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識孔雀美,再養孔雀方始終
(老劉,科普作者,水族資深愛好者,歷史故事寫手)
其實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如此,當你沒有一定的人生經驗和閱歷積累,便無法真正品究出其中真味。
而孔雀魚作為最大眾化的一種觀賞魚,可能每個接觸過水族的朋友都曾嘗試過養殖。可是你知道嗎?這種往往被當做初學者入門魚類的美麗精靈,在很多資深玩家之中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始於孔雀、終於孔雀。
始於孔雀
(圖片來自網路)
跟很多剛入水族坑的朋友一樣,我所接觸過的第一種「熱帶魚」便是孔雀。在我小時候,把除了金魚之外的所有觀賞魚都稱為「熱帶魚」。記得第一次看到玻璃瓶里的孔雀魚時,就被它艷麗的顏色、靈動的身形和熱烈的泳姿所吸引。
這些只有幾厘米長的小傢伙好像身體里總有燃燒不完的熱情,拖著他們五顏六色、大得有些誇張的尾巴在水中追逐嬉戲,一刻不停。
(圖片來自網路)
孔雀魚適應性比較強,跟其他很多相對嬌氣的觀賞魚比起來,孔雀對養殖水體的酸鹼度、溫度、污濁程度的要求都不是太高。再加上孔雀魚性情溫和活潑又有群聚的習性,一群色彩繽紛的小魚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於是孔雀就成了很多人養殖的第一種觀賞魚。
他們小小的身形,只需要不大的容器就能飼養;更重要的是,在你不經意間,他們居然生出了小魚!這讓很多初學者體會到了繁殖的樂趣,有的家裡連原本對養魚不感興趣的老爸老媽也被吸引過來,觀賞飼餵、樂此不疲。
這便是之前我提到的「始於孔雀、終於孔雀」那句話中「始於孔雀」的由來。
(快看,它下小魚啦!圖片來自網路)
終於孔雀
(圖片來自網路)
那麼「終於孔雀」又是在講什麼呢?很多從孔雀魚入手的水族愛好者,隨著經驗的豐富、審美的提高,會慢慢對有些吵鬧紛亂的孔雀魚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會覺得它們的美有些俗氣。
而且相信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家繁殖的小孔雀,長大後明顯不如它們的父輩那麼漂亮了。於是大部分人漸漸轉向其他水族生物的養殖,龍魚羅漢、昆蟲爬寵、水草造景、雨林造景、海水珊瑚等等……
但是總有一些人,隨著對水族理解的深入,又開始重新審視孔雀這種看似普通的小魚,並最終全情投入其間,把孔雀魚的繁育和品系維護作為自己終身樂趣甚至是畢生事業。這恐怕就是「始於孔雀、終於孔雀」這句話的由來吧。
(不是說您,楊老師……圖片來自網路)
孔雀分類概述
可能很多人要問,孔雀魚這麼個小不點,真的有那麼美嗎?
