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

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

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



文 | 鞠白玉

美國記者Pamela Druckerman寫下的《法國媽媽育兒經》一度成為歐洲的育兒聖經,在僑居巴黎期間她不但觀察法國父母們是如何培養嬰幼兒的自控力,耐心,創造力,也意識到法國女性從懷孕到生產哺育和撫養孩童時的狀態與其他國家的差異。


在法國生下三個孩子的Pamela,除了儘力養育孩子,也必須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中掙扎——和美國社會不同,這是一個完全不贊成「全職媽媽」的社會,在育兒觀念中有任何犧牲自我的念頭都不會被讚美。


孕期肥胖,超過半年的哺乳期,乳房下垂和腰腹贅肉,放棄工作,都是缺乏自律的表現,自我犧牲感並不能換來同情。甚至想組織媽媽群一起討論育兒經驗都會遭到冷遇,孩童們可以在遊樂場所自發地結伴遊玩,媽媽們卻很少扎堆聊天,推著嬰兒車也一樣可以穿著高跟鞋和短裙,長風衣的帶子緊緊束著細腰,一個篷頭垢面的女人僅僅是因為她懶惰,哺育嬰兒不能成為邋遢的借口。


沒有一個女性會被簡單地稱呼為某某的媽媽,決心做全職媽媽的女性要做好心理準備,在宴會上沒人會和你講話,因為你沒有職業,沒有社會身份,只有單一世界裡的單一經驗。哺育孩子的艱辛人人都有,但成為話題和談資就會被視為有病。

除了法國社會長久以來女性自我意識的鍛造,這種洒脫背後也有政府斥以巨資為母親建立的全日制託管中心在支撐,一個四十天大的嬰兒就可以進入日托生活,女性回到職場中去,只需早晚接送,和孩子享受晚間和全周末的時光。一個生長在日托中心的嬰兒在成長後會有心理問題嗎?


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起碼有兩代人是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養育下成長的,至今我們看到的法國人在親子關係和獨立人格上上還沒有明顯的問題,而產生大量全職媽媽的日本社會中,這些也暫時沒什麼明顯優勢。


在我們開始談論如何將嬰兒視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時, 不能忽略的是女性怎樣在母親身份和其他身份中做一個自發的角力,換句話說,女性首先將自己視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再去保障嬰兒,如果媽媽與孩子都想互相不做彼此的吞噬者,一位女性必須工作,必須在家庭之外還扮演其他角色。磨損親子關係的重要伏筆可能不是忽視,而是母親的犧牲感和孩子的愧疚感。

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


和Pamela在美國所見相同,我們在公共場所常會看到一位媽媽和自己的幼兒對話時旁若無人,聲音放大,似乎她要讓每個人看到她是一位稱職的母親,這些陌生人和她的生活毫無干係也不得已地要目睹這場「親子戲」。


曾經在三聯書店和一個麵館,我看到的不同的媽媽領著孩子進來,對孩子事無巨細的關照提醒,風風火火來去行走,聲音舉止特意要引人注目,就像在提醒人們:看啊,我有孩子,我是媽媽!這兩位媽媽的打扮神色出奇相似,亂糟糟短髮,運動便裝,粗糙得一塌糊塗。


這是一種病症,在Pamela的書里我證實了這一點,在心理學上講這樣的女性唯一的存在感即是作為母親的角色。過度關注和粘膩就像過度忽視一樣,會對親子關係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在公共場所那些喳喳呼呼的母親背後是失落的舊日生活和破碎的自我人格。是的,育兒專家提倡母乳到兩歲,陪伴到三歲,但另一廂,這個社會在要求女性經濟獨立,自我建設,所以這是一個路口上的選擇和取捨,智慧的女性會去儘力平衡它。


對於孩子的成長記憶來說,到底是日復一日的輔食和便當盒重要,還是一個優秀的自我實現的母親更重要呢,這取決於個體經驗上的認知,沒有是非之分,我只是為那些為了全身投入育兒放棄職業的女性感到惋惜。因為孩子終會長大成人,而當他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養育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時,你只是發現自己除了母親的身份以外一無所長。


自前年的嬰兒潮至今,我身邊近十位朋友相繼做了媽媽,下至24歲上至36歲,皆是從事策展人、記者、主持人、學院負責人、編劇、導演的高度職業化的女性,都堅持工作到預產期,在選擇母乳餵養至少九個月的期間,完成了論文、談判、劇本、電視節目、大型的藝術展。

