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退休教授專門租房存書 為買一本古籍花光幾年工資

退休教授專門租房存書 為買一本古籍花光幾年工資

退休教授專門租房存書 為買一本古籍花光幾年工資



私家收藏古籍是一個小眾市場。

退休教授專門租房存書 為買一本古籍花光幾年工資


龔明德家中藏書豐富。


可能沒有哪個市場像古籍一樣,容易產生蝴蝶效應。


一方面,古籍市場上流傳著各種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傳言,另一方面,這個市場又顯得十分脆弱。成都一位有20多年經驗的古籍玩家老張說,古籍投資風險不小。甚至一個新入場的投資者,就能輕而易舉地攪動整個市場的風暴。


風雲突變 紅印本爆炒之後被腰斬


如果不深入了解古籍,就不會知道其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門道。對於初入行的新手而言,選對古籍主題尤為關鍵。「古籍有很多主題,精刻本、紅印本、內府本……不一而足。」老張說。


並非每個主題的古籍都容易發現珍品。「有人專門收內府本,就是皇家刻的書,給皇子皇孫們看的。」老張說,內府本刻工講究,如同宮廷畫一樣,紙墨、筆工、刻工及裝訂都是最好的。內府本儘管製作精美,內容不一定有多高的價值。「內容一般是四書五經,歷朝歷代都在雕刻。市場存量大,再加上內容不新奇,這一主題不見得具有收藏價值。」


另一方面,也有人對明代的套印,也就是紅印本情有獨鍾。套印的古籍,除黑色字體外,還會套印一次紅色。因為稀有,紅印本曾在一段時期內被炒到了極高的價格。「原本一冊紅印本只值一兩萬元,在2010年前後,價格迅速成倍上升。一本明代的紅印本《詩經》可以賣6萬,明版紅印本《蘇東坡文集》可以賣到10萬。不過很快,價格又開始下降,目前,這類紅印本價格相對2010年,已經腰斬。」


市場很小 幾千萬就能攪起風暴


其實,古籍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玩家只是一個小眾群體。小到什麼程度?如果有個財大氣粗的人,短時間內投入幾千萬購買古籍,就可能在整個市場中攪起一場風暴。


老張說,前幾年紅印本古籍價格瘋漲,就是因為一個北京玩家攪局。「玩家的弟弟是一家證券公司老總,拿出幾千萬讓他買書。」結果,整個市場迅速聞風而動,價格一路飆升。而幾年後,這位北京玩家意外去世,他弟弟把手中的書全部拋售,整個市場行情應聲而降。

類似的事例還不少。「杭州一個地產老闆,參加拍賣會經常包場,拍賣會上所有的書全都買走。」老張說,過了幾年,房地產不景氣,這個老闆又開始賣書,那幾年書價垮下來跟他有很大關係。


一古籍玩家說,市場行情好時,「一本書今天賣一萬,明天可能賣一萬五,後天就可能漲到兩萬。」這種感覺確實很讓人振奮,但書價垮塌時,也有不少人被套牢。


興趣所在 是對抗風險的最大武器


在變幻莫測的古籍市場,不排除有真正的高手,通過高超的鑒定技術和敏銳的市場嗅覺,獲得巨大成功。事實卻是,這種高手並不多見。


成都數十家古書店中,像老張這樣做到一定規模的不超過五家。大部分玩家,做著依靠倒賣古籍發財致富的夢進入這個市場,最終都因為夢碎而黯然離開。


「收藏古籍,還是應該出於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想著發大財。」老張說,他當年步入這一行,就是因為自己喜歡讀書,也愛買書。在老張的店裡,可以感受得到他對古籍的喜愛,桌面上始終擺著一套工具,用於古籍修復。他捏著一張古代的紙片說,把紙揉成團再攤開,噴上水,壓平,經過一夜,紙會像原先一樣平整硬挺。「現在的工業用紙就不行,怎麼壓都有褶皺,這也是古籍的魅力所在。」


專門租一套房存書 退休教授藏書10萬本


對於鑽研學術的學者而言,古籍是他們的精神食糧。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龔明德,就是其中代表。在成都,無論是舊書攤主,還是舊書店主,幾乎沒有不認識龔明德的。別人出高價,不賣,龔明德來了,店主低價出售的事,時有發生。


64歲的龔明德淘舊書,不為投資增值,而是為學術研究之用。在他看來,這也是古籍在當今社會的一大價值體現。他的家裡,一半的空間都被書櫃擺滿,書櫃擺不下,客廳的空地也被裝滿書籍的紙箱擺滿。這不是全部,他還專門租了一套房子,用來存放其餘的書卷。

如今,龔明德的藏書已經達到10萬本,不過,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藏書家,「我應該算是一個存書家吧,所有的書籍都是有用於學術我才會買,不知不覺就有這麼多書了。」


