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嗎,哲學家如此回答

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足動物嗎,哲學家如此回答

據說,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白天打著燈籠在街上走,人家問他幹什麼,他說在找人。

我國古代的莊子也說:「人之謎,其日固久。」意思是,從古到今,沒人能說清楚關於人的各種謎。

西方哲學家喜歡下定義,有人說人是會走路的動物,還有人說人是會哈哈大笑的動物。亞里斯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個說法引用的人很多。

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帕拉圖說:人是沒有羽毛的兩腳動物。帕拉圖的一個學生跟老師開玩笑,他把一隻雞拔光了毛,說:這就是帕拉圖的人。這個學生很厲害,以事實證明老師們的定義不大準確。後來人們還發現,類人猿就能兩腳直立且沒有羽毛。我國古代哲人孔子說:「人者仁也。」又說:「仁者愛人。」把人看成是仁愛之心的人,這是從道德領域來定義人。

法國近代哲學家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機器」。在他之前,笛卡爾就曾經用機械論的觀點來說明人和動物的機體的功能作用。笛卡爾認為,動物機體內部的活動不過是「動物精氣」和各種器官的一些機械運動,如同一架鐘表的鐘擺、齒輪、發條等零件的機械運動一樣。由此,他得出了「動物是機器」的結論。他認為人體也是一架機器,不過比動物機器更精緻、更靈活一些罷了。但由於人具有不朽的理性靈魂,從根本上有別於動物,因此,他不同意把人稱為機器。

笛卡爾把理性看作人和動物的根本差別,因而認為不能說人是機器,拉美特利批駁說:「比最完善的動物再多幾個齒輪,再多幾條彈簧,腦子和心臟的距離成比例的更接近一些,因此,所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於是那個理性就產生了。」拉美特利完全抹殺了人和動物的差別甚至認為動物也有善惡良心,猴子也可以訓練成人。拉美特利的說法對於反對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是有作用的,但是把人的社會運動、思維運動、生物運動還原為機械運動,這無疑是錯誤的。

也有人說: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這種觀點看到了在人身上肉體和靈魂、物質和精神的統一。社會生活中的人,一方面是生物人,一方面是社會人。

不可否認,人類具有自然屬性,如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冷了想取暖,累了需要休息,生命受到威脅時知道自衛,發育成熟了有性的要求等。但是,這種自然屬性不僅為作為高等動物的人所具有,就是其它動物也會有。因此,不能把自然屬性當做人和動物的本質特徵。

就自然屬性而言,人遠遠不如動物。一個幼小的動物脫離母體很快就能獨立生存,而人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獨立,而且人只憑自己的生理器官無法生存,任何一個人也無法單獨生存。就此而言,人是所有生物中最無能的。人所依靠的不是自己的生理優勢,而是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依靠社會組織,依靠生產工具來超越一切動物。正如荀子所說:人之所以有力量,在於人能「群」。

在社會中,人的生物性差異不能使一個民族或一個人比另一個民族或另一個人更優越。人甚至以生理能力和體能的某種退化作為進步的代價。在西方,汽車使人不會走路,電腦使人不會思考。狄爾泰說:「什麼是人,只有人的歷史才會說清楚。」在一些科幻小說或影視、漫畫作品中,把未來的人設想成腦袋大大、四肢短小的樣子,因為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未來的人用得最多的主要是大腦,所以腦袋大。

人的社會性是人性中更本質的東西。如果說對物的考察不能離開關係的話,對人的考察更是如此。一個人是父親說明他有兒子,是丈夫說明他有妻子,是領導說明他有被領導,是下級說明他有上級,如此等等,把一個人從他所依存的社會關係中抽象出來就無法說明他是什麼。單純的個人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人的社會性中最本質的是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類最根本的實踐活動。實踐賦予了人的本質。在實踐過程中,人與自然交互作用,一方面是自然得到了改造,自然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越來越多的自然納入了人的勢力範圍,一方面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人的主觀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人的本質不斷發展,呈現出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