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往期推薦:歌詞:與飛碟一起

小說:風雨大清河(8)

【作者簡介】李冠男,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人,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作家協會會員,《烏蘭察布日報》特約記者。學生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不惑時期投身於專業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紀實文集《脈動長河》,文學劇本《烽火重生》,報告文學《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短篇小說《宴殤》等等。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之一

2009年10月,察右後旗退休教師王中和在家中收到了二叔的大女兒幗瑜從台灣寄來的書信。在未打開書信之前,他就忐忑不安地感覺到有大事發生。因為往日台灣來信,信封上的文字都是二叔的手跡,這次卻是完全陌生的筆跡。在他接到書信的剎那間,手抖了三分鐘,才拆開了信件。果然,妹妹幗瑜在信中告訴他,他一生最最敬佩的二叔、父親的親弟弟於2009年9月12日不幸因病在台南市醫院逝世。依照二叔生前囑託,骨灰實施海葬。同時,還一便寄來了訃告。看完書信,他木然地呆坐在沙發上,欲哭無淚,久久不語。

王中和的二叔原名叫王熙,在部隊服役時,改成了王鍾。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到台灣求學的王熙,一直想念大陸同胞和家人。但因為台灣當局政策,本來屬於一家人的家庭成員各自棲居生活在海峽兩岸,翹首招搖,苦盼團聚。自從王中和記事開始,幾十年來,在台灣的二叔與大陸北京、烏盟察右後旗親屬書信不斷。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二叔才得以回大陸與同胞親人團聚。

可如今,斯人已去,又怎能不讓王中和黯然神傷?二叔雖然身居台灣,但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和同根同源的族脈,又怎麼能讓二叔割捨這份理性的故土情結?

一個早年系同盟會成員、祖籍陝西涇陽、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的于右任,在他的詩詞中曾經寫道:「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望)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其情在理,其情難堪,為此二叔也和于右任一樣,忠義之心,蒼天可鑒。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海峽兩岸關係未解凍之時,二叔就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和大陸親屬保持聯繫,傾訴在台灣飽受的思鄉之苦,傾聽和關注大陸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的一系列變化,對大陸實施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多次前往金門、馬祖,通過望遠鏡,瞭望大陸,寄託遊子對自己祖國的一片赤誠。年年歲歲,都不遠萬里地寄來一筆筆美元,資助王中和的家庭,教育親屬們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工作。為此,大陸親屬受用了很多二叔給予的經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每次台灣的家書寄到後旗,王中和都把它們一一珍藏起來,期望像傳家寶一樣,代代作為永恆的紀念和見證。回到台灣後,每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二叔都為大陸家人準備好一份份珍貴的厚禮,悉數寄來。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二叔從台南打來電話,對祖國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深表關愛,悲痛之情溢於言談之中。並且不惜佔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奔走台灣各地,呼籲廣大台胞為祖國大陸汶川捐款捐物,並率先垂範,從此之中頗見二叔對祖國的宗族真情。

一道淺淺的海峽,終歸隔不斷兩岸親人的情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期盼統一、希望深層次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福建省憑藉這閩台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甚至這種趨勢擴展到大陸任何一個角落。大陸居民同樣也得到了台灣當局的理解和支持,讓大陸居民享受各種政策的惠顧,分地區、按步驟地加大民航直通運營。到台灣觀光、旅遊、考察、談判的大陸居民、單位和社團日日漸增多,受到了台灣同胞的熱情接待。大陸居民在台灣領略了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同時,也拉動了台灣地方經濟的發展。這一祥和的氛圍對像二叔和王中和這樣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還記得是1991年,二叔、二嬸在兩岸解禁後第一次從台灣回到了魂繞夢牽的大陸。在北京第一次見到了王中和,就告訴王中和:他們王家的原始祖籍在浙江紹興。那時王中和已經51歲了,雖然一直和父母親在一起生活,但是並不知此事。甚至在87年父親去世時,也未曾知道。只知道,父親當時在河北省成家,後跟隨祖父舉家遷到了北京。對祖籍在浙江紹興一事,是第一次聽到。因此,從北京回來後,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才對舊時浙江紹興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紹興,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到現在,尚存舜、禹遺迹。春秋戰國時期是越國屬地。秦設郡縣,始置山陰縣。南朝陳時,分為山陰、會稽兩府,同城而治。民國肇元(1912),撤府建縣,合二而一,統名紹興。除了烏氈帽之外,紹興的花雕、黃酒、臭豆腐也是出了名的。這一點,倒是和他們王家對上號了。從祖父開始後三代,其中包括二叔,對工藝裝飾鑒賞、對黃酒、臭豆腐的品嘗還是很在行的。

