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螺,抵只鵝

了解節氣


點擊上方「民俗學論壇」


即可關注

清明螺,抵只鵝



編者按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一般在公曆4月的4—6日,此日太陽到達黃經15°。到這一時節,中國大地無論南方北方,氣溫普遍上升,南方霧氣減少,北方風沙消失,空氣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這是一個表徵天氣物候的節氣名稱。民間諺語有「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這時,全國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已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的螺螄最肥,營養價值最高,所以民間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

清明


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清明螺,抵只鵝



節氣文人畫《清明》 朱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清明》,太過膾炙人口,以至於其描繪的畫面幾乎成了清明的「標準配置」:紛紛細雨、悲傷行人、借酒消愁、牧童騎牛。


的確,清明是一個祭奠亡靈和思念親人的日子。文人墨客賦予了清明太多的哀傷,加之清明這天的天氣似乎總是很應景,十之八九如杜詩描述的一般雨霧迷濛、煙雨凄迷,於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忘記了清明美好的本意——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因此而得名。

清明螺,抵只鵝



在古代,清明是一個歡樂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提著冷食來到郊外踏青、放風箏、盪鞦韆。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野餐。更有文人騷客,帶上酒具,尋一山清水秀之處,三五成群臨水而坐,曲水流觴,吟詩作賦,讓人好不羨慕。

清明螺,抵只鵝



幾多傷悲,幾多歡樂,都是同一個清明。有時候想,古人何以如此「分裂」?其實,只要讀懂了農耕文明時期先人們的人生態度,疑問自然消失。


古人追求的人生修養最高境界是樂天知命,而這種修養是建立在自然和諧基礎之上的,於是乎「天人合一、隨遇而安」就成了他們的人生態度。該祭奠時祭奠,這是人生的責任和情感的寄託;該遊樂時遊樂,這是自然的賜予和生命的需求。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氣的清明,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節日的清明,是民間寄放情感和犒勞自己的傳統日子。


清明


物候與花信


清明有三候:

清明螺,抵只鵝



一候桐始華

清明螺,抵只鵝



二候田鼠化為鴽

清明螺,抵只鵝



三候虹始見


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鵪鶉鳥開始增多,然後是雨後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風有信,似有德行,於是在我們的傳統中,把「信風」又稱為「德風」,反映了我們民族傳統中「萬物有靈、以德為上」的觀念。清明時節,桐花、麥花、柳花依次開放。只有在恰當時節問候這些盛放的花朵,才能不辜負大自然的一番美意。


清明源於「清明風」。春秋時《國語》中記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漢朝劉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的記載。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


(Fresh Green)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螺,抵只鵝



節氣文人畫《清明》 朱樵


圖片來源:《二十四節氣國畫圖冊》


古人將一年中的「八風」都起了名字:東風叫明庶風、南風叫景風(亦名凱風),西風叫閶閭風,北風叫廣莫風,東北風叫條風(又叫融風),東南風叫清明風,西北風叫不周風,西南風叫涼風。

清明螺,抵只鵝



「清明風是一年中的八風之一,是冬至後吹過45天條風和45天景風以後吹來的溫暖清新的風。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霏霏、和風拂拂,正是種植莊稼的大好時節,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所喜歡的。」


清明


相關習俗


二十四節氣里,清明是個「跨界」的異數——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此時氣溫上升,草木普遍現青,百花盛開,春意盎然。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經擺脫寒冷,春播繁忙。

清明螺,抵只鵝



古時距清明節氣一兩天的時候有一個寒食節(冬至後第105日)。宋代之後,寒食節吃冷食、掃墓等習俗移到清明之中(現在韓國還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也可以說寒食節風俗結合清明節氣的日期變成了清明節。


清明節兩大習俗,寒食、祭祖,前者已經很少見到,後者則從未消散。


改火:新耕作期開始


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誌著新耕作期的開始。


原始社會,火種來之不易,先民鑽木取火,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清明螺,抵只鵝



關於改火的記載,先秦文獻中就有了。《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這裡,宰予將農作物生長周期與改火時間相聯繫。


改火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後漢書·周舉傳》李賢注有言:「龍,星,木位也,春見東方。心為大火,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他的解釋是遠古時期大火星崇拜的一種演化。

