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民日報看網上知識付費:物有所值還是炒作噱頭

人民日報看網上知識付費:物有所值還是炒作噱頭

今年2月,騰訊表示已經開始測試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功能,近期將正式上線。不久後,豆瓣網上線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一腳踏入知識付費領域目前,「得到」「分答」「知乎Live」等知識付費平颱風生水起,功能日趨完善,各領域專業人士紛紛入駐。根據騰訊旗下研究機構企鵝智酷的數據,超過五成的網民曾有過以不同形式為知識「埋單」的行為。



(原標題:物有所值還是炒作噱頭 合規合法還是山寨盜版 網上知識付費能否行得通)


本報記者 董絲雨 許 晴

《人民日報》( 2017年04月27日16版)


曾幾何時,信息免費成為互聯網的流行詞,甚至代名詞。如今,從無償享用信息到願為知識付費,互聯網呈現新氣象,進入「知識+」時期。互聯網上,「知識付費」能否成功逆襲?如何保證用戶獲得的知識付費產品物有所值?又如何為知識生產者撐起版權保護傘?值得深思。


「知識埋單」或常態


「買房子的各種稅怎麼算?」「如何製作一個高質量的PPT?」「零基礎考註冊會計師,哪幾本教材值得參考?」互聯網時代,人們逐漸習慣於在網上搜索信息,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互聯網信息的海量獲取,也帶來無效信息的充斥泛濫。人們往往會陷入對精準信息的選擇、識別困難之中。為了節省時間成本,人們更加傾向於支付一定費用,直接得到專業回答。」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傳武分析。


今年年初,某校大三學生何曉華在《2016年,我為線上知識/工具付費3517.91元》一文中,細數了去年自己為內容埋單的各類支出,其中知識付費約佔40%,包括財經類解讀節目、古典音樂鑒賞、各類直播課程和在線問答等。


截至2017年4月2日,「得到」APP總用戶數達630餘萬人,日均活躍用戶近60萬人,專欄累積銷售近180萬份。「用戶花錢購買知識產品,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好的人。」「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說。


知識付費迎合了人們對於自我實現和升級的追求。從企鵝智酷提供的數據來看,深入淺出的「乾貨」「硬貨」最受消費者歡迎,近2/3用戶願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埋單,其次是「職業與學業的發展建議」,得到近四成用戶青睞。


「知識付費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最容易在碎片時間抄起來就用的產品。」羅振宇表示。音頻、短視頻或圖文結合等形式,適合填補等候、通勤、運動時形成的時間碎片。這種積少成多、聚木成林的學習方式,成為時下不少人的新選擇。

此外,在線支付體驗的提升,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知識產權意識的明晰,也為知識付費的發展「添柴加火」。


「知識付費在未來會成為一種常態。」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看來,只有付費才能鼓勵更多人,尤其是鼓勵更多專家進入這個領域,提供更專業、更有價值的服務;同時,也能讓用戶更珍惜自己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獲得的每一個答案。


「貨真價實」有差距


近日,某娛樂記者在微博上用1個小時回答了7個問題,累計有2.4萬多人圍觀,每次圍觀需付費1元。此外,他在某平台對52個明星的爆料,也引來超過1.7萬名用戶付費實時參與。


知識付費模式給平台注入了可觀的用戶流量,並為知識生產者帶來不菲收益。同時,提問與回答的娛樂化傾向也逐漸顯現,讓用戶期待的有價值的知識變了味兒。

以某知識付費平台為例,在引入網紅名人進駐之後,用戶的「窺私慾」被迅速激發,出現了大量針對名人私生活的提問。據報道,有名人通過32個回答賺取了近25萬元,遠遠超過各領域專業人士在該平台的收益。「靠名人效應和各種噱頭吸引流量,成了各個知識付費平台初期快速佔領市場的主要手段之一。」朱巍說。


當知識付費平台相對嚴肅專業的問答模式被娛樂八卦、隱私窺探等破壞,各專業領域的知識生產者將逐漸失去平台的主流地位,而那些真正有專業知識需求的用戶也會選擇出走。朱巍認為:「知識付費模式逐漸成熟穩定之後,關於名人隱私信息的購買熱情會逐漸下降。知識付費平台的發展,光靠噱頭和炒作是行不通的。」


據知乎相關負責人介紹,知乎Live大部分主講人都是具有很強的專業素養的普通人,平台也會對他們分享的主題、內容以及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嚴格審核,後續還將逐步完善用戶評價體系等機制,將選擇評價的權利交給用戶。


財經作家、吳曉波頻道創始人吳曉波認為,知識付費浪潮下,內容生產要更加傾向於精英化、專業化。知識創作者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還需要有很好的表達能力,能夠把某一領域的知識進行結構化講述。

