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談到中國古代玉器和玉文化之東西方交流,就不能不述及和田玉。它不但曾經是我國內地和新疆地區古往今來經濟文化交流的象徵,而且早在絲綢之前,就已經是我國和中亞、西亞及歐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象徵。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齊家文化 玉鏟

和田玉東傳的歷史非常悠久,《山海經》中就有關於和田玉的記載,穆天子西巡登崑崙之顛,浩然嘆日:「惟天下之良山,寶玉之所在。」西王母還為之「獻白玉環」。這是關於三代時期玉文化的神話傳說,不過,這個千古佳話卻由殷墟出土的和田玉器證明了。《史記·李斯列傳》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屈原(楚辭》中有「登崑山兮食玉英………」可以說,自古以來,有關和田玉的傳說、記載、讚頌,不勝枚舉。和田玉的交流道路絕不僅僅是東往中原內地,而且西使西域諸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就已經北往漠北、南往滇緬交趾,西往已基斯坦、烏茲別克,甚至遠到古埃及王國、總而言之,和田玉歷史悠久,傳播地域非常廣闊,在玉石王國始終居於統治地位。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西周 蟬形玉佩

內地和西域政府之間的交往,卻是漢以後的事情,始於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之張騫西使。其實劉徹派張騫西行,最初還是出於政治的目的,是意圖聯合月氏國共同抗擊匈奴。但這一舉步,卻歷經十多年艱辛,竟至直達巴爾喀什湖畔,終於仰仗著大漢王朝的雄威,打通了通往西域諸國之路、不過,東西交通之路也決非自始至終都一帆風順,歷代王朝也曾多次用兵、排除干擾,才使之暢通不絕而名揚天下。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漢代 玉劍璏

古時到達西域的通道主要有三條。一條為南道:自敦煌,經且末,過於闐,越蔥嶺而西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一條為中道:出玉門關,奔高昌(吐魯番),經龜茲(庫車),過疏勒(喀什),再越蔥嶺而至中西亞各國;另一條為北道:出玉門關,經敦煌,走庭州(吉木薩爾)或龜茲,到達依寧,順伊犁河向巴爾喀什方向。在這三條通道之中,中、南二道跟和田玉關係最為密切,因為這兩條道路都通往出產玉石的崑崙山脈,其中南道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漢代 玉蟬

于闐這個名字,在當地語言中就是「玉的村邑」的意思。以于闐為中心的南疆廣大地區盛產軟玉,其中最大名鼎鼎的即羊脂白玉,蔥嶺之青金石也是聞名遐邇。絲綢之東西販運乃漢代以後的事情,而玉石的民間貿易可以說自文明社會以來,就從未停止過往東西兩個方向的發運。所以將此道稱為「玉之路」,應該更確切一些。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西漢 玉璧

唐代初年,控制新疆的西突厥和大唐王朝尚處於對立之中。貞觀四年(630年)玄裝大師西行取經之時,還不得不晝伏夜行、冒險偷渡。後來,唐太宗多次興兵平叛,並於當地建州設府,前後經過20多年的努力,方確保此路之暢通。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唐代 玉釵

元代,朝廷對玉器相當重視,一方面設立「瑪瑙局」、「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玉局提舉司」等機構,進行生產組織和監督,另一方面派大員常駐新疆,控制和田的玉石原料,確保玉路暢通和供應不絕。明代朝廷的做法,是一方面同新疆各玉石產地建立直接供應的渠道,同時派官員在哈密設立管理機構,進行協調和組織。及至清代初年,控制新疆的厄魯特部反叛首領和清廷分庭抗禮,一度竟關山難度、玉源中斷。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弘曆力排眾議,宣布征剿准葛爾,至乾隆二十四年,終獲平叛徹底勝利。幾乎與此同時,亦獲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再次打通玉路,確保內地和西域玉器文化交流的暢通。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元代 玉帶鉤

和田玉始終是玉文化中處於至尊和統治地位的玉種,其他任何玉材無論是在品種質量還是在政治地位方而,都屈居於和田玉之下。玉之路對中央政權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現在政治用玉方面。正如前文所說,唐代的輿服制度規定袞冕白玉十二旒、白玉雙佩、白玉圭笏以至國朝玉璽等等,全部都必須以和田玉為之。如果離開了和田玉,甚至連皇上的崇高形象都失去了物質保障。歷代以來各朝禮制雖不全如一,但從沒排除過和田玉的至尊地位。宮廷陳列的各項玉件、皇親國戚及高官大員的玉帶、佩飾、文玩器皿,歷千百年而不衰。玉之路及和田玉為中國玉器的發展和玉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物質條件。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唐代 嵌金絲玉佩

古往今來,和田究竟向中原內地貢獻了多少玉材?不知是否有人做過真正的統計。唐宋以來,史料無聞。在這以前,更無法說清。倒是研究清史和玉文化的學者,對此做了一些披露。楊伯達先生在《元明清工藝美術總敘》一文中說道,明代時和田向朝廷「貢玉一次往往重至三、五千斤。「清代乾隆平叛以後,「年春秋兩季玉貢四千餘斤。」殷睛在《和田采玉與占代經濟文化交流》文中說道:「嘉慶十二年秋,分葉爾恙、和田二城採獲玉石2092塊,重3959斤9兩7錢。」並派員「呈軍機處」。李久芳在《清玉瑣談》一文中談到:「嘉慶後期,隨著國力衰退,官府對玉料控制已不十分嚴格。新疆貢玉由原定每年四千斤減至兩千斤。」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明代 玉帶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可以對清代和田貢玉的數量做一個大概的估計。若從乾降平叛獲勝的1759年算起,至嘉慶後期約1820年為止,共計61年。以每年貢玉4000斤計算,計貢玉總量244000斤。1820年以後至同治朝(光緒、宣統兩朝忽略),計53年,按照每年減半的數額2000斤計算,計貢玉總量達106000斤。兩筆相加計清代和田貢玉總量達350000斤,這絕不是最終的數額。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清代 心形玉佩