後來他們王家遷到了河北省豐寧。父親、二叔、姑姑、姐姐和王中和都出生在河北,河北便成了他們日後文字記載的祖籍。祖父是個中醫大夫,舊時從私塾出來的學究,父親和二叔的名字都是祖父起的。父親名字叫王煜,「煜」字有「光焰」之意。二叔叫王熙,「熙」字有「光明」之意,警示他家後代一定要光耀門庭。從此之中,可見祖父文化水平並不一般。然而,王中和的姐姐和王中和的名字卻是二叔日後給他們起的。

王中和出生後不久,不知什麼原因,他家又一次搬遷到北京。那時北京叫北平,現在北京西城區的棉花胡同就是他家昔日老宅的所在地。當時,祖父靠行醫為生,家裡人口過多,生活頗為艱難。但是,祖父仍然對父親、二叔、姑姑的品行、學業要求得很嚴格,爭取將來能廣結人緣學以致用。當時父親、二叔和姑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於王中和當時年齡尚小,和年長四歲的姐姐在北京西城交道口上小學,對北平的印象並不深刻。現在老宅所在的棉花胡同早已拆遷,變得面目全非了。但是,做過北京人的王中和,卻沒有在北京的胡同里照過一張相片。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後人讓他描繪60年前的北京胡同是什麼樣子,很遺憾,無以言表。北京棉花胡同是王中和的根,自小在她的懷抱里奔跑長大,在那快樂地生活過一段時期。

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後,北平地區去台灣求學的很多。二叔是在1945年台灣光復後考試進入台灣文政學校的。據時間推算,二叔當時也就十八九歲。台灣當時允許大陸學生在台灣求學,也是在教育上國共合作的一個範例。1949年國民黨撤到台灣,二叔剛好從文政學校畢業,回大陸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按國民黨的政策,去部隊服役。於是,二叔在台灣省高雄縣鳳山鎮陸軍機械兵大隊開始了軍旅生涯。

幾年來,一直沒有二叔任何訊息。1950年,北平人口疏散。父親、母親、姐姐和剛滿十歲的王中和,響應國家的號召回內蒙古烏盟後旗察汗淖兒落戶,後旗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二叔在部隊積極肯干,一直從事陸軍機械維修工作。十多年戰鬥在工作第一線,軍功卓著,軍銜從一個普通的士官最後升任上校。1954年,二叔在高雄縣軍隊配給的軍屬房內和台南名門望族林家千金林淑娥結婚。當時二叔27歲,二嬸25歲。

1955年,他們的大女兒幗瑜出生,兩年後,二女兒幗瑛也降臨王家。二叔在給我父親的書信曾經寫道:之所以給侄子起名為中和,希望他中正仁和,給侄女和二個女兒起名為幗范、幗瑜和幗瑛,完全是出自於王家的文化底蘊,是想和祖父一樣,希望後代將來續接王家祖運,敦品勵學、事業騰達。二叔養育的兩個女兒幗瑜和幗瑛,果然不出所料,名如其人,兩個妹妹長大後都成了巾幗才女,極大地驗證了二叔給我們所說過的話:中華多英才。

在大陸對金門炮戰中,二叔還在軍隊服役。二叔幾次隨部隊去過金門、馬祖地區,親眼看到海峽兩岸烽煙四起,無語凝噎。他深知海峽兩岸因為歷史原因矛盾暫時不可調和,只能慢慢等待兩岸冰雪消融之時,才有可能回大陸省親祭祖,看望大陸親人。

二叔的大女兒幗瑜大學畢業後,在台南搏擊商場,生意做得十分紅火。78年和蔣家後代蔣書昌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叫蔣皓繹,女兒叫蔣皓雯。另一個妹妹幗瑛大學畢業後,在台北中學當語文教師,95年和留美博士李大元結婚,育有二個女孩。長女叫李佳怡,次女叫李明怡。二叔一家和女兒、女婿、外孫和外孫女三代同堂,過得滿堂喝彩、其樂融融。