目前,主打專業知識的產品越來越受到用戶的歡迎。據統計,在「得到」APP上,以音頻+圖文的形式講授經濟學知識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目前訂閱人數已經超過9萬。


「知識付費是一種滿足用戶需求的新方式,平台不僅要關注用戶的需求和閱讀收聽習慣,更要為用戶挑選合適的內容」,黃傳武說,「知識可以付費獲取,獲取的知識是否物有所值很關鍵。一個平台可能在短期內有名人加持,但是長遠的發展需要優質的內容作為基石。平台只有真正帶給用戶貨真價實的知識,才會有生命力。」


付費圍觀遭「山寨」


然而,當前知識付費行業也面臨版權保護的困境——


「『得到』APP的專欄音頻免費分享,想要的小夥伴們留下郵箱地址」「定期免費分享喜馬拉雅FM、知乎Live內容,有需要的掃碼加群」……百度某貼吧里,將付費產品拷貝下來,再免費分享的帖子比比皆是。


「目前知識付費市場中,大的版權環境已經很好了,但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羅振宇說。由於互聯網時代分享的速度和效率極高,必須有更先進的技術及時跟蹤和回饋,隨時打擊侵權行為。


近日,一位房地產「大V」入駐主打付費私密社群功能的APP,其高達3000元的入群費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很快,在同一APP內就出現了提供「轉播內容、代提問」服務的「山寨群」,入群費用降低至僅200元,一天之內已有上百人加入。「3000元群費太高了,還是希望能花小錢,辦大事。」某位加入「山寨群」的群友坦言。


而在淘寶等電商平台上,也能搜索到用低價販賣各大知識付費平台內容的商品,買家付費後通過網盤、微信群、QQ群等渠道獲得,有的成交數量達上百次。


有專家指出,如果不明確知識產品的歸屬權,就會損害知識生產者的利益,打擊他們的創作積極性,阻礙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目前,已有主打內容版權保護和管理服務的平台推出增值服務,專門為知識付費平台上的產品築起版權「保護牆」。


各個知識付費平台也紛紛採取行動,在加大對盜版產品舉報力度的同時,掌握版權保護的主動權。據了解,「得到」APP的每篇文章下都有版權聲明,專欄內容也在國家版權局進行了著作權登記。


「知識付費的浪潮中,版權保護的方式應當從以對著作權中人身權的保護為中心,擴展到以保護財產權為主、保護人身權為輔的方式。此外,在保護知識生產者收益,包括廣告和流量收益的同時,也要注重對產品傳播、分享的鼓勵,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朱巍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LG全新43寸4K顯示器發布:4路HDMI同屏
[評論]校園生活並非真人秀 請給直播加把「隱私鎖」
微軟Office大眼睛回形針小助手是在Mac上設計的
京東配送員獲五一勞動獎章:電商圈首次

TAG:cn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根木頭值2個億!是炒作還是物有所值?
他們曾是網路紅人,沒有炒作和直播,眾人皆知,如今怎麼樣了?
所有人:論「炒作」,我只服他!
人民日報三問區塊鏈:技術還不成熟 要警惕概念炒作
張木易被曝謊報年齡騙人錢財 知情人懷疑戀情是炒作
2個億的天價黃花梨!是炒作還是物有所值?
羅永浩怒撕證券日報:公然耍流氓,誰在炒作?要我幫你賣報紙嗎?
金絲玉價值暴增是市場炒作?還是物有所值?
王菊公司疑花錢炒作?老闆苦笑稱:我們也想,但沒這個能力!他提出的這個問題讓人費解
《人民日報》三問區塊鏈,新風口還是概念炒作?
黃毅清回應炒作自己是為了網上賺錢,稱:這點錢塞牙縫都不夠!
取關老公,頻繁上熱搜,被疑炒作,還尬懟網友!這是要賣人設?
真分手還是炒作?《甜蜜暴擊》闢謠表示沒有製片人接受採訪
出道才1年就被粉絲罵,網友:是作死還是炒作
娛樂圈裡剛撒完狗糧兩人就公開承認兩人已分手,網友稱是來炒作嗎
原來時尚圈的也炒作,這幾款耳環,沒有驚喜只有驚嚇!
林志玲現身撈金,快50歲的人不知收斂整日炒作,一把年紀無人敢娶真是太扎心
「蒜你狠」背後是不為人知的炒作?真相如此,蒜農想哭的心都有了
別以為這些藏品值幾百萬,其實都是炒作出來的,它們根本不值錢!
大數據其實沒那麼有用,但是炒作它的人確實是都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