孔雀魚按照國際標準(IFGA)可分為S、A、B、C四級,S級為最優等級。而我們在一般水族店見到的那種10元能買好幾條的孔雀,實際是C級孔雀中淘汰下來的量產魚或者乾脆是沒有品系可追溯的雜交魚。
作為一種已經有上百年養殖歷史的觀賞魚類,經過人們長期的飼養與選育,孔雀魚現在有幾百個品種。如果按照紋理色澤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草尾、禮服、馬賽克、蛇王、單色、劍尾等主要品系。
(圖片來自網路)
草尾:魚身上有菱形斑紋,尾鰭寬大、其上布滿細緻而互不連接的圓形噴點圖案。
禮服:孔雀魚的後半身為黑色、藍色等純色,而尾鰭上沒有任何雜色斑點或花紋。該品種的觀感就像一位身穿雍容華貴晚禮服的貴婦人一樣端莊典雅。
馬賽克:尾鰭上有多種顏色鑲嵌狀或環形、相互連接的花紋,尾根部有藍色色塊(目前已不太在意此特點)。
蛇王:魚身上布滿複雜紋路構成的圖案,看起來就如同蛇類的皮膚斑紋。其花紋比馬賽克品種要細膩得多。
單色:魚體為單一色澤,沒有任何雜色。
劍尾:尾鰭如劍般筆直伸出。這個品種基因更接近野生品種,有一種原始粗獷的美。
這只是孔雀魚品系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漂亮的品系就不一一累述,另外,隨著玩家的精心選育,更多瑰麗多彩的新品種也不斷湧現。
(冠尾,圖片來自網路)
(莫斯科藍,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來自網路)
來龍去脈
和我們比較熟悉的觀賞魚紅箭、月光魚一樣,孔雀魚屬於脊椎動物門、硬骨魚綱、鱂形目、花鱂科,學名叫:孔雀花鱂(Poecilia reticulata)。
1859年,德國魚類學者彼得·威廉(Wilhelm C.H. Peters)在委內瑞拉發現孔雀魚,因此他成了最早開始描述這種小型淡水魚的科學家。由於孔雀魚看來和花鱂屬的魚類很相像,所以彼得·威廉就命名孔雀魚為孔雀花鱂(Poecilia reticulata)。
1886年,英國傳教士、植物學家羅伯特?古比(Robert Lechmere Guppy)也在南美採集到孔雀魚,經大英博物館的阿爾伯特·岡瑟(Albert Gunther)博士鑒定此標本為新的物種(當時信息交流不暢)。為紀念羅伯特·古比,於是就以「古比魚」(guppy)為孔雀魚的英文俗名——孔雀魚的英文名稱就此確立。
(野生孔雀魚,圖片來自網路)
由於孔雀魚適應性強、繁殖快,1930年代,它們被當做「食蚊魚」引入世界各地,用以消滅當地的蚊子幼蟲、控制瘧疾擴散。這種活潑漂亮的小魚很快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隨後將孔雀魚作為觀賞魚來養殖和選育的做法也流傳開來。
卵胎生
(圖片來自網路)
孔雀魚非常吸引我們的一個地方就是它們會直接生小魚。在生物學上,這種繁殖方式叫做「卵胎生」。卵胎生指受精卵在母體內依靠自身能量(卵黃質)發育成完全的幼體後才出生的生殖方式。
雞直接下蛋,這是卵生;人的胚胎靠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依靠母體能量發育長大才出生,這是胎生;而孔雀魚的卵在母孔雀魚的肚子里不吸收母體能量,而是依靠自體的能量發育成小魚再出生,這便是卵胎生。
(生產中的雌性孔雀,圖片來自網路)
卵胎生為從卵到幼魚的孵化過程提供了保障,讓孔雀魚相較其他卵生魚類的繁殖成活率提高了很多。好飼養又容易繁殖,讓很多水族新手體會到了養魚的樂趣,甚至有人躍躍欲試地要自己培育出更加漂亮的孔雀新種。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自己家繁殖出來的小孔雀長大了,明顯不如父輩漂亮:個子小了、尾巴短了、身上也沒有了那些瑰麗的花紋,甚至同一對孔雀生出來的小魚顏色簡直五花八門。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一種孔雀叫——別人家的孔雀,圖片來自網路)
黃化種
未黃化種
我們知道,品種由遺傳基因決定。孔雀魚黃化是一種隱性基因,我們將它表示為g,而將同一位置的普通染色體基因表示為G(不黃化)。由於黃化是隱性基因,所以這條黃化雄魚的基因一定是gg,而未黃化雄魚的基因可能是GG或Gg。
