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鄧鉑鋆】


4月21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2012至2015年發表於旗下學術刊物《腫瘤生物學》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這些論文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4個國外機構。論文作者多數來自國內各個醫院,涉及524位作者。據媒體整理出的資料,國內多所知名大學和頂級醫院都受了牽連。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近年來,學術造假行為屢見不鮮。新聞搜索關鍵字「撤稿」,可見一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景緻。通常,如果不遭遇「打假鬥士」的死纏爛打,醜聞曝出,也僅在學術界掀起一陣小浪花就過去了,公眾根本無從知曉。面對壓力,涉事單位通常以「丟卒保車」、「裝死」等手段應付了事。


由於此次事件涉及單位過多,4月21日,中國科協就撤稿事件發布聲明。中國科協認為,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出版機構沒有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出版社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同時,中科協指出應高度警惕與「第三方」機構有勾結的學術刊物。中國科協願與各方共同維護國際科技期刊出版誠信。


醜聞暴露了什麼


這次重大學術失范問題,讓「同行評議造假」進入了公眾視野。通常,學術刊物的編輯相對作者可能學術能力有限。為了確定投稿論文的價值,編輯將論文交由水準公認的內行專家,聽取專家的意見,決定論文發表與否。此次事件是出版社發現一些「審稿專家」的回復時間過,並且意見多為過份褒獎之詞(通常審稿專家要提出完善意見,如補充一些實驗等,有時還要親自重複論文中的實驗,耗時較長),進而發現大量所謂的「專家」竟然是論文投稿公司冒名的槍手。事情發展到這裡,引出了醜聞的另一個關鍵字:論文公司。


論文公司有三種主要業務。


代發表論文。經常跑報稅大廳、車管所、房產大廳的朋友可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辦理要費盡周章才能辦妥的業務,請專業人士代理事半功倍。至於這些中介施展了哪些手段,外人就看不透了。此次施普林格出版社撤稿的107篇論文,統統由中介公司代發表,採用相同的捷徑:虛構一個不存在的審稿專家、或者冒用真實專家的身份,然後再編造出這些所謂審稿專家的郵件地址,供編輯選為審稿人。之後,就是中介公司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了。


代做實驗。公司幫助客戶完成他們沒有條件完成的實驗。既然是生意,當然視顧客為上帝,充分滿足顧客實現預期目標的心愿;為了利潤,當然實驗能省就省,只要數據編的能夠幫助客戶得出他們預設的結論即可。


代做課題。只要客戶有想法,公司為你編寫標書申請實驗經費,替你完成直到發表的一切工作。假如說第一、二類業務涉及的論文還或多或少凝聚著署名作者的心血,第三類業務就是赤裸裸的買賣了。


論文公司在學術界已經不是新聞了。早在2013年,世界頂級刊物《科學》雜誌就曝光了中國的論文買賣。只是不在這個圈子的人不知道,或者假裝不知道罷了。

代寫論文黑色產業鏈


此次學術醜聞,大批的臨床醫生出現在了公眾視野。醫生除了看病還要科研,這可能脫離了一些人的認識,但這就是行業的現實。


現在醫科生入職大醫院,學歷門檻是博士學位,授予標準是SCI影響因子2-3分甚至更高的論文;門檻高的醫院甚至規定求職者擁有影響因子5分的論文。醫生入職後晉陞職稱,必須發表多篇SCI論文,甚至有的醫院規定必須發表在核心刊物。


不僅是醫生,護士、技師、技術工人晉陞職稱也是論文為王。每到職稱季,醫院裡就開始流傳段子:「傳達室秦大爺今年符合晉陞標準,他有兩篇文章發表在『中華級』刊物,一篇發在《中華釣魚》,一篇發在《中華象棋》。」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美國的醫生培養體系,讀完八年制臨床醫學課程後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即MD。MD在日常行醫中是不必考慮科研的。MD畢業再攻讀三年,可獲得Ph.D學位,即理學博士雙學位,既能做科研又能搞臨床。在Ph.D學習期間,博士生僅在暑假返回醫院,平常根本不顧及臨床。


但在中國,醫生必須在臨床和科研間「蠟燭兩頭燒」。顯然,大批醫生既沒有心思做好科研,又不想屈就低職稱,畢竟職稱跟收入、醫療許可權掛鉤,畢竟會治病的人當主任總比讓只會寫論文的同事當主任更有利於病人。於是,普遍存在的論文注水、論文造假和龐大的論文發表需求,醞釀出了一個代寫論文的黑色產業鏈。


學術醜聞的背後


由於我國醫學事業起點較低,為了儘快滿足人民需求,建國後形成的醫學培養體系較速成。完成理論學習的醫科畢業生在臨床思路、經驗和能力上幾乎都是一張白紙,需要畢業後在工作中慢慢積累。由於不同醫院臨床思路和水平的差異,同一所學校的畢業生,行醫多年之後臨床能力的差距可謂天壤之別。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群眾對醫療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此時,必然的解決方案是系統性的提高臨床醫學教育的規範化程度,縮小各級醫療機構之間的水平,手段是延長醫科畢業生在規範程度高的醫院的臨床技能培養時間。


此時又恰逢高校和醫院追求科研與論文,客觀上對科研能力等於臨床能力的錯位推波助瀾。高水平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不單是普通的治病醫生,而應該是醫學科學家、醫學教授、醫療技術的創新者。

但科研這事也是「一將成名萬骨枯」,一位成功醫學家的背後,需要無數人默默奮鬥在鼠籠前,還要保證臨床工作的運轉。


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是世界平均的6成,是美國的三分之一;科研投入佔GDP的比例更不能沿用發達國家的標準,雖然校長和院長們盯著的排行榜都是發達國家的,可是研究生的津貼一個月只有二三百元,研二開始就能給醫院值夜班了,因醫德問題被病人投訴一次還得罰一百塊,多好的人才啊!


