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解脫痛苦-EP56

如何解脫痛苦-EP56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學授權發布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學授權發布


如何解脫痛苦- EP56


悲觀的人生


叔本華承接康德的現象和本質的概念,加以發揮和補充。在叔本華的體系中,作為整個世界本質的大意志是處於時間和空間之外的「一」,它具有完整性和唯一性。當人對大意志進行認識時,會得出不同的現象,造成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存在,這就是叔本華所言的「個體化原理(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地球上的磁力作用、重力作用,以至人的活動,其實都是意志的外在和個體化的表現。這個表現出來的世界就是被主體所認識的世界。大意志(本質)表現「自己」成為千差萬別的現象,但現象和本質彼此相關,現象不掩蓋本質,現象總是本質的表現。


世界的不同現象,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對立,而對立之中又容易出現鬥爭。叔本華認為其原因,是每個個體都會以為自己的意志就是終極意志本身。個體容易傾向自我中心,繼而對其他人的意志常常視而不見,有時甚至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其他人身上,悲劇由此而生。


除此之外,世界的不同的現象也帶給人們的是一系列無盡對立的痛苦。人們不得不面對有限與無限、感性與理性、存在與虛無之間的分裂所帶來的煩惱。大意志獨立於時間及空間之外,但人們受自己的認識能力所限,只能認識一定的、有限時空限度內的事物,人的意志卻驅使人慾求無限。另外,人身為理性的存在者,應所當然以理性的方式看待世界萬物,但理性所能認識的只是世界的現象而不是本質,而世界的本質是非理性的、不斷欲求的大意志。換言之,理性難以教導人們洞察世界的本質,進而指導生活。最後,縱然人們努力尋求幸福和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欲求,但人最終亦難逃空虛和死亡的命運。換言之,人們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到最後總要歸於無。


解脫之道


叔本華除了受康德哲學影響外,亦深受東方思想影響。印度教和佛教對於人生終究是虛無,這一觀點極大地啟發了叔本華的哲學思考。印度教的主流思想婆羅門派哲學(Brahmanism)在吠陀(Veda)和奧義書(Upanishad)中提出人生虛無,而大梵(bráhman)實有等觀點。而佛教提出「無常」(impermanence)等概念,為對於傳統理性主義有所不滿的叔本華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既然叔本華提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所以解脫之道就在於否定意志(will denying)這一途徑。叔本華指出要否定意志,有兩個途徑可走︰其一是通過哲學和藝術,但這樣只能夠減緩生命的痛苦;其二是通過禁慾,只有禁慾才能達到痛苦的徹底解脫。


叔本華認為天才擁有從事哲學的本領,具有獨立於充足理由律之外進而認識事物內在本質的能力,能夠洞察「個體化原理」。天才擁有直覺能力,能夠直接洞察世界的本質即是那個不斷欲求、永不停息的意志。世界上多姿多彩、紛繁複雜的事物只不過是意志的表面現象而已。一旦人們理解這點後,便能明白世界上所有事物和自己一樣,都有著共同的根源,均屬於同一個大意志,短暫超越與他人的對立,達到萬物皆一的精神境界。


其次,人們可以通過藝術審美而獲得短暫的解脫。叔本華指出要通藝術審美達到解脫的關鍵是靜觀(contemplation)。康德認為人們的審美活動不帶功利性、認識的目的與動機。叔本華的審美觀點與康德相似,他同樣主張進行審美靜觀時,人們應該要放棄日常理性認識事物的方式,不再考慮事物處於何時和何地;並且不讓抽象的知性概念支配自己的意識,而是應當全神灌注於對象本身。叔本華認為天才的直覺、藝術的靜觀能夠超脫時空形式、擺脫知性概念,使自己完全沉浸於靜觀之中。在藝術靜觀當中,人(主體)完全在客體之中喪失了自身,忘卻了自己的個性、意志。可以說,在靜觀之中主體完全消失了,客體完全充滿了主體的視野,就在這一瞬間,主體和客體彷佛合二為一了。例如當我們凝神觀看一個火爐時,一旦我們靜觀良久,我們會發現我們和火爐好像融為一體了,即進入了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可以令人暫時忘記了自身的存在,即是暫時忘卻自身的欲求和痛苦。


