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4月28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4月28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4月28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大家這幾天是不是都在忙著制定出行計劃呀,別著急,看完了本期排行榜,大家就可以好好地去玩耍來迎接美好的勞動節啦。書接上文,言歸正傳,科學網論文頻道編輯部根據每篇論文的點擊量,選出上周(4月17日至4月23日)論文頻道最受關注的十大論文。

美國馬里蘭大學知名科學家帶領的一個國際團隊(包括五名美國科學院院士)發表新的研究論文指出目前廣泛應用於環境、氣候和經濟政策的氣候模式缺少了關鍵性的雙向反饋,沒有充分考慮到重要社會系統變數如不平等性、消費和人口。這篇以"Modeling Sustainability: Population, Inequality, Consumption, and Bidirectional Coupling of the Earth and Human Systems"為題的文章指出,地球系統組分(大氣、海洋、土地和生物圈等)不僅為人類社會系統(人類及其生產、分配和消費活動)提供水、能源、生物和材料等輸入,也吸收和處理著人類系統排出的污染和其它廢物。


小編:記得某位院士說過,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需要拯救的是自己,希望人類對自己好一點。


4月13日出版的國際刊物《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與周忠和關於早期鳥類的研究成果。他們對首次發現的吃魚的反鳥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發育的研究,為反鳥類早期演化的多樣性,特別是椎體間的關節方式、頭骨和腰帶部分,提供了大量新的信息。


小編:小編覺得鳥的名字比較好玩。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及物理系朱文光研究組與校內外同行合作,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首類同時具有面內和面外極化且單層穩定的二維鐵電材料。該研究成果以Prediction of intrinsic two-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s in In2Se3 and other III2-VI3 van der Waals materials為題,於4月7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4956 (2017)]雜誌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博士生丁文雋、朱健保、王喆。


小編:中科大有個少年班,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沈偉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納米毒理學(Nanotoxicology)》上發表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塗抹在皮膚表面的防晒霜添加劑納米氧化鋅如何通過毛囊結構侵入皮膚組織,並對皮膚組織產生消極影響。


小編:去海邊玩耍的時候,塗不塗防晒霜,這是一個問題。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刊登了哈佛大學華人科學家陳崇毅課題組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一種名叫「轉座子插入線性擴增」(LIANTI)的技術,首次實現了全基因組的線性擴增。陳崇毅博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郵件採訪時表示,這一全新技術能實現高達97%的單細胞基因組覆蓋率,準確度超越了目前在用的所有擴增技術。

4月1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孫炳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Endotoxin induced autocrine ATP signaling inhibits neutrophil chemotaxis through enhancing myosin light chain phosphorylation」 (內毒素引起的自分泌ATP信號通過促進肌球蛋白輕鏈磷酸化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基因魔剪」再添虎翼。美國博德研究所張鋒團隊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用另一種剪切酶Cas13a取代CRISPR/Cas9中的Cas9,將原本靶向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編輯工具延伸為靶向RNA(核糖核酸)的全新診斷系統,靈敏度甚至高到能檢測出單個目標核酸分子,有望給基礎研究、傳染病診斷治療等帶來革命性影響。


小編:科學家很重要,我們要對他們好一點。


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團隊在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通過對特定的魚類化石及其伴生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測青藏高原中部地區在距今約2600萬年至2400萬年前,曾是溫暖濕潤的低地。這一成果為重建青藏高原的地質歷史新添了獨立證據。


近期,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系戴宏傑領導的研究群針對石墨電極容量不足、電解液成本高等問題,又提出了低成本、高電容量石墨正極的新製程,同時開發以尿素為主的低成本離子液體電解液。這兩者的結合讓鋁離子電池的產業化腳步往前邁進了一大步。相關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與《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雜誌上。

小編:電池行業終將迎來重大突破的。


高精密的玻璃結構也可以3D列印?英國《自然》雜誌18日發表的一項材料科學研究報告稱,德國科學家使用標準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了超複雜、高精細且高質量的玻璃形狀,如微小的扭結狀脆餅乾或城堡。這意味著,現在利用3D列印技術已可以製作具有較高光學性能的結構,可大量適用於設計複雜的透鏡和過濾器。


小編:3D列印越來越先進了。


傳送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平台、人才與合作 精選
面對華北污水滲坑我們怎麼辦?
為什麼要研究混沌保密通信?
數學難題掛谷猜想的百年回眸及其川普解
科普:蛇苺是蛇的食物嗎?

TAG: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茶道修持疏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