楊伯達先生的《清代宮廷玉器》有這樣的披露:「除了年例貢玉之外,還有因內廷特殊需要臨時向新疆派玉的情況,雖不是年年都有,可是隔幾年總有一次。如為了碾制編磬、特磬、數次派專員去新疆采玉。如乾隆四十年,為寧壽宮添置特磬二份(每份十二件)、編磬二份(每份十六件),派專差前往葉爾羌辦理。又如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從新疆運到大玉六塊,計二萬餘斤;又乾隆四十五年,貢進九千餘斤大玉一塊等,均非年貢常例,都是以特殊的借口得到手的。」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清代 玉鐲

縱上所說,清廷僅政府渠道從新疆獲得的貢玉,總數絕不少於40萬斤。這個數字並不包括民間經濟貿易往來交流的玉料,那也是一個應與前者等量齊觀的龐大的數字。如果把各種情況綜合在一起,推度自唐代以來所有進入內地的玉料總數,作數百萬斤的估計,不應是聳人聽聞之說。雖然這些都屬於大略的估計數字,但是可以令人相信。再推想自殷商時代以來進人中原內地的和田玉,更不知又有幾何,玉之路的東西交流對我國古代玉器的發展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玉之路的交流,沒有和田玉的供給,中國的玉文化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清代 俏色玉童子

當人類還在用石打石製造工具的歲月,在學會瓊磨人身裝飾器物之時,就開始誕生了玉器。從此各種玉首飾層出不窮,但都屬小件,率以寸分計大小。自從禮器、儀仗以及日用玉器出現之後,品種日益繁盛,但都屬中件,多以尺寸論短長,這種狀況延續了數千年之久。唐代以後,由於玉之路交通暢達,運輸能力提高,又開始發展為大型玉雕。現今我們知道的一件巨型玉雕「瀆山大玉海」,重約7000斤,是元朝忽必烈時所制,現存於北京北海團城。在這件大玉海之前的宋代和其後的明代,都未聞有巨型玉雕出現,好像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代以後巨型玉雕的琢制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舉世聞名的千古佳作。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元代 瀆山大玉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琢成一件「雲龍紋大玉瓮」,重約5000餘斤,這是清代琢制巨型玉器的首次嘗試,亦可視為對元代「瀆山大玉海」的一種繼承。自此以後,大型玉器相繼問世,著名的「大禹治水圖玉山」,高7尺,重達萬斤;「會昌九老圖玉山」,重約5000斤;「南山積翠玉山」、「丹台春曉圖玉山」、「秋山行旅圖玉山」等皆達數千斤之巨,均屬千古佳作,其藝術水平和雕琢技藝皆屬上乘。從玉器走向玉山,這是玉的一大飛躍,其價值決不僅在於體積之大。從古老的先開料後琢磨的玉器生產方式,走向憑藉山石自然形態而構思創作,這是藝術境界飛躍的表現。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清代 大禹治水圖玉山

上文中介紹的一切,能說明一個問題:如果離開了玉之路的交流、離開了和田玉的供給,過去的一切或許都成了子虛烏有。但是,我們希望讀者不要產生一個錯覺,不要以為玉之路對中原的貢獻僅僅是停留在玉材的供應上、由於中國玉器技藝的西傳,帶動西域等國家也產生了自己的琢玉業,經數百年的發展,西方又以他們自己高超的技藝,反過來再影響和促進東方,這就是痕都斯坦玉器所創造的奇蹟。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位於我國新疆的西南,大約相當於現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北部、阿富汗的東部地區,包括喀什米爾一帶,古屬莫卧爾王朝。早在元朝之時,我國就有一批內地玉匠常駐新疆和田等地,依仗玉山,就近施藝。他們長期以來,也培養了一些當地玉工。隨著時間的推移,玉雕技藝漸漸傳往阿拉伯世界,形成了一種具有阿拉伯風格併兼有歐洲風格的玉器,這就是痕都斯坦玉器。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痕都斯坦玉器

痕玉的主要品種有碟、碗、盤、杯、瓢、洗、壺等實用器皿。痕玉取材主要是和田玉,追求玉色純凈、玉質晶瑩。痕玉的裝飾紋樣多以花卉果蔬為主,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痕玉的主要藝術特色,一是追求胎體精薄,世人譽為瑩薄如紙、輕如鴻毛、二是講究表面精潤,「看去有花葉,撫來無痕迹」,說明玉器表面的處理已達到一個很高難的境界。三是鑲嵌裝飾精絕,在痕玉器皿的表面,經常佐以金銀絲和鑲嵌各色寶石,顯得富麗堂皇、精緻名貴。痕玉的典型代表作品為花瓣器皿,這種器皿一改玉制素身盤碗的傳統,而琢成一圈圈立體花瓣組成的整體,做得凹凸有致、尺寸規矩、器身薄透、嵌飾絕倫。乾隆皇帝對之大加讚賞,又慨嘆內地玉工之不及。自此清宮玉作及國內署名玉器產地皆爭相仿造,然終不能過。中國自古號稱玉器王國,終得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由玉之路而起的東西方玉文化交流

痕都斯坦玉器

微信搜索【公眾號】(cangjia88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痴人 的精彩文章:

撲朔迷離的九連墩古墓

TAG:收藏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