為買一本古籍 花光兩三年工資


作為版本學方面的專家,每當需要一本書當作研究資料,龔明德都會盡量買齊所有的版本。每周三、周日,他都保持著騎車在各大舊書市場淘書的習慣。


「版本非常重要,越早的版本,越不容易出錯,拿來研究的價值也就越大。」每搜集一種古籍,龔明德都會小心地用舊信封包好外表,最後將各種不同的版本整理成一沓,再用紙包上。艾蕪的《文學手冊》,他整理不同版本的書籍就有10多本。其中一本書的外皮上,印有「珍存」二字,頗為特別。


「這本書你在全世界買不到第二本,花了我兩三年的工資,要賣的話得幾十萬了。」龔明德說,這些筆記都是艾蕪親筆所寫。因為有了這樣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他後來的一篇文章因此得以寫成。


當然,有時候為了買書他也會和舊書販子鬥智斗勇。「假如說一摞書他叫價4000元,我就分成兩堆,假裝對一堆書感興趣,然後販子會說這堆書3000元,實際上我想要的書在另一堆里,價格就殺下去了。沒辦法,這麼多書,不用點小手段哪裡買得起。」


數字化古籍 或為未來交流趨勢


四川省圖書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原副館長王嘉陵說,古籍既有一般書籍的屬性,也有文物性。今天儘管提倡大眾化閱讀,但古籍由於其專業的內容,脆弱的紙張和珍貴的價值,再加上古籍豎排文字也與當今的閱讀習慣不同,並不適合由大眾傳閱。


交流還有其他辦法,龔明德的客廳里有一台半舊的掃描儀,這是他專門為同事和後進們準備的。「圈子裡都知道我有不少書,每當有人因為課題需要借閱時,我就用掃描儀把書弄成電子版傳給他們,既不會讓古籍有損害的風險,又能讓他們把課題做好。」


這招在公立圖書館早有運用,王嘉陵介紹,實際上對於那些不能外借的善本,四川省圖書館也在積極地運用數字化手段與外界分享。「我們不少圖書已經數據化,有需要的學者一般都通過這樣的手段獲取古籍。」此外對古籍進行複製再造也是不錯的辦法,在王嘉陵的辦公室里,有一套《華陽國志》的再造本,客人們可以隨意翻閱,他手中類似的再造本就有二三十部。

「有的古籍是孤本,還有的古籍原本就是稿本,再不搶救就沒有了。比如《四庫全書》總共只有7部,現在存世的只有三部半,這種就需要多再造複製。」王嘉陵說,對於古籍中的孤本、善本以及毀壞嚴重、需求量大的版本,會優先進行複製再造。


「不光是為了交流,很多孤本如果不備份,萬一出了什麼意外毀壞了,即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了。比如明代的永樂大典,只有正副兩部,所以現在能存下來一本都是稀世珍寶。現在國家圖書館已經有2萬多種、9萬多冊古籍數字化,還做成資料庫放在網上。大約10年前,四川省圖書館也開始了這項工作,現在已有幾百部書完成了數字化,但古籍全部數字化還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些條件。」


文化價值的傳承 市民可零距離接觸古籍


在王嘉陵看來,古籍是文化的傳承。四大文明古國中,埃及有紙草書,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泥板書。古籍作為文明的傳載系統,讓後人得以了解前人的智慧。「通過古籍,我們可以了解自己原來是什麼樣子,堅持哪些東西,會給人內在的啟發。現在的科技那麼發達,但是你會發現智慧的根仍然在遠古,比如老子孔子,到現在仍然深刻影響著我們,這就是古籍在發揮傳載作用。」


由於排版、文字的原因,古籍書可能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閱讀方式,但市民仍然可以到四川省圖書館一睹其風采。據了解,四川省圖書館的古籍總量,已經達到65萬本,善本近6萬冊。或在明年,已經整理好的古籍會逐步對市民開放。


古籍按照其珍貴程度分級,清代乾隆之前的古籍都是前三級,乾隆末年(1799年)到1912年前的便歸於一般古籍,也就是第四級,「四級以下的可以直接閱讀,三級以上的古籍會有一些限制。因為古籍除了一般書的屬性,還有文物性,受文物法的限制,不能全部開放給市民翻閱。」一些珍貴的古籍,未來也有可能會通過展覽的方式,讓市民一睹其風采。


對於怎麼利用好古籍,龔明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通過讀書會和講座的方式,可以讓市民領略古籍的精髓。「比如在成都,一群20多歲的論語愛好者聚在一起成立讀書會,搜集原始的資料、各種版本的論語,真正把論語一個字一個字地鑽研。只要堅持到40歲,這個讀書會就不得了了,裡面的人都會是研究論語頂尖的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鄧野:1943年向蔣介石鑄獻九鼎的流產與非議
從清帝退位到洪憲帝制——許寶蘅日記中的袁世凱
竺可楨:陽曆與陰曆的合理化
周赧王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西周武公
陳傳海、楊自然:1942和1943年的河南嚴重災荒

TAG:深圳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