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如今,城市街頭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為人們帶來更便捷的生活,讓「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看似迎刃而解。不過,我們很少追問它的來源。人類社會在何時設計出自行車?自行車與中國人剛開始發生碰撞時,又是什麼樣?在建國以後曾經被視作婚俗「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車,其地位又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的自行車發展小史。


西方與中國的「自行車」


對於自行車的發明者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認可度較高的一種說法是1790年法國人西布拉克製造出最早的自行車模型,不過,這個模型是木質的,它既沒有我們常見的驅動裝置,也沒有轉向裝置,只靠人的雙腿蹬地前行。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最早的自行車模型



1817年,德國的一位林務員德萊斯研製出最早的「實用自行車」,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車把,雖然也要靠蹬地前行,但可以轉變方向,最高時速也有所提升,這樣一來就具備極大的使用價值。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喜德盛自行車博物館中展出的第一輛帶有轉向裝置、平衡裝置及剎車裝置的自行車



1839年,英國人麥克米倫為自行車增加踏板系統,此後不斷有工匠對自行車加以改良。


直到1889年,英國獸醫鄧路普為了讓10歲的兒子騎乘更加舒適而加入了充氣輪胎,至此,自行車的基本結構確定。

在中國,明朝末年王徵所著的《新制諸器圖說》一書首次提到「自行車」一詞,並且在書中記述「自行車」的結構原理,還附有手繪的實物圖,但是這裡的「自行車」能否實際應用尚且存疑,如今沒有發現文獻記載其曾經投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王徵版本的自行車從結構上來看,似不為人所用,而有些類似於今日超市中的手推車。


除此之外,清初的黃履庄和他的「雙輪小車」也常被提及。據《黃履庄小傳》的記載,黃履庄曾「作雙輪小車一輛,長三尺許,約可坐一人,不煩推挽能自行。行住,以手挽軸旁曲拐,則復行如初。隨住隨挽,日足行八十里。」可以說是近代中國自行車的雛形。遺憾的是,這項發明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認可,據此來說自行車誕生於中國,有些牽強。因此,自行車對中國人而言像是半路夭折的發明,最終它還是一件舶來品。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老自行車》一書中展現的中國最早的自行車


溥儀為騎車鋸故宮門檻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自行車逐漸傳入中國。


1866年,晚清的外交使臣在西方第一次見到了自行車。


與「德律風」等物不同,Bicycle引入中國之後,中文翻譯直取其形,譯為「自行車」,實際的文字含義為:一人單獨騎行的車子。在當時,還有一些人望文生義,將其理解為「自行運轉之車」,說其「詞不達意」,誤解從一開始就存在。

自行車傳入中國的最早證據是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報》:「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也有一些人稱呼其為「腳踏車」,在近代的文獻中,很多晚清詩人都有所記載,葉仲鈞在《上海鱗爪竹枝詞》中寫道:「一部黃色車子前,有人雙腳踏輪盤。雖然翻得新花樣,但是行來沒幾年。」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清代北京城的自行車



自行車傳入後,相當一段時間並沒有成為中國人常用的交通工具,一方面造價高昂,並且受限於自行車技術,騎行困難;另一方面道路顛簸不平,難以操控。開始只是作為娛樂工具,作為「新思想」的象徵,在上層社會流傳。末代皇帝溥儀曾收到一輛自行車作為禮物,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20世紀20年代,隨著城市交通不斷發展完善,自行車開始慢慢普及,並且開始形成了所謂「自行車階級」的社會階層,它背後的中產階級與拉人力車的勞動階級、坐汽車的上層階級形成了鮮明的區分。


1911年,自行車第一次投入公用,上海郵政局從英國購入100輛自行車投遞郵件,他們大概很難想到,幾十年後,自行車會成為中國郵政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民國23年,昌邑縣公安局頒發的腳踏車執照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民國26年,高密縣公安局頒發的腳踏車執照



隨後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汽油供應陷入緊張,人力車成本提高,自行車就成了最經濟、最時髦的交通工具。


有趣的是,在自行車的流行過程中,女性也緊跟時代的潮流,這一樣看似騎坐姿勢都不合「傳統女性」審美的交通工具,卻從晚清洋學堂的女學生和妓女開始,走入女性群體的生活之中。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從奢侈品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自行車從傳入開始,就映照著中國百年歷程的發展,也影響著中國市民的生活與觀念。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其中自行車的意義類似於今天代步的汽車。這也對經濟生活產生影響,1962年到1986年間,全國的自行車實行憑票供應,牌子主要有三個:上海產的「鳳凰」和「永久」,以及天津產的「飛鴿」。而在上海,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上海牌手錶和青島的紅燈牌收音機曾經位列「四大件」。自行車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已經超過物品本身的價值,成為家庭富裕的象徵。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騎著自行車拍照也是當時的一種流行



1980、1990年代,自行車的樣式開始不斷翻新,不僅僅在外觀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功能上,也開始細分出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電力自行車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車又開始回歸娛樂功能,作為運動健身的一部分,被人們所喜愛。



自行車歸來:它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百年發展


1991年的上海街頭,當時的中國可謂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但到後來,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自行車的代步、象徵意義都被更舒適、更快捷的汽車所替代。1986年,北京有超過63%的人使用自行車作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從1990年開始,北京的該項比例就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直至2013年,北京使用自行車出行人群的比例降至14%。


在這段歷史中,我們能看到中國人與自行車的碰撞,其實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反映著市民生活的巨大變遷。如今,共享自行車的概念逐漸流行開來,特別在環境問題、交通問題等諸多現實問題驅動下,自行車正回歸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徐濤:《自行車與近代中國(1868-1949年)》,博士學位論文,學位授予點:華東師範大學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星星的孩子不孤單」——自閉症的歷史與現實
明代江西藩王的金冠玉佩
牛津學者眼中的絲綢之路:它始終都是世界運轉的軸心
加拿大作家眼中的項美麗與邵洵美
《我們的老院》:北京老四合院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五年過去了,那個在美國引發軒然大波的中國虎媽和她的孩子們現在怎麼樣了?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個「自古」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如果周恩來多活兩年,中國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蘇聯稱中國造不出,毛主席說一萬年也要造出來,周恩來:我看他行
他是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他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大幕!
他的自白:一個中國窮人在美國的真實生活
美國到底什麼樣?——7年的留學經歷告訴我:中國人誤解大發了!
這個德國人拍出了最真實的中國!
這是不尋常的一年,全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國,中國當時發生了什麼?
這個國家曾經是中國最小的鄰國,現在為啥消失了
中國軍事發展的8個瞬間 曾經的落後成就現在的雄起!
病都是吃出來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來了,趕緊轉發吧
美日最怕的武器來了 中國終於這樣做了
中國大閱兵以往一年一次,現在十年一次,但為何這一年舉行了兩次
這才是一百年來中國陸軍不變的傳統!
要是在中國,日本的這些井蓋早就被偷光了
了解:中國最精英的家庭,一定就是他們家了吧
萬萬沒想到,這個省的人,在二千年前就被中國人集體嘲笑了
他給28年前的中國拍照片,現在在北京辦了一個展
這個稱號壓了中國一百年,叫的最響的國家卻是它!真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