在一個沒有日托中心,只能依賴父母和保姆的情況下,這些媽媽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親眼看到我的朋友在後備箱里裝著剛囤來的尿片奶粉,隨身大包里是吸奶器和冰袋,飛車開往城市的另一個對角去見客戶;另一個朋友是如何在展場上全天布展,然後每隔三小時驅車回家照看嬰兒一次,凌晨四點還在趕論文;或者乾脆帶著嬰兒出一個長途差。在做母親的最初期一面是生理變化,一面是心理落差,很難想像做了媽媽的職業女性是怎麼面對破碎的睡眠,頻繁吸奶,產後抑鬱,而這些是和職業上的雄心並行的。


最初的平衡一定是艱難的,但這只是身為億萬女性之一的人,必須要面對的自身處境和課題,養育孩子是一種私人選擇,或者只是個人生活的部分,儘管這部分很重要,但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同樣重要。


一個生活優裕的藝術家要求做藥劑研究員的妻子辭職,全職照顧兩歲的女兒和她肚子里即將出生的孩子,理由是她一個月掙的工資也只相當於兩個阿姨的工資,請阿姨還不如自己帶,不如在家好好支持丈夫陪伴孩子。可是我很疑惑,能這麼算賬嗎?她掙的僅是一份工資嗎?但是他妻子同意了。


我知道也有女性願意把工資的三分之二甚至全部拿出來請育兒嫂,她要的不是那份薪水,是一份職業前途和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生部分。所以甘願放棄職業來把全部時間養育孩子的母親,以後最好不要把這筆犧牲賬單算在孩子和丈夫頭上,畢竟你也沒有別的好追求。生活不會因為你這段所謂的犧牲就去補償你的。

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



一個德語系畢業的高材生在家整整照顧了兒子三年,因為家人說孩子的頭三年至關重要,三年後孩子讀了幼兒園,她出來工作時不是因為履歷空白才受阻,是因為她的言談木訥無趣,她興奮的東西仍然是育兒的那套,你很難和這樣大驚小怪的人交流,她重回職場的道路還有一段坎坷要走。而她日夜陪伴的兒子並未顯示出多大的天份,和她的親密關係也並不異於常人。


世界上的任何一位母親都希望能養育一個迷人的優質孩子,但是討論怎樣教孩子,即是討論怎樣做媽媽,即是怎樣做自己。英國的教育專家提出的理論是與其你費力教孩子如何閱讀,不如你家中有大量的藏書,而你本身就是一個閱讀的人。你的孩子在離開家以前的十幾年歲月里,和你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你自身究竟如何成長,這對孩子至關重要。


在誕下孩子之後,能不能把自己的職場生活拿回來,甚至把自己的私人生活也拿回來,讓有時的夜晚也屬於夫婦二人的,社交生活的,儘可能的保全自己,這可能會被許多全職媽媽視為一種自私。但為了以後不去抱怨孩子的出生讓我斷送了精彩生活的可能性,我寧願現在做一個自私的人。既便我們沒有法國社會那樣完善的日托福利,我也想在夾縫中努力找到照看嬰兒和職場工作中的樂趣,我希望每一部分在勞累之外都還有享受和愉悅感。


對於母乳教,媽媽群,和林林總總的育兒經,這樣教人執著較勁的常識,它們更像是一種膩歪人的催眠術。我更想看到社會上暢銷的某本書里是教初為人母的女性如何平衡,如何覺醒,如何不做自我麻醉和自我溫情,把女性從家庭角色中緩釋出來,將她還給她自己。


本文原標題《你不是犧牲,你是沒有追求》


【作者簡介】


鞠白玉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編劇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黑爪:最終是句法,讓我們能與外星人交流
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買買買毀掉的
黑爪:此處還原的貧窮小人物故事,只會更悲慘
陳思呈:一場鄉間的葬禮與一個人的終結
顧則徐:我所經歷的同學會,總發生著微妙的難堪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誰說當全職媽媽是沒有追求的人生
做全職媽媽是沒追求的人生_閱讀定義人生_新浪博客
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你呢?
不是全職媽媽沒追求,而是你從未評估她們的價值
追求不抱怨的人生
人生最高的追求,是不求
人生不能沒有追求,沒有追求就會失去生活的原動力
全職媽媽就是沒有追求的人生?她卻一邊獨自帶娃,一邊月入上萬!
剛看完那篇「做全職媽媽沒追求」,進門就看到娃和她媽在抱頭痛哭
事業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的夢想,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工作只是為了生存,愛好才是畢生追求
你吃什么肉,就有怎样的人生追求
你吃什麼肉,就有怎樣的人生追求
她是金庸的夢中情人 卻拒絕了他的追求嫁做商人婦
看看人家英國農民的生活,突然覺得人生追求也不過如此
人生如何追求最好的自己?
她是金庸的夢中情人,卻拒絕了他的追求嫁做商人婦
女人應追求的人生最大目標是什麼?
你的孩子,沒有義務擔負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