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柳长华表示中医药文化理应受到保护

柳长华表示中医药文化理应受到保护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柳长华教授应邀来到宁波,为中医行业的从业人员做了一场题为《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的学术讲座。

他表示,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在新时期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特别是要立法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谈到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柳长华表示,中医药文化是源于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比类取象、阴阳五行的认识论、方法论所孕育的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治疗观及各种各样的医疗实践。

说「中医里边有文化」,不是指医德、辨证施治、人文精神等内容,而是说中医的核心,就是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养生观及其诊疗方法,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信仰。比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的脏腑、经络、气血和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文化在人的生命里的一种体现。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关,是致病的因素,这就是中医的病因观。这种和自然界不和谐的致病因素,不能加以消灭,只能选择「治未病」。

和自然界保持和谐,和自己的内心保持和谐,人就不容易生病,所以中医要讲养生和治未病,这是中医生命观的体现。人得了病,就叫「阴阳不平衡」了。病有在表皮的,有在经络的,有在脏腑的。病在表皮的,可以按摩;在经络的,可以通过按摩、针灸得到治疗;等病入了脏腑,就只能吃药了。

中医还认为,万物和人一样是有灵性的,人和自然是平等的。药有寒热温凉,有升降浮沉,味道有辛甘酸苦咸,和人是一样的。正是因为有灵性的药,才能治疗有灵性的人的病。

如果给中药下一个定义,即利用自然界草木金石的自然属性来防治疾病的药物,叫中药。把药组成「方」,就需要有医经和本草知识的指导,这就是辨证施治。

药和方在中医学中是两个门类的知识——药不能直接用来治病,药是用来组方的,方才是用来攻病的。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混为一谈,违背了传统。

《神农本草经》用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功用主治等来保证药物的质量。然而,现代科学认为,中药能够治病,是某种成分在起作用,因此,中药的质量也要用成分来加以区分。

例如当归,传统中有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和全当归分别入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认为:「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中国药典》则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阿魏酸不得少于0.050%。」既然讲成分,就无所谓头、身、尾了。

中医学还有一种价值,即可以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利用的价值。但是,这种可利用的价值往往误导了人们,认为这就是中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有必要分清楚中医的存在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中医药ip要善加保护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对此,柳长华认为,青蒿素的发现,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叫「基于传统的工业创造」,现在中国人叫「科技创新」,西方人称为「工业创造」。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许许多多疟疾患者的生命,非常了不起,获得诺贝尔奖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柳长华教授也感到很无奈,他说,中国人利用科技手段研制了青蒿素,它的来源是我们的传统中医药知识,但目前为止,与青蒿素有关的专利都不在中国。更直白地说,青蒿素研制虽然成功了,但它在利益上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个政府间委员会(rgc)关于「披露来源、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三项原则,他认为可以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写信,要求这些与青蒿素相关的专利,按照上述的三原则进行分享。

柳长华教授还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国人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业已形成的高端保护机制,鼓励大家科技创新,去研发新的药物。同时,要把我们那些「压箱底」的传统医药知识保护好,要尽快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保护好这个「源」。

他说:「我曾经在2004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次开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同时还担任了国家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席委员。传统中医药的保护,应是国家战略问题,涉及文化安全、文化利益;不要老喊‘中医药走出去’,走出去干什么?不能再‘赔本赚吆喝’了。」

老百姓养生要谨防误区

柳长华教授认为,西医的预防和中医的养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但现在电视上《养生堂》等节目全是西医去讲了,他觉得很滑稽,这不合适。他认为,这里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医生不能在大众媒体上很不谨慎地讲「什么病,吃什么;什么病人用什么;什么时候吃什么,什么时候喝什么……」

这些原本专业性很强的医学话题,不能轻易当众谈论:有些方法可能对张三合适,对李四就不合适,特别是涉及诊疗的问题、用药的问题,就更不能随便了。

公众应如何理解中医药文化?不要轻易地把养生看成一种「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有句话叫「我的健康我做主」,这是当前医改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以病人为中心,让病人知道自己的健康问题,从而懂得怎么去面对。

健康问题不是建更多的中医院、中医馆就能解决的。把中医药的文化告诉公众,这十分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