清明螺,抵只鵝



大火星(即心宿二)之於先民的重要性,是今人難以理解的。簡單說,中國農民曾將大火星看做標誌農耕開始的星辰,其名稱暗示春耕前的放火燒荒。後來,當蒼龍七宿代替了大火星崇拜之後,就出現了《說文解字》中對「龍」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解釋,寒食禁火也就被解釋成害怕火盛而傷龍以致失雨的行為。


寒食:反映食物匱乏


寒食節被認為與火燒介子推有關。雖然這不是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但民間就認它。山西的寒食曾長達一個月。


冷食容易死人,所以在漢代以後的歷代守土官和帝王,如周舉、曹操、石勒等的禁斷之下,固定為冷食三天。

清明螺,抵只鵝



歐洲的四旬齋、亞馬孫河流域的塞倫圖族在旱季結束前的3周齋戒,都是與中國寒食相類似的習俗。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冷食習俗無疑是冬春之際食物匱乏的反映。


古代寒食節主要吃什麼呢?晉陸翙《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清明螺,抵只鵝



宋代吃楊桐飯,後來在江南很風行。《零陵總記》載:「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佛教認為這種飯是目連奉母之食,添加了神聖氣息。此外,還有用青艾、嫩蔞蒿、藜藿等作飯食的。


唐宋以後,清明節逐漸代替了寒食節,成為全國性節日。


祭祖:盡孝不必悲戚


清明節的核心是祭祖掃墓,郊野踏青則是副產品。


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記北京風俗:「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酹者、哭者、為墓除草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

清明螺,抵只鵝



在寧波,舊時清明上墳,要帶的食品為青糍、麻糍,富家還會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要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子孫已盡孝祭祖,同時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興旺發達。


祭祀完畢,分麻糍或麻餅給當地農家,以期照顧墳墓。因按人領取,人人爭先恐後,俗稱「搶麻糍」。

清明螺,抵只鵝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祭拜祖先?俄國學者索科洛夫的解釋頗有道理:自然界在春天的復甦使人們認為死去的親人也會再次復活,並在當地事務上提供幫助。


新中國成立後,掃墓寄託哀思,燒紙錢改為送花圈,以緬懷先烈和祖先。

清明螺,抵只鵝



不過,清明節並非一定要悲痛地度過。據《嘉定縣誌》:「清明前後十餘日,士女拈香,闐塞塘路,樓船野舫,充滿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載楮帛,鳴金、張幟,交納廟內,堆積如山,名曰『解錢糧』。又有買賣趕趁貨物、戲劇及開場賭卜,鄉城畢集。」參看一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想見那種熱鬧的場面了。


踏青:逍遙遊頭插柳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這也好理解。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螺,抵只鵝



深一步說,清明節出遊踏青,與古代上巳節男女在郊外自由交往的習俗有關。面對大好春光,人們掃墓之後,「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帝京景物略》)談談戀愛也好,隨便走走也好,反正這個季節適合戶外活動,並不代表對祖先的不尊重。唐高宗有一年下詔:「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從反面表明了這一點。


吳自牧《夢梁錄》描繪了宋時杭州清明野遊的盛景:「宴於郊者,則就名園方圃、奇花異卉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清明螺,抵只鵝



不過,普通農民在大部分情況下,無非是同姓鄉民聚集於家族墓地,祭奠之後共享微薄的祭品,隨後便散去了;或許有人會醉舞狂歌,以此作為緊張耕作前的娛樂;講究點兒的大家族會在宗祠里唱幾天戲,以展孝思,以娛族眾。

清明螺,抵只鵝



此外,郊遊時採回花草插於門上、頭上,在過去的清明節非常普遍,尤以插戴柳枝為多。《歲時雜記》記宋代風俗:「家家折柳插門上,唯江淮間尤盛,無一家不插者。」


《清嘉錄》:「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於門上,農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顯然,插柳行為有祈年意義。從本質上講,這是對生命力復甦的渴望。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農曆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等


圖片來源:部分源於網路


民俗學論壇


微信號:folklore-forum

清明螺,抵只鵝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 | 合作 | 交流 | 聯繫


folklore_forum@126.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山西介休的清明傳統與當代實踐
古人教你這樣「鬥風箏」
寒食節緣起與介休鄉土地理新論
「三月三」源流考
河南大學與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暨「民間信仰與區域社會」學術研討會召開

TAG:民俗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