻国齐国很害怕,担心鲁国这样子强大起来,会成为霸王,侵略自己。于是,齐国使坏,送给鲁国国王很多骏马,还有美女组成的歌舞乐队,想让鲁国国王喜欢吃喝玩乐、顾不上管理国家。


鲁国的国王果然上当,迷上了吃喝玩乐,在管理国家的事情上变得懒了起来。接着,又做了一件不合孔子道德的错事。孔子觉得失望、很委屈。他不肯原谅鲁国国王的过错,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


卫国的国王曾经打算用孔子。可是卫国国王跟孔子说话的时候,一边说话,一边看着天上的大雁,漫不经心。孔子认为这样的国王不礼貌,没有诚意,对道德的追求不够强烈,于是离开了卫国。


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


为了找到明智的国王,用自己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了很多地方,齐国、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可是,愿意用他的人非常少。


四处周游,孔子和他的学生在路上吃了很多苦,被人追打、被人围攻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


而且还四处碰壁,被一个又一个国王拒绝。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被人嘲笑、被人撵走。有时候甚至混到没有饭吃。


有人劝孔子,天下这么乱,想改变天下是多难的事情呀。还不如找个好地方,种种粮食,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呢。

孔子说,就是因为天下不太平,我才想改变它。只有天下太平了,我才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老师,你的学说太厉害、要求高。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得下你。你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一点自己的要求呢?


孔子说,好的农夫会种庄稼,但是如果天气不好、土地不好,他也不会有大的收获;好的工匠,也不一定能做出人人满意的东西。我们研究学问,应该不管收获,只记得努力把它做到最好。如果因为没有人接受,就去改变自己的学问,顺应别人,那就太没有理想啦。


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你认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就应该不断研究自己的学问,把它做到最好。如果中途停下来,那是自己的错;如果研究出好的学问,别人不愿意用,那是别人的错,对吗?


孔子说,太对啦太对啦。


孔子后来没能找到用他的国家,直到73岁去世。不过,孔子还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带出了很多学生,讲过很多教育人的道理。

《史记》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些道理,被孔子的学生们总结出来,编成一本书,叫《论语》。《论语》里的道理,在中国流传了2千多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曾受到它的影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腾讯儒学 的精彩文章:

神奇动物在哪里?它们定让你大开眼界!
告诉孩子十二生肖排序的真实原因吧 别用传说糊弄了!
孔子的十大贡献:开创了史上多个「第一人」!
他是幼教界泰斗级人物,改变了中国幼儿教育,却为何到死无法回到大陆?
能包容才能大有作为

TAG:腾讯儒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