1973年46歲的二叔從高雄縣部隊退伍,安置在台南,任台南公路局南部汽車技術訓練中心實習工場場長,相當大陸的旗縣級局長,隨之全家舉遷台南。

1987年10月15日,台灣當局宣布開放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台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

1991年,二叔和二嬸回到了首都北京。一下飛機,二叔便給王中和拍了電報,約大陸親屬到北京相見。王中和向學校請了假,立刻趕到了北京。二叔一見到了王中和,抱頭痛哭。將近半個世紀的骨肉分離,讓叔侄二人感慨萬千。北京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二叔、二嬸、姑姑和王中和四個人的身影。說不完的鄉音、嘮不完的親情使他們惜時如金。台灣的家人焦急地等待著二叔大陸之行的消息,對北京親戚的應酬排滿了二叔、二嬸的整個行程。由於那次二叔、二嬸是隨團而來,到了固定日期,沒辦法只能和王中和揮手作別。

1991年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會長為汪道涵。兩岸都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二叔來信對此大為讚賞,稱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法阻擋。

1992年,65歲的二叔時隔一年,又一次自己一人回大陸,來到察右後旗。連續幾天和王中和那白髮蒼蒼的老母親暢談,從他們王家經河北轉北平來後旗的歷史變遷,談到家族所歷經的榮辱風雨和苦辣酸甜,姐倆有說不完的鄉音,道不完的親情。看到王家子孫如今事業有成,老人家喜不自禁。

1995年,二叔的二女兒幗瑛在台北和大元結婚,大陸親人分別給二叔寄去了珍貴的賀禮。尚且健在、在後旗和王中和一起生活的母親寄去了純金鏈鎖,在北京的姑姑寄去了一塊美玉。用金玉良緣的傳統誌喜,向二叔在台一家表示大陸親人的恭賀。

2000年二叔、二嬸到台北二女兒幗瑛家做客。偶然間經過台北淡水絲毛城,照相後,即興作詩一首,連同相片一起寄回後旗。原詞如下:

相思

佇倚危樓風細雨,

忘極鄉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山光殘照裏,

無人會得憑欄意……

面對著二叔寄來的照片和老人家親筆創作的詩詞,王中和由衷地感到,時年73歲二叔暮年還念念不忘鄉情,抒發著天涯遊子濃烈的鄉愁和情殤,極大地考證了同根相惜、血濃於水的珍貴和滄桑。

2009年9月12日,是一個永不相忘的日子。一生牽掛大陸的二叔沒有等到海峽兩岸統一的那一天,因病在台灣台南市醫院,抱憾離開了人世,享年82歲。

他是千萬中華民族血性男子中的一員,永遠企盼海峽兩岸走向統一,永遠祝福偉大祖國和平、昌盛、繁榮和富強。正當海峽兩岸交往日漸濃厚加深、祖國統一指日可待之時,二叔卻就懷揣著未盡的心愿,邁進了天國。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二叔的遺體火化後,骨灰在女兒、女婿、外孫和外孫女的護送下到達了台海之濱,遵從二叔生前囑託,骨灰被灑向了大海。海濤猛涌,匯成了萬江之水,流經了祖國大陸的每一條山川小溪。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至此,大陸親屬想告訴二叔的是:請二叔的在天之靈安息。所有台灣同胞都會有理由相信,在海峽兩岸人民的不斷努力下,祖國統一近在咫尺,他的夙願遲早都會實現。

綏遠籍台灣同胞故事:月涌大江流

(圖片來自於網路)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詩歌:清明一束
小說:風雨大清河(17)
小說:代老闆掃墓
散文:懷念我的爺爺

TAG:作家薈 |

您可能感興趣

民間故事:李冰大戰岷江神
東浮華山 尋《山海經》故事
貴州大爺(民間故事)
歲月如流沙之李麗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江南水泥廠
大黃(民間故事)
《樹大招風》:香港三大「賊王」的故事
江西七星山的傳說故事
泰國之小城故事——清邁
桐城嬉子湖鎮的故事
江北娘子秦玉蓮(現代故事)
文化鉤沉丨福清海口大爪蟳護橋的故事
貴州「江湖」故事 仍在繼續
大唐故事之歌壇巨星之流落民間
渝家仔·小故事·大道理
北京銀礦的故事
「講好山東故事」美文「小女人游青州」
歷史故事——劉秀一統江山
民間故事:東北 小山村向老仙家 求葯的經過
鄉村靈異故事:黃大仙討封