儘管人們可以通過哲學和藝術達到某種解脫,但叔本華並不認為這兩個途徑是徹底之道,而只能暫時緩解痛苦。他主張唯有禁慾能夠令我們達到徹底解脫,無欲無求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禁慾的前決條件是人們需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在於意志,從而看清意志的本質,以此控制自己的欲求和衝動。另外,當人們飽受欲求不得的痛苦折磨後,亦能促使人們走上清心寡欲的道路。只要人們認識到世間上不同的苦難,為害和被迫害的、折磨和被折磨的雖然在現象的層次看來有所不同,但本質上同屬於同一個大意志。從此認識,人就能達到無分別心,無欲無求,走上解脫之路,這點可以說和佛教的「出世」思想非常接近。


《推理的迷宮》

如何解脫痛苦-EP56



人生就如鐘擺- EP55


近代哲學是關於意識主體的哲學,大部分哲學家把主體看作純粹的理智和認識主體。然而在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眼中,人固然是理智和認識能力的主體,不過人在更加根本的意義上是一個具有本能、衝動、欲求和渴望的主體。因此,叔本華對西方哲學發展的意義在於他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批判,轉而強調主體的非理性面向。


叔本華深受康德(Immanuel Kant)哲學影響,但他的進路跟費希特(J. G. Fichte)、謝林(F. W. J. Schelling)及黑格爾(G.W.F. Hegel)等德國觀念點者所採取取消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thing-in-itself)的做法不同。他保留了物自身,並把它看成意志(der Wille)。由於叔本華認為人和世界的內在本質是意志,所以他的哲學比較關心人的非理性面向,例如情緒、慾望和身體反應等等。繼叔本華之後,不少哲學家開始關注人的非理性面向,例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Schopenhauer as Educator)一書中將叔本華當成自己的哲學啟蒙老師。以至於中國哲學的發展中,王國維萃取了叔氏的美學觀,創新了「有我、無我之境」的中國藝術審美路徑。以此足可見叔本華在哲學史上深遠的影響力。

作為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是叔本華重要的作品。叔本華繼承了康德關於「物自身」和「現象/表象」的區分。他認為人類的認識基於主客對立的形式。經驗和科學的世界,或者說由感官經驗和理性認識的世界,都屬於主體所認識的那個表象世界。叔本華的意思是任何一個被認識的經驗客體都是由主體的先驗認識能力所構造出來,叔本華實際上重複了康德在第一批判的思想︰主體利用感官形式(即時間和空間直觀能力)和知性的概念構造認識對象。因此在叔本華看來,人們看見太陽,那個太陽只是呈現在人們意識中的,處於一定時間、空間下的太陽,太陽無非是被意識了的太陽。


客體要存在於人類的意識當中,就要通過主體的認識能力被構成,叔本華於《四種充足理由律》(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中認為人有四種構造認識對象的能力,他將充足理由律(the law of sufficient reason)分為四種形態:存在的理由是指事物一定要處於時間和空間的直觀形式之中;變化的理由指事物的變化要服從因果規律;行為的理由指事物的行為皆有其動機;認識的理由指人進行認識時要服從理性和邏輯規律。


以上可以看出,叔本華認為在主客對立的認識框架下,對象總是相對於主體而存在,而在一定意義上客體作為主體的產物而存在。他指出表象的本質形式就是主客對立,客體的形式又是寓於各種形態內(即在主體內)的根據律。


作為意志的世界


叔本華指出世界擁有兩個不同的面向,一個是被表象,即被認識的、處於現象層次的世界;另一個是不被表象,獨立於人的認識的世界。叔本華指出在充足理由律的認識方式下,自我和世界都是相對於對方而存在。在這個意義下,如果人對世界進行認識,人所認識到的世界只能是被表象的、現象層次的世界。


如果我們對自我進行認識,我們所得到的自我只能是被表象的自我,即我們的身體。但自我同時有著另一個面向,即獨立於被人類認識的面向,叔本華認為這就是人的意志。但叔本華認為這並不表示作為表象的意志(身體)和作為本質的意志(本質)是兩個意志,兩者其實是同一個意志,只是相對於主體的觀看角度而言,呈現出不同的面向而已。


叔本華指出被認識的物理軀體是意志的外在表現,所以人的身體正是人的意志的可見表現。他舉例說腸的輸送就是客觀化了的飢餓;生殖器的反應就是客觀化了的性慾。整個身體就是意志的外在表現,身體作為被其中一個意志的表現,亦即作為人的認識客體,身體需要服從充足理由律,但意志本身卻獨立於各種充足理由律。可以說意志本身是盲目的、不停欲求的機器,而且它的各種欲求、渴求、和本能的衝動根本沒有根據。