如果我們有一條同樣黃化的雌魚(基因也是gg)與黃化雄魚繁殖後代,那麼其後代將全部攜帶雙隱性基因gg,也就是說全是黃化品種。
(黃化雌魚,圖片來自網路)
可是如果我們手頭剛好沒有黃化雌魚,而只有雙顯性基因GG的雌魚怎麼辦?她和黃化雄魚繁殖的後代,基因將全部是Gg,也就是說全是非黃化的。這樣是不是黃化品系就此終結了呢?不會的。
我們再用這些Gg基因的子一代進行繁殖。一對攜帶Gg基因的親魚繁殖出來的子魚可能有如下基因表達GG、Gg、gG、gg,也就是說有1/4的可能再次出現帶雙隱性基因gg的黃化個體。兒子一輩沒有一個像爹的,但是孫子一輩中又出現了跟爺爺長得一模一樣的個體,這就是基因的神奇和繁育的樂趣。
孔雀魚出生後大概兩個半月即達到性成熟可以繁殖,其後大概每個月都能生產一窩。由於其生長迅速、繁殖周期短,所以非常適合用作基因研究和新品種培育。同族系交配、同品種不同族系交配、反交等都是維持孔雀魚品系的基本方法,至於其中基因公式,講起來大概就是下圖的情形:
(圖片來自網路)
雖然公式很難背下來,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如果想要保持某一品系的純正,那麼繁殖時一定要有「處女情結」。之前我們也說過,雌性孔雀魚帶有儲精囊,一次交配夠用好一陣子。所以如果你想要獲得某一雄魚基因,一定要用處女魚跟他親熱。而用於育種的孔雀魚在出生一個月、可以辨別雌雄而尚無繁殖能力時,就必須將雌雄魚分開,避免雌魚受到污染。
由於孔雀魚絢麗的色彩、靈動的身形以及不斷優選繁育、推陳出新所帶來的樂趣,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專業級的孔雀魚玩家。家中有幾百缸孔雀,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同時,國際上也經常組織孔雀魚賽事,供玩家們展示與交流。
(2015年在中國舉行的AQUARAMA第十四屆世界孔雀魚冠軍挑戰賽,圖片來自網路)
孔雀
正是由於孔雀魚千變萬化、攝人心魄的美和繁殖選育帶給玩家的無窮樂趣,讓很多從小自孔雀魚起步,後來漸漸移情別戀的水族愛好者,最終成為資深水族玩家、閱魚無數後,又重新養回孔雀魚。
這也就是「始於孔雀,終於孔雀」這句話的由來。
編輯:魯凡英


※《鬼吹燈》中的「屍香魔芋」真的存在么?
※如何詩意地過一個清明節?
※聽說你的字和井柏然一樣漂亮,你是怎麼做到的?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少不了這幾本好書!
※世界自閉症日:自閉症是天生的?你的孩子離自閉症有多遠?
TAG:知識就是力量 |
※此人大字不識幾個,只好花錢買官,但是能力卓越,深得雍正賞識
※少年不識愁滋味
※王熙鳳雖然不識字,但有個能力寶釵黛玉都不會
※此人大字不識,脅迫皇帝御駕親征,換來了北方百年安定
※有眼不識神仙至,留影方知真人來!
※貧窮年邁養母不識字供我讀碩士,有錢生母找上門,我含淚離開養母
※吳京要得罪多少人才算完?先不識葉問,後不識EXO連遭炮轟
※此人本是不識字的文盲,卻成了一代高僧,死後肉身千年不腐!
※李衛大字不識一個,為何還能受到雍正的賞識,最後還做了大官?
※明朝一皇帝成千古之謎,皇后自焚,兒子被囚五十年,出來不識牛馬
※大明王朝 只有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
※少年不識愁滋味,那僅存在於古代!
※秋美全在宋詞里:愛上層樓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杜月笙:我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兒媳婦太不識相了,我做了個決定後,她自食其果
※諸葛亮五大虎將:一位不識字卻得諸葛亮真傳,一位膽大如斗,劉禪都降了他卻想重建蜀漢
※古今識人術,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清朝人取老婆,在意顏值,喜歡網紅臉,識不識字也很重要
※仙劍22年,不識李逍遙,你敢說你是高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