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不久前,筆者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截至2016年,中.國吸煙人數已達3.16億,且每年還在以230到450萬人的規模遞增。吸煙者每天平均吸煙15.2支,與五年前相比,增加了1支。可見在今天的中.國,煙草已經成為食品、藥品和化妝品之後的第四大生活消費品。但其實,煙草傳入我國的時間並不長。史學界一般認為,煙草入華的具體時間有三種說法:一是萬曆三年(1575年)由菲律賓呂宋傳入台灣、福建;二是清末趙之謙所說,最先傳入中.國的是鼻煙,由利瑪竇自廣東帶入,他在《勇盧閑詰》中這樣記述:鼻煙來自大西洋意大里亞(義大利),明萬曆九年(1581)利瑪竇泛海入廣東,旋至京師,獻方物始通中.國;三是源自1980年廣西博物館文物隊在廣西合浦縣上窯明窯遺址發現3件明代瓷煙斗和1件壓槌,壓槌後刻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四月二十四日造」13字(見鄭超雄《從廣西合浦明代窯址內發現瓷煙斗談及煙草傳入我國的時間問題》),這一實物的發現對以前所有談及煙草入華的說法提出了疑問,如果其確系真文物而並非贗品,則表明中國至少在1549年以前就已經有了煙草和吸煙這一生活方式。

不管哪種說法是真,至少能夠肯定的是煙草確實是一種舶來品,而且其來到中.國的時間並不長,從明朝後期至今,也就四百多年的歷史。但誰也未曾想到,自打它傳入我國後,竟會以如此迅速的速度被推廣。不用說今天,早在清代,吸煙就已成為國人的一項嗜好,如陸以湉在《冷廬醫話》中就記載到:「今人嗜此者眾,煙肆之多幾與酒肆埒。」可見當時風氣之盛行。


我們知道,吸煙有百害而無一利。現代醫學認為,香煙含43種致癌物,吸煙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發病危險。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煙草會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筆者且就這一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一、當時醫學對煙草作用認識的局限使人們對其害處缺乏了解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醫學檢測技術,所以對煙草的認識肯定是不全面的。而且作為一種全新的外來物種,當時中.國的醫學家普遍將其作為一種新藥材來研究,以彌補本土藥材的不足。在這個背景下,對煙草益處的研究成果就遠遠超過了對其負面影響的探索。比如,明代大醫家張景岳(中.國古代傑出醫學家,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時人稱他為「醫術中的傑士」)就對煙草大加稱讚,他在著作《景岳全書》中介紹吸煙可以壯陽、祛風濕,認為是「頃刻取效之神劑也。」而最早記錄煙草的醫學書籍《本草匯言》也記載:「此葯氣甚辛烈,得火燃取煙氣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風雨之寒,避山蠱鬼邪之氣,小兒食此能殺疳積,婦人食此能消癥痞。」


像張景岳這樣的醫學泰斗,其觀點是很能夠影響大眾對煙草的認識的。他們既然認可煙草的正面作用,就使得煙草能夠被社會大眾接受。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當初對煙草的片面定性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是作為一種新藥材,剛接觸到它的中.國醫學家對它寄予某種厚望本也無可厚非。但這種草率熱情和盲目推崇,卻給社會習俗及人體健康帶來極大的負面後果。如今走在戒煙運動最前沿的醫學界,起初恰恰是煙草傳播的推動者,這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二、謠言和傳說對煙草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煙草入華之初,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傳說:明軍在一次征滇戰役中,很多部隊因感染了當地疾病而全軍覆沒,唯獨一支軍隊毫髮無損,事後發現這支部隊都是由帶著煙槍的吸煙者組成的。這個傳說被很多書籍所記載,雖內容略有不同,但隨著這一故事逐漸流傳開來,使大家都對此深信不疑,卻從來就沒有誰探討過它的真實性。這個傳說不僅暗示了煙草的益處,更為吸煙者吸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傳說,反映了某一時代的某種風尚和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它雖然未必是事實,但卻很符合人們的某種心理期望。比如說,日.本大地震期間,有傳言說食鹽可以防止核輻射,結果導致大量民眾盲目相信並大肆搶購食鹽。結果,闢謠後個別家庭的食鹽儲藏量驚人。拿吸煙來說,當人們聽說吸煙有好處時,心理的嚮往必然會驅使讓人們去試一試。結果就是一旦吸煙成為當地的一種風尚,就會競相有人去學習效仿。就像我們現在流行的一些不倫不類卻賣的很火的衣服,穿戴者即使在大冬天被凍得瑟瑟發抖也在所不惜。從眾心理和時尚潮流,有時就是這樣可怕。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三、吸煙與當時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不謀而合