叔本華花了很長篇幅指出個人的本質是意志,之後他利用模擬方法,指出既然個體是一個意志,而在個體之外還存在著眾多個別事物,它們的本質應該都是意志甚至整個世界的內在本質亦是意志。因此,在世界上,每個個體本質上都是一個小意志,而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大意志,眾多小意志其實是作為整個世界的大意志的一部分。


整個世界,從表象的層次(被認識)的層次而言,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但它們只是作為同一個大意志的外在表現。叔本華認為意志的表現存在等級層次差別。他表示意志在無機物那裡的級別最低、然後在有機物、動物那裡又高一些,意志最後在人類那裡達到最高級別的表現。但到底甚麼是意志的最高級表現呢?

人的生命與意志


在叔本華看來,每個生命體都有欲求的意志,欲求的意志實際上是存在意志。由於意志客體化的程度有所不同,各種事物意識到自己的意志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人是意志客體化的最高表現形式,所以唯有人對自己的意志擁有最清晰明了的知覺程度,亦即人對於自己的意志欲求有最深的體會,因而有更大的痛苦。


意志在人身上表現為無盡的、永不停息的欲求,人的慾望無限,但所欲求之物有限,因此人必然會感到痛苦。叔本華並不否認存在幸福和快樂,但他認為痛苦比幸福和快樂更加根本,也更接近作為大意志的世界的本來面目。幸福和快樂只是短暫滿足了的慾望,一旦滿足的感覺退卻後,更大的痛苦馬上出現。有時即使人們得到長時間的滿足和幸福時,人們又會陷入無聊之中。而在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人發現自己的意志和所意欲之物之間存在障礙物時,又會引起人們的痛苦和焦躁。叔本華曾經以一個甚為形象的比喻描述人生的悲慘狀況:人生就如一個鐘擺,永遠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


叔本華認為人對於意志的知覺程度知覺最為清晰,所以人比無機物、有機物和動物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但叔本華指出在人群之中,智力程度愈高的人,較其他人愈能感受到痛苦;如此說來,具有天才的人就是最痛苦的人。智力程度較高的人和天才,他們往往善於抽象思考,他們的思考範疇極為廣泛,會把將來和過去都納入思考範圍,而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這些人往往不願安於現狀,卻把思緒和精力投放在已經不存在的過去和尚未存在的未來,作無謂的追悔和對未來感到焦慮和幻想。


《推理的迷宮》

如何解脫痛苦-EP5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大選結果出來了!法國小鮮肉准總統39歲,夫人63歲!
康德的物自身在分析哲學中的角色(上)
人生就如鐘擺-EP55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堅決不看不讀這些書!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1217-1223運勢 | 凡夫迷失於當下,後悔於過去!聖人覺悟於當下,解脫於未來!
【12.07】每日一禪:寬容別人,解脫自己
保加利亞嘉珊12星座運勢7.2-7.8,雙子輕鬆 巨蟹解脫 摩羯改變
110㎡簡約—藝術解脫
煎熬14年,梅西終於解脫了
12星座6.21日運勢獅子座已經解脫困境!
張雨綺終於解脫,袁巴元最新發文充滿悔意,是敗在5000萬嗎?
這個1000多年的養生秘訣,從根上緩解脫髮、白髮
與公司撕逼1年後 這個大勢女idol終於解脫了 追回7億欠款
130.一根若清凈,六根也就得到解脫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九蒸九曬,這個1000多年的養生秘訣,從根上緩解脫髮、白髮
2助攻7失誤,在場輸27分!甜瓜終解脫了,楊毅:他早不想打了
明星都在用!這個1000多年的養生秘訣,從根上緩解脫髮、白髮
痛苦人生 如何解脫
陳一舟解脫:人人網2000萬美元賣身;銀隆高管涉嫌侵佔10億
4年花費近4.5億 兩年在預備隊荒廢 拉米雷斯終於解脫了
Liberate Right Now 當下解脫
這座監獄,2000人自掏腰包搶著進去,只為求一日解脫!
解脫神酒2018中醫傳承 五步療法
借3萬要還800萬 杭州千萬富姐賣房仍無法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