自然,對學術的追求和對學術民工的需求,讓頂級醫院必須把學術作為重要的人才考核手段。儘管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體制的建立,讓醫學新人不用選擇科研也有條件在高水平醫院學習臨床技能,但是頂級醫院是唯一能夠實現體面醫學夢想的地方,吸引了一茬又一茬的醫學新丁為之傾倒。


在頂級醫院,學術是向上的自古華山一條路。學術和臨床的重壓,讓青年醫生的猝死在社會新聞版塊格外扎眼,也造成了一波又一波學術醜聞的頻繁發生。


學術不端有錯,但挑撥醫患關係就是另一回事了


學術不端行為,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借口。據微博博主@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 調查,本次遭撤稿的論文,存在幾種情況:1. 內容和投稿均由第三方公司造假。2. 內容真,第三方虛擬了評審專家。3. 內容真,根據雜誌社推薦的第三方專家評審,但恰好那些專家是過去第三方公司虛擬的假專家。這三種情況顯然面臨著不同的問責。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同時,根據論文署名原則,論文工作的主要完成者或第一主筆通常是論文的第一作者。由於學生、博士後等人員的流動性,論文往往署名導師作為通訊作者,通訊作者直接與編輯部溝通改稿事宜。慣例上,為青年學者提供主要學術觀點指導其研究的資深學者充當通訊作者。一篇論文的主要責任人基本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根據對論文的貢獻程度不同依次署名。在論文內容為真但被第三方公司所誤的情況下,第一作者都不能一棍子打死,其他作者更為無辜。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在責任主體不明的情況下,問責醫生甚至挑撥醫患關係顯然是不對的。


但比起又一輪針對醫生群體的發難,更讓人震驚的是這戲劇性的一幕: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北京協和醫院查證,日前媒體羅列的撤稿論文作者中涉及到的呂某,並非該院醫生,而是從山東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前來做課題的學生。很多研究機構都有這樣「掛單和尚」式的外校研究生,前來做幾個母校完成不了的實驗就走。據媒體報道,山東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韓某、呂某團隊的論文涉及了16名作者,影響面很廣。


但據筆者查證,呂某撤稿論文是採用「元分析法」對其他學者統計數據的再分析(所謂元分析法,即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一類統計方法。也就是用別人論文中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論文的通訊作者系冒名,多位合作者實際是他的分析對象論文的作者,包括韓某在內的合作者表示對「合作」一事或「合作」細節不知情。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呂同學是山東一所大學2015年的畢業生,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碩連讀)。呂同學跨界頗多,在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經科學頗有建樹,可惜這次三篇論文被撤稿了。他的論文連累了包括母校在內的多家學術機構和多位有影響力的學者,還有即將畢業的同門博士韓某。韓博士正忐忑地為從天而降的撤稿論文署名等候學校的處置意見。


據筆者查證,呂同學在校期間表現良好,堪稱「學霸」。除了論文入選國際刊物,他獲得了校級科技創新獎,並完成了大部頭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目前筆者及涉及多方均未能聯繫到呂同學。一貫的優等生呂同學或許在向我們描繪學術界的前景:浮躁風氣普遍化,學術失范低齡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知識被資本私有化 專利的反作用日益顯現
厲害了,我的華為「海軍」!
網傳合肥出現「蹲式窗口」 官方闢謠:系故意擺拍
對深圳四胞胎事件除了憤怒,還能做點什麼?

TAG:觀察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香瓜和它配,醫生說,就是沒病找病,卻有很多人不清楚!
聰明人再餓也不空腹吃它,醫生說沒病也能吃出病,很多人不懂!
醫生提醒:這些蔬菜是最健康的,但是愛吃的人不多,看看是你嗎?
醫生提醒:如此吃山藥,就是沒病找病,卻有很多人偏偏喜歡吃!
做醫生太不容易了,看看他們多麼疲憊
夜尿多,就是腎不好?醫生:或是這些疾病信號
新生兒是否能剃胎髮,醫生這樣說,很多父母都做錯了
糖尿病人少喝水,是不是小便就沒那麼多了?醫生:不要命了?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很多人都弄錯了,來看看醫生是怎麼說的
醫生:男性的這種疾病千萬不要拖,危害是你不可想像的!
「生病是我的不幸,碰到這樣的好醫生是我的福氣。」
這樣的饅頭最好不要買,醫生也不敢吃,很易滋生癌細胞危害健康!
得了腎病,醫生連香蕉都不建議吃,這是為啥呢?
為什麼一生病,醫生就讓我們不要吃辛辣食物?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都說糖尿病是「夫妻病」,這是怎麼回事?醫生是這麼說的
沒想到,糖尿病最害人的併發症是它,醫生不說你肯定忽視了
子宮內膜薄不利於生育,那是不是越厚越好呢?醫生是這麼解釋的
糖尿病不能吃糖?醫生透露:最不該吃的是「它」,看完頓然醒悟!你了解多少?
震驚!很多癌症竟然都是它引起的,醫生:毒性太大了!
血壓正常範圍是多少?有很多人可能都搞錯了,看看醫生是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