煙草在中.國的推廣必然要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融合,不然甭說推廣,連立足都很困難,而恰好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適合煙草發展壯大的土壤。比如,道家強調養生修行,強調氣息調理,而煙霧這種虛無縹緲的物質恰好與之暗合(這一點可以從道家煉丹上得到佐證)。清代詩人陳義貞就做過一首詩:「神農不及見,博物幾曾聞,似吐仙翁火,初疑異草熏,充暢無滓濁,出口有氤氳,妙趣偏相憶,縈喉一朵雲。」詩中簡直把吸煙描繪成了修道。文化上的接納對於煙草的大範圍傳播具有決定性作用,使吸煙行為可以根植於我們的文化土壤,最終成為我們生活難以割捨的一部分。


當代,禁煙活動一直在進行,國家不惜為此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效果呢?並不理想。原因何在?煙文化已經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了。社會名士們、明星們,影視作品中、公共場合中,吸煙者比比皆是。而在交際場合中,煙早已超出了它的物質範疇,成為一種社交工具甚至一種身份象徵。有了這樣一種煙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土壤,禁煙談何容易?

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的煙草,為何如此受到國人的青睞?


四、當時禁煙政策的失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據《福建日報》1992年11月24日刊登的文章介紹,煙草從南方逐漸推廣到北方乃至全國,是因為明末天啟年,明朝與後金交戰,大量南方官兵被抽調到北方,從而把吸煙的習慣傳到了北方。很快,長城內外各民族都染上了吸煙的習慣,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吞雲吐霧。可是,這樣一來,皇帝不高興了。原來,當時北方人管吸煙叫「吃煙」,與「吃燕」諧音。而北京的別稱是燕京,「吃煙」豈不是要把北京吃掉嗎?所以皇帝一怒之下,便下令百姓不準吃煙,違者斬首。但是,統治者光想到了禁止吸煙,卻沒有想到煙草的生產和銷售。加之當時抽煙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所以久而久之,這條禁煙令就成了一紙空文。而且,由於禁煙導致煙草價格直線上升,山海關外的女真人不惜以一匹馬換一斤煙草。另一方面,禁煙反而宣傳了煙草,很多人都想嘗嘗這皇帝不準吃的東西是什麼味道,導致煙草銷路更好。可見,明朝皇帝只因忌諱而禁煙,不僅沒有真正禁止住吸煙,反而起到了做廣告的作用,這是始料不及的。


史料中,還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1637年,崇禎皇帝為了禁煙,勒令以斬首示眾懲罰煙草私種私售者。不過,當時正在遼東與後金苦戰的兵部尚書洪承疇卻上奏說遼東士卒,嗜煙若命,導致政府禁煙徹底失敗。怎麼回事呢?原來,洪承疇本人也是一位「老煙槍」,皇帝讓他帶兵到山海關外打仗,他便趁機上了個奏本提了許多條件,要這要那,最後順帶一筆:北方士兵雪夜巡邏,抽一袋煙不僅能添點暖氣,還可提提神,對帶兵打仗有利,皇上能否開煙禁,體恤士兵?多疑的崇禎此時正倚重洪承疇,本不想批准,但又怕洪承疇不忠心。如果這點小事都不答應,怎麼讓洪承疇帶兵?於是煙禁重開。沒幾年,北京真的讓清軍「吃掉了」,新坐龍庭的滿洲貴族全是老煙槍。這樣,皇帝與百姓「同心同德」,抽煙風靡全國的勢頭就再也擋不住了。


*作者:林森,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歷史學家、軍事家,擅長用故事刻畫、分析歷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誰將主宰未來天空》《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盛世餘光》等歷史、軍事類專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他因母受辱殺人,皇帝卻封他做大官,一地因他留名上千年!
史上最大膽官員,竟敢讓老百姓演戲,欺騙乾隆皇帝?
大宋力挽狂瀾的宰相,如果沒有他,宋朝的歷史就要改寫
一代名妓紅拂女,脫俗奔放,和男人見面第一夜就私奔!
你最尷尬的一次經歷是怎樣的?

TAG:魚羊秘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好萊塢的世紀黑幕,勾結煙草商引誘青少年吸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